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配志时,志向有多大,祸就有多大”,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种人的。
赵光义私心过重,性格阴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猜忌心非常强,而军事才能非常一般,这与他哥哥的豁达大度、善于用兵恰恰相反。更为重要的是,赵光义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成功欲,他极力追求自己当世和后世的名声(改名赵炅,跟武曌类似),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最好能够超过自己的哥哥。
这样一种性格、志向和能力结构,又掌握了最高权力,注定了他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让所有人的生活大受影响的路。
历史上有一个人与他颇为类似——隋炀帝杨广。他们一样的颇有文采,重视文治,性格阴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猜忌心很强,军事才能一般,但却志向远大,想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
结果呢?
宋太宗在位多年后:
1.两次北征,与契丹的两次大决战都失败了,将宋太祖留下来的精兵几乎输了个底朝天,整个河北几乎都成了前线。
2.西北党项也闹成了气候,耗资无数仍然无法解决。
3.肆意设置专卖机构压榨民众,激起川蜀王小波、李顺大起义。
可以说,他将隋炀帝所走过的路都走过了一遍:大搞文化建设,一路高歌向前,然后迅速兵败,激起农民起义,搞得天下骚动、民不聊生。
幸亏他还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能及时刹车),善于对民众作秀(喜欢搞“雪中送炭”的把戏),有前面宋太祖的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一个不错的儿子(宋真宗),才没有出现隋朝的悲剧。
“但无能”三字,润之评得,竖子岂可评得?
某家英年践座,定鼎河东自是应有之义,北捣幽云,浑一金瓯亦是应时之举,此谓天时无亏,彼国母寡子弱,此谓人和可乘,大兄封桩,汴州进取之地,此谓地利有此。三素俱在,岂有困居河洛之理?奈何北州兵败,此人为也,桓宣武亦有枋头溃败,可谓其无能乎?可妨其人杰之称乎?
今神器在握,然中州粗安,民尚疲敝,孰可滋扰河西乱局?夏州李氏,其河套世将也,自有息兵之策,灵州僻远,汴州尚汹,安可舍本逐末?
大兄之后,多有夙凶,此天时也,德昭痴儿,德美有亏,某亦自疚,然生卒不逆。
恒儿愚执,非我之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