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高尔基的作品基本都成名于沙俄时代,而苏联时代少有精品?

回答
关于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成名情况的差异,以及为何我们普遍认为他在苏联时期“少有精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变化等等。

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尔基在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重要作品。例如,《母亲》虽然写于沙俄时期,但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苏联时代,并被奉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经典。他在苏联时期也有一些重要的文学活动,例如参与创建苏联作家协会,对当时的文学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如果我们谈论的是真正让他登上文学巅峰、享誉世界、被奉为“文学巨匠”的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那么确实,他的许多代表作,尤其是那些奠定他早期声誉的、充满生命力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更多地集中在他沙俄时期的创作生涯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沙俄时代作品更具分量”的印象呢?

1. 创作的黄金时期与突破性:

高尔基的创作生涯,尤其是他早期那些震动文坛的作品,几乎都诞生于沙俄时代。我们熟知的《切尔卡什大叔》、《海燕》、《二十六个男人和一个女孩》、《福玛·戈尔杰耶夫》、《三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等,这些作品,特别是他早期那些充满街头气息、描写底层人民疾苦和反抗精神的短篇和中篇小说,以及后来的“自传三部曲”,都是他文学才华爆发的时期。

《切尔卡什大叔》和《海燕》: 这些作品在沙俄末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它们以粗犷、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具有反叛精神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海燕》的象征意义,呼唤着革命的到来,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进步人士。
早期中篇小说: 如《福玛·戈尔杰耶夫》,深刻地展现了俄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的矛盾与衰落,以及对个体精神困境的描绘。
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这是高尔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它们以极其真挚、感人的笔触,描写了他如何从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孤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一名作家。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个人传记,更是对那个时代俄罗斯社会现实的生动写照,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

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 他直面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腐败、贫困和不公,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压迫。
鲜活的人物塑造: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底层劳动者、小市民还是知识分子,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即使是卑微者,身上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反抗的火花。
独特的语言风格: 他的语言粗犷、有力、富有诗意,充满街头俚语和民间色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前瞻性的思想: 很多作品中都渗透着对未来革命和变革的期待,特别是《海燕》。

这些作品的出现,无疑是高尔基在文学上的重大突破,它们满足了当时社会对于揭示现实、呼唤变革的巨大需求,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广泛的认可。

2. 社会变革与创作环境的变化:

十月革命是俄罗斯历史的巨大转折点,也深刻地影响了高尔基的创作。

从批判者到建设者: 在沙俄时期,高尔基是一位坚定的革命支持者,他以文学为武器,批判旧社会,鼓舞人民。他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与革命力量相伴相生的。然而,革命成功后,他从一个局外的批判者,变成了新社会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社会的“文化代表”之一。这种身份的转变,必然会对他的创作视角和内容产生影响。
时代主题的变化: 苏联时代,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学的重点也随之转移,开始强调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新的价值观、塑造革命英雄等等。这与高尔基早期的创作风格和关注点有所不同。他虽然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但他的内心深处,是否还能像过去那样自由地、纯粹地去观察和描绘那些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挣扎,去探寻人性的复杂,这或许存在一些内在的张力。
官方意识形态的压力: 苏联时代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后期,受到越来越强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指导。虽然高尔基本人曾是革命的先驱,但在一个意识形态高度集权的时代,即便如他这样的大师,也很难完全摆脱时代的束缚。新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虽然也强调对现实的描绘,但其目的性、宣传性往往更强,对“光明面”的强调也更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作家对社会黑暗面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入挖掘。高尔基后期的一些作品,虽然也描绘社会现实,但在艺术的深刻性和思想的尖锐性上,可能无法达到他早期的那种震撼人心的程度。
个体经历与情感: 革命的胜利,尤其是伴随着内战和随后的政治运动,也给高尔基个人带来了复杂的感受。他曾流亡国外,也曾与苏联政权有过摩擦。这些经历,加上他步入老年,都可能影响到他创作的心境和主题选择。

3. 对“精品”的评价标准变化:

“精品”的定义本身就带有主观性和时代性。

“发现”高尔基: 在沙俄时期,高尔基的出现,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性和颠覆性,迅速被读者和评论界“发现”并推崇。他填补了当时文学中的一些空白,满足了社会对新声音的需求。
“经典化”的高尔基: 在苏联时代,高尔基的地位已经被“神化”了,成为苏联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他的早期作品被反复阅读、研究和宣传,成为了“经典”。而对一个已经成为经典的作家,尤其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已经深入人心的情况下,他后续的作品要再达到同样的“突破性”或“震撼性”,其难度自然更大。读者和评论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后来的作品与他早已被奉为圭臬的早期作品进行比较,标准也自然会更加严苛。
文学潮流的变迁: 文学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高尔基早期作品所代表的现实主义和对社会底层描绘的深度,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文学潮流也在演变,新的风格、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即使高尔基在苏联时期仍然保持着高水平的创作,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他的作品与新的文学思潮相比,其“新颖性”和“颠覆性”可能会相对减弱。

4. 一些具体的作品分析(举例说明):

虽然很难断言高尔基在苏联时期“没有精品”,但对比其不同时期的作品,确实可以发现一些倾向:

沙俄时期作品的特点:
《伊则吉尔老婆子》、《海燕》、《切尔卡什大叔》等,充满了野性、激情和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福玛·戈尔杰耶夫》等,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深刻,对社会转型期的迷茫和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传三部曲,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叙述,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经典,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毋庸置疑。

苏联时期作品的可能倾向:
一些作品如《库兹马·戈林》、《玛特维·科热米亚金》,虽然也描写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命运,但其批判力度和艺术感染力,相比于他早期的作品,似乎有所减弱。有时会更侧重于宣传性,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处理可能不如早期作品那样深刻。
《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部鸿篇巨制,旨在描绘一个在历史变革时期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其思想深度和艺术野心都很大。但这部作品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其结构庞大但人物塑造不够生动,主题的表达也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

总结来说,造成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成名更“集中”和“影响力更大”的印象,并非是因为他在苏联时期完全没有写出好作品,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创作高峰期契合: 他最重要的、最能奠定其文学地位的作品,恰好诞生于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也是社会变革的前夜。
时代背景的需求: 这些作品的现实批判性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非常契合当时社会的呼声。
身份的转变: 从革命的“旁观者”变成革命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创作的视角和对象可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意识形态的制约: 即使是高尔基,在苏联时代的文学环境下也难免受到一定的限制。
评价标准的差异: 对一个已然成为经典的作家,后续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更加严苛,并且会受到已有经典作品的“阴影”影响。

所以,与其说高尔基在苏联时代“少有精品”,不如说他在沙俄时代写出了那些奠定了他作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地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而他在苏联时期的创作,虽然依然有其价值,但在“突破性”、“颠覆性”和“艺术震撼力”方面,确实与他早期那些响彻云霄的作品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作家个人创作生涯演变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亲爱的达瓦里氏,高尔基在苏联成立前没别的来钱的路,只能写小说。高尔基回苏联后天天有事干了,他要领导整个苏联的文化,没功夫写那些东西。。。

user avatar

政治牵扯到一起的文人的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忙于政治而疏忽创作。

法国为例,巴尔扎克是著名波旁王党,于是他的创作高峰是七月王朝及以后的时期直到去世;雨果在七月王朝后期和第二共和国时期深度参与政治,那一段时间就没有多少作品,和拿破仑三世决裂退出政坛后,反而焕发了晚年的创作高峰。

但是,显然高尔基不是这一类人。因为恰恰相反,高尔基的创作热情和革命情况息息相关,革命情况高涨的时候,他的创作热情也很高:

还有就是,我想很多人其实对高尔基的创作很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说他革命后失去创作兴趣呢?试看:

处女作《玛卡尔.楚德拉》(1892)

代表作《海燕》(1901)

代表作《母亲》(1906)

代表作《童年》(1913)

代表作《在人间》(1916)

代表作《我的大学》(1922)


高尔基的作品趋于激进是1900年代开始俄国国内趋向激进的结果,也是他创作开始闻名天下的时期。特别1905年革命后,虽然他深度参与到革命中,但是依然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一个文学家的代表作,并不稀奇。1921―1928年高尔基因病在意大利休养,这一段也出现了一系列作品。受斯大林邀请回国后,他也并没有放弃写作,不过大部分作家的代表作,都不是晚年创作的,这并不是特别稀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成名情况的差异,以及为何我们普遍认为他在苏联时期“少有精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变化等等。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尔基在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重要作品。例如,《母亲》虽然写于沙俄时期,.............
  • 回答
    宫崎英高的作品,之所以能一次次地赢得玩家的赞誉,并且口碑鲜少出现大的波动,这绝非偶然,背后是他对游戏开发有着一套近乎偏执但又极其成熟的坚持。要说“从来没有翻车”,或许有些绝对,毕竟任何创作都会有褒贬不一的声音,但宫崎英高(以及他领导的FromSoftware)之所以能长期维持高质量输出,可以从几个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也触及了音乐圈一个挺普遍的现象。其实,并非说那些水平极高的作曲家和编曲人就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很多时候,他们是以一种更“幕后”或者更“专业”的方式存在的。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1. 音乐产业的生态与分工: “台前”与“幕后”的分野: 流行音乐产业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高达迷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达Z》和《铁血孤儿》,都是以相对悲情、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结局收尾的作品,但它们在观众心中的分量和引起的共鸣却截然不同。要分析这个“反响差距”,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聊聊。核心问题:为什么《高达Z》的悲情能让人深思和震撼,而《铁血孤儿》的悲情却容易引来争.............
  • 回答
    王者荣耀的成功,确实让不少人看到了手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如果说任天堂、索尼、微软不主攻手游,而是坚持投入大量资源去做主机3A大作,这其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商业模式、品牌定位、技术积累以及玩家群体等方方面面。咱们就不拐弯抹角,直接来聊聊为啥他们会这样选择。1. 商业模式和盈利点上的根本差异:.............
  • 回答
    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经典,影响了无数读者,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然而,正如您所观察到的,并非他所有的作品都享有同等的知名度。金庸作品的知名度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创作顺序与早期探索期(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作品)金庸先生的创作.............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动画制作中一个非常核心、也很有意思的“声画叙事”的技巧。为什么热血番大都会用高燃的OP,配上舒缓的ED?这背后可不是随便找几首歌放上去那么简单,而是经过精心设计,为了达到最佳的观影体验。首先,咱们得说说那个“高燃”的片头曲(OP)。为什么OP要“高燃”?—— 这是在“点火”.............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评价有人说“为什么雨果这种水平的作家被高估的如此严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雨果的文学地位、作品特点、历史影响以及评价的多元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多角度的审视和细致的分析。一、 承认并理解“高估论”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在原因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有人认为雨果被高估”这一观点的存在。.............
  • 回答
    关于“高鹗是否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争论,确实存在,而且其中不乏运用了科学方法的研究。你提到“计算机语言学分析”和“没有语料怎么分析”这两个点,这触及到了辨伪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方法的有效性与数据的支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即使是最先进的计算机语言学分析,也需要“语料”作为基础,这是毋庸置.............
  • 回答
    网络小说作者们自己开网站?这事儿,听起来挺美,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工程。别说作者们了,就算是个有经验的互联网公司来做,也得捏着鼻子走上好一阵子。开发管理难度高?那绝对是相当高,而且高在多个维度上,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技术开发和维护这块,就不是写写故事那么简单了。 .............
  • 回答
    关于上海中心大厦为何比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矮了200多米,这背后其实涉及到许多因素,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地理环境、技术挑战,再到经济成本和市场定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考量和权衡。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世界第一高楼”这个头衔本身就是个动态的、不断被挑战的目标。 建造超高层建筑,尤其是.............
  • 回答
    咱们聊聊汽车为啥到现在还热衷于用那些笨重的铅酸电瓶,而不是我们越来越熟悉的、能量密度高得多的锂电池?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句“技术不行”就能概括的,这里面门道可多了,涉及成本、安全、性能,还有那些隐藏在设计里的“老祖宗的智慧”。为啥铅酸蓄电池能打?—— 那些被低估的优点首先得承认,铅酸蓄电池确实.............
  • 回答
    《霸王别姬》是一部难以复制的经典,这其中有太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部影史上的里程碑。要说中国为何“拍不出”这样的神作,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很难再出现一部在各个维度都能达到如此高度的作品。这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原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霸王别姬》本身就像一块璞玉,它的价值不仅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咱们日常吃的葡萄,大部分是用来鲜食的,口味清爽,水分足,口感也比较紧实。而那些专门用来做葡萄干的葡萄,虽然甜度惊人,为啥就没怎么在水果摊上见到呢?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口感的差异,这是最直观的。咱们平常吃水果,追求的是一种“吃”的体验,包括但不限于: 水.............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高达系列的试验机在许多情况下能“碾压”量产机,咱们得先明白试验机和量产机的根本区别,以及高达世界里“技术”这个概念的运作方式。这可不是简单地给机体加个“最强”的标签就行了。首先,咱们得摆清楚试验机的“试验”二字。它们不是为了大规模生产、为了前线士兵人手一机而设计的。试验机的诞生,本身就是.............
  • 回答
    关于“家长为何常以生养之恩自居,视此为地位高于孩子的理由”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东西,既有生物性的根本,也有社会文化层面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更有心理学上的微妙互动。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从最根本的生物学层面来说,这是生命延续的本能。家长创造了孩子的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源头”的赋予。就像一.............
  • 回答
    .......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时期,棱堡作为一种重要的防御工事,确实在战场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它的身影似乎不如以往那样显眼,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演变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棱堡的设计理念、在不同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战术的革新。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