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唐太宗的三子李恪?

回答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英明神武的太子李承乾,或是后来登基的唐高宗李治。但要论能力、风采和潜在的政治格局,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李恪,绝对是一个绕不开、也值得深入品味的人物。

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这层母族关系,在当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他自带一种与众不同的尊贵感,也让他能够接触到来自隋朝旧贵族阶层的思想和人脉;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这份“隋室血脉”,在他后来的政治道路上,埋下了不为人知的隐患。

从少年时期开始,李恪就展现出了超越同龄人的聪慧和气度。史书上说他“容貌甚伟,善骑射,工词翰”,这已经是很好的评价了。更难得的是,他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领导才能和宽厚待人的品质。《旧唐书》记载了他与几位兄弟的互动,特别是与李承乾和李泰的关系,虽然有竞争,但更多的是一种兄弟情谊,不像后来李治和李治那般冷酷。李恪的性格中,似乎少了几分李泰的野心勃勃,多了几分李承乾的意气风发,但又比李承乾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稳重。

唐太宗本人对李恪的喜爱,那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中不止一次提到,李世民曾不止一次有意于将李恪立为太子,甚至在一些场合公开表达过对他的看好。这种看好并非空穴来风,李恪确实有真才实学。他在政治上表现出过人的才干,虽然因为年龄和身份的限制,没有直接参与到朝廷的核心决策中,但他在分封地所展现出的治国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被封为蜀王,又进封为吴王,后来还负责过一些重要的军事行动,例如随李靖征讨高句丽,以及镇守东宫时的一些政务处理。这些经历都证明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良好家世的皇子,而是一个具备实际执政能力的储君候选人。

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李恪身上流淌着李唐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双重血液,他似乎能够理解并融合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文化基因。他尤其受到隋炀帝的祖母独孤皇后的影响,独孤皇后对他的影响,更多的是在见识和学识上,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视野。而他的母亲,隋炀帝之女,虽然在政治上可能受到限制,但她在李恪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也传递了隋朝的一些文化和治国经验。这种融合,让李恪在看待国家大事时,往往能展现出更宏观、更长远的眼光。

然而,历史的轨迹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尽管李世民对他青睐有加,甚至一度考虑过立他为太子,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太子之位旁落到了李治手中。关于立储的争议,一直是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人认为,是魏徵等忠臣出于政治上的考量,认为李恪的母族身份不合适;也有人认为,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其他皇子之间的斗争,导致了李恪最终未能登上储君之位。

等到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恪的政治命运便急转直下。他被卷入了一场政治漩涡,虽然他本人可能并没有主动去争夺权力,但他的存在本身,就可能被一些人视为潜在的威胁。在他参与了吴王李祐的叛乱之后,虽然史书上说他“无心”,但最终还是被牵连,并被赐死。

李恪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他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唐太宗璀璨的星空中短暂地闪耀,却最终过早地陨落。如果当年李世民真的能力排众议,将他立为太子,唐朝的历史又会走向何方?这是个无法验证的假设,但也正因如此,李恪的故事才充满了想象的空间。

总而言之,李恪是一位极具潜力和魅力的皇子。他聪明、宽厚、有才干,兼具唐朝皇室的雄心壮志和隋朝皇室的文化底蕴。他或许是唐太宗众多儿子中最具“君王之相”的一个,可惜生不逢时,最终未能实现他应有的政治抱负。他的存在,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那些“如果”和“要是”,以及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奈。评价李恪,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衡量,更应该看到他在那个时代所展现出的独特光彩,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那些未竟的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史料真的很充分,但是他(她?)的论点我不同意。

吴王李恪确实很冤,我个人意见李恪是被李世民“坑死”的。

第一,李恪确实很有才,虽然高赞答案认为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李恪究竟有哪些才能,但史书上其实是记载了的。

史书上说李恪“善骑射”,李世民儿子里论才华当属李泰和李恪。

李恪“善骑射”这个优点从他因为打猎踩坏农田被削三百户食邑也能间接证明。

第二,李恪生母不管受不受李世民喜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隋炀帝之女,李恪的血统在李世民所有儿子里是最尊贵的,当然也超过了长孙皇后的三位儿子;众所周知,李世民本人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血统控,李恪就算没有才能,光一个前朝帝室、弘农杨氏血统就够李世民高看李恪一眼了。

第三,李恪确实在贞观十七年前接连被处罚,但这不代表李恪顽劣。

李恪确实在贞观十七年前食邑从800户被削成200户,而且动辄得咎,但这不代表李恪就真的劣迹斑斑,真顽劣。

目前看李恪被处罚最大的错也就是打猎时候踩坏农田,这和李世民滥用民力大建宫殿相比,算得了什么?李世民是很会作秀,每次都纳谏,但他该驱使民众修宫殿还是修,贞观年间就有老百姓自残以躲避劳役的现象了。

比起真正顽劣的齐王李佑,李恪那些罪名就算不是“欲加之罪”,也是“轻罪重罚”。

我个人以为李恪之所以动辄得咎,恰好是因为他足够优秀,外公足够“吓人”所导致,毕竟贞观十七年以前,李恪的血统和他的才能足以威胁到太子李承乾的地位,所以李世民用这种方式让李恪不要有非分之想,也属于正常操作。ps:史料就那么多,这只是我个人的解读。

第四,李世民其实不满意李治这个继承人的

这一点我觉得没必要长篇大论,有足够多的史料可以证明李世民立十五岁李治时是比较犹豫的,不管是给李治“送女人”,还是和长孙无忌闲谈换李恪,都足以证明。

第五,李世民想换李恪,不是深思熟虑,而是放飞自我

为什么我说李恪是被李世民“坑死”,就是因为李世民想用李恪换李治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而是属于不过脑子的随口一说。

众所周知,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明君秀”是越来越不想搞了,相反,李世民贞观十年后越来越像他表叔隋炀帝了。

当然,这也很正常,“有为”皇帝当久了,都容易放飞自我,比如汉武帝、唐玄宗、清高宗都这样,李世民本性来说就是“飞鹰走狗”的贵胄子弟脾气,当了十几年英明天子,他越来越放飞自我也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他一直对李治不满意,再加上放飞自我,很可能和长孙无忌聊天时随口就提到李恪“英果类我”,长孙无忌当然大吃一斤,连忙给李世民堵回来,史料上李世民那话和斗嘴一样,我个人感觉就是两人聊天话赶话赶上了,李世民清醒后当然也知道自己立李恪的想法完全不可能。

但是李恪冤就冤在李世民尽管知道自己说错话,但是李世民事后没有任何要为李恪将来打算和补救的意思,反而把李恪叫来大骂一顿,还说他不要走“汉朝燕王旦”的老路,这与其说是保全李恪,不如说是做给李治看的,像李治表明“爷爷还是爱你的”。

至于李治将来即位后李恪的结局会怎么样,李世民完全不在意,也不在乎。

李世民作为一个父亲,实在太冷血了,这真是养儿子如养蛊。

李恪冤就冤在这儿了,因为在李世民说“吴王英果类我”之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表明李恪曾经对皇位有过觊觎之心,而且结合李恪动辄得咎来看,正常情况下李恪装低调还来不及呢,怎么敢图谋太子之位?

结果李世民一句不过脑子的话,给李恪种下了日后杀身之祸,更令人无语的是李世民本人完全不在乎自己坑了这个儿子。

这才是李恪冤的地方。这是真正的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英明神武的太子李承乾,或是后来登基的唐高宗李治。但要论能力、风采和潜在的政治格局,唐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李恪,绝对是一个绕不开、也值得深入品味的人物。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一位出身高贵的公主。这层母族关系,在当时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他自带一种与众不同.............
  • 回答
    评价唐家三少,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他作为网络文学巨头,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自从《斗罗大陆》系列爆火以来,唐家三少就成为了中国网络文学界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作品高产,质量稳定(虽然这个“稳定”褒贬不一),并且成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斗罗宇宙”。从读者基数、影响力、IP改编的规模来看,他无疑是成功的.............
  • 回答
    谈论唐家三少和跳舞这两位网络文学界的“大神”,他们的言论往往能牵动不少读者的心,也常常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要评价他们的言论,不能仅仅看表面文章,还得结合他们过往的作品、对行业的贡献,以及当时的网络文学生态来综合看待。唐家三少:稳健的商业化与“套路”的争议唐家三少,毋庸置疑是网络文学商业化运作的典范。.............
  • 回答
    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他们的表演风格、对角色的理解深度、造型、台词以及在整体剧中的表现等。这三位演员塑造的诸葛亮各有千秋,代表了不同时期观众对诸葛亮这个经典角色的审美期待和解读。 唐国强版诸葛亮:《三国演义》(1994版)—— 神机妙算,气场十足1. .............
  • 回答
    冯唐送给杨天真的这三句情诗,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它既有艺术性的考量,也有其情感的传递方式,更折射出当代文人一种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艺术性评价: 意境营造的精妙: “在树梢上起风”: “起风”本身是动态的,带有生命力的表现。“树梢”则是一个相对高远、飘.............
  • 回答
    金庸也“涉嫌”抄袭?当“唐家三少标准”遇上武侠泰斗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种有趣的说法:按照一些读者对唐家三少作品“借鉴”的苛刻标准来衡量,就连金庸老爷子也“涉嫌”抄袭。乍一听,这说法仿佛有点“石破天惊”,毕竟金庸在无数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神话般的存在,而“抄袭”二字,似乎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然而,深入探讨一番.............
  • 回答
    唐家三少涉嫌抄袭事件,作为网络文学界一个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的争议点,总是会时不时地被提起。在这个事件中,跳舞和流浪的蛤蟆这两位同样是网络文学圈重量级作者的回应,往往被很多人关注,也带有一定的代表性。要评价他们二人的回应,咱们得先把事情的大背景捋清楚。唐家三少被指控抄袭,主要集中在他作品的设定、情节甚.............
  • 回答
    唐朝人对唐太宗李世民的评价,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即便在当时,人们对这位开国君主的看法也充满了分歧和 nuanced 的讨论。我试着从不同角度,就像一个亲历者或者那个时代的史官一样,来梳理一下唐朝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太宗皇帝”的。首先,最直观的,也.............
  • 回答
    “小太宗”唐宣宗:唐朝晚期的“回光返照”与复杂的评价唐宣宗李忱,这位曾被后人誉为“小太宗”的皇帝,无疑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他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晚期登基,凭借其勤政、务实和一定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益衰败的国势,一度带来了短暂的“宣宗中兴”。然而,对宣宗的评价绝非一句简单的“明君”就能.............
  • 回答
    谈论杨贵妃,总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她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之一,美貌倾国倾城,命运跌宕起伏。评价她,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更要深入理解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与唐玄宗之间那份传奇的感情,以及她身上折射出的历史兴衰。杨贵妃其人:从歌女到国母的传奇杨贵妃,原名杨玉环,她的出身并不高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想情景,如果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互换寿命,那么他们的历史地位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整个唐朝的走向都会截然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设想一下这个可能性。假想情景设定: 唐太宗李世民(假定寿命互换后延长至77岁) 唐玄宗李隆基(假定寿命互换后缩短至52岁)一、 唐太宗.............
  • 回答
    唐国强老师的演技,在我看来,是一件挺值得说道的事儿。他不是那种你一眼就能看穿一切的演员,反而像是窖藏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早些年,他刚出道的时候,演的角色大多是那种温文尔雅、充满书卷气的青年才俊,比如《小花》里的赵永生。那时候的他,眼神清澈,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那种斯文败坏的气质,加上年轻人的青.............
  • 回答
    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那可真是个复杂又精彩的话题,说起来,它在整个中国古代都算得上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民族融合”或者“同化”,唐朝的做法要灵活得多,甚至可以说是“亦收亦抚,恩威并济”。咱们不妨从几个大方面来聊聊,这样会更清楚:一、 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唐气象”这是唐朝少数.............
  • 回答
    唐嫣的穿衣品味,相信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话题。要评价她的穿搭,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得承认,她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和成熟。早期的唐嫣:青涩中的闪光点与小小的“时尚灾难”回溯到唐嫣刚出道或者事业初期,她的穿搭风格更多地带有当时流行元素的影响,也夹杂着一些青涩和不确定。那时候,.............
  • 回答
    冯唐的首部译作《飞鸟集》,于2005年面世,彼时正值他以《万物生长》等作品在文坛崭露头角之际。这部译作,可以说是他文学生涯中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插曲,也引发了当时不少讨论和争议。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从冯唐的“身份”和“意图”来看。冯唐本身是一位非常个人化、风格强烈的作家,他笔下的文字带着一.............
  • 回答
    冯唐那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戳人的。它没那种一本正经说教的架子,反倒是用一种“过来人”的语气,带着点儿玩世不恭,甚至有点儿自嘲地跟你聊这些事。优点方面,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到位: 点出了很多人的痛点,而且切得很准。 很多中年人,尤其男性,可能多多少少都能从里.............
  • 回答
    论李渊:一个被低估的开国君主谈及唐朝,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贞观之治”下的唐太宗李世民,或是雍容华贵、万邦来朝的武则天。然而,唐朝的基业,是他的父亲——唐高祖李渊所奠定的。在众多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中,李渊的评价似乎总带着一丝模糊和争议,他不像刘邦那般雄才大略,也不像朱元璋那般励精图治,甚至不如李世民.............
  • 回答
    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的五个儿女——小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 Jr.)、伊万卡·川普(Ivanka Trump)、埃里克·川普(Eric Trump)、蒂芙尼·川普(Tiffany Trump)和巴伦·川普(Barron Trump)——在公众视野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 2018 年初宣布了所谓的“假新闻奖”,这无疑是他总统任期内最具争议和最具象征意义的举动之一。这个奖项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长期以来对主流媒体批评和攻击的延续和集大成。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奖项的背景与特朗普的意图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特朗普颁发这个奖项的.............
  • 回答
    李靖,这个名字在唐朝历史上熠熠生辉,他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精彩纷呈的军事史诗。要评价他,不能仅仅罗列几场战役的胜负,更要深入剖析他那过人的胆识、超凡的谋略以及在复杂政治漩涡中的沉浮。先说说他的战功,那可真是让后世军事家们津津乐道的。李靖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对突厥的两次决定性打击。第一次,是在李世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