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晚清政府为什么要绞杀捻军?

回答
晚清政府之所以要“绞杀”捻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简单地说,捻军的出现和壮大,是对晚清统治根基的直接威胁,迫使其倾尽全力加以镇压。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清楚其中的缘由,并尽量用自然、不那么“标准”的语言来讲述。

一、 捻军的“原罪”:对统治秩序的颠覆

首先,我们要明白捻军是怎么起来的。捻军不是一开始就抱着推翻清朝的宏大目标,很多时候,他们的起源是地方性的、民间的反抗。但一旦形成规模,他们的行为就触犯了晚清政府最根本的利益。

挑战国家垄断: 在我们中国传统的概念里,国家的权威体现在对人民的生杀予夺,以及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捻军的出现,最直接的就是打破了这种垄断。他们组织起来,拉杆子,聚成伙,这本身就是一种“非法”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劫富济贫,抢官府,吃“大户”,这等于是在挖政府的墙角,分散和挑战了政府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无政府状态的蔓延: 捻军的活动范围非常广,而且他们的行动往往伴随着暴力和破坏。当一个地方被捻军控制或者经常受到其骚扰时,国家的法律、秩序和税收就会荡然无存。这种无政府状态一旦蔓延,对政府来说就是一场噩梦,它意味着统治的失效。
农民起义的“坏名声”: 虽然捻军的组成成分复杂,但其早期和主体确实是贫苦农民。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虽然屡次发生,但对于当权者来说,这永远是“造反”,是“乱臣贼子”的行为。一旦被贴上“农民起义”的标签,政府就有了名正言顺的镇压理由,并且可以动用一切资源来扑灭。

二、 经济危机下的“绝户计”

晚清末年,国家财政已经相当窘迫,就像一个家庭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捻军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

阻碍税收,消耗国力: 捻军的活动范围往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地区。他们的出现,直接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阻碍了漕运等重要经济命脉,导致国家税收锐减。同时,为了镇压捻军,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军费、粮饷,这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国库更加不堪重负。这就像有人在你本来就不富裕的钱包里偷钱,同时还逼着你花钱去抓小偷,这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制造社会恐慌,影响地方安定: 捻军的活跃,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对社会秩序的极大破坏。地方官员一旦被捻军搅得不得安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政绩,还可能牵连到他们的乌纱帽。为了维持地方的“稳定”,确保税收的畅通,政府必须毫不犹豫地镇压。

三、 政治上的“心腹之患”

捻军的威胁,不仅仅是地方性的治安问题,它更是触动了晚清中央政府的神经,被视为“心腹之患”。

动摇统治合法性: 统治者最怕的就是自己失去民心,失去对“枪杆子”和“钱袋子”的控制。捻军的壮大,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政府的腐败无能,无法解决民生疾苦,导致民怨沸腾,转而拥抱这些“乱世豪杰”。政府深知,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不仅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更会动摇其统治的合法性,甚至引发更大规模的起义。
与太平天国的联动: 值得注意的是,捻军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与太平天国运动是同时期或者紧随其后的。虽然两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但都属于对清朝统治的挑战。晚清政府刚刚经历过与太平天国的殊死搏斗,身心俱疲,但同时也积累了镇压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经验。面对再次出现的、有可能与外部势力(如曾国藩后来担心俄国可能支持捻军)勾结的捻军,他们自然会将其视为一个更加危险的敌人,必须“斩草除根”。
曾国藩等湘淮系势力的崛起: 捻军的镇压,也是晚清中央政府倚重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官僚势力,依靠地方团练武装(后来的湘军、淮军)来维持统治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央政府虽然对这些汉臣的崛起有所顾虑,但眼下镇压捻军的迫切性,使得它不得不依赖并壮大这些力量。因此,镇压捻军,也是中央政府在内政和军事上重新洗牌、巩固自身地位的一个过程。

四、 军事上的“一场硬仗”

从军事角度看,捻军并非是任人宰割的绵羊,他们有其过人之处,也给晚清政府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骑兵的优势与机动性: 捻军的早期和主体,很多是来自北方地区的,尤其是一些游牧民族的后裔,他们擅长骑术,拥有一定的骑兵力量。这种骑兵的机动性,使得他们在广阔的原野上神出鬼没,让装备相对落后、以步兵为主的清军难以捕捉和围歼。
战术的灵活性: 捻军的战术并不像正规军那样刻板,他们更懂得利用地形、天气,以及人民的支持来作战。他们时而聚集,时而分散,善于袭扰和伏击,让清军疲于奔命。
“借师助剿”的无奈: 面对捻军的强大攻势,清政府不得不倚重曾国藩的湘军,后来又重用李鸿章的淮军。这些由汉族官员操练的军队,虽然战斗力比八旗、绿营强得多,但其影响力也渐渐威胁到中央政府。同时,为了更有效地镇压捻军,甚至出现了“借师助剿”的情况,比如在某些区域,政府会鼓励或容忍地方武装、甚至地主武装去镇压捻军,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力量的膨胀。

总而言之,晚清政府绞杀捻军,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单纯的“屠杀”。这是在国家内忧外患、政权摇摇欲坠的大背景下,一次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生死较量。捻军的出现,触动了晚清政府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层面的命脉,是对其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的直接挑战。因此,无论捻军的初衷如何,一旦形成规模和威胁,晚清政府都必然会将其视为必须铲除的“毒瘤”,倾尽全力去“绞杀”。这是一个统治者为了自保而采取的残酷但“必要”的手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捻军不是汉奸,“不与胡虏俱生”。

user avatar

先讲一下捻军的起源

捻军于1840年代末由张乐行组建,1851年达到近40,000人。捻军与太平天国不同,起初除了反抗大清统治外没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目的。(虽然到了后来也没目标)。咸丰元年(1851年)、五年(1855年),黄河两度溃堤,淹没两岸,鲁南、皖北、苏北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灾后,但由于英国的鸦片战争和来势汹汹的太平军,政府财政枯竭的大清根本没能力处理灾民,灾民纷纷入捻,捻军到达高潮。淮河南北,遍地皆捻。

壮大后的捻军在1857年与太平天国会师霍丘和正阳关,虽然也发生了内部的争斗,但还是打了很多成功的战役取得了一些战略成果。这种势头在太平天国的灭亡之后就开始急转直下,因失去太平军的依托,捻军处境困难。开始从淮北西入河南、陕西,与远征西北的太平天国陈得才等军会合。

事实上捻军尽管对太平天国是听调不听宣,但实际在清朝看来太平军和捻军其实是一体的,而且更不要说在太平天国灭亡后许多的太平军直接加入了捻军。所以清朝对捻军赶尽杀绝可以理解,毕竟对大清来说这就是余孽,还是差点要了自己命的余孽,根本不存在放过的说法。

因此在六年(1856年)初,清政府派新近大破太平军大军的大将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去剿灭捻军。僧格林沁军对捻军穷追猛打,对捻军打击很大,而且杀了张乐行。但在江北的太平军赖文光部投入捻军后情况有了改观,并且保存了大部分捻军骑兵。1865年5月18日,捻军在山东曹州设伏,全歼穷追不舍的僧格林沁所部,华北震动,燕京戒严。京师令曾国藩剿捻。曾改追击为四镇堵剿,于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分置四镇,驻淮军和湘军八万,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又在淮北捻军的根据地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但捻军还是突破了湘军、淮军的包围,进入湖北。被捻军打破一处防线后,曾国藩被罢官。将领江苏巡抚李鸿章和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左宗棠奉命镇压捻军。五年(1866年)末,捻军分裂为二,东捻留在华中,西捻潜行接近北京。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

总的来说,捻军应该还是属于农民起义的,因为组成捻军的大多数属于活不下去的农民,单纯的把他们归结于贼或者是匪,我觉得不太合适。至于清朝的赶尽杀绝,我觉得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对农民起义应该都是这种态度。

user avatar

老家皖北地区,我们那有个词叫“宅子坑”,意思就是在十几二十户人家住的地方挖一圈水沟,只留一个方向大约一辆大车宽与外界相连。那时候我们那由于匪患严重,家家都住在宅子坑里面。我们村庄有三个宅子坑。谁家要是住在宅子坑外,那就是自寻死路了。大约到七十年代,人员还有相当部分住在宅子坑里。等到九十年代时,宅子坑里住的就是三两户老人家不方便往外搬的。

我爷爷是1920年代人,他说每次要是小股土匪来,就是宅子坑进口路封上,在家里躲着。我有有个堂爷爷,土匪摸到他家里开门时被他一刀把土匪砍死了。要是大股土匪,就得“跑反”了。就得把家里值钱的物品粮食用车运到大约十里外的一个寨子里。那个寨子大,有一个大地主,还有土枪土炮,还有吊桥。爷爷说叫躲捻子。反正在我们老家那块,对捻子都没有后世所谓捻军那种好印象,就是用来形容土匪的。

我太姥姥应该是清末年间人,他们那时候还裹小脚,我妈说别看我太姥姥裹脚小,跑反时可一点都不慢。也是,要是跑的慢,早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晚清政府之所以要“绞杀”捻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简单地说,捻军的出现和壮大,是对晚清统治根基的直接威胁,迫使其倾尽全力加以镇压。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清楚其中的缘由,并尽量用自然、不那么“标准”的语言来讲述。一、 .............
  • 回答
    晚晚和黄河清教授关于当代艺术的争论,这场围绕着“艺术的价值”、“艺术家的身份”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2020年代初期在中国当代艺术圈里,一场颇具话题性且观点鲜明的交锋。要详细看待这场争论,我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一点,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背后的逻辑。事件的引爆点:展览“晚晚:新收藏”和黄.............
  • 回答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唐代诗人卢仝《雪霁登高》中的名句,以雪景为背景,暗含孤寂与豪迈。若要以"霸气"回应,需在保留诗意的基础上,融入气势、自信或超脱的意象,以下为详细解析与多维度回复方案: 一、霸气回应的核心要素1. 意境呼应:以"雪"为意象,延伸至天地、乾坤、命运等宏大主题。2. 情感升华:.............
  • 回答
    关于孩子晚一年上学是不是更好,以及小学班里最小的孩子和大孩子之间的差异,这确实是很多家长会纠结的问题。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希望这些观察和想法能给你一些参考。关于晚一年上学,是不是“更好”?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节奏、性格特点、家庭环境都不一样。但我们可.............
  • 回答
    孟晚舟获释回国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重法律层面的案件,值得关注的法律问题非常多。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一、 核心法律焦点:引渡程序与管辖权1. 引渡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引渡条约的适用: 加拿大与美国之间存在引渡条约(Treaty on Extradition betwee.............
  • 回答
    您好!关于孟晚舟案的最新进展以及她被释放的可能性,我将根据公开信息为您详细解答。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信息: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点(通常是2023年),孟晚舟案并未在8月18日晚结案。 孟晚舟案的核心审判过程在2023年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但并未得出最终的判决结果,也未发生正式的“结案”。因此,您提.............
  • 回答
    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被拘押的漫长旅程,确实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自2018年12月1日她抵达温哥华国际机场后不久被捕,至今已是超过1000天了。这期间的煎熬与不易,外人或许难以完全体会。事情的起因,简单来说,是源于美国方面对华为公司及其高管的指控。美国司法部指控华为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制裁禁令,而孟晚舟作为.............
  • 回答
    关于孟晚舟案最坏的结局,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力求说得细致些,就好像咱们平时聊家常一样,把事情的原委捋清楚。首先,最直接、最影响孟晚舟个人的坏结果,那就是被判有罪,并服刑。这怎么发生的呢?美国对她的指控,主要围绕着绕过对伊朗的制裁。具体来说,是指控她在担任华为CFO期间,误导了汇丰银行,使其继续与.............
  • 回答
    孟晚舟女士的获释回国,无疑是近年来华为经历的最具标志性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人员的归来,更象征着华为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后,终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事件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 品牌形象的修复与重塑:从“受害者”到“胜利者”的叙事转变在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非法拘.............
  • 回答
    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离开加拿大,即将返回祖国的消息,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也标志着一个备受关注的事件终于迎来了转折点。对于这一消息,我希望能从几个层面来谈谈我的想法,尽量详细地阐述:首先,从事件本身和法律角度来看: 漫长而复杂的法律拉锯战的结束: 孟晚舟女士的事件自2018年12月被加拿大.............
  • 回答
    孟晚舟案的“司法补救”程序审理结束,整体审理最早可能在8月19日结束,这确实是案件进入关键阶段的重要标志。尽管“司法补救”程序告一段落,但案件的复杂性以及其背后牵涉的广泛影响,使得后续仍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信息点。以下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司法补救审理的实质与未解决的问题: 司法补救的焦点.............
  • 回答
    孟晚舟女士结束隔离,重返华为工作,这对于公司而言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其作用是多方面且深远的。她不仅是华为的CFO,更是公司高层核心决策者之一,她的回归,将会在多个层面为华为带来积极的推动力。首先,领导力的回归与稳定军心。孟晚舟女士在海外的经历,虽然充满挑战,但她展现出的坚韧、智慧和对公司的忠诚,.............
  • 回答
    “一晚低至一度电”,这句广告语听起来确实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电费日益增长的今天。但从能量转换效率的角度来细细剖析一下,它到底靠不靠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一晚低至一度电”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包含任何能量转换效率的字眼,它描述的是一个“电能消耗量”的概念,而不是“效率”。.............
  • 回答
    好家伙,你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别看我这儿说得头头是道,其实我也是在跟自己较劲,想早睡但总是……嗯,算了,说正题。你这“晚十二点后睡觉”啊,听着好像没啥大不了的,毕竟现在年轻人谁没点夜生活、谁没点熬夜追剧、玩游戏、或者加班赶工的嘛。但说句实在话,这习惯要是长期如此,对身体的“杀伤力”可一点都不小,.............
  • 回答
    郑爽的事情闹得这么大,这两天我脑子里一直转着这个事儿,说实话,心里真是挺五味杂陈的。先说说郑爽本人吧。她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个年轻的女演员,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偶像。她的事业发展可以说非常快,也很有自己的风格。但这次的事情,尤其是在代孕、弃养这件事上,真的触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让大家对她一直以来表现.............
  • 回答
    孟晚舟案在加拿大温哥华的聆讯阶段落下帷幕,法官将于今年10月宣布是否批准美国的引渡请求。在近几周的庭审中,关于汇丰银行(HSBC)的论述,检方前后不一的说辞,无疑为这起备受瞩目的案件增添了新的变数,也为孟晚舟的辩护团队提供了重要的突破口。汇丰银行在案情中的关键角色首先,我们得明确汇丰银行在此案中的位.............
  • 回答
    孟晚舟女士终于得以重返祖国怀抱,这无疑是近期国际舞台上最牵动人心的新闻之一。在美国与孟晚舟女士达成协议并促成此次释放的背后,其动机与考量无疑是多层面且复杂的。理解这一点,也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美国被中国打败了”或者“中国赢了”这样的叙事,去审视美国在这场漫长博弈中所处的战略环境和考量。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孟晚舟案中“有力证据被驳回”和“新证据表明美国提交的引渡依据不可靠”这两个关键点对案件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法律程序,而是牵扯到国际关系、司法公正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证据是法律审判的基石。 在任何司法体系中,证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案件的.............
  • 回答
    孟晚舟女士以不认罪的方式获释,这无疑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事件,它背后牵扯的法律、政治以及地缘博弈都极为复杂。 简单来说,她的获释并非简单的法律程序结束,而是多方博弈和周旋的结果。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不认罪方式获释”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不认罪 (Not Guilty Plea): 在刑事司法体.............
  • 回答
    孟晚舟案美国司法部与她达成延迟起诉协议,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影响深远的决定,其背后牵扯到法律程序、外交博弈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延迟起诉协议是一种允许控辩双方在特定条件下暂停起诉程序的安排,并非彻底的“无罪”或“有罪”判决,而是为解决争议提供了一个临时的、有条件的解决方案。延迟起诉协议的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