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有人说:为什么雨果这种水平的作家被高估的如此严重?

回答
评价有人说“为什么雨果这种水平的作家被高估的如此严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雨果的文学地位、作品特点、历史影响以及评价的多元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多角度的审视和细致的分析。

一、 承认并理解“高估论”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在原因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有人认为雨果被高估”这一观点的存在。任何伟大的作家,在其生前死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是很正常的现象。认为雨果被高估,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时代局限性与当代审美的差异: 雨果的作品创作于19世纪,其写作风格、叙事节奏、价值观和思想深度,可能与21世纪的读者存在代沟。现代读者可能更偏爱简洁、直接、心理描写细腻、节奏紧凑的叙事,而雨果的作品往往宏大叙事、情感充沛、描写详尽,甚至带有说教色彩,这可能会让一些现代读者感到“冗长”或“不接地气”。
2. 文学潮流的变迁与新标准的引入: 文学评论和评价标准是不断演变的。随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兴起,文学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雨果的作品,特别是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某些批评家看来,可能显得过于感伤、煽情,或者说其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不够深刻、尖锐,未能触及更深层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3. 个人口味与偏好的差异: 读者和评论家的口味是极其主观的。有些人可能天生就不喜欢史诗般的叙事,或者对宏大叙事中的道德说教感到厌烦,他们可能更欣赏那些专注于个人内心世界、风格内敛的作家。将自己的个人偏好投射到对雨果的评价上,就可能得出“被高估”的结论。
4. “经典”标签的惯性与反思: 很多作家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持续被教育体系和文化机构推广。这种“经典”标签有时会产生一种惯性,让人们在不加审视的情况下接受其地位。因此,也有一些评论者会试图打破这种惯性,重新审视和评价这些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有时就会出现“被高估”的论调。
5. 对雨果作品某些方面的过度解读或片面化: 例如,有人可能只看到了雨果作品中感人至深的情节,却忽视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或者有人可能只关注其浪漫主义的表达,而忽略了他对现实生活细节的刻画。任何作品,任何作家,都可能因为被片面解读而产生评价上的偏差。

二、 雨果的文学地位与作品的价值所在

要反驳或平衡“被高估”的论调,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历史意义。雨果被誉为“文学巨匠”、“法国浪漫主义的旗手”、“百科全书式的作家”,其地位绝非空穴来风。

1. 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与开拓者:
风格上的创新: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绝对核心人物。他的作品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戏剧三一律,引入了更多元的视角、更自由的结构、更丰富的情感表达。他将浪漫主义的激情、幻想、个人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观察相结合,开创了新的文学道路。
文体的融合与拓展: 雨果在诗歌、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他的小说体量宏大,结构复杂,人物众多,但却能驾驭得游刃有余。他的戏剧则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思想深度。
语言的魅力: 雨果的语言极其丰富、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色彩和节奏感。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文字化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 深刻的社会关怀与人道主义精神:
关注底层与弱者: 雨果的作品,尤其是《悲惨世界》,深刻地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如冉·阿让的艰辛一生、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的童年不幸。他毫不避讳地展现了贫困、犯罪、司法不公等社会问题。
批判社会现实: 他通过故事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如法律的严酷、道德的虚伪、贫富差距的悬殊等。他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普世价值的体现: 雨果作品中贯穿的爱、宽恕、救赎、自由、正义等普世价值,跨越了时代和国界,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他将浪漫主义的情感力量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融为一体。

3. 史诗般的叙事与宏大的思想内涵:
全景式展现社会图景: 像《悲惨世界》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试图描绘整个时代的面貌,展现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它是一部关于法国社会变迁的百科全书。
多重主题的交织: 在宏大的叙事中,雨果探讨了诸如罪与罚、法律与道德、爱与牺牲、革命与改革、宗教与哲学等诸多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和深邃性。
象征与寓意: 雨果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冉·阿让象征着在苦难中不断寻求救赎的灵魂,芳汀象征着被社会抛弃的弱女子,而冉·巴重则代表了法律的僵化与冰冷。这些象征性的处理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普遍性和哲学性。

4. 历史影响与文化传承:
激励了无数后人: 雨果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戏剧、电影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 雨果是法国的国家象征之一,他的作品是法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也为世界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如何更全面地评价雨果?

面对“被高估”的论调,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加平衡和全面的视角来评价雨果:

1. 理解创作语境: 必须将雨果置于19世纪的法国社会和文学史背景下进行评价。他的写作是在回应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和文学思潮。例如,他批判的是当时缺乏人道关怀的法律制度,这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2. 区分个人喜好与艺术价值: 评价一位作家是否被高估,不应仅仅基于个人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偏好。艺术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作品的思想深度、艺术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等方面。
3. 作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雨果的作品并非铁板一块,有的作品可能更具代表性,有的则可能存在争议。例如,《悲惨世界》的史诗性宏大,《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浪漫,《九三年》的革命性思考,都各有其艺术特点和评价维度。
4. 肯定其历史贡献与局限: 承认雨果在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可以理性地认识到其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时代局限,比如某些过于煽情的描写、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可能带有一定程度的时代印记,或者其思想的某些方面可能不够“前卫”。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伟大性。
5. 避免绝对化与标签化: 文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绝对的权威和定论。任何作家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任何评价都可能带有主观色彩。将雨果简单地评价为“被高估”,或者简单地神化,都是一种片面化的倾向。

总结:

总而言之,有人说“雨果这种水平的作家被高估的如此严重”的观点,很可能源于对雨果作品时代背景的忽视、当代审美趣味的差异、个人阅读偏好的投射,或是对“经典”作品的反思。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雨果作为浪漫主义的旗帜,他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他作品中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史诗般的叙事能力和语言魅力,以及他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时,我们会发现,他的文学地位和艺术价值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雨果的伟大在于他将个人情感的奔放与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结合,在于他用笔触为那些被遗忘的灵魂发声,在于他描绘了时代的洪流和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因此,虽然我们可以对其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但将其简单地定论为“被高估”则失之偏颇。更恰当的做法是,在理解其历史贡献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包容和审慎的态度去阅读和评价他的作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雨果有没有被高估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要讨论这个问题你首先得有个横向的比较,雨果的才能如何、他得到的地位如何,其他的人的才能如何、其他人得到的评价如何,这样才谈得上“高估”或者”没高估”,也就是说单纯看过雨果的作品、觉得好不好这是不够的,如果是电视剧版就更不够了。

其次要谈雨果有没有被高估的前提是“雨果是什么?”也就是雨果作为一个“什么”被高估了或者没被高估。

雨果写小说、写诗、写评论、还喜欢发表演讲。那么我们是挨个分析呢还是找一个最重要的?

这个最重要是取决于你们今天看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序言呢?还是取决于雨果自己?这也是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你听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那雨果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小说是最重要的,《巴黎圣母院》啊、《悲惨世界》啊如此等等。但如果你听雨果自己的呢?

那雨果一辈子给自己的第一顶桂冠也是一辈子都不撒手的桂冠是“诗人”。雨果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所以才有资格到处发表演讲,才有权利一分钱不掏让巴黎的艺术家们替他当打手,也因为雨果是一个诗人,戈蒂耶才愿意替他当打手。

那如果我们从诗人这个角度去观察雨果呢?很遗憾雨果确实是一个二流的甚至二流靠后的诗人。

当然这也要从两个角度看,因为怎么判断一个人是诗人在十九世纪前五十年和后五十年的标准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十九世纪前五十年里,拜伦如同彗星划过欧洲的夜空,在他之前一系列人做出的努力都被拜伦一个人给吞没了。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人们就相信诗人首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一个孤独的走过人世、去爱、去追求、去受苦受难,然后把自己爱而不得、爱而后失去的体验用优雅的、诗的语言讲述给这个冰冷的世界听的人。他可以写诗、也可以写小说、甚至可以写剧本。无论他写什么,他发出的都是天鹅的歌声,因为他的生命本身证明他是一个诗人。

夏多布里昂是第一个这样的诗人,一辈子没真正写过几首诗,但却以诗人自居。拜伦在他之后横空出世,告诉他,你这一套磨磨蹭蹭的东西不行!

拜伦比夏多布里昂晚出生二十年,早死二十多年。用他三十来年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我来了!我胜利了!我是一个诗人!”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于是整个复辟时期的欧洲每个人都想成为第二个拜伦。雷列耶夫上绞架的时候还带了一本拜伦诗集,是要在棺材里看么?不!他是要告诉每一个人,看到了么?拜伦勋爵没上过绞架,我上了!

你是否有独特的生命,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独特生命所带给你的悸动、痛苦和常人无法描述的愉悦?这就是1820、1830年代评价一个人是不是诗人的标准。雨果自己也不例外,他也是众多小拜伦里的一个。

但公平的说雨果距离拜伦真的有点远。他是波旁王朝的正能量诗人,声名鹊起靠的是夏多布里昂的支持,还有他为贝里公爵遇刺写的悼亡诗,这都是主旋律作品。拜伦勋爵可不是主旋律诗人。

拜伦勋爵是世袭男爵,拥有贵族院席位却一出场就坐在反对派的一边。拜伦勋爵从不替当权者粉饰,却替受苦受难的人疾呼。您维克多·雨果先生,先是为波旁王朝摇旗呐喊,好不容易在1830年搞了一场“欧纳尼”大战,结果成了投靠奥尔良王朝的敲门砖?

您作为一个诗人的铮铮铁骨呢?拜伦可以卖掉家产“奔赴伯里克利和柏拉图的雅典”,您雨果呢?如果您是保王党就应该在1830年以后继续追随夏多布里昂,如果您发现自由比忠诚更伟大,为什么您不支持共和派?因为路易·菲利普封您为贵族院议员了嘛。

当雷列耶夫上绞架的时候,雨果阁下成了敕选贵族院议员,小拜伦追随拜伦的足迹踏进了贵族院,却一屁股坐在政府一边?

但这还不算完。对一个诗人来说,政治上的立场、道德的良知、战争和革命的历险这些都是加分项,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个诗人要在尘世里过和凡俗的庸众迥然不同的生命。

你必须去爱、去追求、去疯狂、去沉沦,在这一切的追求、感受、疯狂和沉沦里体验,找到人生这杯苦酒全部的酸涩,和酸涩之后的那一点点甜蜜。

但您雨果是怎么生活的?从摇篮到坟墓您走了一条四平八稳的康庄大道。缪塞这辈子最看不起的人就是雨果。他特地写过一首诗,没点雨果的名,但人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

他说“你们可以管这种人随便叫什么,唯独不能把他们称作诗人!”

缪塞是浪漫派里真正的诗人,他或许没有政治上的斗争、没有革命和战争的壮举,但他一辈子都在折磨自己,都在感受生命的苦乐,他写诗、写小说,反反复复的探究的都是“爱”,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几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爱、幸福、厌倦、背叛、仇恨、杀戮,是缪塞的主题。这才是1850年以前一个诗人应该追求的主题。

一个踏踏实实写作正能量作品、按部就班出名,结婚生孩子、挣钱养家、进法兰西学院、敕选贵族院议员的诗人?缪塞说“你们随便管他们叫点什么都行,就是别叫诗人!”

不过没关系,雨果活得长!1850年以后缪塞已经不写诗了。缪塞实践了自己的格言“人生不如戏剧,戏剧不如诗,诗不如十四行诗,十四行诗不如一杯酒!”雨果松了一口气。1857年缪塞死了!雨果还有将近三十年可活!雨果笑到了最后。

但这时候又跳出来一个新魔头!1821年出生的波德莱尔这时候36了,这个家伙太可怕了。他一个人扭转了诗人的定义。什么独特的生命,什么去爱去沉沦?那都是胡闹。诗人就一个标准就是写出优美的诗。无论什么题材,哪怕是“死狗”“捡垃圾的人”“腐烂的无头尸体”呢?只要你能把它写的精致典雅,抑扬顿挫,你就是诗人。

什么政治进步?什么革命和战争的冒险?那些跟诗人都没有一毛钱关系。诗人就是创造美,并且诠释美、探索我们时代的美。

更可怕的是这个人还吸引到很多人的支持。比如雨果最大的打手戈蒂耶就支持波德莱尔。戈蒂耶这时候说“什么政治进步、什么解放,我们当年没人信这个!”然后他由补充说“雨果也不信!”这就坑了雨果!

因为1848年雨果跟新总统路易·拿破仑没谈妥,所以第一次从主旋律诗人变成了反对派。1851年政变之后更是逃到比利时、后来又逃到英吉利海峡上去了。这一去就是小二十年。在这段时间里雨果失去“真理、进步和解放”的诗人。他不知道自己要流亡多久,反正新皇帝没打算让他回来。

这时候法国的诗歌发生了扭转,诗从真理的载体变成了艺术品。连戈蒂耶都说“我支持雨果只是因为他的诗有最完美的形式!”雨果好不容易熬死了一个小拜伦,结果又窜出来一个大诗人要把拜伦、缪塞,全扫进垃圾堆!

波德莱尔讥笑缪塞的话真是可怕,让雨果背后发凉,因为从诗的角度雨果其实远不如缪塞。巴黎正在掀起一场飓风,浪漫派即将雨打风吹去,雨果却困在英吉利海峡的孤岛上,每星期只能发一拨儿邮件。何其可怕?

雨果非常清楚波德莱尔的可怕,这是新时代的全新艺术的第一声嚎叫,它让老人们躲在壁炉前颤抖。观察一下雨果和波德莱尔的往来是很有趣的。雨果对波德莱尔非常客气,甚至是有求必应,波德莱尔对雨果却只有表面上的客气,背后用匿名文章挖苦雨果。雨果对此心知肚明却没什么办法。在为波德莱尔写的公开信和文章里,雨果说“我们都是为了人类进步的诗人”波德莱尔心里说“鬼扯”,雨果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同道!”波德莱尔说“鬼才跟你是同道”。最后雨果还要说“握爪爪!”波德莱尔也回答“握爪爪!”这是一头老狼对一只青年狮子的友好。

也正是这个时候雨果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但并不是作为一个诗人的身后事而是是作为一个家长、丈夫、父亲、奥尔良王朝贵族院议员的身后事!也就是赚一笔钱。缪塞看到一定会笑到吐酒。

雨果写了《悲惨世界》,就是眼下中小学课外阅读的那个《悲惨世界》,目的是为了给老婆孩子留一笔钱。所以雨果需要一个舍得花钱的出版商,他招上了比利时的年轻出版商,一次捞了一百万。与此同时波德莱尔正在造光老爹留给他的二十万。雨果觉得一百万可以让孩子们体面生活,波德莱尔一年造了十万法郎。

于是到1864年波德莱尔这次有求于“握爪爪”的雨果了,“能不能把我介绍给你那个大头,不对是出版商啊?”雨果答应了,波德莱尔开心的去了布鲁塞尔,一直到中风失语才被运回巴黎。到死也没见到那个阔绰的出版商。

1867年波德莱尔也死了,但雨果还有将近二十年好活!

1870年雨果终于把第二帝国也熬死了!他凯旋而归,成为普法战争里誓死抗战的旗手。当第三共和国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屠杀了巴黎之后,雨果终于如愿以偿的成了法国文学的圣诞老人。

他代表着法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能跟他平起平坐的人都死了。能威胁到他的人都已经成了灰,雨果是独一无二的!他是第三共和国文学上的埃菲尔铁塔!

你猜作为一个诗人,雨果有没有被高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