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的差别?

回答
评价唐国强、陆毅、王洛勇三版诸葛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他们的表演风格、对角色的理解深度、造型、台词以及在整体剧中的表现等。这三位演员塑造的诸葛亮各有千秋,代表了不同时期观众对诸葛亮这个经典角色的审美期待和解读。

唐国强版诸葛亮:《三国演义》(1994版)—— 神机妙算,气场十足

1. 表演风格与角色理解:

“智绝”的化身: 唐国强先生塑造的诸葛亮,是许多人心目中“千古完人”、“智绝”的代表。他的表演沉稳、内敛,将诸葛亮的智慧、深邃、高瞻远瞩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是那种外放型的表演,而是通过眼神、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传递出庞大的信息量。
道骨仙风与政治家双重身份的融合: 唐国强版的诸葛亮,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道骨仙风,仿佛洞悉天机。同时,他又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处理政务、制定战略时,展现出运筹帷幄的决断力和胸怀天下的气魄。
沉稳中的威严: 即使在最关键、最危急的时刻,唐国强版的诸葛亮也极少失态。他总是保持着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和沉着,这种沉稳反而更能凸显其智慧的强大和内心的强大。
对经典的完美复刻: 1994版《三国演义》被誉为经典,唐国强先生的诸葛亮也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他的表演很大程度上符合了小说中对诸葛亮的描写,成为了无数观众心中“诸葛亮”的模板。

2. 造型与形象:

飘逸儒雅: 唐国强先生的诸葛亮造型通常是羽扇纶巾,白衣飘飘,给人一种遗世独立的风度。他的脸上略带沧桑,但更多的是一种智慧的光芒和洞察世事的淡然。
神韵契合: 他的长须、眼神、甚至微皱的眉头,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诸葛亮作为智者的气质。

3. 台词与表达:

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唐国强先生的台词功底非常扎实,他念出诸葛亮的台词,总能给人一种深思熟虑、字字珠玑的感觉。无论是激昂的陈词还是密谋的对话,都显得非常有力量和说服力。
节奏感强: 在一些关键场景,如《隆中对》的阐述,或者与司马懿对峙时,他的台词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将诸葛亮的智慧和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

4. 整体评价:

唐国强版的诸葛亮,是 “神机妙算,气场十足” 的代表。他将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符号,是传统文化中对智慧和忠诚的最高体现。他的表演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是许多人心目中不可逾越的标杆。



陆毅版诸葛亮:《三国》(2010版)—— 年轻才俊,略显青涩

1. 表演风格与角色理解:

年轻化的诸葛亮: 陆毅版的诸葛亮,最大的特点在于他演绎了一个相对年轻、充满朝气的诸葛亮。这在一定程度上更贴近他出山初期的形象。
意气风发与内敛的尝试: 陆毅的表演风格偏向于内敛和细腻,他试图展现诸葛亮的内心情感和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然而,在某些场景下,这种内敛有时会显得不够“压场”,未能完全撑起诸葛亮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势。
对“人性化”的探索: 陆毅版的诸葛亮,在某些时刻,更能看到他作为凡人的情感,例如对刘备的忠诚、对失去弟兄的悲伤等。这种对诸葛亮“人性化”的展现,是与唐国强版不同之处。
部分场景的发挥不足: 虽然陆毅在理解角色上做了努力,但在一些需要极强气场和深邃智慧的场合,他的表演有时显得略显单薄,未能完全展现诸葛亮“智绝”的顶峰状态。

2. 造型与形象:

年轻儒雅: 陆毅版的诸葛亮造型,更偏向于年轻士大夫的儒雅气质,面容清秀,即使身穿长袍,也带有一种青春活力。
与唐国强版的差异化: 他的造型没有唐国强版那种饱经风霜的智慧感,而是更侧重于青年才俊的形象。

3. 台词与表达:

相对平稳: 陆毅的台词吐字清晰,表达流畅,但整体上缺乏唐国强版那种字字铿锵、充满力量和韵味的表达。在一些关键对话中,他更偏向于平实的叙述,缺少一些爆发力或深沉的感染力。
情感表达: 在表达情感时,陆毅的表演相对细腻,能够传递出诸葛亮的某些情绪,但这种情感的传递有时不够深刻,未能完全打动观众。

4. 整体评价:

陆毅版的诸葛亮,是 “年轻才俊,略显青涩” 的代表。他试图从一个更年轻、更人性的角度去解读诸葛亮,在某些细节上有所创新。然而,由于剧本的改编和演员个人表演的局限性,他未能完全展现出诸葛亮作为一代“智圣”的巅峰气场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在与经典版的对比中,显得稍显逊色。



王洛勇版诸葛亮:《三国演义》(2010版)—— 悲情英雄,心力憔悴

1. 表演风格与角色理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极致体现: 王洛勇先生塑造的诸葛亮,是三版中最具“悲情英雄”色彩的。他将诸葛亮晚年那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积劳成疾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心力憔悴与坚韧的矛盾统一: 他的诸葛亮,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忧虑,但同时又闪烁着不屈的斗志和对蜀汉命运的执着。这种心力交瘁与内心坚韧的矛盾统一,是王洛勇表演的亮点。
对“力不从心”的深刻演绎: 王洛勇很好地展现了诸葛亮在人力、物力都无法与曹魏抗衡的绝境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无奈。他的表演中充满了对蜀汉前途的担忧,以及“既生瑜何生亮”式的悲壮。
细节的打磨: 王洛勇对角色的理解非常到位,无论是从言谈举止,还是从每一个微小的表情变化,都力求贴合角色晚年的状态。他成功地将诸葛亮从一个完美的智者,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凡人。

2. 造型与形象:

饱经风霜,形销骨立: 王洛勇版的诸葛亮造型,明显带有晚年的沧桑感。他瘦削的脸庞,布满血丝的眼睛,以及略微佝偻的身躯,都传递出一种“油尽灯枯”的悲壮。
羽扇的意义不同: 如果说唐国强版羽扇是权力和智慧的象征,那么王洛勇版羽扇则更像是一种支撑,一种在病痛中的坚持。

3. 台词与表达:

沙哑与疲惫: 王洛勇的台词带有明显的沙哑和疲惫感,这与他所扮演的晚年诸葛亮形象高度契合。他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多年的辛劳和内心的煎熬。
情感的爆发与压抑: 在一些关键时刻,例如六出祁山、对后主刘禅的告诫等,王洛勇的台词能够瞬间爆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但更多时候,他将这份情感压抑在内心深处,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来传递。

4. 整体评价:

王洛勇版的诸葛亮,是 “悲情英雄,心力憔悴” 的代表。他成功地将诸葛亮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智者,演绎成了一个为了理想和国家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悲壮人物。他的表演充满了艺术性和感染力,尤其是在展现诸葛亮晚年的状态和情感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令人心疼的诸葛亮。



三版诸葛亮的总结与比较:

| 特征 | 唐国强版(1994) | 陆毅版(2010) | 王洛勇版(2010) |
| : | : | : | : |
| 核心特质 | 神机妙算,气场十足,智绝,完人 | 年轻才俊,意气风发,略显青涩,人性化尝试 | 悲情英雄,心力憔悴,鞠躬尽瘁,力不从心 |
| 表演风格 | 沉稳、内敛、大气,眼神、微表情传递信息丰富 | 内敛、细腻,试图展现年轻和情感,但气场稍显不足 | 深刻、写实、充满悲剧色彩,细节打磨到位 |
| 角色理解 | 经典复刻,符合大众对智圣的普遍认知 | 侧重年轻化和人性化,是对传统形象的一种补充 | 强调晚年状态和“尽人事听天命”的悲壮,最显“人” |
| 造型气质 | 飘逸儒雅,道骨仙风,智慧深邃 | 年轻儒雅,清秀俊朗,有青春活力 | 饱经风霜,形销骨立,疲惫而坚韧 |
| 台词表达 | 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充满力量和韵味 | 流畅、平稳,略显平淡,缺乏爆发力 | 沙哑、疲惫,情感压抑与爆发并存,极具感染力 |
| 影响力 | 深入人心,成为诸葛亮的经典范本 | 对年轻观众有一定吸引力,但未能超越经典 | 展现了诸葛亮另一个维度的悲壮,获得广泛认可 |

总而言之:

唐国强版 树立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气场十足”的巅峰形象,是大众认知中最具代表性的诸葛亮。他的表演是完美的教科书。
陆毅版 试图从年轻和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虽然有自己的亮点,但在展现诸葛亮的“智绝”和“气场”方面,与前两版相比仍有差距。
王洛勇版 则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演绎到了极致,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饱经沧桑的悲情英雄形象,同样极具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这三版诸葛亮,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制作团队对这一经典角色的理解和演绎。它们各自精彩,共同丰富了观众对诸葛亮这个伟大人物的认知。选择哪一个“最好”,更多取决于观众的个人偏好和看重诸葛亮哪一方面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唐版诸葛亮的舌战群儒、白帝托孤、哭周瑜是在一天内拍成的。。。自行对比这三段戏吧

user avatar

只说一个小细节:扇子。

唐国强版的

羽扇、纶巾,这都是一种雅致,如何让这种雅致鲜活起来才是个问题。

老三国借鉴了戏曲里的东西:略带兰花指拿扇子、扇肩。

《三国志·诸葛亮传》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

突出诸葛亮“奇雅”的名士风流气质,不觉得慢悠悠地扇着肩会让人物显得从容淡定,个人气场更加强大吗?


有扇子的不妨可以试试这种扇法,我们普通人抓着扇柄扇肚子,那是武将的扇法。老三国有一集张飞抢过诸葛亮的扇子扇过风。


老三国的经典就是这样许多地方强迫症一般抠细节。

而王、陆版的扇子,真是扇风去了,少了许多文人雅趣。

陆版诸葛摇扇

王版诸葛摇扇



补充一下,再从人物表现手法来比较一下吧。

一、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的形象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各不同。

1.三国志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译文:亮年轻时就才华超群,气概英武,身高一米九,相貌堂堂,时人均以为他不同凡响。

2.三国演义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外在形象容易表现,找个个子高身材好相貌不错的男生,穿上相应的服装,都可以差不多。不动不说话,唐、陆、金版差别不大,王洛勇老师的诸葛只有老年形象先不谈。

二、英霸之器、逸群之才和自比管、乐的自信如何表现?

一个27岁未出茅庐,常自比管、乐的青年,在46岁名满天下的英雄面前纵横天下大势,并且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

这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一个才华横溢、纵横捭阖、自信非凡的诸葛亮跃然于心呢?那怎么才能表现出这份才华和自信呢?

谈恋爱可以说一个人外在平平,相处久了会慢慢发现其内在,但是电视剧不行诶,怎么让观众较直观感受到呢?

1.肢体动作

唐版的诸葛会有很多形体动作,意气风发、大开大合、有收有放、挥洒自如。一个才华横溢、气概英武、自信的诸葛亮呈现在屏幕上,没有这份才华和自信,怎么敢在刘备面前这样?

唐版诸葛分析战略要地时在挥洒:

在挥洒之余也会收,不至于轻狂。

随后转身、拱手,开始为刘备说规划,意气风发时也不忘对刘备表达尊敬之意:

陆版的诸葛则是坐着说,唯唯诺诺的儒生感,像是我们现在面试一般,没什么不好,但是对比唐版就缺少那份气概和自信。

2.面部表情

隆中对,提到东吴时唐版的表情神态丰富,而陆版还是那个样子。


我记得陆版的诸葛在隆中对时直呼“刘邦”,汉室未亡,刘备立志匡扶汉室,在他面前直呼刘邦的名讳是不是有点过?

接下来这个,张昭拿诸葛自比管、乐发难。听完后,同样是的笑,唐版是哂笑、带讥讽,陆版则好像自觉尴尬,低头干笑。


再看一个,不看唐国强,就看一个配角。老三国舌战群儒步骘(子山)向孔明发难,质问孔明是否想学苏秦张仪做说客游说东吴。谁知孔明说苏秦张仪乃真豪杰balabala,这时步鹫就慌了,看看配角的表情是怎么演绎的。


3.摇扇的频率

陆版,舌战群儒,看不到他摇几次扇。舌战群儒张昭说话时,诸葛几乎全程直挺挺站着,很僵硬,像在被教育。(这里不放图了,因为他一直不摇扇,参考他前边的图即可。)

唐版,舌战群儒,即使对方说话、走动时,也依然在摇扇。动作上比较淡定,但是面部表情却有认真,这一个反差对比真是很妙。如果动作、表情皆淡定,不免让人物很飘、过于神;如果动作、表情皆严肃,又会丢了诸葛的那份从容自信。

这个表情真的很经典,既有认真又带着一丝讥笑。


而表达讥讽之意,除了表情外,唐也用过形体动作。不礼貌的双手背后(盛气凌人之姿),上下打量对方(带有讥讽之意),


逸群之才、英霸之器、纵横捭阖,谁表现的更鲜明不用说了吧?

新三国槽点非常多,比如这张图:

1.诸葛亮与鲁肃进门,张昭居然坐在最靠近门的位置。文臣领袖坐门口不合适吧?

2.互相见过之后,不等孔明入座,立刻发难,太太太不礼貌了。不懂待客之道?老版是互相打招呼后,等孔明入座后才开始。

3.这么多文臣,其他文臣戴冠,张昭和鲁肃就戴根簪子。文臣领袖装束还不如其他文臣。

4.看台词,新版张昭发难后说:在下直言相告,先生雅量。老版则是:在下愚直之言,请勿怪罪。

5.舌战群儒,新版基本是张昭和诸葛站在门口说完,老版则是好几人轮流向孔明发难,哎。






user avatar

谢邀。


题设里有一句话很奇怪。什么叫“唐国强老师的刻板印象”?

唐国强老师演的诸葛亮,是最摒除刻板印象,最鲜活的一版了。

我对王洛勇老师的表演很认可,但非说各有千秋,那真是……你高兴就好。




诸葛亮该长什么样呢?

还挺为难的。因为正史与演义,风格不同。

历史上,诸葛亮长了极好的容貌。《三国志》说他: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汉尺一尺折合如今23公分,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山东大汉,高大英伟,一米八五上下的个头。而且既有英霸之气,是应该派头十足才对。

《三国演义》则说: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这是罗贯中给诸葛亮增加了神仙气派,弱化了他的伟岸属性。

所以历代戏剧里,诸葛亮都有点像个道士:过于强调他的神仙之概和儒雅气。

这里的一个大问题是:

历史上,周瑜比诸葛亮大了六岁,然而各路戏剧里,总仿佛周瑜年少俊美嘴上没毛,诸葛亮老成持重一把胡子。

历来最大的刻板印象,是总把诸葛亮演成一个道士般的小老头。

其实诸葛亮出山时,二十七岁。年少英发,目穷天下。怎么能净是小老头儿呢?


诸葛亮的人生,是分阶段的。

公元207年,刘备四十七岁,奔走半世,髀肉复生,为刘表部下。

诸葛亮时年二十七岁,茅庐三顾,加入刘备。长期计划,为刘备规划隆中对。短期计划,拉拢刘琦,招募流民。

两年后刘备依靠刘琦与新招募的军队为筹码,诸葛亮亲自出使东吴促成孙刘联盟,击退曹操。

依照诸葛亮的规划,刘备五十岁,得到了荆州。五十四岁,得到了西川。五十九岁,得到了汉中。六十一岁称帝。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时年四十一岁。

刘备六十三岁,召来诸葛亮,明明白白地当所有人下诏令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还怕说得不清楚,写诏书给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的回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举世皆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上出师表时已经四十七岁,距离过世只有七年。

此前二十年,他可不是这么苦哈哈的呀。


1985年的电视剧《诸葛亮》,李法曾先生的演法,就是传统演法之大成:整部剧里都演得很端正,只有一点不太好:仿佛诸葛亮出山的气概,就是京剧《失空斩》里那个老成持重、胸有成竹的诸葛亮。儒雅,聪慧,端正,厚重,然而多少有些老气了。

诸葛亮出山,才二十七岁啊!


关于年轻的诸葛亮,《赤壁》里的金城武,给了一个有趣的设定。乍看去,这个诸葛亮俊秀温润,还有几分调皮的萌;对什么事都谦虚低调,“略懂”,“我给牛接过生,马,也差不多吧?”但剧情渐进,发现他天文地理、阵法历数、韬略计谋,无一不通,虽然满口“略懂”,笑得温润,其实深不可测。这个诸葛亮是乍看有些轻,越看越觉得,嗯还可以的——年轻时的诸葛亮,也可以是这样的。



高希希《三国》里的陆毅诸葛亮,多少流于平面了。

年少时俨然侯亮平,看谁都想耍耍嘴皮子,舌战群儒时简直在抢话;年老了却又只剩苦哈哈,每天皱着眉。

说他是荀彧,有几分可信:毕竟荀彧一辈子温润,又一辈子活在夹缝中,晚年也确实忧患系之。

说陆毅演的是诸葛亮?却不知诸葛亮一辈子从来逆天而行,年少就猜中二十年后天下,与君王鱼水之欢,最不缺的就是自信——却又不是陆毅这么随时愁眉苦脸,是个人都能让他发愁的架势了。

《虎啸龙吟》里,王洛勇老师扮晚年诸葛亮,也是有几分像的。至少把鞠躬尽瘁的苦劲头,演出来了。

当然,剧本本身胡扯黑化,把诸葛亮抹黑得一塌糊涂,然而诸葛亮背负之多、心境之苍凉、心思之幽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是出来了的——《军师联盟》剧情实在胡说八道,人设尽崩,但于和伟老师的曹操和王洛勇老师的诸葛亮,本身是演出味道的。于和伟的魏武挥鞭,谈笑自若,天下无我不知几人称孤的架势;王洛勇的心苦后人知与丁宁周至,是对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唐国强老师来了。

二十多年前,唐国强老师茅庐三顾出场时,许多评论者都说,“唐国强演得过于英武”。后面舌战群儒,更有人猜测,“唐国强是为了洗刷奶油小生的恶名,刻意要演得刚强些。”

其实不然。

想诸葛亮二十七岁,正是年少气盛;隆中一对,遂定天下三分。这种穿越一般屌炸天的经历,当然意气飞扬。而舌战群儒,关系到孙刘联盟大局,诸葛亮自己又从来心存汉室,看到吴国群儒谋划投降,辞气慷慨,溢于言表,也很正常。一个二十七岁就比别人聪明一大截的年轻人,你怎么能指望他跟老头子一样温吞呢?

所以诸葛亮出场,看看什么叫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之后隆中对时,从头到尾谈笑自若啊。

至于著名的舌战群儒,一图咄咄逼人气场全出。

那时二十七八岁啊,胸中三分已定啊。出使被人围攻,就是这么碾压的气场吧?


然而白帝城托孤,已是另一番样子了:四十三岁啦。危急存亡之秋啊!

妙在后半部,等诸葛亮拜表出征后,唐国强老师又是一个演法。

刘备没死之前,魏国已经这么说了:没了关羽,蜀汉算个屁。

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刘备夷陵一败,更是精英丧尽。四年之间,刘备、关张马黄外加法正,开国诸将,一时俱尽。

所以王朗(嗯,敬爱的王司徒)为首的魏国大官,在刘禅登基那几年,不断给诸葛亮写劝降信,让他举国称藩,老老实实降了吧。

亮集曰: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

所以诸葛亮居然北伐,显然是逆天而行。

出师表时思虑幽深,却不是颓丧;骂王朗时义正辞严,却不是焦躁。

上方谷时萧然惆怅,表情都没有,只一闭眼,一个嘴角,都在里面。



须知诸葛亮一生,尤其是出师表前后,是有区别的。此前则一帆风顺,万事在掌中,操弄历史;此后则逆天而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贯穿其中的,是思虑深远,是将命运视作敌手的高瞻远瞩。

《三国演义》里,到诸葛亮临终,最后巡视五丈原诸军时,如是说: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

诸葛亮年少时英霸之气逸群之才。

中年时托孤承重,誓以死报。

晚年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国强老师是把这每个时间段都表演得精确了。


年少时舌战群儒和晚年时舌战王朗,两场戏的语速和节奏全然不同。

前一场是丰富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句式变化+横斜睥睨的眼神,怒斥薛综时更是辞气慷慨。面对鲁肃和刘备时还不时会大笑(许多表情包的出处)。

后一场则众所周知,基本静坐不动,靠缓慢累积的气势,最后一口喝破。

这种少年与老年的对比,是一个年轻谋士与年老宰相的区别,得同时对比这两场戏,感觉才对。

多提一场被低估的戏:取汉中时,诸葛亮和刘备闹得曹操晚上睡不着觉,当时诸葛亮独自羽扇轻摇,雍容端正,那一下不同于少年时的辞气急厉与老年时的鞠躬尽瘁,是最闲适的一下子——真是好。

(就像鲍国安曹操杀吕伯奢时、祭袁绍时、汉中杀杨修时,三幕戏曹操一对比,才知道鲍国安何其深邃,何其到位)


还好意思说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刻板印象?

他这不同阶段的演法,才真是打破了历来各色戏曲评书对诸葛亮智者化身的刻板印象。这才是真演到家了。

从未有一个演员演诸葛亮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类型如此之丰富,又如此之深刻。

所以金城武演绎年少诸葛亮,王洛勇老师演绎老年诸葛亮,各擅胜场。李法曾老师的诸葛亮也有味道。

但跟唐国强版如此深厚,如此庞杂、如此细腻,如此精致的诸葛亮相比,抱歉,实在不能说“各有千秋”。

当然,于和伟老师和王洛勇老师能把被抹黑至此的曹操与诸葛亮演成这样,他们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也不怪他们。压不过鲍国安老师的曹操和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这样已成标杆的角色,那实在不丢人——就像司马懿被诸葛亮压着打畏蜀如虎并不说明他本身差,毕竟破孟达斩公孙擒王凌战绩卓著呢。

只是非要强说“各有千秋”,不太适合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