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网友特别喜欢抱怨外文书籍的翻译问题?是这些人外文水平高,还是有点作秀的成分?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文化、思想和情感,而翻译是连接原文与译文读者的桥梁。当这个桥梁出现瑕疵时,读者自然会感到不满,因为这影响了他们对原著的理解和感受。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受损: 这是最直接的抱怨点。优秀的翻译应该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语气、风格和文化背景。一旦翻译出现错误、遗漏、误解,甚至增添作者未表达的意思,都会严重影响读者对信息的接收。例如,科学著作中的专业术语翻译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理论被误读;历史文献中对人物动机的误译可能扭曲历史叙事。
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失传: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翻译的挑战更大。作者的遣词造句、节奏韵律、隐喻象征、幽默感、情感张力等,都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翻译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转换,更是对原作艺术风格的重塑。如果翻译生硬、拙劣,或者未能传达原文的文学美感,读者就会感到作品“失色”了。
文化语境的隔阂: 很多表达方式和典故都与特定的文化语境紧密相连。翻译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才能恰当地处理这些内容,让读者理解其含义。如果翻译处理不当,例如直译了无法理解的习语,或者删减了重要的文化背景解释,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疏离。
阅读流畅性和愉悦感的降低: 即便翻译没有明显的错误,但如果语言风格不自然、节奏感差、逻辑不清,也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花费时间和金钱购买书籍,期待的是一个沉浸式的阅读过程,而不是一个需要不断“克服”翻译障碍的艰难旅程。

二、 谁会特别抱怨? 外文水平的考量

确实,一部分抱怨者具备较好的外文水平。他们能够直接对照原文,或者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更容易发现翻译中的问题。

直接对照的“抓包”能力: 对于一些精通外语的读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在阅读翻译版本的同时,也会参考英文原版(或原文),或者能够通过上下文推断出翻译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翻译与原文存在较大出入,尤其是那些影响意思或风格的关键之处,他们就会进行评论。
对原文风格的熟悉与偏爱: 很多忠实于某个作者或作品的读者,已经对原著的语言风格和魅力有所了解。他们对翻译的要求会更高,希望译文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的精髓。当翻译风格与他们的期待不符时,即使是细微的差异,也可能引起他们的不满。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 具备良好外语能力的人,通常也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强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他们不会全盘接受译者的处理方式,而是会主动去审视和评估翻译的质量。

三、 “作秀”成分的存在? 并非全然否定其他原因

承认存在“作秀”或“显摆”的成分是必要的,但这不应该成为否定所有抱怨的理由。

彰显自身能力和品味: 有些人可能会通过指出翻译错误来彰显自己的外语水平、对原著的“懂行”程度,或者对翻译质量的高要求。这可能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评论和点赞可以带来一定的满足感。
群体认同和网络文化: 在某些网络社区或论坛中,对翻译问题的讨论可能已经形成一种“政治正确”或群体文化。参与其中,发表观点,可能是一种融入群体的方式。
“杠精”心态和情绪发泄: 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抱着“挑刺”心态的用户,他们可能对翻译本身并没有特别的洞察,只是单纯地想发表负面评论,发泄情绪,或者获得关注。
对出版行业不信任的投射: 当读者对出版市场充斥着粗制滥造的译本感到失望时,他们可能会对任何一本翻译作品都带着一份警惕,更容易放大翻译中的不足。

但是,重要的是要区分:

有理有据的批评 vs. 情绪化的抱怨: 真正有价值的反馈会具体指出翻译的问题所在,并给出自己的理解。而一些纯粹的情绪宣泄则缺乏实质内容。
对作品的热爱 vs. 纯粹的优越感: 大部分抱怨者是出于对作品的热爱,希望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而少数人可能是单纯地想通过挑剔来获得优越感。

四、 翻译行业的现状与读者期待的差距

除了读者自身因素,翻译行业的现实状况也是促成抱怨的重要原因。

翻译门槛与质量参差不齐: 翻译市场竞争激烈,并非所有出版商都愿意投入足够多的资源聘请经验丰富、水平高超的翻译。一些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选择经验不足的新人,或者对译者的审校环节不够重视。这导致了市面上存在大量质量不一的译本。
“快餐文化”与追求效率: 随着出版速度的加快,有些翻译项目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可能会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深度。
版权与授权问题: 有时,译本质量问题也与版权方的授权、译者与出版方的沟通、以及译文审校的流程有关。
对翻译的认识误区: 很多读者可能不了解翻译工作的复杂性,认为只要懂外语就能做好翻译。但事实上,优秀的翻译需要语言功底、文学修养、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

五、 如何看待这些抱怨?

理解了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这些抱怨:

承认问题存在的合理性: 大部分抱怨,特别是那些指出了具体问题的反馈,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它们反映了读者对阅读质量的追求,也可能揭示了翻译行业存在的不足。
辨别有效信息: 在海量的评论中,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哪些是建设性的反馈,哪些是无谓的指责。有价值的评论可以帮助读者选择更好的译本,也可以促使出版社改进。
鼓励良性互动: 平台和出版社应该鼓励读者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并对此作出回应。这有助于提升整体翻译质量。
理性看待“作秀”: 对少数“作秀”成分的存在不必过度放大,以免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讨论。

总结来说,网友们喜欢抱怨外文书籍的翻译问题,其根源在于对高质量阅读体验的渴望。一部分外文水平较高的读者,能更敏锐地捕捉到翻译中的问题。同时,翻译行业自身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对效率的追求,也为抱怨提供了土壤。虽然不排除其中夹杂着一些“作秀”或显摆的成分,但将所有抱怨都简单归为“作秀”是片面的。这些抱怨,在很大程度上是读者对文化产品质量的一种“参与式监督”,值得被重视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方的那些作品啊,翻成中文真的很难,真的很累,真的很心碎!
你眼睁睁看着英国人把potentia(拉丁文)翻译成potency,德国人翻译成Potenz,你TM有胆就翻译成“破疼死”啊?看你会不会被鞭尸到死?怎么办?只好自己去琢磨“哎呀到底是翻译成能力呢潜能呢还是什么好呢”,然后不管你苦心孤诣出个什么东西来,都还免不了落得个“哎呀把词义变窄啦都没有想象空间了啦还是英文好你看和原文多贴近还是英译水平高啊膜拜跪舔一百年”,然后过两天还有核心期刊文章《论potiantia的翻译——与归学渣商榷》
啧啧,真棒。
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事实好像确实如此,英文德文这种事实上的不翻译确实保留了更多原文的可能性和解读的开放性,怎么办呢?锅一定还是我来背,对吧?对的吧?
可中国读者又不太能接受硬生生的不翻译,不要说直接把potentia翻译成破疼死,你只要翻译得“不符合习惯”就会被人ju死:但是中国的习惯何其多啊!!!!每一个地名、每一个器物名、人名……都有莫名其妙的“习惯翻译”,只要这个领域有一个东西你不知道它的“习惯翻译”是啥,你就完蛋了。相比起来英法德这些语言,就是换换词尾啊,甚至保留原状即可,日本人那套假名系统也方便好用,而中文翻译,光是在这上面就不知道要死掉多少脑细胞。

谈完了词谈句子。

最常见的是吐槽就是你翻译的东西“有翻译腔”:我曾经翻译过一篇东西,就被上面校对的踢回来,说什么鬼要我把长句拆了,要我不要用原句那种冗长的方式翻译句子,说什么鬼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说什么鬼中国读者看不懂。

我就默默地想,到底是这届语言不行啊还是这届人民不行啊?就两三个定语从句读者就读不懂了?这智商还看书干嘛,该搬砖搬砖,该吃药吃药去啊。后来我想了想,事情可能并不那么单纯:现代汉语如果使用长句,非常容易导致结构混乱和语义不明,这事实上迫使很多译者在很多时候不得不把句子拆分开。但这又给译者添加了极大的工作量,因为如何将一堆从句从主句中拆分出来,并重新构造成语义连贯的文段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痛苦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外文的长句看得很爽,要我们复述的时候却各种卡壳的原因所在。而且稍有不慎,你就会在这个移花接木、化整为零的过程中丢了一朵花,弄死了一根树枝,或者搞丢了一个零件,如果这事儿还不幸被哪个眼尖的读者发现,完了,豆瓣又多了“一颗”闪亮的星星。

我想起以前好像是徐梵澄回忆自己学梵语的一个小片段,当时他的老师要他将一段梵语翻译成中文,他倒腾了半天实在倒腾不出来,“只好勉强将这段梵文翻译成了德语交差”。

年幼无知的那时的我看到这段描述,眼珠子快翻到天灵盖上了去了“啧啧,这逼装得,我给66分”。

现在想来,这简直就是汉译活生生的写照:你看到一段要翻译的东西,可以很顺利地立刻脑补出一段德译文,一段英译文,甚至一段法译文(这个就鬼扯了),但是一段中译…………

但是没有人会关心你的“心路历程”,甚至如果你把这段历程讲出来,别人还会冷嘲热讽地来一句:“看看,母语没学好吧,你们这些人啊,这样是不行的!我早就说过了,学好汉语比学好外语更重要!明白这个意思吧!真是替你们着急啊!”

呵呵。

然后等你翻译出来了吧,能得到啥好评价?

“书是好书,就是翻译……”

“译者努力了,但是没办法,水平就这样,好好的一本书哦,就这样毁了,心疼原作者”

“还不如看英文”

这应该算最客气的了吧?应该算友善度Max的那种了吧?

摊手

总而言之,汉译就是一件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的苦差事。


所以请给翻译多一些包容,能忍的错误就忍了吧,不要揪着那些细节对译者rs不止。

(以上举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实例一则:

user avatar

我自己是个翻译,也是个读者,有资格说说这个问题吧。

翻译一本书主要需要三种技能:

1. 原文语言的基础技能,语法、通用词汇量等。

2. 译文语言的写作技能。

3. 对要翻译的书的专业领域的了解。

根据我的经验,翻译被喷,问题通常在第三点,也就是对专业领域的理解。贴点我对翻译的吐槽吧:

例如《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译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吴奇尧老师,他的语言技能当然没有任何问题,但涉及科幻、奇幻等流行文化的部分错误就很多了,见链接:

Kris对《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的笔记(9)

龙与地下城译成“城堡赤龙”、X战警译成“X人”、漫威译成“马弗尔”、万智牌译成“魔法牌”、绿灯侠译成“绿灯笼”等等。

又比如《点球成金》,涉及棒球的术语错得一塌糊涂,详见我的读书笔记:

Kris对《点球成金》的笔记(36)

吐槽的人并不是为了秀优越,而是不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被糟蹋。要知道,错误的译本流传于世,对原作的损伤可是非常严重的。

问题的根子就在于中国翻译的价钱太低,有能力满足全部三个条件的人,他们的时间通常不会这么廉价地出售。

user avatar

很多翻译者并不是外语不好而翻译错误,而是不懂得文本相关领域的特有名词的含义,而读者必然是对文本涉及领域有所了解的,于是这些错误就显得尤其扎眼,有一种面对小学生的感觉。读者批评的情绪中多多少少有些【局外人别想糊弄骗钱赶紧滚出圈子】的感觉。

user avatar

翻译过一些技术文章,自己都想对自己吐槽。

作为软件开发人员是不缺钱,做翻译工作是排行不高的爱好,所以产量不会太高(这个是主要问题)。技术是本行,语法方面我英语写作在美国大学拿的是A,拿来做翻译倒是没有什么问题,翻译的主要问题还是斟酌。

一些技术名词中文没有很好的对应的词,比如我在Property和Attribute的翻译上就纠结了很久(翻译羊年的羊字到英语也有同样的问题)。微软有出官方的术语中英对照表,不过那个术语网站慢的要死,而且有时非官方翻译更加流行,所以我不怎么用官方的翻译。另外,一些英文的句型(比如很长的定语从句)个人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在中文里面表达。我翻译的文章微软拿去之后做的修改这方面最多,发出来的版本我也并不觉得改善了多少。

另外问题一个是典故,即使是在一个非常专业的文章,也会出现非本专业的词。我翻译一篇编程的文章,居然要去翻刘易斯·卡罗尔的小说艾丽丝漫游奇境记(这可能和作者以前在迪士尼写程序有关)。这样的典故没有办法做到简洁翻译,只能用脚注解释。我是没人催更所以有时间去慢慢查这些典故,但是职业译者大概是没有这个时间的。

user avatar

由于我从事编辑这个行业,所以接触过不少做翻译工作的朋友,关于外文书籍的翻译问题,其实很多时候真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无良的出版商以及二道贩子做的孽。

其实之前知乎上已经有不少人揭露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不介意再说一次。目前有很多做外国图书翻译的二道贩子。他们用极低的价格,找大学的学生做兼职,对原稿进行翻译。有些甚至无耻到找翻译人员进行试译(这些人美其名曰先看看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等到翻译人员辛辛苦苦翻译了一章内容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玩消失了,或者是借口翻译人员水平不行,不给钱。

然后他们就拿着这些试译稿件,攒成一本翻译书籍。一般他们联系15~20个翻译人员,就能凑成一本书了。这些书往往前言不搭后语,各种翻译词汇胡乱蹦。这倒不一定是翻译人员的水平问题。很多翻译人员都有自己的翻译习惯和常用语,你把十几个人的内容合并到一起,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然而他们玩这手花活玩了太长时间了,现在稍微干过一段时间翻译的朋友都了解这个现状(包括编剧圈,也是如此)所以他们也学聪明了,故意在翻译当中留漏洞,比如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说的,把古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巨作《萨迦》翻译成了《七龙珠》。只要长脑子的人应该都看得出来,这绝对是有问题的。但是对于那些骗试译的二道贩子来说,他们可不会再花一笔钱去找人进行校对。于是这种低级的不能再低级的错误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一本正规发行的书上。其实很多二道贩子操作的译著里还有更可笑的错误,等待着人们发掘。

电视剧里面的“神台词”、“雷剧情”横行,翻译作品当中各种“神翻译”的出现,都是这帮文字的二道贩子搞出来的祸。为什么他们能横行无忌,不会遭受任何惩罚?还不是因为我国(省略一些文字说明)。如果(继续省略),那么我相信,这些二道贩子,就算无法被彻底消灭,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猖狂。

我们自己的权力,需要我们自己去捍卫。

user avatar

你以为他们是译不好英语,其实他们是说不好汉语。

user avatar

真不是我作秀,我英文水平也不高,勉强看看文献而已,让我自己翻译是决计做不到信达雅的。

然而,有些书的翻译真的是烂到人神共愤的地步,不仅让你心疼钞票、觉得智商被侮辱、更是连三观都颠覆了……

比如我今天即将分享的案例,随便翻一页就会让你向灵魂发问,

我是谁?

我在哪?

我为什么要花钱买这傻X玩意?

倒不是我藐视学术权威,其实很多外文学术著作的翻译者不是署名的那位大牛或小牛,绝大多数时候,导师会把翻译任务摊给下面的研究生。我见过更风骚的操作是选修课老师把一本英文书拆成一页一页的,给选课的本科生带回去翻译当大作业做,然后捏吧捏吧拼一块儿……

前者迫于权威和毕业的压力,翻译质量可能好一点,后者就……

好吧,我本人就曾是后者学生中的一员,那时才没有什么X道翻译Google翻译,山口山打high了拖到deadline了怎么办?跟“备胎”一顿哭诉,他立刻下线通宵给我整出来交的差……当时我指望得个C糊弄过去得了,最后拿了个A-笑死了,请“备胎”吃了顿饭表扬他“小子你还可以”。

扯远了,回到今天的案例。

这次倒不是上述两种中的任何一种,因为,这坨翔是个学生翻译的,并且署上了他自己的大名……

其实这本书的原版真的是本很牛X的书,

谁想到呢,随便翻一页就踩到这位仁兄的杰作……

我不知道这位仁兄脸疼不疼,反正我的肚子是笑疼了,

而且这位癌症患者的一只胳膊肯定也是疼的………

且不说你通篇支离破碎词不达意莫名其妙理解不能,

单臂实验(一个实验组)啊喂!你怎么不翻译成神雕大侠……

机翻就机翻,机翻完你看都不看一眼啊……

记得看到这坨翔的时候我刚把娃哄睡,正准备睡觉前充点电,然后我就笑岔气扭作了一团。

他爹问我咋了,我说你还记得你以前帮我翻译XX组学的作业么?

他说,怎么不记得啊,尸体都没摸扣dkp下线给你弄,熬了一整夜,为了几个特殊的名词还专门查了文献……

我说,小子你可以的,现在的学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然后把这一页书递给了他……

他说,屎你自己吃就好,还特么分享……

——————————————

说我老公喜当爹的你们够了……

他才是挖墙脚的那个!

他帮我翻译作业是2007年的事呢!

我娃2017年出生的好吗!

user avatar

中信出版社15册的《罗马人的故事》读到了11册,随便写点翻译错误,截图都来自亚马逊正版的《罗马人的故事》15册套装。



Fabius Maximus,罗马贵族,“费边主义”、“费边社”等名词来源都是他。一定要直译成法比乌斯而不用约定俗成的费边,也能理解,但第二册是费边第五册是法比乌斯是什么鬼?虽然译者不同但总有编辑吧?

-----------------------------------------------------/----------------


和费边一样,第三册的马略到了第五册成了马里乌斯。

-----------------------------------------------------/----------------






拉文纳和里米尼,究竟哪个在北边?

-----------------------------------------------------/----------------



以大西洋作为屏障的,究竟是意大利半岛(イタリア半島),还是伊比利亚半岛(イベリア半島)?

-----------------------------------------------------/----------------



ツアーリ,沙皇。查理在这里是什么鬼?

-----------------------------------------------------/----------------


这货在中文里一直叫坦克,不叫战车。

-----------------------------------------------------/----------------

凯撒征服挪威,那日后还有维京海盗么?

-----------------------------------------------------/----------------


出生于叙利亚的罗马皇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故乡,却位于保加利亚,什么逻辑?保加利亚的普罗夫迪夫原名菲利普波利斯,这个菲利普是马其顿菲利普二世(通译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大帝他爹)。罗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的故乡,原名菲利普波利斯的,是叙利亚的Shahba。

—————————————————————————

抱怨这样的错误,是作秀么?

user avatar

尼尔·肯特(Neil Kent)教授所著的《A Concise History of Sweden》,书名中的英文单词“Concise”有“简明”、“简要”的意思,照理说应该翻译为《瑞典简史》,可译者偏偏翻译为《瑞典史》(难不成你介绍的很全面?)

更可笑的是,书中第247页,译者将举世闻名的古斯堪的纳维亚文学巨作《萨迦》(Sagas)硬生生的翻译成了《七龙珠》!?


user avatar

我写的两三页纸的短文,叫英语是母语的人去看,一百篇里头,语法表达零错误的,大概只有两三篇。---- 这是给你一个坐标系,我英文大概差到啥程度。 ----

然后我看现在活人的译作,有一种要呕吐的感觉。第一第二句,中文语法没毛病,但是总觉得味道不对。到第七第八句,基本上明白了:机翻!中文文章的句子,不是这么衔接的。

现在翻译领域,外行低价抢内行的生意,出版社只求速度。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比如,美国历史,某个 Captain 到底是船长还是陆军上尉,队长还是海军上校,乱抄字典没用的。这还清华出版社。---- 我一个业余爱好者都看出来了,历史专业不晓得啥感觉。

user avatar

80块钱一千汉字的翻译价,你好意思出版,我们就好意思骂街。

以前最讨厌在影评中说电影标题翻译不好的人,你也就知道个标题。

可是现在,近5年出版的,在市场上卖的翻译书,有一本能看的吗?有一本能看的吗?有一本能看的吗?

大学教授挂名翻译的外国教科书,都大片根本不通的句子。

脚注这个光荣传统怎么没了?以前的翻译书都是满满的脚注,翻译不出来的词又不注释,鬼知道你说什么啊?

自己造个中文名词,还不注释原文,我以后再从哪里找这个词啊?

最近看的一本书,把“分析语”翻译成“核心基础语言”,把“屈折语”翻译成“合成性语言”……因为上下文太难理解,我搜索“核心基础语言”,出来的全是Java!!!

(是说翻译著作中没有“分析语”和“屈折语”这两个词,大概是翻译也不知道这两个专有名词,就按自己的理解生造。因为后面还有“黏着性的语言”一词,有点沾边,我才知道他说什么。)

这还是本语言学入门书,四个语言学教授挂名翻译!

找学生干活就算了,这是找挖掘机专业翻译的吧?

为什么不注释,就是糊弄事!就是故意的!就是懒!

一开始是有资格的人翻译书,后来是缺钱的人翻译书。

现在给的价格,脑子有问题的人才翻译书。

大家还真不是骂文稿的真实翻译者,大学生找个时间灵活的工作也不容易。骂的是无良出版商和不要脸的挂名翻译,家庭手工做花圈,交活的时候还有质量管控呢,你们从收稿到付印,都不自己读读吗?

一帮老人为了刷出版量,让一群各方面都不优秀的学生做苦力,交出一本只有前三章能看的翻译书,买个三五十块,竟然还不让人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