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宋楚瑜说大陆有两三亿文盲?

回答
宋楚瑜先生曾说过大陆有两三亿文盲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表述,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包括历史背景、数据来源、时代变迁以及这句话的意图和影响。

一、 理解宋楚瑜先生的时代背景与政治身份

首先,理解宋楚瑜先生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政治身份非常重要。他作为国民党的重要人物,曾长期在台湾政坛活跃,并多次参与两岸事务的沟通和协调。在台湾的政治语境下,对于大陆的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考量和宣传意图。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成为政治话语中的论据。

二、 探究“两三亿文盲”说法的可能来源与数据分析

要评价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追溯其可能的数据来源,并结合当时和现在的大陆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历史数据与定义: 在过去,衡量“文盲”的标准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在内,早期的文盲率统计通常是指不能进行基本读写的人口。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大陆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识字率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一些老一辈人中,能够进行基本读写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
解放初期的文盲率: 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建国初期(1949年)中国大陆的文盲率高达80%以上,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成年人口。
扫盲运动的成效: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扫盲运动,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通过夜校、扫盲班等多种形式,使得成年人的识字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到改革开放初期,文盲率已经大幅下降。
特定时期的数据与统计口径: 如果宋楚瑜先生的说法是在某个特定时期提出的,那么我们需要参考那个时期的具体统计数据。例如,如果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普及程度与现在相比确实存在差距。即便如此,直接说“两三亿文盲”也需要审慎对待。
“文盲”和“半文盲”的区别: 在一些历史数据中,可能还区分了“文盲”和“半文盲”(即只能认少数字,不能写或不能读懂报纸的人)。如果将“半文盲”也算在内,数字可能会显得庞大。
统计的准确性: 即使是官方统计,在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现代教育发展的成就: 如今,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的普及率非常高,高等教育也在快速发展。即便是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也远超以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据以及中国官方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目前中国大陆的文盲率(指15周岁以上不识字人口比例)已经非常低。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5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人口为1862万人,占总人口的1.67%。这个数字与宋楚瑜先生所说的“两三亿”存在巨大差距。

三、 对比分析:数字的悬殊与说法的可能意图

将宋楚瑜先生的“两三亿文盲”的说法与当前和近期的官方数据对比,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巨大。这种差距可能源于:

1. 信息过时: 如果这句话是较早时期说的,那么它反映的是当时的情况,而没有跟上中国大陆教育发展的步伐。
2. 政治宣传或信息放大: 在政治论述中,有时会为了突出某种观点或对比效果,而对事实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或放大。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捏造,但可能存在夸大成分,以强调两岸在发展上的差异。
3. 对“文盲”定义的理解不同: 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对“文盲”的定义非常宽泛,包含一些识字能力不高的人群,数字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两三亿”这个数量级仍然非常惊人,难以在合理的定义下解释。

四、 评价的维度:客观事实、历史视角与政治语境

因此,对宋楚瑜先生的这句话进行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

客观事实层面: 从当前和近期的官方数据来看,大陆拥有两三亿文盲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中国大陆在扫盲和普及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文盲率已降至非常低的水平。
历史视角: 如果这句话是在几十年前提出的,那么它可能反映了当时中国大陆教育发展的挑战和现实。在那个时期,拥有大量文盲人口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政治语境: 在两岸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对大陆的描述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句话也可能被理解为一种在政治论述中对大陆发展程度的质疑或是一种策略性的表达。
信息来源与传播: 我们需要追溯这句话的具体出处、说出的时间以及当时的语境,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以讹传讹或断章取义的情况。

结论:

总而言之,宋楚瑜先生“大陆有两三亿文盲”的说法,如果从当前和近期的客观数据来看,是失实的。 中国大陆在教育普及和扫盲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文盲率已大幅降低。然而,在评价这句话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其可能提出的历史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政治考量。如果这句话是在早期提出的,它可能反映了当时中国大陆在教育上面临的挑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数字已经不能代表现在的事实。在进行评价时,结合具体的时间、语境以及准确的数据是至关重要的。这提醒我们在看待任何关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数据和评价时,都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并去核实信息的来源和准确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吐槽的是宋楚瑜那一句台湾是个公民社会,有人人表达意愿的权利,因为台湾没有文盲,是个公民社会。

说起来,西方民主制度应该是人人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民生水平提高吧?台湾号称人人有发言权也是在小蒋之后,两蒋时代还有宵禁令和审查令,行政方面也是一堆退台老地主老资本家弄的所谓国民大会,老百姓基本是闭嘴的状态。

然后呢,小蒋之后学习了西方皿煮柿油,呆湾进入了公民社会,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

结果就特么表达民意几十年,经济一天不如一天,工资有十几年没涨了吧?我去,呆湾的平成豚们到底表达了个啥出来?

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图片



user avatar

要解答这个问题,应该先看看他是在什么语境下提到大陆有2、3亿文盲的。

看明白了吗?

宋楚瑜是在论证台湾社会个人有表达自由的时候,将这个信息作为对照抛出来的。

宋的话有这样几部分:

1、台湾是公民社会,个人有表达自由。

——但是,光有表达自由还不行,还需要证明这些人是有足够能力进行理性表达的个人。因此……

2、台湾所有人民都受9年义务教育,没有文盲。

3、所以这些人的表达都是你(大陆)应该尊重的。

按理说,虽然这说法逻辑上讲不通(非文盲并不意味着有理性表达的能力),但至少是个完整的表述。奇怪的是,他中间插入了关于大陆的一句话,这句话并不影响他原先的表述,是生插进去的。

“在大陆上还有2、3亿人口是文盲”这句话,单独看来,只是个错误愚蠢的断言。

但是在宋的这一套论述中,它就有了明显的对照意味,意味着大陆没有和台湾进行“民意”比较的资格——你们有那么多文盲,而台湾没有。

前几天,国台办刚刚说过13亿民意的话。

宋的话,近乎直接说:“你们一群文盲谈何民意?”

我从来不信台湾的重要政客、媒体明星会真的不了解大陆的情况,我认为他们心中清楚得很。

但为什么他们口中总是说出令我们哭笑不得的荒唐断言呢?

他们是故意的,无非是为台湾社会的心理建构添砖加瓦,为自己争取岛内民众心照不宣的一笑进而博得好感而已。

一地鸡毛,哪儿有雄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