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沙俄政府对部分革命党人只是流放,地方布尔什维克却要杀光旧帝国贵族和尼古拉二世一家?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

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

首先,我们要明白沙俄政府的本质。它是一个君主专制政权,其首要目标是维护沙皇的统治和现有社会秩序。对于革命党人,沙俄政府的态度更多是“压制”而非“根除”。

政治考量与现实限制: 沙俄虽然专制,但并非毫无顾忌。流放,特别是流放到西伯利亚,是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且能有效“隔离”潜在威胁的手段。它能将革命分子从政治中心移走,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保留了人力资源,避免大规模处决可能引发的道德谴责、国际关注,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动荡。沙皇政府深知,一味地严刑峻法,尤其是针对人数众多的反对派,可能适得其反,激化矛盾。
阶级与贵族的影响: 沙俄政府本身就建立在贵族阶层的支持之上。贵族不仅是统治阶层,也是军政要职的掌握者。在处置革命党人时,政府会顾及贵族内部的意见和利益。大规模处决革命党人,特别是那些带有民粹主义或农民社会主义思想的,可能会被一些温和派贵族视为激进,担心这会为更广泛的社会革命埋下种子。流放,尤其是那些相对温和的社会主义者或自由派,可以被视为一种“容忍”,是一种政治妥协的姿态,旨在争取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
“文明化”的尝试: 在某些时期,沙俄政府也试图通过相对“文明”的方式来管理社会矛盾。流放相比于公开处决,在西方世界的眼中,显得不那么野蛮。尽管流放的条件极其恶劣,但从形式上看,它仍然是一种法律程序,而非简单的肉体消灭。而且,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革命领袖,如列宁,流放某种程度上也为他们在国外继续组织和撰写理论著作提供了空间(虽然是被迫的),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其思想的传播。
缺乏彻底消灭的动力和能力: 沙俄政府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超级集权机器,它同样受到内部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和腐败的影响。从技术和组织能力上讲,要彻底搜捕并消灭所有革命党人,对于一个庞大而相对落后的帝国来说,也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流放是一种更易于实施的“管理”手段。

流放的实际情况:
需要强调的是,沙俄政府的流放绝非“仁慈”。流放地(如西伯利亚)条件极其艰苦,许多人在流放过程中因疾病、饥饿、劳役或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死亡。许多革命党人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流放生活。但这与布尔什维克接手后的“肉体消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出于革命意识形态的彻底性追求。

二、 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杀光”政策:革命的逻辑与阶级斗争的极端化

布尔什维克政权,尤其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其对待旧帝国贵族和皇室的态度则完全是另一套逻辑。这背后是其独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阶级斗争”。布尔什维克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共产主义的到来,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下,沙皇、贵族、地主、资本家等旧势力,都被视为“剥削阶级”,是阻碍历史进步、压迫无产阶级的敌人。因此,必须彻底铲除这些阶级及其代表,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意识形态的彻底性: 布尔什维克追求的是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而不是改良。他们认为,旧阶级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新政权的威胁,即使他们不再掌握权力,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社会影响、他们潜在的复辟势力,都必须被彻底清除。对于尼古拉二世一家,他们不仅是沙皇的象征,更是旧制度的活化石,是旧世界人民情感寄托的中心。在布尔什维克的眼中,他们不可能被“改造”或“容忍”,只能被消灭。
巩固政权的极端手段: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压力。他们需要迅速巩固刚刚夺取的政权,镇压一切反对势力,包括保皇党、其他社会主义派别(如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以及被他们视为潜在敌人的旧贵族和知识分子。在内战的残酷环境下,这种恐惧和不信任进一步加剧了镇压的力度。处决旧贵族和皇室,就是一种“斩草除根”的政治策略,旨在消除任何可能存在的复辟势力,向国内外表明新政权的决心。
宣传与心理战: 大规模处决旧势力,也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心理战术。通过对旧制度象征——皇室的毁灭性打击,布尔什维克试图彻底摧毁人们对旧政权的任何幻想,并以此来震慑潜在的反对者。这种极端行为也有助于在布尔什维克内部凝聚力量,强化革命的野蛮性和不可逆转性。
“赤色恐怖”的实施: 在布尔什维克掌权期间,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赤色恐怖”。这是为了回应或“反击”所谓的“白匪”和反革命活动而采取的极端镇压措施。枪毙旧贵族、地主,甚至包括他们的家属,都成为“赤色恐怖”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制造恐惧来维护统治。尼古拉二世一家被处决,就发生在“赤色恐怖”的背景下,他们的命运成为了这场暴力革命的缩影。

总结来说:

沙俄政府 在对待革命党人时,更多的是压制和隔离,目标是维持现有统治,手段是流放,考虑的是政治稳定、社会影响和自身能力的局限。它是一种有限的、维护秩序的逻辑。
布尔什维克政权 在对待旧贵族和皇室时,则是彻底的消灭,目标是实现革命理想、巩固政权,手段是屠杀,考虑的是阶级斗争的理论、意识形态的彻底性、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它是一种革命性的、颠覆秩序的逻辑。

这两种行为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政治哲学和革命目标。沙皇政府是想“修补”摇摇欲坠的旧世界,而布尔什维克则要“摧毁”旧世界,建立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追求绝对的政治目标时,都可能采取极端手段,只是手段的选择和对象不同,原因也不同。布尔什维克的手段之所以显得更为残酷和彻底,在于他们信奉一场毫不妥协的阶级斗争,并且在实践中将这种斗争推向了极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布尔什维克从破坏者到执政者,忽略革命前的日子,整整过了50多年,到了勃列日涅夫才真正转型成功。

沙皇政府是执政者。这个政府再反动,再独裁,那也有自己的一套统治体系,统治机构,统治方法。目标是维持这个政府,并让自己国界以内的人们为了自己坐稳江山运转着。

布尔什维克以革命而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是一个革命组织(而非革命政府),砸烂旧世界才是其基因的内核,维护统治这种东西不屑于做,也做的不熟悉。等学会了,用熟练了的时候,早已是众人口中的“苏修”了。

既然目的就是砸烂,那我还要留着你的命干什么。

同行的道理,为什么沙皇也好,其他国家反动政府也好,对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斯米尔诺夫,贝拉·库恩,李可夫,布哈林等老布尔什维克只是流放,驱逐,关押,而布尔什维克却要将其斩尽杀绝,株连亲属?

一个道理。

和你的立场以及你代表的阶级一点关系都没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在《沙丘》那个严酷而古老的宇宙中,一场成功的政变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巧妙交织、精心策划的结果。弗雷曼人推翻哈克南人统治的行动,其成功之处在于他们对阿拉吉斯这颗星球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敌人弱点精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们身上那种近乎信仰般坚韧的意志。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弗雷曼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发动如此.............
  • 回答
    伊朗与美国之间持续的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并且受到历史、宗教、政治、地缘战略和国内因素的共同影响。简而言之,伊朗的统治阶级之所以不愿像沙特那样成为亲美专制政权,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对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有着深刻的不信任和担忧,同时其政权的合法性与反美立场紧密相.............
  • 回答
    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BS)王储一直致力于推动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改革,尤其是在社会和经济领域。这些改革旨在吸引外国投资,提升国家形象,并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机会。然而,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改革背后,沙特政府在人权和政治自由方面的记录一直备受争议。记者贾马尔·卡舒吉(Jamal Khashoggi)曾是沙.............
  • 回答
    2017年,沙特阿拉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变化不仅重塑了王国内部权力格局,也对地区乃至全球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些变革的“前因后果”,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沙特的社会结构、经济困境以及年轻一代领导人的崛起。前因:埋藏已久的挑战与变革的酝酿在2017年之前,沙特阿拉伯长期面临着.............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如果沙瑞金没来,而是高李配(也就是高育良和李达康联手,或者说他们两人各自为政但形成了某种稳定的权力格局),汉东的政治生态恐怕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且,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比沙瑞金到任后的情况要复杂和……嗯,或许也更加令人不安。首先得明确,“高李配”这个概念本身就很有意思。他们俩都不是省.............
  • 回答
    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其根源在于沙俄帝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落后,以及盟军的有效协调和优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沙俄军事的系统性落后与僵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沙俄的军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彼得大帝时期的模式,虽然经历了.............
  • 回答
    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俄两国海军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沙俄海军的惨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比、技术装备、战术思想乃至国家体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战前,看看俄国海军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一、 远隔重洋的悲剧:仓促集结与漫长航程要说沙俄海.............
  • 回答
    外蒙古的独立,确实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而俄国(沙俄时期)和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推动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国际格局以及俄国、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一、 沙俄的扩张野心与对中国的长远布局沙俄时期,俄国对于向南扩张、获取天然港口和稳.............
  • 回答
    左宗棠收复新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不仅关乎中国的统一,也与当时的大国博弈息息相关。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沙皇俄国,这个对中国北方虎视眈眈的邻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规模出动军队进行武力干涉?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国际局势以及沙俄自身战略考量的结果。要.............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极具历史深度的问题,同样作为君主制国家,为何沙俄、日本能强势崛起,而同期的清朝却步履维艰,甚至走向衰亡?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国家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不同选择与命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方式:是主动转型还.............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沙俄和明朝在中央集权程度上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其对外军事表现却截然不同。沙俄的“武德充沛”和明朝的“费拉不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地理环境与扩张动力 沙俄.............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对抗,跨越了几个世纪,可以称得上是近代史上最漫长、最复杂的军事和政治较量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在多次交锋中奥斯曼帝国常常处于下风,需要深入剖析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层面的多方面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历史进程中一系列深层原因的体现。一、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从“欧洲.............
  • 回答
    在风起云涌的沙俄末年,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赢得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的支持,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就能达成。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博弈以及舰队内部自身问题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来自贫苦的农民家庭,或者城市的工人阶级。在沙皇统治下,他.............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清政府会割让如此之多的土地给沙俄,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简单的“卖国”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清政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境地的。一、 积贫积弱的王朝底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已经不再是那个强.............
  • 回答
    苏联撤销沙皇俄国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国家管理体系。这背后涉及到对沙皇俄国统治方式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国家形态的全新构想。一、 对沙皇俄国行政区划的根本否定:首先,需要理解沙皇俄国时代“省”(г.............
  • 回答
    关于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成名情况的差异,以及为何我们普遍认为他在苏联时期“少有精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变化等等。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尔基在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重要作品。例如,《母亲》虽然写于沙俄时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