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义和团为什么要“扶清”,当时的清政府不是已经很腐朽了吗?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到了一个非常白热化的阶段。“不平等条约”层出不穷,中国的土地被瓜分(租借地、势力范围),国家的经济命脉被外资控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国人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这种强烈的外部压迫感,激发了普通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
“扶清”是一种抵抗姿态: 在义和团看来,“清政府”是这个国家的象征,是他们认知中“中国”的代表。对抗外国侵略,首要的就是维护这个国家不被瓜分,不被殖民。因此,在他们看来,“扶清”就是“扶中国”,就是对抗外国侵略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方式。他们认为,如果清政府能够站出来,团结全国力量,就能赶走外国侵略者。
认同与情感: 尽管清政府腐败,但它毕竟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政治体制的延续。对于许多农民来说,他们习惯于在清朝统治下生活,对清朝皇帝有着“天子”的崇拜。这种认同感和情感上的依附,让他们不希望看到这个政权彻底垮台,而是希望它能“振作”起来,带领大家共渡难关。

2. 对“清政府”的复杂认知与期望:

信息的不对称性: 义和团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底层农民,他们的信息来源有限,对朝廷内部的运作、高层官员的腐败可能并不完全知晓,或者说,他们更多地是看到了表面现象。他们更多地受到地方官员、宗教领袖(如各种民间教派)的影响。
“忠君”思想的残余: 尽管清朝已经积弱不振,但“忠君”的思想在社会底层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皇帝(光绪帝)在后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抗姿态时(尽管是被慈禧架空),义和团的希望就寄托在他身上。他们甚至认为,是奸臣蒙蔽了圣听,只要铲除这些奸臣,皇帝就能重振朝纲。
“清官”的期待: 尽管整个官僚体系腐败,但底层民众仍然期待着有“清官”的存在。他们可能认为,朝廷中也有忠臣良将,只是被埋没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逼迫”清政府改革,或者至少让清政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采取行动。
“官逼民反”的反向思维: 有时候,“扶清”也包含着一种“官逼民反”的反向逻辑。当地方官员镇压他们时,他们也会反抗,但这种反抗并非彻底推翻清朝,而是希望清政府能约束那些“不作为”或“压迫他们”的地方官员,让清政府成为一个能够维护他们利益的“正统”。

3. “扶清”背后的政治考量与策略:

对抗地方官的策略: 当地官方对义和团的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地方官员支持他们,利用他们来对抗外国势力和教会;有的地方官员则恐惧他们,试图镇压他们。在当地官员的支持下,“扶清”就成了一种合法化自己行动的政治标签,让他们能更便利地组织和发展。
对“慈禧太后”的态度转变: 刚开始,义和团可能并不完全支持慈禧太后,他们更倾向于光绪帝。但随着局势的发展,特别是慈禧太后在1900年发动“庚子事变”,宣布对万国宣战后,义和团将慈禧太后视为“国家元首”,是能够领导他们抵抗侵略的最高权威。虽然慈禧太后实际上是墙头草,但她在那个时刻成为了义和团心中的“民族领袖”。因此,“扶清”也包含着对这位最高统治者的服从和支持。
利用清政府的名义进行抗争: 对于义和团来说,他们没有能力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来对抗列强。而清政府是当时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如果清政府能够公开支持他们的抗争,那么他们的行动就有了官方的背景,可以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

总结来说,义和团的“扶清”并非是对清政府腐朽统治的歌颂,而是在极端民族危机下的朴素民族主义情感的体现,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维护。 他们希望清政府能够像一个正常的、有担当的国家一样,站出来带领人民抵抗外国侵略。他们更看到了清政府作为当时唯一合法政权的号召力,希望借助这个“名头”来团结更多的人,来对抗共同的敌人。

当然,历史是复杂的。义和团的“扶清”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悲剧。清政府的软弱和出尔反尔,以及对义和团的利用和抛弃,使得义和团的抗争最终失败。但理解“扶清”的背后逻辑,才能更深入地认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内忧外患中进行抗争的。他们的行为,虽然充满局限性,却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的民族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连一群整天被人鄙视说只会搞封建迷信的泥腿子出身的义和团都知道要统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关键点之一。简单地说,义和团“扶清”,是因为他们当时的视角和认知,以及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让他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今天评价截然不同的“清政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义和团的朴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外敌入侵的现实: 当时,.............
  • 回答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中国近代史上两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但历史学界对它们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总体来说,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普遍高于义和团。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基于对它们历史作用、组织程度、意识形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影响的深入分析。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大家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对较.............
  • 回答
    关于今川义元为何选择与武田信玄联手,一同对抗北条氏康,这是一个在战国史上颇具争议也引人深思的事件。要详细解读这一决策,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当时今川氏所处的复杂局面、义元的战略考量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首先,我们要明白,今川氏在义元统治时期,并非一支孤立的力量。其影响力深深地根植于东海道,但同时,北.............
  • 回答
    织田信长和今川义元之所以执着于“上洛”(进京),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个时代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都在京都,而掌握了京都,就等于掌握了话语权和号召力。这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利益考量,绝非简单的个人野心。首先,我们得明白“上洛”对于当权者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室町幕府时代,虽然将军的实权旁落,但天皇和幕府.............
  • 回答
    说起义和团,那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他们当年怀着一股子“扶清灭洋”的热情,也确实给当时的西方列强来了个下马威。可奇怪的是,这股子热血,怎么就被自家朝廷给拦腰截断了呢?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细琢磨。首先,得明白清政府当时的处境。你想啊,慈禧太后手里头,一边是外国人的枪炮,那可是实打实的硬道理,能.............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我们不妨就从这个角度好好聊聊。首先,国家“管”我们离不离婚,这背后其实并非国家想“家长式”地控制我们的个人生活,而是出于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的考量。你想想,婚姻关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它还涉及到家庭、孩子、财产,更深层次地,它还与社会结构、.............
  • 回答
    义和团是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复杂性和争议性的民间宗教、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群众性组织。要详细地理解义和团,我们需要从其兴起原因、组织形式、作战方式以及与外国侵略者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义和团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义和团并非一个具有严格等级制度和统一章程的现代政党或军事组织。它更多的是一个民间自发的、.............
  • 回答
    关于义和团成员为何会相信自己“刀枪不入”,这背后是那个时代复杂社会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特定宣传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首先,义和团的兴起本身就与民族危机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接连战败,割地赔款,丧失了大量主权。西方列强在中国横行.............
  • 回答
    “亚洲第一”的水师,对上“一群拿香炉跳大神”的义和团,怎么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把时间捋一捋,从头好好说道说道。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是怎么来的?话说在甲午战争之前,咱们的北洋水师确实是顶呱呱的。清政府当年花.............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义和团”这个词,在咱们的语境里,多半是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绪,夹杂着悲愤、无奈,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被裹挟”。所以,要是你问为啥没人“美化”他们,这事儿得分好几头说。首先得明白,义和团这事儿,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看,那可不是小打小闹。那会儿,咱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内外煎熬的时期。外头列强环伺,一口一口地.............
  • 回答
    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一直伴随着争议。说它“被诋毁”,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对其历史功过、性质和影响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和解读。这种评价的差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义和团运动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在不同视角下的呈现。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诋毁”义和团,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
  • 回答
    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义和团之所以常常以反面形象出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电影创作的需要以及意识形态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 1.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与电影的简化处理: 义和团运动的双重性: 历史上,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是一场席卷华北的农民反帝反封建运动。其核心诉求.............
  • 回答
    最近确实能感觉到一股力量在试图重新解读甚至“洗白”义和团。这背后不是单一原因,而是由多种社会思潮、历史认知变化以及现实需求交织而成。要说得详细点,咱就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历史的评价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我们课本里对义和团的描述,基本是“农民起义”、“反帝爱国运动”,但同时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一些历史的复杂性。其实,与其说“明知自己如果遇到义和团必然惨死无疑”然后去支持他们,不如说当时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对义和团的认识和态度是复杂的,他们的支持也并非基于对自身安全完全无视的鲁莽,而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中国的处境,那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曹真和刘封,虽然都算得上是名义上的“儿子”,但他们跟各自的爹受到的待遇,那可真是天差地别,说起来都是一肚子的话。要我说,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一句“义子”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水深着呢。咱们先说曹真。曹真这个人,怎么说呢,就像是老曹家精心培养的嫡长子。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啊,曹操那时候还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义军崛起》里, Sabine Wren 确实不像一些曼达洛人那样,出场就戴着头盔,或者大部分时间都藏在头盔后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可以从角色设定、剧情需要、乃至制作方的考虑来聊聊。首先, Sabine 的身份和经历就跟传统曼达洛人有点不一样。我们都知道,曼达洛人崇尚.............
  • 回答
    丁义珍在逃亡过程中没有寻求美国所在城市的大学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帮助,这背后有诸多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身份和动机的根本冲突: 丁义珍的身份是逃犯,而CSSA的性质是为中国学生学者服务的合法组织。 CSSA的宗旨是促进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维护其合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