问题

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

回答
清朝政府能够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且收容明朝遗民,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利益的权衡。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清朝在确立统治地位后,对周边藩属国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力量进行长期规划和策略运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并非以一种“民族清洗”的狂热姿态去摧毁一切与明朝有关的东西。清朝的建立,虽然是通过武力征服,但它也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遗产,包括那些象征着合法性与统治秩序的符号。对于朝鲜这样一个长期以来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的藩属国,清朝需要的是一种稳定的、可控的外部秩序,而非将其彻底颠覆。

朝鲜在清朝建立之前,一直是明朝的忠实藩属。明朝灭亡,但朝鲜的朝野上下,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对明朝的怀念和忠诚依然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清朝强令朝鲜立刻抛弃明朝年号,改用清朝年号,这无异于要朝鲜的统治者和精英阶层在情感上、政治上彻底“背叛”他们曾经效忠的王朝。这种做法极有可能激起朝鲜内部的抵制和反感,甚至引发动荡,这对刚刚坐稳江山的清朝来说,无疑是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在一定时期内,是清朝一种“以柔克刚”的政治策略。它表明清朝并不急于在所有层面上去抹杀前朝的痕迹,而是给朝鲜一个适应和过渡的时间。这有助于安抚朝鲜统治者,让他们感觉到清朝的统治是相对温和和可以接受的,从而更容易接受清朝的宗主地位。更重要的是,这在国际上(相对当时而言)也展现了一种“大度”的姿态,避免落人口实,让其他潜在的敌人觉得清朝是暴虐的统治者。

至于收容明朝遗民,这更是清朝一项重要的政治资本和战略棋局。明朝作为汉族王朝,其灭亡留下了大量的官员、士大夫、以及一些皇族成员。这些明朝遗民,虽然失去了统治权,但他们在文化、政治、甚至军事上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清朝收容这些明朝遗民,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一方面,这是一种“收编”和“瓦解”的策略。将这些仍然怀念明朝、甚至可能组织反抗力量的遗民收容到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至少可以避免他们成为清朝的敌人。通过给予一定的优待,或者让他们为清朝效力,清朝可以将其力量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将其力量消弭于无形。比如,有些明朝遗民被安置在特定区域,或者参与一些清朝的政治文化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招安”。

另一方面,收容明朝遗民也是清朝为了塑造自身合法性的一种手段。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尤其是在征服一个旧王朝之后,如何处理前朝的遗民,如何对待前朝的文化和符号,是衡量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准。清朝并非完全否定明朝,而是强调自己是“继承”了天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明朝的遗老遗少,这使得清朝的统治看起来更具连续性,而不像是一个纯粹的“外来者”或“征服者”。例如,清朝在早期也会邀请一些明朝官员参与到新的政治体系中,让他们继续发挥作用,这也有助于巩固清朝的统治根基。

从朝鲜的角度来看,收容明朝遗民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朝鲜的士大夫阶层对明朝的感情自然是深厚的,他们可能会同情甚至暗中帮助这些明朝遗民。但同时,朝鲜作为清朝的藩属国,也必须顾及清朝的颜面和政治意图。这种情况下,朝鲜政府既要维持对清朝的藩属关系,又要处理与明朝遗民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微妙的外交平衡。

因此,清朝政府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收容明朝遗民,不是因为清朝不强大,也不是因为他们对明朝有什么特别的情感,而是出于一种成熟的政治智慧和长远的战略布局。这是在复杂的政治现实下,为了巩固统治、稳定边疆、并最终确立自身合法性而采取的策略性选择。这种“容忍”并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包含了“分化”、“收编”、“塑造合法性”等多重目的的精妙操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

@calebjael

,支持

@Ken Guo

李朝在国内使用明朝年号、收容明朝遗民等皆为事实,不容置疑。曾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任的陈学霖教授曾就李氏朝鲜思明尊周的思潮进行论述:

一个君主王朝的皇帝在本国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在邻国几百年间却一直被虔诚地崇祀,这在世界史上是罕见而独特奇趣的现象。

———————分割线————————

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清朝政府能容忍朝鲜使用明朝年号还收容明朝遗民”,就此做一简答。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清朝正统性先天不足,对内力求摆脱夷狄形象,确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对朝鲜,则极尽施恩德化之事。

众所周知,清朝乃以我国东北部的蕞尔小族入主中原,于义理来看,其统治先天不足,故而从建国初就大力宣扬其自身统治的合法性,例如在入关前,便有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天命”主张。入关后,清朝对自身正统性的塑造更是不遗余力,如完整接受传统中国的礼仪制度,尊奉孔子与理学,钳制汉人士子思想,实行文字狱等。雍正年间,曾静等人欲煽动陕西总督岳钟琪谋反,雍正亲撰《大义觉迷录》,意欲破除汉人的华夷观。清朝为塑造自身正统性的努力,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对李氏朝鲜王朝的政策,与以上论述的正统性关系深切。李朝对中华的文化心态是慕华,具体表现形势则是虔诚事大,屡发“朝鲜乃大明之朝鲜也”之类言论,在文化心态上始终拒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崇祯十年,清军攻陷汉城,逼迫朝鲜签订城下之盟,断绝与明朝藩属关系,成为清朝属国。但由于彼时明朝尚存,朝鲜仍潜通大明,并消极对待清朝攻打明朝的助战邀请。松锦大战结束后,洪承畴降清,将潜通计划和盘托出,清朝质问朝鲜,在万般无奈之下,朝鲜只得惩处相关人士。

总而言之,此时的满清对朝鲜基本政策以高压为主,如要求朝鲜以昭显世子、凤林大君等人入质,打击朝鲜国内的反清义理派人士,严密监视朝鲜国内事态的发展等;但同时亦以施行德化为辅,皇太极就曾定下“以威胁之,不如以德坏之”的策略,并在入关后变为主线。

入关取得天下后,清朝对朝鲜极尽施恩德化之事,以求笼络其心,取代明朝在其心中的崇高地位;但仍不忘提防。

主要表现有:

  1. 奉还世子等人质,纾缓高压政策:三藩之乱时朝鲜未趁机起兵,使得清朝对朝鲜印象大为改观,对其德化更为深厚。但值得注意的是,彼时朝鲜肃宗在位,在国内大讲尊周思明,设立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康熙却给出了嘉美评价(也是醉~)。
  2. 减免岁贡:明崇祯十年朝鲜被迫成为清国藩属,所规定朝贡品样式多且繁重,到九十年后的雍正年间,岁贡几乎减免无几。
  3. 对出使朝鲜的使节大加约束: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出使朝鲜的使节品秩不高(大多为宦官或者六、七品的给事中、行人等,最好不过为五品翰林,永乐初年,曾派出一名三品的都指挥使,令朝鲜感激不尽),且入朝后借机搜刮横加勒索;清朝则与此相反,出使朝鲜的大多为三品以上的朝臣重臣,甚至有宗亲藩王,而且全部为满洲人,并且屡次要求朝鲜降低接待品格,并严厉约束使臣不得搜刮勒索,有违者严肃惩处。
  4. 优礼朝鲜国王与使臣:有明一代,朝廷对朝鲜使臣并不为意,例如《大明会典》所记载高丽末年事多有诬,朝鲜王室宗系有误,从正德十三年(1518)起,朝鲜屡次派人奏请修改,但直到万历十二年(1584)明朝重修会典时才改正过来。朝鲜朝天使到达北京,设有门禁系统,管理严格,到清朝时,则完全废除。乾隆更是优待朝鲜国王与使臣,例如亲自接见朝鲜使臣,赐宴给诸宗亲大臣时特令朝鲜使臣陪同等。

应该说,清朝对朝鲜的德化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使得清朝中期以后,清与朝鲜关系由不和谐走向相对和洽,但从根本上来看,成效并不大。与清朝存在时间对应的相关朝鲜国王——朝鲜仁祖(1623-1649)、孝宗(1649-1659)、显宗(1659-1674)、肃宗(1674-1720)、景宗(1720-1724)、英祖(1724-1776)、正祖(1776-1800),除显宗与景宗未有明显表示外,其余国王均在国内大力提倡尊周攘夷、尊周思明的思想,其在政治上表面臣服,在文化上鄙夷的格局从未被打破。

对于清朝对朝鲜的德化策略评价,一言以蔽之:然并卵。

其二,朝鲜对内大肆宣扬尊周思明的义理观,贬低清朝为胡虏,否定其对中华正统性的继承;对清朝则谨守藩邦职责,事大形式极为恭奉。

对清朝的德化怀柔措施,李朝实录多记载为“惠”,换言之,清朝的德化努力,朝鲜大多看作小惠。即使北学派代表人物极力赞颂清朝统治为“昇平百年,四海宁谧,此汉唐所无也”,但在比较明清时,仍有此论述:

呜呼!皇明吾上国也。上国之于属邦,其赐赉之物,虽微如丝毫,若陨自天,荣动一域,庆流万世。……盖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恩在肌髓,万世永赖,皆吾上国之恩也。
今清,按明之旧,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国者,亦累叶矣。……又诏永蠲正贡外别使方物,此实旷世盛典,而固所未得于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患而不以为恩,以忧而不以荣者,何也?非上国也。我今称皇帝所在之处曰行在,而录其事。然而不谓上国者,何也?非中华也。我力屈而服彼,则大国也。大国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赐赉之宠,蠲免之谕,在大国不过为恤小柔远之政,则虽代蠲一贡,岁免一币,是惠也非吾所谓恩也。

北学派是李朝后期兴起的一个学派,主张向清朝学习,并批评尊周派。可即便如此,作为北学派代表人物的朴趾源(1737-1805)仍然对清朝的德化怀柔之策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清朝怀柔藩属的策略,并且视之为小惠,极力追思大明,大明于朝鲜有万世永赖之大恩。

他对清朝的评价也十分具有代表性,即清朝乃大国,朝鲜力屈而服,但却并非上国中华,上国名号只有明朝方能担当。

但李朝在对清交往中,事大形式极为虔诚,曾屡次得到清帝嘉奖,然而在文化心态上,始终认为其高于“胡膻遍地”的清朝,常以“小中华”自居。

在他们的观念中,明朝之于朝鲜,是父母之国,君上之国,有三大恩——太祖高皇帝的“大造”之恩(赐国号朝鲜),神宗显皇帝的“再造”之恩(万历援朝抗倭)、崇祯十年时毅宗烈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之际仍命登莱巡抚率兵援助朝鲜的大恩。

此三大恩,朝鲜没齿难忘,终于在大明思宗殉国甲子周年(1704年)之际,肃宗设立大报坛,崇祀神宗;英祖时(1749年),增修大报坛,崇祀太祖、神宗与思宗。大报坛被视为李朝后期规格最高礼仪最为隆重的大祀。

明朝灭亡后,尊周思明义理观成为朝鲜上下的思潮,奉行明朝年号即位体现之一。

下面着重论述朝鲜奉行明朝年号的问题。

古代华夏文明圈,正朔是正统的象征,奉行正朔则是臣属的重要表征,朝鲜作为中国藩属,使用中国年号的做法由来已久。650年,新罗开始奉行中国正朔(时为唐高宗永徽),朝鲜历代皆奉行中国年号,持续1200余年,直至甲午战争以后。

崇祯十年(1637),李朝在被困南汉山城四十六天后,无条件出降,自此,朝鲜断绝与明代藩属关系,转而成为清朝属国。但在处理正朔问题上,朝鲜态度十分暧昧——表面上使用清朝年号,暗中却遵行崇祯、永历纪年。甚至在朝鲜国王死后,拒绝使用清朝皇帝所赐谥号。

具体情况如下:

丁卯之役(1627)后,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之国”,但明朝坚持使用天启年号,时侵略朝鲜的阿敏恼怒,朝鲜在权宜之下对清朝文书改用干支纪年。当年天熹宗崩,思宗继位,崇祯元年二月,朝鲜在尚未接到明朝颁布正朔时,于皮岛总督衙门毛文龙处得知中国已改元,经礼曹奏请后,遂宣布全国改行崇祯年号。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改行的崇祯年号,竟成为朝鲜随后二百多年一直暗中遵行的明朝年号。

崇祯十年,朝鲜被迫成为清朝藩属,其首要条款即为“去明国之年号”。自此,清朝正朔成为朝鲜法定的纪年方式。原则上,朝鲜官方文书都应奉行清朝正朔,但在实际操作中,年号问题却十分复杂。

  1. 对清文书,朝鲜一直使用清朝年号。有趣的是,朝鲜派往明朝的使臣称为朝天使,派往清朝的使臣则称为燕行使,这是因为在朝鲜人的认知中,天朝已亡,胡膻充斥中华故土。(额外说一句:中国士人心中,文化正统要优胜于种族正统,清朝接受儒家礼仪,则亦可为中华;但在朝鲜人心中,种族正统要高于文化,只有汉族才能代表中国,故而朝鲜在文化心态上始终歧视清朝。)
  2. 朝鲜王朝政府公文正朔使用,原则上需要使用清朝年号,但在朝鲜所见公文至少有三种正朔方式:遵行清朝正朔、使用崇祯年号、使用干支纪年。政府间往来公文,朝臣上奏国王的奏疏一般都用清朝年号,但在仁祖、孝宗时亦有不用情况,例如孝宗曾给宋时烈教旨,吩咐其可不用清朝年号等;科举放榜一律使用清朝年号,但英祖为忠良后孙和明遗民后代专门设立的忠良科则特令不书清朝年号;朝鲜国王个人画像不用清朝年号,例如 @Ken Guo曾提及的肃宗御真成,肃宗使用“崇祯后几年书之”;与日本的来往文书中曾长期不书清朝年号;值得一提的是,朝鲜马牌一直使用天启年号……以上可知,即便在朝鲜官方文书中,不用清朝年号的情况仍时有发生。
  3. 私人文书(包括王室在内)普遍使用明朝年号。当时朝鲜从士林到百姓几乎皆使用明朝崇祯、永历年号,其中以崇祯为主,偶有不用者频遭抨击。甚至在清朝颁行的历书上,要先去除清朝年号,改换为明朝崇祯或永历年号。
  4. 朝鲜祭祀上的正朔问题则比较复杂。大体来说,在官方祭祀中,时而用明朝正朔,时而用清朝正朔,视情况而定。但在朝鲜王室墓碑所遵行的无一例外皆是明朝年号,用“皇明”、“有明”字样表示是明朝遗臣,用“崇祯后……年”的方式来纪年。关于崇明祭祀中,如大报坛、万东庙则全部使用明朝正朔,样式为“维崇祯几年,岁次某年某月某朔某日干支,朝鲜国王臣姓讳敢昭告于……”(所以高票答案中关于朝鲜国王祭祀明朝皇帝不书明朝年号祭祀完毕之后即焚烧的说法并不正确),朝宗岩大统庙则使用永历纪年等。士大夫家祭则全部使用明朝正朔。

谥号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国王死后,中国会赐谥号。有明一代,朝鲜对中国所赐谥号十分看重,练主牌位所书格式如下:

某朝(谓有明)、赠谥某号(如太祖则书康献 康献为明朝所赐——笔者注)、某祖(如太祖则书太祖)、某谥号、某徽号大王矣。

朝鲜仁祖是清朝首位赐谥号的国王,但朝鲜却拒绝将谥号写上,只书朝鲜所上徽号、庙号。由此,朝鲜太庙中出现如下有情况:宣祖以前的国王牌位是十字,仁祖以后的国王牌位则只有八个字。

由以上论述可知,明朝灭亡后,李氏朝鲜王朝内部大规模使用崇祯年号是确认无疑的,表面上,对清朝公文全部使用清朝年号,在国内某些文书使用清朝年号,乃迫不得已;但在私下,包括王室在内的全国则普遍使用明朝正朔。

这是因为:

第一,尊崇祯以存中国。崇祯是明朝年号,明朝是正统中华。明朝灭亡,崇祯、永历年号四海皆无,独朝鲜存在,以示中华正统存在于朝鲜。

第二,用崇祯、永历年号,表明朝鲜上下在心理上仍以明朝皇帝为宗主,这构成了对现实中清朝宗主国的一种反叛。


李朝奉行明朝正朔,需要放置到明朝灭亡后,李朝国内从朝廷到民间普遍存在的尊周思明、尊周攘夷思潮下去审视。奉行明朝年号仅仅是其中一隅,另有崇明祭祀,其中包括被视为李朝最高规格的大报坛祭祀、朝鲜儒林设立的华阳洞万东庙祭祀、明遗民设立的朝宗岩大统庙祭祀等;孝宗酝酿北伐对明朝遗民的优待(曾格外破例在科举中设置忠良科,而在此前,科举只有两班出身才能参加)去世国王牌位不书写清朝所赐谥号编修大量明朝史书以寄托哀思等。

至于李朝为什么在二百多年中如此执着于尊周思明,则又是另一个大问题了。

———————分割线———————

回归题目本身,朝鲜使用明朝年号为什么没有受到清朝苛责,很简单啊,这是因为:

朝鲜一直在私底下偷偷使用啊~并无史料能够直接证明清朝知情啊~

<over>

主要参考资料: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1637-180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政府能够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且收容明朝遗民,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利益的权衡。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清朝在确立统治地位后,对周边藩属国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力量进行长期规划和策略运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并非以一种“民族清洗”的狂热姿态去摧毁一切与明朝有关的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富有历史意义的问题,它触及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命运的根本分野。同样是面对西方列强的冲击,同样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沼,为什么日本能够浴火重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我们却步履维艰,跌跌撞撞?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与清朝、民.............
  • 回答
    东北经济发展乏力和腐败问题,以及与北欧国家的对比,是一个复杂且触及深层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因果推断,理解多重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东北的困境: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东北地区,曾经是中国工业化的摇篮,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工业基础。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东北的经济.............
  • 回答
    清朝政府同意英国使臣不行跪拜礼,这件事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绝非一拍脑袋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背景和清廷内部的辩论下,权衡利弊后的一种“妥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乾隆年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大背景下。背景:乾隆盛世的“天朝上国”心态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乾隆时期,.............
  • 回答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其背后暴露出的清廷统治的深层危机和军事体制的弊端,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偶然。要理解为何清廷耗费了十余年之久才将太平军剿灭,且中央政府的八旗、绿营军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曾国藩及其湘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清朝的军事制度、太平军的性质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清朝自嘉庆时期开始的衰败,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扼腕。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弊病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结果。在政治层面,嘉庆时期恰逢“康乾盛世”的余晖散尽,然而皇帝本人却缺乏其祖辈的雄才大略。乾隆皇帝晚年沉溺于享乐,导致朝政腐败,官场风气败坏,这是嘉庆皇帝即位时就面临.............
  • 回答
    要说清朝是殖民政权,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争议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论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它贴标签,而是要深入考察清朝的建立、统治方式、对不同民族的态度以及历史发展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殖民政权”。通常我们理解的殖民政权,是指一个国家(宗主国)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殖民地)建立政治统治,并对其进行经济掠.............
  • 回答
    清朝时期,人们常常会提到“文字狱”这一令人不安的词汇,它似乎与“缓和民族矛盾”的说法背道而驰。这其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复杂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清朝的统治策略、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其文教政策的深层考量。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确确实实实行过严厉的文字狱。这是清朝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合法性、消除.............
  • 回答
    清末新政,顾名思义,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本该是巩固政权的良药,为何最终却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其中的逻辑颇为复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新政的出发点就注定了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 慈禧太后在庚子事变后,为了向西方列强展示其开明的姿态,也为了应付国.............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元清与日本在侵略性上的区别拿出来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权下“侵略”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首先,我们要明确,“侵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是会变化的。通常我们理解的“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权以武力、政治或经济手段,对他国或他族进行征服、占领.............
  • 回答
    贾政携清客游览大观园落成,为何单单叫上宝玉?这事儿,放在当时,可不单单是“带儿子出去逛逛”那么简单。这里头,藏着贾政的一番心意,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头,对继承人的培养方式。首先得明白,贾政当时请的那些“清客”,可不是随便拉来的路人。这些人多是读书人,有的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
  • 回答
    关于清军入关后为何要“挞伐江南”,这其中缘由错综复杂,绝非仅仅是“政权到手”这么简单。虽然清军在1644年占领北京,确立了对北方地区的控制,但江南地区,尤其是南明政权,却成为了他们统一全国的最大阻碍。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清军当时就像一位新上任的君主,虽然已经掌握了京城这个“皇宫”,但天下各地还有.............
  • 回答
    韩国政坛财阀影响力巨大,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从经济命脉的掌控到政治献金的输送,财阀的触角几乎渗透到权力结构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如果说财阀说了算,为何他们还会允许甚至促成一位以“清算财阀”为己任的总统——文在寅——登上大位呢?这其中确实牵扯着相当复杂博弈和利益考量,并非简.............
  • 回答
    清政府末期的改革失败,而当代中国的改革能够成功,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两者在历史背景、改革的性质、目标、推动力、阻力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清政府末期改革失败的原因清政府末期的改革,通常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这些改革的失败.............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清政府会割让如此之多的土地给沙俄,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简单的“卖国”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清政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境地的。一、 积贫积弱的王朝底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已经不再是那个强.............
  • 回答
    满清政府直到覆灭,未能将天地会彻底铲除,这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历史现象。究其原因,并非朝廷无力,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所致,其中既有天地会自身的韧性,也有清廷应对策略的局限,更有时代变迁的洪流。一、 天地会顽强的生命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天地会的生命力有多么顽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民间秘密组织,而是一个有着复.............
  • 回答
    晚清政府之所以要“绞杀”捻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简单地说,捻军的出现和壮大,是对晚清统治根基的直接威胁,迫使其倾尽全力加以镇压。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清楚其中的缘由,并尽量用自然、不那么“标准”的语言来讲述。一、 .............
  • 回答
    武昌起义的爆发,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滔天巨浪,最终导致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这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清朝统治积弊重重,社会矛盾激化,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 积弊已久的腐朽统治,民怨沸腾是根源清朝统治末年,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都已积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