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三子李恪?

回答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英明神武的太子李承乾,或是后来登基的唐高宗李治。但要论能力、风采和潜在的政治格局,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李恪,绝对是一个绕不开、也值得深入品味的人物。

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这层母族关系,在当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他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尊贵感,也让他能够接触到来自隋朝旧贵族阶层的思想和人脉;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这份“隋室血脉”,在他后来的政治道路上,埋下了不为人知的隐患。

从少年时期开始,李恪就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聪慧和气度。史书上说他“容貌甚伟,善骑射,工词翰”,这已经是很好的评价了。更难得的是,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领导才能和宽厚待人的品质。《旧唐书》记载了他与几位兄弟的互动,特别是与李承乾和李泰的关系,虽然有竞争,但更多的是一种兄弟情谊,不像后来李治和李治那般冷酷。李恪的性格中,似乎少了几分李泰的野心勃勃,多了几分李承乾的意气风发,但又比李承乾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稳重。

唐太宗本人对李恪的喜爱,那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李世民曾不止一次有意于将李恪立为太子,甚至在一些场合公开表达过对他的看好。这种看好并非空穴来风,李恪确实有真才实学。他在政治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干,虽然因为年龄和身份的限制,没有直接参与到朝廷的核心决策中,但他在分封地所展现出的治国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被封为蜀王,又进封为吴王,后来还负责过一些重要的军事行动,例如随李靖征讨高句丽,以及镇守东宫时的一些政务处理。这些经历都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良好家世的皇子,而是一个具备实际执政能力的储君候选人。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李恪身上流淌着李唐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双重血液,他似乎能够理解并融合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文化基因。他尤其受到隋炀帝的祖母独孤皇后的影响,独孤皇后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在见识和学识上,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而他的母亲,隋炀帝之女,虽然在政治上可能受到限制,但她在李恪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也传递了隋朝的一些文化和治国经验。这种融合,让李恪在看待国家大事时,往往能展现出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

然而,历史的轨迹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尽管李世民对他青睐有加,甚至一度考虑过立他为太子,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太子之位旁落到了李治手中。关于立储的争议,一直是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认为,是魏徵等忠臣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认为李恪的母族身份不合适;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其他皇子之间的斗争,导致了李恪最终未能登上储君之位。

等到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恪的政治命运便急转直下。他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虽然他本人可能并没有主动去争夺权力,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潜在的威胁。在他参与了吴王李祐的叛乱之后,虽然史书上说他“无心”,但最终还是被牵连,并被赐死。

李恪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他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唐太宗璀璨的星空中短暂地闪耀,却最终过早地陨落。如果当年李世民真的能力排众议,将他立为太子,唐朝的历史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个无法验证的假设,但也正因如此,李恪的故事才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总而言之,李恪是一位极具潜力和魅力的皇子。他聪明、宽厚、有才干,兼具唐朝皇室的雄心壮志和隋朝皇室的文化底蕴。他或许是唐太宗众多儿子中最具“君王之相”的一个,可惜生不逢时,最终未能实现他应有的政治抱负。他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那些“如果”和“要是”,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奈。评价李恪,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更应该看到他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独特光彩,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那些未竟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史料真的很充分,但是他(她?)的论点我不同意。

吴王李恪确实很冤,我个人意见李恪是被李世民“坑死”的。

第一,李恪确实很有才,虽然高赞答案认为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李恪究竟有哪些才能,但史书上其实是记载了的。

史书上说李恪“善骑射”,李世民儿子里论才华当属李泰和李恪。

李恪“善骑射”这个优点从他因为打猎踩坏农田被削三百户食邑也能间接证明。

第二,李恪生母不管受不受李世民喜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隋炀帝之女,李恪的血统在李世民所有儿子里是最尊贵的,当然也超过了长孙皇后的三位儿子;众所周知,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血统控,李恪就算没有才能,光一个前朝帝室、弘农杨氏血统就够李世民高看李恪一眼了。

第三,李恪确实在贞观十七年前接连被处罚,但这不代表李恪顽劣。

李恪确实在贞观十七年前食邑从800户被削成200户,而且动辄得咎,但这不代表李恪就真的劣迹斑斑,真顽劣。

目前看李恪被处罚最大的错也就是打猎时候踩坏农田,这和李世民滥用民力大建宫殿相比,算得了什么?李世民是很会作秀,每次都纳谏,但他该驱使民众修宫殿还是修,贞观年间就有老百姓自残以躲避劳役的现象了。

比起真正顽劣的齐王李佑,李恪那些罪名就算不是“欲加之罪”,也是“轻罪重罚”。

我个人以为李恪之所以动辄得咎,恰好是因为他足够优秀,外公足够“吓人”所导致,毕竟贞观十七年以前,李恪的血统和他的才能足以威胁到太子李承乾的地位,所以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让李恪不要有非分之想,也属于正常操作。ps:史料就那么多,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

第四,李世民其实不满意李治这个继承人的

这一点我觉得没必要长篇大论,有足够多的史料可以证明李世民立十五岁李治时是比较犹豫的,不管是给李治“送女人”,还是和长孙无忌闲谈换李恪,都足以证明。

第五,李世民想换李恪,不是深思熟虑,而是放飞自我

为什么我说李恪是被李世民“坑死”,就是因为李世民想用李恪换李治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而是属于不过脑子的随口一说。

众所周知,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明君秀”是越来越不想搞了,相反,李世民贞观十年后越来越像他表叔隋炀帝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有为”皇帝当久了,都容易放飞自我,比如汉武帝、唐玄宗、清高宗都这样,李世民本性来说就是“飞鹰走狗”的贵胄子弟脾气,当了十几年英明天子,他越来越放飞自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一直对李治不满意,再加上放飞自我,很可能和长孙无忌聊天时随口就提到李恪“英果类我”,长孙无忌当然大吃一斤,连忙给李世民堵回来,史料上李世民那话和斗嘴一样,我个人感觉就是两人聊天话赶话赶上了,李世民清醒后当然也知道自己立李恪的想法完全不可能。

但是李恪冤就冤在李世民尽管知道自己说错话,但是李世民事后没有任何要为李恪将来打算和补救的意思,反而把李恪叫来大骂一顿,还说他不要走“汉朝燕王旦”的老路,这与其说是保全李恪,不如说是做给李治看的,像李治表明“爷爷还是爱你的”。

至于李治将来即位后李恪的结局会怎么样,李世民完全不在意,也不在乎。

李世民作为一个父亲,实在太冷血了,这真是养儿子如养蛊。

李恪冤就冤在这儿了,因为在李世民说“吴王英果类我”之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表明李恪曾经对皇位有过觊觎之心,而且结合李恪动辄得咎来看,正常情况下李恪装低调还来不及呢,怎么敢图谋太子之位?

结果李世民一句不过脑子的话,给李恪种下了日后杀身之祸,更令人无语的是李世民本人完全不在乎自己坑了这个儿子。

这才是李恪冤的地方。这是真正的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