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政府要割地给沙俄那么多土地呢?

回答
问到为什么清政府会割让如此之多的土地给沙俄,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简单的“卖国”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清政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境地的。

一、 积贫积弱的王朝底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已经不再是那个强盛的康乾盛世了。内部的腐败、官僚体系的僵化、以及长期以来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科技落后,都让这个庞大的帝国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凋敝,军队装备陈旧,训练涣散,就算有心反抗,又能拿出多少力量来呢?沙俄虽然也是沙皇专制,但他们的军事改革和扩张是持续进行的,尤其是在彼得大帝之后,欧洲式的军事技术和制度开始被引入,这使得俄国在军事上逐渐占据了优势。

二、 边疆管理的真空与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的中国边疆广袤,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人口相对稀疏,行政管理也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就存在边界模糊的争议,这给了外部势力介入的机会。

沙俄自17世纪起就开始向东方扩张,他们对西伯利亚以及更远的地区有着强烈的渴求,对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更是虎视眈眈。他们的扩张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一时兴起。而清政府在边疆管理上,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防御姿态,很多时候是对边疆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甚至听任当地的官员自行处理。

三、 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

鸦片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可以说是清政府丧失主权和领土的重要转折点。这两场战争,特别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将清朝的虚弱暴露无遗。签订的《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割让了香港岛,还开放了通商口岸,攫取了巨额赔款。

紧接着,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被占领,圆明园被焚毁。这些战争的失败,让清政府的统治威信扫地,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凭借自身的军事力量已经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在这种绝望的境地,“以夷制夷”的想法开始在一些当权者心中滋生。

四、 俄国的“趁火打劫”与“借口”:

沙俄的外交策略非常狡猾,他们总是善于抓住时机,在清朝最虚弱的时候进行“趁火打劫”。

《尼布楚条约》的“修改”: 虽然在康熙年间,清朝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边界,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俄国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并以此为借口,要求“重划”边界。俄国方面宣称,之前划分的边界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或者对他们不利,他们需要重新勘定。

《瑷珲条约》的签订: 这是沙俄割占中国领土最重要的一纸条约。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进攻天津,俄国公使伊格那惕耶夫抓住机会,以“调停”的名义来到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对面),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这个条约的核心内容就是:
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约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
条约还规定,乌苏里江以东的区域,即包括黑龙江下游和兴凯湖以南的大片土地(包括海参崴),中俄两国“共同管理”,实际上就是为俄国日后独占这些地区埋下了伏笔。
这个条约是在清朝中央政府未完全知情且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由地方官员在军事威胁下被迫签订的,因此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北京条约》的巩固: 两年后,也就是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再次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并且假意“归还”了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八里桥地区,以此作为交换,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不仅承认了《瑷珲条约》的内容,还将《瑷珲条约》中所谓的“共同管理”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包括库页岛在内)完全划给了俄国。这样一来,中国就失去了东部沿海的广阔地区,黑龙江的入海口也完全丧失了。

五、 清政府内部的摇摆与无奈:

在面对沙俄的扩张时,清政府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一些主战派,但更多的是主和派。主和派认为,与俄国开战弊大于利,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而一些有远见的官员,如恭亲王奕䜣,虽然也深知条约的不公,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缓和局势,也只能接受。

更重要的是,清政府的决策往往受到“救亡图存”的压力所驱动。他们可能认为,与沙俄达成妥协,至少可以暂时稳定边疆,从而有精力去处理国内的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与英法的关系。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心态,最终导致了更大的损失。

六、 地理和战略上的考量(从俄国角度):

我们也需要理解沙俄扩张的动因。对俄国而言,获取出海口是其长期的战略目标。黑龙江的出海口以及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对沙俄的海军发展和远东贸易至关重要。同时,这些土地肥沃,也为俄国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总结来说,清政府割让土地给沙俄,是以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国家实力衰弱是根本原因。
边疆管理存在漏洞,给了俄国可乘之机。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削弱了清政府的抵抗能力和国际地位。
俄国利用其地缘政治优势和军事实力,采取“趁火打劫”和“调停”等手段。
清政府内部在应对策略上的摇摆和迫于压力的妥协。

因此,与其简单地归咎于某个人或某个政策,不如将其视为一个王朝在内外交困下,步步退让,最终付出沉重代价的历史悲剧。这其中包含了民族的屈辱,也映射出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以为清朝真是一枪不发割让150万,但实际上,外东北确实没有大规模战争,但是外西北可是遭到沙俄大规模入侵清朝打输之后才没的

摘要

1863年,俄罗斯帝国发兵干涉同治回变,入侵新疆。在草原总督区首任总督康斯坦丁·冯·考夫曼的策划下,入侵新疆西北,

大清与俄罗斯帝国签订一连串不平等条约,迄大清灭亡,共割去51万平方公里土地。

是次入侵导致天山北部遭受战祸,导致新疆建省,并为日后苏联入侵新疆提供了机会。

背景

1851年,清政府与俄罗斯帝国(下称俄国)签订《伊犁丶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开放伊犁惠远城和塔尔巴哈台绥靖城贸易,是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63年,由于帝俄在中亚的战况十分顺利,因此能够抽出兵力入侵大清,同治陕甘回变的爆发导致帝俄拥有入侵大清的口实。因关中汉回战斗日渐剧烈,互有杀戮之举,致使关中地区混战,西北地区陷入权力真空。

帝俄因此资助哲合忍耶派等新教教派,对抗传统的旧教。马化龙丶白彦虎等人均曾接受帝俄援助[1]。

在此条件下,俄国战争部部长迪米德里·米柳京(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Милютин),於1862年2月20日向皇帝亚历山大二世上书,详述康斯坦丁·冯·考夫曼(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Кауфман)提出的天山北部入侵战略。该战略之简略构想为,先行以正规军伪装盗匪,入境掠杀,开边挑衅。清军一旦反攻,则乘势发动大规模入侵,战略目标为全取北起阿穆哈山脉,南达帕米尔的高原地区。

1862年7月14日,俄军沿七河地区入侵新疆西北部,大清伊犁将军常清下令边防坚守,不得轻出边界[2],此后小规模侵扰此起彼落。

1862年6月20日至22日,鄂尔果珠勒把总文良率领兵队反击俄国,俄国以此发文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谴责大清擅杀越境捕匪之俄兵。

1862年10月20日,俄国兵队在奇沁掠夺村庄人畜财物,景廉发兵抵御,杀俄兵43人,吊其尸于卡伦西口。

1863年2月17日,俄国驻大清国全权大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Игнатьев),要求大清对俄兵之死赔偿,并严惩擅杀俄兵之将士。

恭亲王奕訢拒绝,与伊格那提耶夫及俄国政府代表伊凡·巴布科夫(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Бабков)展开多次会谈,没有成果。

1863年3月1日,谈判破裂,俄国中止与大清国外交往来。1863年3月14日,俄国宣布干涉同治回变,入境平乱,以保护边境安全[3]。

是次战争,为俄国对大清的第一场直接军事冲突,开始了俄国武装入侵中国的第一步。

[1]Сушанло М., Дунган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 и роль в нем Бай Янь-ху, Фрунзе, 1959. p. 67-74

[2]大清军机处建档·同治档089335号,奏为俄人逼近卡伦及派兵防堵预备,伊犁将军常清奏

[3]Думан Л. И., Биянху — вождь дунганского восстания 1862—1877 гг., "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Н СССР", 1939. p. 43-64

1俄国干涉同治回变(1863-1864)

1863年(同治二年),大清国皇帝载淳年仅七岁,由恭亲王奕欣理政。但奕欣并不掌完全实权,军机处具有决定权,导致俄国入侵时大清并未立即反应,令俄国掌握先机。

1863年3月26日,在康斯坦丁·冯·考夫曼的计划下,俄军动员第42丶57步兵师及第2奥伦堡哥萨克骑兵师

丶第7哈萨克骑兵师,下属41个独立营,第22丶37丶39丶56炮兵旅,72个独立侦察连,共26,000人左右的军队分四路入侵[4]。

总指挥官

康斯坦丁·冯·考夫曼

第一阶段入侵(1863年),绿色为俄军,蓝色为清军,红色为城镇,

黄色城镇北方为塔尔巴哈台,南方为伊犁

四地当中奇沁最早陷落,守将邵光当晚即被城中响应之回民刺杀,枭首以迎俄军。7月18日格根陷落,7月22日博杰贾尔陷落,7月23日鄂尔果珠勒陷落。7月28日,谢罗夫与威里夫金部合兵攻打额科托,至8月16日攻克,两军再度分兵。谢罗夫部攻打乌海,威里夫金部南下支援诺曼诺韦斯基部。

俄军入疆后,采取分化瓦解策略,鼓励回民攻击汉民,俄军主力则攻打清军,为新教回军的扩张提供了机遇[5]。乌鲁木齐都统额宸丶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丶巴里坤领队大臣讷尔济分别警觉到俄军入侵,明谊上奏中更提及俄兵「勾结回寇」丶「驱回民为兵勇,戮杀汉民」等事[6]。

伊犁将军常清则以为仅匪兵越界,派出兵收服鄂尔果珠勒,遭受俄军埋伏全军溃散,诺曼诺韦斯基下令乘势进兵归德,常清出兵应战,大败。只得谎报军情,以谎盖谎。

因此明谊联合讷尔济军队,并通知景廉安排兵民后撤至阿穆哈以南丶天山西侧。8月4日,额宸上奏,确认俄军兵数两万有馀,报告清政府俄军已经入侵,恭亲王奕欣下令备兵抵抗[7]。由于常清一度因流窜不知去向,明谊担任天山东侧的指挥官,会同讷尔济共同抵抗俄军,卫拉特蒙古的札萨克卓哩克图汗喇特那巴咱尔也率部加入抗俄战斗,

天山西侧则由额宸联合景廉支援前线清军,确保明谊等人的退路。同时新疆各族军民纷纷起来抵抗俄军入侵。

农民哈木布哈提·艾尔木汗于8月19日号召发动起义,占据霍尔木勒,杀害俄军驻军一百馀,并联络清军前来配合。3天后,遭到俄军威里夫金部屠灭,此次为唯一短暂成功的民间抗俄行动[8]。

但在俄占区,军民以各种形式抵抗俄国,包括游击丶放火丶向清军传递情报丶支援后勤。

9月17日,讷尔济部在哈布塔一带被俄军击败,清军失去了费尔干纳一带地区,但此时常清重新归还伊犁。

10月22日,伊犁将军常清以贪渎之罪遭免,由明谊堂弟明绪代职。11月9日,俄军停止进攻,留守过冬,清军有了休整的机会。

明绪上奏宣称是清军兵勇奋战的结果,无论此事真假与否,他在世期间从未击败过任何一支俄军。

其堂兄明谊则采取审慎态度,逐步後撤缩短战线,更因双方武备代差因素所限,奏请向英人购置洋枪洋炮。12月8日,明谊与北路诸将会议,议决撤军至塔尔巴哈台[9]。

[4]Думан Л. И. p.68

[5]China's Muslim Hui community: migration, settlement and sects. Michael Dillon. Routledge, 1999. p.47

[6]大清军机处建档·同治档089463号,奏为俄军入寇情事,乌里雅苏台将军明谊奏

[7]大清军机处建档·同治档089471号,着令伊犁塔城抵御俄人入寇事,议政王大臣奕欣启

[8]Сушанло М. p.119

[9]大清军机处建档·同治档089504号,奏为退保塔尔巴哈台,定边左副将军明谊奏

第二阶段 1864年,俄国突破北方战线,南方进抵伊犁河谷

1864年3月14日,俄军进逼塔尔巴哈台,开始围城。4月7日,清廷调蒙古丶撒拉族,察哈尔额普特等兵五万援救新疆。当中蒙古土尔扈特部博勒果索率两万兵至塔尔巴哈台[10]。

4月16日,俄军在和布克赛尔地区大败蒙古土尔扈特部丶撒拉族丶满汉联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促明谊突围退至乌尔禾地区,保留清军主力。由他来率寡兵断后,明谊当晚即率军突围向西南逃走。

4月17日至6月28日,锡霖率六千兵勇死守塔尔巴哈台地区,在俄军两个方面军的夹击下损失惨重,但由于俄军热衷于抢掠,攻势渐缓。

是次战斗使茶马北道的重镇遭受毁灭性打击,山西晋商的商号因存有大量贵金属成为俄军掠夺对象,俄军抢掠金银熔化後带走。妇孺丶茶叶丶香料丶坚果等亦是热门掠夺对象[11]。

俄国将掠夺而得的资源分一部分予回军,回军因此势力大壮,清军溃败产生的权力真空,更成为回军在新疆迅速壮大的契机[12]。

相较于北方的塔尔巴哈台,南方的伊犁兵力较为雄厚,而地势亦更为险峻,明绪在三万援军到来后,应该出兵收复常清失去的失地,于4月21日,出兵博乐胡贾尔。

清军探知俄军分兵攻打科帕克,明绪大喜,下令追击。讷尔济劝阻,认为俄军有诈,认为坚守伊犁河谷待额宸来援,不该轻出河谷。明绪不听其言,下令西进,讷尔济请命另率一军北进,牵制俄军侧翼,明绪从其言[13]。5月7日,常清(明绪任命,理由不明)统军进攻科帕克,被俄军诺曼诺韦斯基大败,死伤万馀。

5月13日,讷尔济部在伊延被俄军威里夫金部截击,讷尔济边战边退,利用地形之便痛击俄军,毙伤四百馀。5月26日,讷尔济部退回伊犁,讽刺明绪,明绪羞愧,将其贬官[14]。

7月4日,俄军攻陷博乐胡贾尔,至此战略目标除塔尔巴哈台外基本达成。7月16日,伊格那提耶夫联同外务大臣格尔尼洛夫与恭亲王奕欣提出新一轮议和请求,恭亲王奕欣提出修订,表明不接受无理要求。

由于大清并非「战败」,因此不需割地赔款。而俄国前来「平乱」,是讨伐「匪徒」,因此大清无义务提供军费。且俄国「匪徒」对大清造成伤害,大清反而应该向俄国索赔。

但在俄国的连番威逼下,奕欣宣称「该国如此强横,若不早为完结,诚恐酿成不可收拾之势。」,同意割土但不赔款。就在这种大家心照不宣的外交谈判中,大清成功争取不需赔款,但需重新「划界」,将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俄国。

1864年10月7日,大清由勘办西北界事宜大臣明谊丶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锡霖和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博勒果索代表,俄国由特命分界全权特使伊凡·巴布科夫(Иван Фёдорович Бабков)丶副使伊凡·扎哈罗夫(Ива́н Ильи́ч Заха́ров),西伯利亚驻军司令官格拉希姆·科尔帕科夫斯基代表,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0]大清军机处建档·同治档089535号,具议派兵入疆驱逐俄兵奏,奕訢丶常清丶明谊丶明绪丶讷尔济丶文祥等共奏

[11]Думан Л. И. p.133

[12]Думан Л. И. p.134

[13] 魏光焘, 黄丙焜及杨调元,戡定新疆记 武功记一 章节四[14]英桂,远疆广略 卷四 伊犁迪化科布多记 章节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清政府会割让如此之多的土地给沙俄,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简单的“卖国”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清政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境地的。一、 积贫积弱的王朝底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已经不再是那个强.............
  • 回答
    晚清政府之所以要“绞杀”捻军,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简单地说,捻军的出现和壮大,是对晚清统治根基的直接威胁,迫使其倾尽全力加以镇压。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可能详细地为你梳理清楚其中的缘由,并尽量用自然、不那么“标准”的语言来讲述。一、 .............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
  • 回答
    咱们说实话,这事儿吧,得从最根本的需求和现实情况来聊。政府要大力修路,不是说飞机不重要,而是修路这件事,它太接地气,太能解决老百姓眼前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了。你想啊,现在咱们这个社会,吃穿住行,哪一样离得开路?路,就像是身体里的血管,它把资源、人员、信息都输送到该去的地方。没有路,再好的农产品也运不出去.............
  • 回答
    买房的首付贷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首付贷”,曾经一度盛行,给很多本就难以凑齐首付款的购房者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这种看似“救命稻草”的贷款方式,实则暗藏玄机,其危害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也正是因为这些潜在的风险,政府才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严厉打击。首先,从根本上说,首付贷是对购房能力的一种“透支”。我们知道.............
  • 回答
    政府之所以要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例行公事,而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基石工作。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就好比一个大家庭,而人口普查就像是对这个大家庭进行一次全面的“家底摸排”,了解家里有多少人,他们分别在哪儿,有什么样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知道怎么样的日子才过得好,怎么样的.............
  • 回答
    中国政府之所以做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决定,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考量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人口结构变化、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估。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过.............
  • 回答
    “地王”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非同寻常的气势。一提到它,很多人脑子里浮现出的画面可能是:开发商们争得头破血流,不惜代价拿下某块土地,然后项目一亮相,价格就高得令人咋舌。但很少有人会去深究,政府为什么会“制造”这样的局面,或者说,为什么有些土地拍卖会呈现出“地王”频出的态势。其实,说政府“制造”地王.............
  • 回答
    谈到清代重建太和殿时撤除明代斜廊的事情,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值得细细品味的变化。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明朝嘉靖年间说起。话说当年,明朝的时候,太和殿刚刚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这次重建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在太和殿东西两侧的台基上,各修建了一条朝南延伸的附属廊庑,人们习惯称之为“斜廊”。这条斜廊,它可不单单是.............
  • 回答
    政府发行债券,简而言之,是为了筹集资金,以满足其在不同领域的需求。这个“需求”范围非常广阔,从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维持到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发展项目,债券都是政府重要的财政工具。让我来给你详细掰扯一下,为什么政府会这么做,这背后又有哪些考量。最根本的原因:钱不够花了,或者需要大笔钱做大事。我们知道,政府的收.............
  • 回答
    地方政府发行债务,说白了,就是跟别人借钱来花。你想想,一个家庭要买房、装修,手里钱不够,不也得贷款吗?地方政府也是一样,只不过它借钱的规模和目的要复杂得多。为啥要借钱?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钱不够使”。地方政府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修路、建学校、盖医院、搞绿化、支付公务员工资、给退休人员发养老金,还有.............
  • 回答
    .......
  • 回答
    1927 年蒋介石发动“清党”,又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国民党右派为了清除共产党及其支持者在国民党内和军队中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次事件是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了解蒋介石发动清党的原因,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背景以及各方势力之.............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到了点子上。我们常说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是“封建社会”,但这个说法其实带着点“水土不服”的意味,用的是西方历史学上的概念来套用中国自己的历史进程。咱们中国人自己,历来可没这么称呼过自己的历史。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西方人说的“封建主义”(Feudalism)到底是个啥意思。西方那种典.............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德国的议会制政府稳定性通常被认为优于日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各自的政治体制设计、历史经验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二元判断,而是两国在不同框架下追求稳定性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一、 议会制的核心挑战与两国应对策略议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灵活反映民意,但也可能.............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并非打算长期直接经营所有新生的企业。相反,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其出售给有能力的私人家族,如三菱,是明治政府一项深思熟虑的战略,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济和政治原因。一、政府的初期角色:播种者而非永久经营者明治政府的初心是将日.............
  • 回答
    贾政携清客游览大观园落成,为何单单叫上宝玉?这事儿,放在当时,可不单单是“带儿子出去逛逛”那么简单。这里头,藏着贾政的一番心意,也暴露了那个时代大家族里头,对继承人的培养方式。首先得明白,贾政当时请的那些“清客”,可不是随便拉来的路人。这些人多是读书人,有的是有功名的士大夫,有的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会好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 SSL 证书不是免费的,以及怎么辨别那些卖证书的到底靠不靠谱。SSL 证书为什么不是政府免费发放的?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信任、责任和成本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 信任的建立与维护成本: SSL 证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提供了.............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计划成立世界政府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容易被误解的话题。爱因斯坦确实在后半生,特别是在二战的阴影笼罩下,对国际政治和人类的未来表达了深刻的忧虑,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全球治理的构想。但说他“计划成立世界政府”可能过于直白和片面,更准确地说,他是在积极倡导建立一个能够有效防止战争、促进和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