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沙俄输了克里米亚战争?

回答
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其根源在于沙俄帝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落后,以及盟军的有效协调和优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

一、沙俄军事的系统性落后与僵化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沙俄的军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彼得大帝时期的模式,虽然经历了一些改革,但整体效率低下,缺乏现代战争所需的灵活性和技术优势。

装备和技术落后:
火器: 俄军装备的主要是前装滑膛枪,射速慢,精度差,而英法联军则装备了更先进的后装线膛枪,射速和精度都远超俄军。这意味着在火力对拼中,俄军处于绝对劣势。
炮兵: 俄军的炮兵虽然数量不少,但火炮技术相对落后,射程和威力不及英法联军。
海军: 俄军虽然拥有黑海舰队,但其大部分舰船仍然是风帆战舰,而英法海军则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蒸汽战舰。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俄军为阻止盟军登陆,不得不炸毁了部分黑海舰队的舰船,这是一种战略上的无奈,也暴露了其海军的衰败。盟军则能够通过蒸汽战舰实现快速机动和火力支援,掌握了制海权。

军事组织和指挥僵化:
官僚主义和腐败: 俄军的指挥体系充斥着官僚主义和腐败。军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出身和关系,而非能力。后勤供应系统效率低下,士兵常常面临装备短缺、弹药不足和食物匮乏的困境。
战术落后: 俄军的战术依然沿用旧式的密集队形,容易成为盟军精确火力的靶子。缺乏有效的火力掩护和机动配合。
指挥缺乏统一和协调: 在战争初期,指挥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畅,决策过程缓慢,难以应对盟军的快速变化。

兵源和训练问题:
征兵制度: 俄军主要依靠长期服役的征兵制度,士兵的训练和待遇都比较差,士气也难以保证。
士气: 虽然俄军士兵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值得肯定,但在装备和训练的巨大差距下,士气逐渐被消耗。

二、经济和工业基础的薄弱

与英法等工业革命先行者相比,沙俄的经济和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直接制约了其军事生产和后勤保障能力。

工业化程度低: 俄国在19世纪中叶仍然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化水平非常低下。这使得其无法大规模生产和更新现代化武器装备,也难以支撑一场长时间、高强度的战争。
交通运输落后: 俄国的铁路系统非常不发达,尤其是在南方战区。这使得兵力和物资的运输极其缓慢和困难,大大削弱了俄军的机动性和持续作战能力。相比之下,英法联军可以通过海运快速将兵力和物资运往前线。

三、外交孤立与战略失误

沙俄在外交上也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反而陷入了孤立境地。

奥地利的背叛: 俄国原本指望奥地利至少保持中立,但奥地利为了自身利益,选择站在英法一边,向俄国施加了巨大的外交压力。这使得俄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外交处境更加不利。
其他欧洲国家的中立: 普鲁士虽然保持了形式上的中立,但实际上也在观望,并未给予俄国实质性支持。欧洲其他国家也普遍对俄国的扩张野心感到警惕。
未能有效应对盟军登陆: 俄军在黑海沿岸的防御部署存在严重漏洞,未能有效阻止英法联军的登陆。

四、战争的性质和盟军的优势

克里米亚战争本质上是一场由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抗一个试图扩张但实力不济的后起之秀的冲突。

盟军的军事和技术优势: 如前所述,英法联军在武器装备、海军力量、后勤保障和指挥协调方面都占据明显优势。
盟军的战略目标明确: 英法联军的目标非常清晰,即削弱俄国的军事实力,阻止其在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张,并保护奥斯曼帝国(尽管奥斯曼帝国本身也很虚弱)。
战场集中于克里米亚: 战争的主要战场集中在克里米亚半岛,特别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这使得盟军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其进行围攻。

五、具体的战役失利

虽然整个战争过程复杂,但一些关键的战役失利也直接导致了俄国的失败。

锡诺普海战(1853年): 俄国黑海舰队在此次海战中摧毁了奥斯曼海军,这激怒了英法,成为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但这次胜利也让俄国过早地暴露了其与西方海军的差距。
阿尔马河战役(1854年): 俄军在此战中被击败,失去了初步阻击盟军登陆的良机。
巴拉克拉瓦战役(1854年): 俄军在此战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成功,但著名的“轻骑兵冲锋”却是英军的巨大失误,也体现了战争的混乱和英军指挥的脱节,但最终俄军未能完全扭转战局。
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18541855年): 这是战争中最漫长、最惨烈的战役。俄军顽强抵抗了近一年,但由于装备、补给和指挥的全面劣势,最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这是俄国在战争中的决定性失败。

总结而言,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是其长期以来积累的制度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战略性弱点的集中体现。 这场战争犹如一面镜子,无情地照出了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落后,并最终促使俄国在战后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亚历山大二世时期的农奴制改革。如果说沙俄在战争中有所“胜利”,那可能仅仅是在局部战斗中的一些英勇表现,但这无法掩盖其在整体战略和军事实力上的溃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除了已经各种武器制度一类的原因,去年听过一个非常具体的原因。

当时的俄军司令是参谋出身,一板一眼的制定了一份非常详细到每个细节的作战计划。结果因为保密和训练等等原因,作战命令下发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果,有的部队没接到命令,有的部队接到晚了,有的部队接到了没看懂,有的部队接到了也看懂了但是对司令不屑一顾没有执行。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总攻开始后一片大乱,最精锐的少数部队严格执行了进攻计划,后续部队没跟上或是反应慢了,结果成了陆续添油战术,遭到联军集火消灭了大量精锐部队,导致无力维持战线。

user avatar

主要是国力和技术上的差距。

沙俄在战争开始时,在黑海的锡诺普海战大败奥斯曼舰队,陆军在多瑙河与高加索两处与奥斯曼陆军作战,互有胜负。

但是英法介入以后,形势急转直下。

英法海军已经采用风帆和蒸汽混合动力,而俄军仍然是老式的风帆战舰,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英法舰队,俄军很明智地撤退,凿船阻塞航道,大炮搬到岸上。

由于黑海制海权的丧失,多瑙河战场的海路补给也无法维持,几次战斗失利之后,俄军被迫撤出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退往德涅斯特河一带,与奥斯曼军队脱离接触。

俄军仍然以老式的滑膛枪为主,并且作战中经常采取旧式的方阵队形来拼刺刀,而英法军队普遍配备了前装线膛枪,射程精度远远超过俄军,俄军的步兵战斗队形在联军密集火力下损失非常惨重,战斗中一般伤亡人数通常都是对方的一倍多。

后勤补给方面,英法国内铁路密布,物资兵员从本土通过铁路和蒸汽轮船联运,效率很高,只需要三周左右,就可以到达战场。哪怕横穿大西洋,当时蒸汽轮船也只需要两周时间。

战后的1861年,俄国的铁路里程也只有大约1500多公里,英国的1/10左右,铁路网络只连接了莫斯科、圣彼得堡、下诺夫哥罗德等几个城市,当时更少。战时往南部战区物资运输主要还是依靠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以及沟通各大流域的运河水运,枯水季节要靠纤夫来挽运,冬天河流封冻只能靠马车了。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于1870-1873年,战争已经结束了十几年了,还有这种景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还需要走陆路用马车运输,而乌克兰南部和克里米亚半岛沼泽地很多,车坏马死,运输困难,损耗很大,尤其是每年春季化雪的泥泞季节。从莫斯科出发到克里米亚的前线,河运再加马车,至少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耗费时间是英法的四倍以上。

在人力物力方面,英国法国更是全面压倒沙俄,人口面积(包括殖民地)、财政收入、钢铁产量、军火生产能力都远远超过沙俄。


英法与俄国都不希望把战争规模扩大太多,到了1854年秋,双方争夺的焦点就集中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以及俄土之间的高加索战场。虽然在高加索战场,俄军攻陷了卡尔斯要塞,大获全胜,但是主战场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而且奥地利出于对沙俄向巴尔干扩张的恐惧而站在了联军一边,神圣同盟瓦解,俄国只能接受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停战谈判。

user avatar

上篇《错失良机》里面说到,阿尔玛一战耗尽了法军统帅圣阿尔诺最后的精力,在被送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法军主帅就去世了。于是运送圣阿尔诺的活跃号开回法国,带回法军统帅遗体的同时,也带回去一条振奋人心的假消息: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已在10月2日发起,情况是这个样子吗?

实际上联军并没有如假消息提到的那样,10月2日就展开的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而是在南面俯瞰塞瓦斯托波尔的高地上,慢慢地安起了营扎起了寨,俄国冬天的冷风已经从黑海上吹起。开始的几天,英军和法军都通过巴拉克拉瓦运输补给,一时让小小的港口船满为患。于是法国人把他们的补给点转移到卡米什湾(Kamiesh Bay),这里更大更靠近法国营地。

巴拉克拉瓦是十五世纪热那亚人建起来的港口,后来被土耳其人的侵略摧毁,联军到的时候还有大片的废墟。小山上有个东正教的修道院,还有希腊卫兵驻扎,联军到了就把他们全都赶走了。

联军的目标塞瓦斯托波尔是个40,000人口的军港,打1780年代,居住的主要就是水兵和他们的家属。塞瓦斯托波尔分为两个部分,南部主要是军港军营等军事设施,北部是平民区,为城市和军事设施提供各种服务。阿尔玛之战的失利在平民中产生恐慌,很多人携带金银细软逃跑了。

联军在南面俯瞰塞瓦斯托波尔的高地上安营扎寨,此时的缅希科夫打算弃守塞瓦斯托波尔,带着主力部队离开城市向东跑到了贝克奇撒莱,城里人心惶惶。找不到主帅,黑海舰队司令科涅罗夫将军、工程师托德尔本和锡诺普海战的英雄纳西莫夫三个人站了出来担负起重任。三个人分了分工,军舰没了水兵上了岸,现在城防的主力成了海军,于是两位海军将领成了大家的主心骨。科涅罗夫到处视察去鼓舞人心,被派到塞瓦斯托波尔驻守第四号炮台的炮兵军官托尔斯泰,在写给哥哥的信里描述到:“他不像常人那样打招呼‘祝你健康’,而是问‘如果你们必须牺牲,小伙子们,你们会吗?’而人们回答他:‘我们愿意去牺牲,阁下,乌拉!’我看到他们都不是装样子,他们回答的时候每张脸上都带着严肃。”

尽管到处鼓舞士气,科涅罗夫本人对保住塞瓦斯托波尔其实并没有信心,9月27日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说:“我们只有5,000陆军和10,000名水兵,武器装备也是大杂烩,甚至还有长矛。没有足够的人手防御那么长的防线,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如果我们能守得住那就是奇迹,如果守不住……”

科涅罗夫除了鼓舞士气,还要抓纪律。水手们在码头上找到一大箱伏特加,然后便是三天大醉。科涅罗夫说这怎么能行?把酒全给我砸了,喝醉了酒还怎么打仗?

相比海军将领们发挥出来的精神作用,托德尔本工程师的贡献是实实在在的。城里的所有人都被派去挖战壕,海军、陆军、战俘、男人、女人,甚至妓女,全部拉了上去。没有铁锹就用临时做成的木锹干,当然还要派人去敖德萨紧急征集铁锹送来,越多越好。没有篮子、袋子或者桶,人们就脱下衣服当袋子装土装石块。水兵把从军舰上拆下的大炮拉上阵地,所有能加强防御的东西都用上,联军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成了他们最大的动力。

沙皇得知塞瓦斯托波尔人的顽强精神,9月底在写给将军的信中提到,是“俄罗斯的特殊精神”在拿破仑的铁蹄下挽救了俄国,号召他鼓起勇气再次战胜英法联军。“我们将向上帝祈祷,你可以号召他们保卫塞瓦斯托波尔,保卫舰队和俄国的土地,不要向任何人投降。”他在这些话下面画了道线:“向世界展示,我们同1812年一样坚定地站着的,是同一群俄国人!”

沙皇同时写信给缅希科夫:“告诉我们年轻的水手们,我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身上。告诉他们不要向任何人低头,相信上帝,记住我们是俄国人,保卫我们的祖国和信仰,把我们的虔诚奉献给上帝。上帝保佑你们!我为你们和我们神圣的使命祈祷。”

此时拉格伦清楚地看到俄军防御的薄弱,提议马上发起进攻,英军第四师师长乔治•卡斯卡特爵士(Sir George Cathcart)支持这个决定。卡斯卡特的部队占据在一座能俯瞰整个城市的小山,从他的位置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俄国人拼命努力,但是工事并不坚固。“我相信如果夜里或者拂晓前发起全线进攻,”卡斯卡特说:“我可以不受多大损失就能突进去。不带背包的话,白天冲过这些堡垒也不会有多大损失。”

不过一直主张迅速突击的伯戈因这次表示反对,担心伤亡过大,主张还是先用炮火把俄军的火力削弱后,再发起冲击。法国人也是这个意见,康罗贝尔说他不打算不经过炮击就攻击,除非全军的安全能获得保障,看来四平八稳派还是占着上风。既然这样,那就把大炮拉上来吧。俄军舰队已经自沉,海军不需要那么多大炮了,也拉上来。于是军舰上的重炮拆开来,往山上拉,这一拉18天就过去了,俄军趁着这段时间又加强了他们的防御工事,迅速拿下塞瓦斯托波尔的机会越来越远,俄国人恐怕都不敢相信他们的运气会有这么好。

法国人开始挖战壕,800多法军趁夜暗拿着锹带着镐,利用石头掩护,爬到俄军堡垒一公里前开始挖战壕,挖出的土推起来防御俄军,战壕蜿蜒着向着俄军阵地方向前进。10月9日和10日两天天气晴朗月亮高照,西北风把法军叮叮咣咣挖地道的声音吹走。不过到了凌晨,俄军还是发现了法军的行动,俄军炮兵开始朝着法军挖出的1公里长的战壕开炮。随后3,000法军投入挖战壕,每天夜里法军挖战壕,白天俄军炮轰。到了16日,五座炮兵阵地完成,50多门重炮布置到了阵地上。

英军也开始挖工事,把他们的大炮布置在绿山(Green Hill)和沃龙佐夫山(Vorontsov Hill)上,两座山中间是深谷。

10月16日联军决定第二天早上开始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尽管英军的阵地还没有完成。联军都很乐观,不论是法国人还是英国人,都感到炮击48小时后,塞瓦斯托波尔定然灰飞烟灭。

17日早上,俄军看到联军的炮眼全部打开,毫不犹豫地马上全线开火。联军的72门英国重炮和53门法国重炮开始反击,几分钟内炮战达到了高潮。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硝烟弥漫,很快黑烟笼罩了城市,让联军炮手无法看清目标准确射击。两小时后俄军有所斩获,两发俄军炮弹落到法军弹药库上,随着巨大的爆炸,法军炮手大惊失色,法军的炮兵阵地沉默下来。

炮击一开始,科涅罗夫就带着他的副官赶往前沿阵地,他们首先来到最危险的四号炮兵阵地,科涅罗夫走到每个炮位上,鼓励炮手。然后去到五号阵地上,在这里他遇到了受伤的纳西莫夫,不听劝阻,科涅罗夫继续来到三号阵地,也就是凸角堡,这里是英军炮火重点打击对象,指挥官已经战死。随后科涅罗夫又冒着英军的炮火,通过山谷来到马拉科夫阵地(Malakhov Bastion)慰问伤员。就在下山返回的时候,一发炮弹击中他,此后不久科涅罗夫死在战地医院里。

中午联军的军舰也加入了炮击,连续发炮让俄军甚至看不清军舰的位置。1,240门舰炮轰击了六个小时,与之对打的是150门俄军海岸炮。自沉的俄国军舰让联军的军舰只能前进到离海岸800到1,500米的距离,用远射程炮火射击。距离远加上海上的风浪,让海军炮火的准确度很差。而俄军虽然炮少,但由于是岸炮,准确度更高。所以尽管联军打了5万发炮弹,给俄军造成的伤害却不大,反而自己损失不小,5艘军舰被击伤,30个水手战死500多人受伤,海军注定要在这一场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充当次要角色。

第一天炮击的效果看起来不大,法军向鲁道夫山(Mount Rodolph)只前进了一点儿。英军战果稍微好一点,给凸角堡造成了相当破坏,1,100多俄军伤亡,但离预想的目标差得很远。寄予厚望的68磅兰卡斯特炮(Lancaster)可靠性差,英军也缺乏大口径臼炮,加上射击距离远,完全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

第二天炮击继续,情况依然没有大的改观。而挺过第一轮炮击的俄国人,重新找回了信心,开始筹划反攻了,俄军将要采取什么行动呢?请看下篇《巴拉克拉瓦之战》。

更多请看:

01 – 东方问题 02 – 英法的态度

03 – 法俄较劲 04 – 缅希科夫的使命

05 – 英国人无所作为 06 – 陷入僵局

07 – 维也纳备忘录 08 – 土俄开战

09 – 锡诺普海战 10 – 组织远征军

11 – 互不退让 12 – 宣战

13 – 踌躇不前 14 – 锡利特斯拉

15 – 炮击敖德萨 16 – 波罗的海

17 – 是战是和 18 – 瘟疫流行

19 – 目标克里米亚 20 – 联军登陆

21 – 步兵前进 22 – 阿尔玛之战

23 – 错失良机 24 – 炮击塞瓦斯托波尔

25 – 巴拉克拉瓦 26 – 轻骑兵冲锋

27 – 英克曼之战 28 – 冬天来了

29 – 南丁格尔 30 – 无冕之王

31 – 国内局势 32 – 外交风云

33 – 沙皇尼古拉 34 – 战略抉择

35 – 堑壕战 36 – 夺取刻赤

37 – 尝试进攻 38 – 损兵折将

39 – 美国人搅局? 40 – 反攻乔尔纳河

41 – 塞瓦斯托波尔的结局 42 – 围困卡尔斯

43 – 和平尝试 44 – 讨价还价

45 – 巴黎和会 46 – 民族大迁移

47 – 欧洲新秩序 48 – 被遗忘的战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其根源在于沙俄帝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落后,以及盟军的有效协调和优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沙俄军事的系统性落后与僵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沙俄的军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彼得大帝时期的模式,虽然经历了.............
  • 回答
    苏联撤销沙皇俄国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国家管理体系。这背后涉及到对沙皇俄国统治方式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国家形态的全新构想。一、 对沙皇俄国行政区划的根本否定:首先,需要理解沙皇俄国时代“省”(г.............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话说康熙大帝,那可是咱们大清朝数一数二的明君。打沙俄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提一下“雅克萨之战”。当年啊,沙俄那帮子毛子越过边界,跑到咱们黑龙江流域捣乱,又是抢地盘,又是欺负老百姓,这口气谁咽得下去?康熙皇帝那可是龙颜大怒,立刻调集了大军,由萨布素、彭春等将领,狠狠地教训了沙俄一番。这一仗打下来,咱们大清.............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俄两国海军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沙俄海军的惨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比、技术装备、战术思想乃至国家体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战前,看看俄国海军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一、 远隔重洋的悲剧:仓促集结与漫长航程要说沙俄海.............
  • 回答
    外蒙古的独立,确实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而俄国(沙俄时期)和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推动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国际格局以及俄国、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一、 沙俄的扩张野心与对中国的长远布局沙俄时期,俄国对于向南扩张、获取天然港口和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左宗棠收复新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不仅关乎中国的统一,也与当时的大国博弈息息相关。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沙皇俄国,这个对中国北方虎视眈眈的邻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规模出动军队进行武力干涉?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国际局势以及沙俄自身战略考量的结果。要.............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极具历史深度的问题,同样作为君主制国家,为何沙俄、日本能强势崛起,而同期的清朝却步履维艰,甚至走向衰亡?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国家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不同选择与命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方式:是主动转型还.............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
  • 回答
    .......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对抗,跨越了几个世纪,可以称得上是近代史上最漫长、最复杂的军事和政治较量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在多次交锋中奥斯曼帝国常常处于下风,需要深入剖析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层面的多方面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历史进程中一系列深层原因的体现。一、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从“欧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沙俄和明朝在中央集权程度上都表现得较为突出,但其对外军事表现却截然不同。沙俄的“武德充沛”和明朝的“费拉不堪”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地理环境与扩张动力 沙俄.............
  • 回答
    问到为什么清政府会割让如此之多的土地给沙俄,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也并非一个简单的“卖国”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看看清政府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这个境地的。一、 积贫积弱的王朝底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到了十八、十九世纪,已经不再是那个强.............
  • 回答
    关于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成名情况的差异,以及为何我们普遍认为他在苏联时期“少有精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变化等等。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尔基在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重要作品。例如,《母亲》虽然写于沙俄时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和俄国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但它们的政治走向却截然不同:一个走向了纳粹主义的极端,另一个则完成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要理解为什么德国没有像俄国那样走向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