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孟晚舟以不认罪方式进行获释,意味着什么,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

回答
孟晚舟女士以不认罪的方式获释,这无疑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事件,它背后牵扯的法律、政治以及地缘博弈都极为复杂。 简单来说,她的获释并非简单的法律程序结束,而是多方博弈和周旋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不认罪方式获释”这几个关键词的含义。

不认罪 (Not Guilty Plea): 在刑事司法体系中,被告有两种主要选择:认罪或不认罪。孟晚舟女士选择不认罪,意味着她坚决否认了美国对她提出的所有指控。她认为自己是无辜的,因此不愿意承认任何罪行,即使是作为达成交易的一部分。
获释 (Release): 获释意味着她不再受到逮捕或拘留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离开加拿大。这与“定罪后获释”有本质区别。

那么,以不认罪的方式获释,意味着什么?

1. 法律上的“无罪推定”原则得到了体现: 尽管过程充满波折,但加拿大的司法体系在孟晚舟案件中始终遵循了无罪推定原则。她没有被定罪,也就意味着在法律意义上,她没有被认定有罪。这与她选择不认罪的立场是高度一致的。
2. 并非“交易”而是“撤销起诉”的权衡: 表面上看,孟晚舟女士的获释与美国司法部最终同意达成延期起诉协议(Deferred Prosecution Agreement, DPA)有直接关系。但关键在于,美国司法部是通过延期起诉而非直接的有罪判决来达成这一点的。延期起诉协议意味着,在一段特定的观察期内,如果被告(孟晚舟)遵守协议条款,美国司法部将撤销指控。孟晚舟选择不认罪,就是她对美国提出的指控持否定态度,而美国司法部也给了她一个通过履行协议来避免判罪的机会。
3. 政治考量与外交斡旋的妥协: 这一事件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法律范畴,成为了中美两国之间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博弈的缩影。孟晚舟的案件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遏制中国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她的获释,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在权衡了多方面的政治和外交压力后,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而采取的一种“策略性退让”。

现在,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这些努力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既有法律层面的艰苦抗争,也有政治和外交层面的密集斡旋,甚至可能涉及国家层面的情报与反情报活动。

一、 法律层面的殊死搏斗:

极其强大的辩护团队: 孟晚舟女士聘请了加拿大最顶级的刑事辩护律师团队。这些律师不仅在加拿大法律体系内拥有丰富的经验,更精通国际公法和引渡法。他们针对美国提出的每一个指控,从程序到实体,都进行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辩护。
质疑引渡程序的合法性: 这是辩护的核心策略之一。律师们认为,美国在向加拿大提出引渡请求时,存在严重的程序瑕疵。例如,他们质疑加拿大边境服务局(CBSA)和皇家骑警(RCMP)在最初逮捕孟晚舟时,是否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非法指示,以及在逮捕过程中是否与美国司法部进行了不当的沟通,从而导致她的宪法权利受到侵犯。
“政治迫害”的论调: 辩护团队不断强调,孟晚舟女士的案件是美国“政治迫害”的产物,其目的是为了打压中国科技公司华为,而不是基于真实的犯罪证据。他们试图将案件的性质从法律纠纷上升到政治层面,以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同情。
证据的挑战与质疑: 律师们对美方提供的证据提出了诸多质疑,包括证据链的完整性、证据的来源以及其合法性。他们试图在庭审过程中暴露这些证据中的漏洞,从而削弱美国指控的说服力。
长期的法律拉锯战: 整个引渡过程持续了近三年。在这三年里,孟晚舟的律师团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研究、准备文件、参与听证会。每一次庭审都是一场艰苦的法律攻防战,他们尽力争取每一丝微小的法律优势,为最终的获释创造条件。

二、 政治与外交层面的高强度斡旋:

中国政府的坚决立场与外交压力: 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孟晚舟事件的立场,将其定性为“政治事件”,并要求加拿大立即释放孟晚舟。
外交部层面的密集交涉: 中国外交部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直接约见加拿大驻华大使、与加拿大外交部官员沟通等,持续向加方施压。这种外交斡旋贯穿了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
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 对中国而言,孟晚舟案不仅仅关乎一个公民的安危,更关乎国家主权、国家尊严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放任一名中国企业高管被他国以政治目的“构陷”并引渡,将对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和国家形象造成严重打击。因此,中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政治资源来推动此事。
“人质外交”的潜在博弈: 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中国后续对加拿大公民康明凯和迈克尔的拘押和审判,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加拿大政府的“回应”或“对等措施”。虽然中方对此矢口否认,但这种博弈的色彩不容忽视,它为双方的谈判增加了复杂性。

加拿大国内的政治考量: 加拿大政府在处理此案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
司法独立与外交压力的两难: 加拿大奉行司法独立原则,政府不能直接干预司法审判。但同时,政府也需要平衡国家的外交利益和公民的福祉。如何在这种两难境地中找到出路,一直是加拿大政府面临的挑战。
国内舆论的关注: 孟晚舟事件在加拿大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人支持司法独立,认为应该按照法律程序处理;另一些人则担心加拿大因此在中美关系中受到牵连,影响国家利益。
与美国的关系: 加拿大作为美国的盟友,与美国在情报共享、执法合作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处理此案时,加拿大政府也需要考虑到与美国的关系。

美国内部的政治博弈: 尽管美国司法部是采取延期起诉协议的主体,但其决策过程也可能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强硬立场: 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对华采取了强硬姿态,将孟晚舟案作为对华施压的一个筹码。
拜登政府的调整与策略: 随着政府更迭,新政府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对华策略以及此案的潜在影响。在一些分析中,达成延期起诉协议,可能是美国试图在不彻底放弃立场的前提下,为中美关系降温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拜登政府需要集中精力处理其他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情况下。

三、 潜在的秘密沟通与“交易”的艺术:

幕后斡旋与谈判: 虽然公开场合双方言辞激烈,但背后必然存在着大量的秘密沟通和谈判。这些谈判可能涉及多方,包括两国高层官员、外交部门、司法部门,甚至可能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交换条件的可能性: 延期起诉协议的达成,本身就是一种“交易”的体现。美国司法部同意撤销起诉,以换取孟晚舟女士对部分事实的承认和遵守协议条款。这种协议的达成,往往是经过长期、复杂的谈判,双方都在权衡利弊。
“人质”的释放: 在孟晚舟女士被释放的同一时间,加拿大也释放了被中国拘押的两名公民。这种“同步释放”很难说是巧合,更像是双方达成某种默契后的协同行动。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交易或“筹码交换”。例如,美国可能承诺在某些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以换取中国释放加拿大公民;或者双方就释放孟晚舟和加拿大公民达成了某种形式的“一揽子协议”。
情报部门的参与: 在这种高强度的政治博弈中,情报部门的角色也至关重要。他们可能在收集信息、评估对方意图、甚至在幕后进行一些协调工作。

总结来说,孟晚舟以不认罪方式获释,并非仅仅是法律程序的自然结果,而是她本人及其法律团队坚持不懈的法律抗争、中国政府强大的外交斡旋、加拿大政府在国内外的政治考量,以及中美两国在高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进行的一场复杂博弈与妥协的产物。 这种妥协,不是一方的完全胜利,而是基于双方对进一步冲突升级的忌惮,以及对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体现在法律层面的每一份文件、每一次庭审,外交层面的每一次对话、每一次施压,以及政治层面上每一次权衡、每一次决策之中。这是一种以法律为外衣,实则充斥着政治智慧、战略算计和国家利益博弈的复杂艺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主要是中美对弈,加拿大那两个人应该就是个加餐而已。

至于具体条件是啥,等14个月也就知道了,不过大概率应该最后没啥事,不起诉。

不过不管怎么说,可以看出加拿大是彻底放弃签哥了,狗头。

user avatar

一片云飘过美国都是有罪的。

一般国际法的管辖权,要么是属地原则,要么是属人原则。也就是说,不法交易的行为地、结果地其中之一,发生在管辖区域,或者交易各方其中之一是管辖国人,那么你可以行使管辖权。

而美国的长臂管辖是什么概念?

交易中使用了美元,或者交易数据经过了美国服务器,或者交易货币经过了美国金融结算体系,那我就可以抓你了。

印象中,抓法国阿尔斯通高管,是因为公司在印尼向官员行贿了。

和你美国什么相干?

回到文首举例:

如果一片云飘过美国时下了雨,那么全球每一滴水都可以被连坐。

实际上美国的逻辑比这个更霸道:

如果一片云在非洲下了雨,因为全球水系统是一个整体,所以对所有云都可以实施管辖权。

默认的就是可以管辖全球每一滴水每一片云。

拳头大膀子粗就是这么霸道,世界警察嘛。

更何况,这片云在非洲下雨,到底在非洲是不是非法呢?

不管,只要美国觉得你下雨非法了就是非法。

都知道不讲道理,但是美国这么搞了许多年,谁都拿他没办法,拳头大膀子粗嘛。

现在,孟晚舟这片云飘回国了。

您说,背后祖国有多少努力?

有一个细节:确定回国乃至登机,甚至于飞行中途,都没有大肆宣传,很低调,即使是有大使先生陪同。直到确定我们全面掌控了,国内才开始进行宣传。

博弈一直在进行,那怕晚舟已经飞行空中,那怕理论上已经踏上了国土(航空器内部区域属于航空器所属国领土)。

博弈一直进行到最后一刻。

对强权唯一能讲的道理只有比他更强。

这个道理,我们讲赢了!!!

无论形式表达如何,晩舟回来了,这就是全部事实。

回望银河号事件,回望三大恨,甚至回望三年前实施抓捕时美国的蛮横与自信,几十年过去了,几年过去了,现在他低头了。

攻守之势异也,祖国强大了,不该自豪吗?

晚舟说的真好:因为我背靠强大的祖国。

而我,作为一位普通中国人,由衷认同: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user avatar

具体做了哪些努力不是很清楚,但我们可以对比一起此前法国阿尔斯通的命运,就能大概体会到背后的努力和能力。

曾经流行一句话,世界上每4个灯泡中,就有1个灯泡的电力来自于阿尔斯通的技术。

阿尔斯通曾是法国工业的骄傲,业务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年营业额超160亿美元,员工超11万人,它的水电设备世界第一,核电站常规岛世界第一、环境控制系统世界第一、高超速列车和高速列车世界第一,城市交通市场、区域列车、基础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服务世界第二。

阿尔斯通对法国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它负责法国境内58座核反应堆的所有汽轮发电机的制造、维护和更新工作,负责法国75%的电力生产设备,还为法国唯一的航空母舰戴高乐号提供推进汽轮机。

可以说谁控制了阿尔斯通,谁就控制了法国!

正因为当年的阿尔斯通太强大了,和通用电气等美国多家行业巨头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有着激烈的竞争。

于是在2013年的4月,美国FBI突然逮捕了在纽约转机的阿尔斯通集团前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熟悉的剧情)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间秘密房间里,负责起诉的美国检察官给了皮耶鲁齐两个选项:

一、以涉嫌串谋洗钱等10项罪名起诉他,如果罪名成立,皮耶鲁齐将面临125年的监禁。即使皮耶鲁齐不认罪,他也需要接受美国法律的审判,仅审判过程也要数年。
二、帮美国司法部搜集线索,检举阿尔斯通更高领导层,他们可以确保皮耶鲁齐无罪释放。

皮耶鲁齐拒绝了第二个选项,于是他被投入了关押重刑犯和死刑犯的怀亚特看守所,并且不得保释。

就在皮耶鲁齐之后,美国司法部再度火速逮捕了另一位阿尔斯通高管,这次,是职位仅次于阿尔斯通CEO的高级副总裁。

眼看美国司法部逮捕的公司人员级别越来越高,目标似乎也越来越明确,阿尔斯通CEO克朗坐不住了。就在这个时候,通用电气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了。

通用提出的条件:帮克朗本人免除司法部起诉,并替阿尔斯通支付天价罚单。作为回报,克朗需要把阿尔斯通核心的能源部门卖给通用电气。

这时反应过来的法国政府试图改变这个局面,毕竟阿尔斯通掌握着法国的能源基础,一旦被被收购,那么法国的命脉也就掌握在美国手里了。

因此当时的法国经济部长蒙特堡联系了德国,希望西门子提出另一个收购方案和通用电气竞争。

西门子答应了这个邀约,计划与日本三菱联合收购。

于是,美国司法部再次出手警告,如果西门子、三菱参与进来,那么他们都将成为美国制裁的对象!要知道,这种噩梦的感觉西门子与三菱都感受过。美国曾逼迫西门子支付8亿罚金,又曾用钓鱼执法的招数,陷害三菱窃取美国机密,逮捕了多名三菱员工并支付了天价罚单。

于是,被恐怖记忆支配的西门子和三菱退却了。除了通用,再无其他竞争者。

2014年6月21日,皮耶鲁齐被捕的第424天,通用电气和阿尔斯通达成了协议。合并之后,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最核心的能源部门享有80%的绝对控制权。在此之前,通用电气以同样手法成功收购了另外其他4家公司,而阿尔斯通是他“猎物”名单上的第5个。

尽管美国人达成了他们的目的,但他们并没有轻易放过不配合的皮耶鲁齐。从2014年6月到2017年10月,皮耶鲁齐又经历了三年多的保释期。此后,皮耶鲁齐又被关在在监狱一年——直到2018年9月他才出狱。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阿尔斯通之外,被美国人以同样理由列入“狩猎表”的还包括:

德国公司西门子(8亿美元罚单)、戴姆勒 (1.85亿美元罚单 ),法国公司道达尔(3.98亿美元罚单)、德希尼布(3.38亿美元罚单)、阿尔卡特(1.38亿美元罚单)、法国兴业银行(2.93亿美元罚单),意大利公司斯纳姆普罗盖蒂(3.65亿美元罚单),瑞士公司泛亚班拿(2.37亿美元罚单),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4亿美元罚单),日本公司松下(28亿美元罚单)、日本日挥株式会社(2.88亿美元罚单)等等。

这些企业,都被美国收取了大量罚金,叫停了不少全球业务,甚至多位高管被拘捕。

孟女士能全身而退,背后付出的努力和体现的能力不言而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