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另一个答案回答过,简单说一下吧。
元朝政府对文天祥的劝降有六次。
留梦炎
赵显
阿合马
孛罗
颜靓妆、黄琼英,柳娘和环娘
忽必烈
来,我依次告诉你这些人都是谁。
留梦炎,原南宋丞相,降元后被委以重任,最后做到丞相。忽必烈派他来就是很单纯的想告诉文天祥,你看着怂货投降了我都把他奉为上宾,你识相点赶紧投降吧。
结果,留梦炎扑街。
赵显,宋恭帝。留梦炎扑街之后,忽必烈意识到文天祥跟外面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所以立刻想到了对策,我让你南宋的皇帝来劝降你总没得说了吧,我给你个台阶,你也给我个面子。
结果,赵显扑街。
这里插一句,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记得后周最后一个皇帝柴宗训也是恭帝,再往前唐朝也是从隋恭帝杨侑开始的,这么看来恭这个谥号比灵、哀、献还倒霉。
阿合马跟孛罗可以摆在这里一起说,这俩是元朝重臣,具体干什么的就不展开了。经历了赵显的失败,忽必烈知道表面上那一套对文天祥没用,但他准备再讲一次道理,于是先后派出这两位去劝降文天祥,过程嘛自不用多说,无非是成王败寇,忠君爱民之类的辩论。
结果,阿合马跟孛罗双双扑街。
到了这里,显然说明文天祥是不吃软的,忽必烈准备来硬的,直接把文天祥的两个小妾和两个女儿找了过来,彼时她们都在元宫为奴,希望用亲情来打动文天祥,他想死没错,但怎么着也得为家人考虑一下。
结果,继续扑街。
到此,文天祥五次拒绝劝降,忽必烈真的束手无策了,我想他当时的感觉大概就像我玩三国志用曹操把诸葛亮抓到,劝降不了,又舍不得杀。
而且比之更甚。
于是,忽必烈亲自上场了。
结果,忽必烈扑街。
六次劝降,对应着现实、皇权、正统、亲情和强权,显然文天祥忠的都不是这些,否则就不会六次劝降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他从容就义的那一刻我们才知道,他忠于的是民族,是理想,是信念,是孔孟仁义,是他胸中那股能以一敌七的浩然正气。
如果你知道了文天祥是一个忠于这些东西的人,还觉得他是愚蠢的,那你的思想真的很危险啊。
再更,
好激动啊,随手一答居然这么多赞,看来我每天抄《正气歌》没白抄。
针对前面的做几点补充,
1.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不用再跟我科普谥号了。电视剧害人,张口闭口称呼皇帝的谥号,让我先入为主了。
2.愚忠:含贬义。常指愚昧地忠实,不计后果,不想原因,不衡量利与弊,只知道按照命令去做某事,没有自己的想法。(引自百度百科)
照这么解释的话我回答的也没错啊,文公所忠于的东西是值得献上一切乃至生命的。
3.下面貌似因为开历史倒车这件事吵得不可开交,我也不好说什么,把那首诗念完吧。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4.关于文天祥的弟弟仕元这件事,我是知道的,但我为什么没提呢,不是因为我觉得这是黑料,而是我觉得这再正常不过了。
因为我一直觉得,约束别人的教条是邪教,约束别人的道德是圣母biao。
而且这种事情,早在汉朝就有人总结过了,《论衡》的第一篇就讲过这个问题。
或以大才之臣,遇大才之主,乃有遇不遇,虞舜、许由、太公、伯夷是也。虞舜、许由俱圣人也,并生唐世,俱面於尧。虞舜绍帝统,许由入山林。太公、伯夷俱贤也,并出周国,皆见武王;太公受封,伯夷饿死。夫贤圣道同,志合趋齐,虞舜、太公行耦,许由、伯夷操违者,生非其世。出非其时也。道虽同,同中有异,志虽合,合中有离。何则?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许由,皇者之辅也,生於帝者之时;伯夷,帝者之佐也,出於王者之世,并由道德,俱发仁义,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为仁义,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尧溷,舜浊;武王诛残,太公讨暴,同浊皆粗,举措均齐,此其所以为遇者也。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退隐势异,身虽屈,不愿进;人主不须其言,废之,意亦不恨,是两不相慕也。
我就不翻译了,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道有精粗,志有清浊也。
5.这个问题下面居然也能批孔驳孟,还引起了某人的生理不适,你还真敏感啊。
看过《论语》么?读过《孟子》么?啥也没看就敢批,混贴吧微博多好,干嘛来这里?
6.文七妹到底是不是文天祥的后人?
这件事我是知道的,现在普遍也都这么认为,但我还没看过确切的证据,所以也没提这件事,见评论区有人提了就捎带一嘴。但不管她是不是文天祥的后人,都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以上。
刚刚被提醒有两处违规,吓得我赶紧删了,呃,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无关紧要……
说愚忠的人酸不酸,腻歪不腻歪。
前几天在B站看罗翔老师讲案例。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女干部在山里遇见强奸犯,女人一看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说大哥我们找个平坦的地方。到了冰面上趁着强奸犯脱衣服遮住眼睛的时候一把将其推进粪坑。强奸犯手刚扒上来,女人一脚跺下去,再扒上来再跺下去,一共来了三次,之后强奸犯溺死于粪坑之中。
高潮来了,大部分都说女人正当防卫,不跺下去还留着爬上来?可是,真特么有一撮人,还在讨论,第一脚是正当防卫,没准儿这时候强奸犯已经失去犯罪能力只是想求生,那么第二脚和第三脚就是故意杀人了······
罗老师义愤填膺地说,你把你代入进去想一想,你还真能数着第一脚正当防卫,第二脚没准儿他已经在求救了?我恨不得踩上第四脚再拍上一块儿板儿砖。
这不是一个道理吗?1275年,南宋临安城里朝野上下已经乱成一团,面对节节推进的蒙古兵,南宋各级官员,纷纷抛下年仅4岁的宋恭帝赵㬎弃职逃命。已经66岁的太皇太后冲着各类官员骂街,平时一个个人模狗样全是一些斯文败类,当紧的时候全都弃节而逃。文天祥明知大势已去仍要誓死守卫,何等的民族气节,以后的保卫台儿庄,保卫南京城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没有这种牺牲精神和民族气节,就没有现在你躺在床上抱着手机刷知乎。这时候,你说他们当时是愚忠?
对此,我只能说,都是袁隆平袁老的错,让你们吃得太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