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网友对「游客违规被老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不抱以同情?

回答
网络上对于“游客违规被老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事件普遍缺乏同情,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网友们的这种反应:

1.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朴素正义观:

很多网友看待这类事件,脑子里不自觉地会闪过“因果报应”或者“自作自受”的念头。大家普遍认为,动物园里的老虎是受到严格管控的,它们之所以生活在围栏内,是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也是为了保护老虎本身。而游客一旦突破了这些物理界限,就是在主动挑战既定的安全规则,是在将自己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老虎的攻击行为在很多人看来,并非是毫无理由的“暴行”,而是一种动物在受到侵扰时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他们会想:“既然你知道里面有老虎,还故意去招惹它,结果被咬了,这有什么好同情的呢?” 这种心态背后,是对规则的尊重,也是对生命个体不应为鲁莽行为付出惨痛代价的期待。他们认为,受害者自身的不当行为是引发悲剧的直接原因,所以同情心自然会减少。

2. 规则与安全的边界意识的强化:

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存在潜在危险的区域,规则往往被视为保障大众安全的重要屏障。游客不遵守规则,试图挑战这些边界,不仅是对自身生命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公共安全秩序的一种破坏。网友们会担心,如果对这种违规行为表现出过度的同情,可能会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即“即使犯错了,也总有人会同情你”,从而鼓励更多人去模仿这种危险行为。

因此,大家更倾向于强调规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这种逻辑下,违规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是“活该”的,而非值得同情的对象。这种对规则和秩序的强调,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行为责任的认知。

3. 对“作死”行为的道德评判:

汉语中有一个词叫做“作死”,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网友们对这种鲁莽行为的看法。大家会将受害者置于一个“明知故犯”的语境中去审视。他们会联想到各种因为贪图刺激、拍照打卡、或者仅仅是“好奇心害死猫”而导致的悲剧。

在网络讨论中,大家常常会回顾过往类似的事件,并且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刻板印象:这类受害者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冲动和愚蠢而招致不幸。这种预设的道德判断,使得他们在看到具体事件时,更容易将其归结为“死有余辜”的范畴,而难以产生共情。他们认为,生命固然宝贵,但生命的价值也应该建立在对自身和他人负责的基础之上。

4. 对动物权益的潜在考量:

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部分网友会从动物的角度去思考。他们会想到,老虎是野生动物(即使在动物园内也是如此),它们被圈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限制。如果游客的行为对老虎造成了惊吓、刺激,甚至伤害,那么老虎的反击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这种视角下,网友们会觉得不应该将动物的反应简单地归咎于它们的“凶残”,而应该看到背后游客行为的挑衅性。因此,他们对人类受到的伤害表示理解,但却很难对人类的无端挑衅而导致动物的反击产生同情。

5. 缺乏具体而感人的受害者故事: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许多网友接触到的信息是碎片化、标签化的。对于被老虎袭击的游客,大家了解到的可能仅仅是“游客”“违规”“被老虎咬了”等几个简单的标签。相比较那些生病住院、遭遇天灾人祸而需要公众支持的事件,这类因自身行为失当导致的悲剧,缺乏足够的情感触点来引发广泛的同情。

如果受害者本身有感人的故事,比如是为了救人而冒险,或者有着特殊的家庭情况,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如果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无知,那么网友们更容易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原因,而非情感的共鸣。

6. 表达负面情绪的渠道:

网络是一个宣泄情绪的平台。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例如不守规矩、对规则的漠视,网友们可能积累了许多不满。当这类事件发生时,他们便会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对这些现象的厌恶和批判。这种情绪的宣泄,也可能压过了对个体遭遇的同情。

总结来说,网友们对“游客违规被老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普遍不抱同情,并非是因为冷酷无情,而是基于一种对规则的尊重、对自身行为负责的朴素认知、以及对潜在危险的警惕。大家更倾向于认为,生命的悲剧不应该成为漠视规则、挑战禁区的“通行证”,而个体的选择和行为,最终会导向其应有的结果。 这种反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集体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即鼓励理性、负责任的行为,警惕冲动和冒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问题已修改。原问题:两女游客遭老虎袭击为什么网友都拍手称快,她的行为真的可恶到这种地步了吗?『不同情』和『拍手称快』是两个概念。我的回答针对的是原问题。不再修改。

---------------以下是原回答-------------

不是受害者做的有多可恶,她们只是替所有不守规则的人背锅,一如成都被打的女司机。

这个事让我想起带团过程中的真实故事。

2014年,我带团去坦桑尼亚。返程中越野车在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熄火。黑人司机下车检查,并特别让我提醒客户:不要下车。其实,这个规则从出发前就一直跟客户讲。但是,由于天不亮就出发,连续开了两个小时,在一望无际的塞伦盖蒂的清晨,没有看到任何动物。客人执意“下车透气”。

苦劝无果。我没下,在车里等。

几分钟后,车子修好重新出发。刚开出去不到50米。就遇到这个场景。

非洲草原最凶悍的斑鬣狗和雄狮的PK。三只斑鬣狗抢了雄狮的猎物。

此时,吓得我是一身冷汗!

这要是车子再往前多开几十米,多修一两分钟,后果不堪设想啊。

说实话,当时虽然有看到草原猛兽PK的兴奋。但是,内心真是有一万只羊驼呼啸而过!!!

然而,你还能如何?


知乎上几乎一边倒的评论不是因为他们行为有多可恶,更可能因为:

我们曾经遇到很多不守规则的人,又毫无办法。此刻,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宣泄。


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排队,遇到插队,不想吵架,也就忍了,毫无办法。

开车,遇到别人随意变道,吓个半死,毫无办法。

开车,遇到电瓶车在机动车道飞驰,毫无办法。

开车,遇到突然窜出的闯红灯行人,毫无办法。

骑自行车,遇到机动车停在自行车道,挡得死死地,毫无办法。

骑自行车,在自行车道等红灯,后面机动车在自行车道还对你按喇叭,毫无办法。

小区门口,没带卡又不愿登记的业主(租客)跟保安大吵大闹,堵到门口,你等在后面,毫无办法。

小区里,遛大型犬不栓,吓你一跳还说:『没事,它不咬人。儿子过来,你吓到姐姐了。』你特别想问候ta家亲戚,然而你毫无办法。


这就是现实:很多人对没有监督和处罚的规则的漠视或直接无视。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曾经是“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你好好做自己的事,但是有些SB就是不守规则。然而,你毫无办法。


当不守规则的人因为自己的愚蠢受到伤害,行凶者还是野兽,一边倒的评论就是对自己受过的憋屈的一种宣泄!

当不守规则的人因为自己的愚蠢受到伤害, 对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的支持,就是对曾经无辜又无奈的自己的支持!


这和之前成都女司机变道被打事件,舆论倾向于谴责不守规则随意变道的女司机是一个道理。因为她说:以她十几年的开车经验,她开的没有问题。这不仅是不守规则,而是根本不懂交规。

每个人都曾经是不守规则人的受害者。 只是,曾经,你毫无办法。


现在,有一个貌似“死有余辜”的人出现,似乎“没有人要为此负责”,当然,舆论一片欢腾。

不是受害者做的有多可恶,她们只是替所有不守规则的人背锅,一如被打的女司机。


最后:“千万要远离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因为,雷劈ta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



--------------------------------------

补充:文中『背锅』一词,不是指不应该受到谴责,而是指受到过多的、一边倒的、几乎没有同情的谴责。大家不用再纠结这个词了。我对这件事持批判观点。看不出来我观点是批判的,那就看不出来吧。

微信订阅号:xzy-trip

user avatar

一句话:这是一个分寸感、体面和厚道尽失的年代。


不同情当事人,或者说几句俏皮话转发个段子,这些都没有什么问题。我也不同情,她的确有错,的确愚蠢,的确漠视规则。


我难以接受的是很多人对她的恶意,似乎觉得她没被咬死真是遗憾的事。


不同情,不代表不对生命的失去感到惋惜,不代表不对一个家庭突然之间遭遇飞来横祸感到可惜,更不代表要对遭遇不幸的人(即便是他们自己作死)心怀最大的恶意。


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度的把握和平衡,有一条我们在讨论社会热门事件时需要谨慎回避的红线。一旦越过了那条线,我们就失去了分寸,失去了体面,而变得面目狰狞,让人生厌。


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分寸感更难把握,情绪和情绪互相传染,声音和声音汇聚在一起无限放大,恶意和恶意互相推波助澜迅速扩散,阴谋论和阴谋论相互佐证更加容易发酵而植入人心。


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在每一次类似的事件中,都有无数的人毫不犹豫地跨过那条线一路狂奔。从2013年那个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南京初中生丁锦昊,到去年那个因为突然变道而被后车司机暴打的成都女司机,无一不是这种集体施虐的受害者。


以下是我今天下午发在公众号上(搜:mr-jiazhuang) 的,全文转贴在此:


可能要他们一家老小全部被老虎咬死你们才满意是吧


1、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咬死游客事件,社交媒体上的舆论走向基本遵循着以往所有类似事件的相同轨迹。


首先是大家众口一词地指责下车女子的愚蠢和不守规则,竟然在情绪冲动之下忘记了危险而贸然下车。


然后是各种段子开始出现,在指责之外帮助大家开启了群嘲模式。“母老虎遇到真老虎,才发现自己是纸老虎”,“别跟易怒的人恋爱结婚,她被老虎吃了,你不得伤心吗”之类的抖机灵因为准确击中了笑点而被广泛地分享和传播。


应该说到这里为止,舆论的反应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说心里话我也不同情当事人,她的确愚蠢,的确没有遵守规则,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是她自己应该承担的后果,毕竟每一个成年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至于段子,虽然有点刻薄,虽然有失厚道,但有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压制住自己心里那点想要抖机灵的自以为是的聪明劲儿实在有点难,手一滑就转发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恶。


我自己越来越不喜欢编段子和传播段子,因为我觉得段子背后的嬉笑和玩世不恭消解了严肃的讨论,回避了正常的解决问题之道,轰然一笑之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这只是我个人的好恶和习惯。


正儿八经地批驳一个段子,我觉得也没太大必要,搞得像自己从来不讲笑话一样。


但是,不同情当事人,或者说几句俏皮话,不代表不对生命的失去感到惋惜,不代表不对一个家庭突然之间遭遇飞来横祸感到可惜,更不代表要对遭遇不幸的人(即便是他们自己作死)心怀最大的恶意。


这里面有一个微妙的度的把握和平衡,有一条我们在讨论社会热门事件时需要谨慎回避的红线。一旦越过了那条线,我们就失去了分寸,失去了体面,而变得面目狰狞,让人生厌。


很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在每一次类似的事件中,都有无数的人毫不犹豫地跨过那条线一路狂奔。从2013年那个在埃及文物上刻字的南京初中生丁锦昊,到去年那个因为突然变道而被后车司机暴打的成都女司机,无一不是这种集体施虐的受害者。


很多人为女子受重伤感到可惜——他们觉得她应该被咬死才对。到微博的评论下面看看,你就知道有多少人用多么恶毒的话语诅咒她。


对动物园失职的质疑,也不由分说地被围攻。首先不说现在细节尚未完全得到证实,动物园是否有责任还有待证实;即使动物园完全没有任何责任,难道就不能考虑再做一些安全上的改进?没错,一般人都不会大意到随便开门下车以身喂老虎,但1000个、10000个人里总难免会有一两个糊涂蛋,如果能采取措施避免这些糊涂蛋去送死,总归也是一件好事啊。但是没办法,现在要说这个肯定会招来一大批说风凉话的喷子。


真真假假没有出处的说法也开始流传。有的说女子是小三,有的说死去的母亲是医闹,有的说丈夫到了医院以后各种撒泼耍横。


这些说法根本无从考证,因为传播这些信息的只是几张微信朋友圈的截图。类似的截图,只要你愿意,每个人都可以随时伪造出来,只要注册个微信小号,换一个头像和名字,再在朋友圈发一段话后截屏就可以了。但很多人一看到截图,就毫不犹豫地相信了。


即使这些说法是真的,又怎么样呢?是不是小三,是不是医闹,都不是这起事件的核心要素,不应该影响我们基本的价值评判,不应该成为我们进一步蔑视生命、仇视他人、肆意对他人进行集体审判的理由。


2、


类似这样大众舆论疯狂跑偏的丑陋现象,其实不仅仅发生在中文的社交网络上,英文互联网上这样的例子同样屡见不鲜。


像我之前曾经写过的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发生的那件事就是如此。一名3岁的小男孩不小心掉进了大猩猩的展区,动物园的工作人员为了救他,射杀了这只珍稀的低地银背大猩猩;之后公众的主流情绪不是为小男孩得救感到高兴,而是愤怒地声讨孩子的母亲雷格为什么没有尽到管好孩子的义务让孩子到处乱爬乱跑。


人们涌到格雷格的Facebook上谩骂,逼得她不得不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他们设立了Facebook讨论组,要求追究格雷格责任的请愿征集到了50多万个签名;推特上“毙了那个女人”、“我宁愿看到她死,而不是大猩猩死”之类的发言到处都是。


中外网民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唯一有点不一样的是,在美国还有很多人跑到街上去集会抗议,声讨格雷格。


更早一点,还有另一个名叫贾斯汀·萨科(Justine Sacco)的倒霉蛋,她曾经是纽约一家公司的公关经理。2013年12月20日,她去南非度假,上飞机前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在自己只有100多个关注者的账号上发了一个带着种族歧视意味的玩笑。



“去非洲了,希望我不会感染艾滋病毒。好了我只是在开玩笑,因为我是白人啊。”


言下之意,只有黑人才会得艾滋,而她是白人,所以不可能感染,完全不必有任何这方面的担心。


这句话从字面看的确是充满歧视,但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她是在反讽那些持这种种族歧视观念的人,考虑到她马上要去南非旅行,她有不少亲戚都住在南非,这个可能性是蛮大的。


但网民们可不会管这些。等贾斯汀·萨科飞了11个小时打开手机后,她发现自己已经登上了推特热搜和热门话题榜第一,甚至就连“贾斯汀落地了吗”这个话题也上了热门,无数人期待看到她落地后发现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后的反应,有人专门跑到机场去直播,还有很多人聚集在酒吧里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


她预定的酒店拒绝她入住,因为员工说如果她住下来就要举行罢工。她哭了24个小时,回到纽约后发现噩梦并没有结束,网民们对她人肉搜索,她的公司解雇了她,也没有别的公司敢要她。最后她只好跑到埃塞俄比亚做志愿者,远离世界,修复自己的心理创伤。她的事业、健康和生活,就这样被毁掉了。


3、


无论是动物园的那个女子,还是格雷格或者贾斯汀·萨科,她们毫无疑问都有错在先,但同样也毫无疑问并非死罪。更何况她们本身已经受到了惩罚,承担了责任,像在动物园事件里那个女子已经被咬成重伤。


但在社交媒体上,她们都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十八层地狱。用我微博上一个好友的话来说,八达岭动物园事件里,“估计得这一家老小全被老虎咬死了这些人才满意”。


有一篇文章说,“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但我觉得比老虎更可怕的是社交媒体上每一个躲在屏幕后面虎视眈眈的正义使者,他们就像是饿虎一样,一旦有人掉进来,他们就会扑上去把对方撕成碎片。


阮玲玉因为“人言可畏”而自杀,她是没有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不知道在社交媒体上人言要更加可畏上十万倍。


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开始怀疑,社交媒体对于社会进步的负面意义是不是超过了它的正面作用。


就像我前面说的,在讨论社会热门事件时有一条需要谨慎回避的红线。一旦越过了那条线,就失去了分寸,失去了体面,而变得面目狰狞,让人生厌。


而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分寸感更难把握,情绪和情绪互相传染,声音和声音汇聚在一起无限放大,恶意和恶意互相推波助澜迅速扩散,阴谋论和阴谋论相互佐证更加容易发酵而植入人心。


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是没有越过线的人,也需要部分地承担责任。因为是我们聚集在那些越过线的人身后,用一次次转发,一个个段子,簇拥着他们往前走。


但是既然,社交媒体已经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关闭推特、关闭微博、关闭微信,让全世界的人全部放弃社交媒体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高自己作为一个社交媒体用户的修养


1、在面对热门社会事件时,对犯了错的人不必怀有太大的恶意,我们应该针对的是错误的行为而不是犯错的那个人,批评行为本身,不要过度批评犯错的个体。


2、就事论事,不要把讨论扩大到当事人的道德品质和私生活。


3、不传播任何未经证实、只有出处不详的截图之类的说法,很大的可能性这些都是别有用心的人伪造的。


4、在事情的真相没有得到权威媒体的证实之前,尽量不要发表太武断的评论。


5、摒弃用键盘做道德评判的冲动,在微博和朋友圈骂一万句别人不遵守规则,不如在公共场合制止一个乱闯红灯乱开车乱吐痰乱插队的人更有意义。


你看,其实,这些也就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事实,体面,克制,有分寸。

user avatar

动物园野兽伤人的新闻很多,之所以这条的关注度如此之高,除了那条很血腥的视频之外,另有重要的原因。


1

老虎吃人的视频,到底讲了个什么规则?

这些天,有一个极其震撼的视频,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两名自驾游乘客在猛兽区违规下车,被老虎叼走,一死一重伤。


这个新闻还有一个后续猛料:该受伤女子几年前是某医院的医闹,如今受伤继续在这家医院,家属继续医闹。


很多人把这条新闻总结成一句话:蔑视规则的人被惩罚。


比如我看到一条脑洞特别大的,李光的答案:“希望平时排队时候有插队的,能出来一个老虎给丫们叼走。一点也不心疼……


不过,严格说来,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她没有受伤,事后,大家一看监控录像,这人这么可恶,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宣布:因为你违反了规则,我们决定把你重新送到老虎嘴里。


事实上,我也看到了类似的搞笑答案:“老虎你吃错人了好吗?!能不能找对人重新吃一遍……


我们当然不会这么做。所以说,被老虎咬伤,并不是规则意义上的惩罚。


说到这儿,大伙儿肯定说我这儿抬杠呢,但我觉得,如果我们没弄清违反了规则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那么,我们就没有找到这条新闻的真正意义。


2

老虎吃人,不仅仅是在维护社会规则

动物园野兽伤人的新闻很多,之所以这条的关注度如此之高,除了那条可怕的视频之外,另有重要原因。


大家都在讲规则,其实在这个新闻里,聚集了四种不同的规则,先看前三条:


规则一:女子不顾园方提醒,贸然下车,被老虎攻击,这是违背了“公共秩序”的社会规则;

规则二:母亲不顾自身安危,勇救女儿,这是“母爱至上”的人性规则;

规则三:老虎咬人,这是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


有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为什么那个母亲同样下了车,却没有人指责她?


大家肯定会说,救人一命,顾不了什么规则了。没错,这也可以总结成一条规则:当人性规则和社会规则发生冲突时,人性规则高于社会规则。


同样,老虎咬死了无辜的母亲,我们也不会去指责老虎,人家是按规则咬人,再怎么做思想教育工作也没用,因为自然规则又高于人性规则。


你看,有时候当我们选择一条规则时,往往会违反另一条规则。所以,一定要有一条规则之上的规则,我们称之为“元规则”,它规定了这些规则重要性的次序,这就是此新闻的第四条规则,也是大部分评论的核心观点:


规则四:不守规则的人被大自然惩罚,医闹受伤又住回了这家医院,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因果报应”的规则,就像有个答案说的:在社会上流氓惯了,没想到到大自然里被教育了!



不同之处在于,违反规则的处罚是人类的裁决,这叫“程序正义”;“因果报应”是老天爷的安排,这叫“结果正义”。


说这些,大家一定觉得我是吃饱了撑的,这两种正义不都是正义吗?


您的感受,我能理解。在这条新闻中,“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方向一致,没有冲突。但在别的事情上,就未必如此了。


3

老虎是在替天行道,执行正义吗?

程序正义又叫“看得见的正义”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社会制度,裁判一个人有罪无罪,并给予相应处罚的过程。


如果该女子脱离生命危险,同时园方被认定没有过错,那么园方或政府部门有权按照某些规定对她进行处罚,这叫“程序正义”。


然而,程序正义不一定能让我们满意,比如有些案件缺乏证据,真正的罪犯很可能逃脱法律的惩罚,虽然符合程序正义,但并没有结果正义可言。


即使是案情如此清晰的这条新闻,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也相差很大。


我们觉得这种敢在猛兽区下车的人,对规则的无视程度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平时肯定是插队撞红灯各种恶习(这个逻辑在法律上不成立,但在人心的层面上是成立的),光园方的处罚哪里够?


被老虎咬伤是结果正义,虽然她罪不至此,但可以说成是“数罪并罚”,这是我们的“内心法庭”上的裁决。


说到这儿,还要再提一个问题,这个“结果正义”代表真正的正义吗?


4

恶人占便宜,那是老天爷的“钓鱼执法”

有人说,平时看多了恶人占便宜的事情,你还相信“恶有恶报”这种“结果正义”吗?


我说:我信。因为结果正义的形式不一定是“现世报”,而是“概率惩罚”和“错误的心理预期”。


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过一个著名的300∶29∶1的海因里希安全法则”,意思是说,一个企业发生一起重伤死亡事故,往往意味着它有300个安全隐患,背后可能积累了29起轻伤事故。


这个比例同样在生活中存在,如果闯红灯受伤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只是假设),那么,一次伤亡代表着你可能已累积了一百次闯红灯。


更重要的惩罚是“错误的心理预期”,这次闯红灯没被抓到,下次插队占了便宜,这就一次次地加强了“不遵守规则也能得利”的心理预期,直到有一天被老虎叼走。


这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程序正义讲究“罪责相当”,有什么过错给什么处罚。老天爷的“概率惩罚”就没那么多量刑的讲究,不管你闯几次红灯,撞上一次就非死即伤。而且,哪天降临,降临在谁头上,只有老天爷知道。


“人做事,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看似过时的古训用现在的理论来说,就是“概率惩罚”。所以,当我们看见插队乱穿马路的人,其实这就是老天爷的“钓鱼执法”,他们都在向自己的“天谴”又走近了一步。


无论是相信“因果报应”,还是相信“概率惩罚”,总之,人不能无所畏惧,这才是保护自己的“元规则”。



首发于“人神共奋”微信公众号,每周两篇原创,零鸡汤的职场心理

近期热文

他们都是昔日的高手,后来的Loser(没有电脑的年代如何工作?)


点菜时个个说随便,上菜后人人不满意,怎么破?


当我们反感某些亲戚时,我们真正伤害的人是谁?

user avatar

我认为,那个女人是凶手,涉嫌谋杀动物园的老虎、他丈夫、他孩子、他母亲。

这个谋杀行为最终造成了他母亲的死亡,所以谋杀罪应该成立。另外还造成了他丈夫、孩子处于危险之中,更对动物园和老虎造成损失,应该追加民事赔偿。

一个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谋杀不一定要用刀。对于犯了错误的人进行惩罚,不是落井下石,而是为了防止今后再次出现这类悲剧。对于这种作恶者报以廉价的同情,其结果就是将更多无辜的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无论你是否自愿承担这份危险,我不愿意承担,我认为应该严惩这名凶手!

————————————————吐槽的分割线—————————————————

然而以上理论仅仅是吐槽。因为根据法制思想,要证明一个人谋杀,需要证明其具备主观恶性,也就是要证明这个女人是不是故意陷害其他人导致其他人死亡。根据现在的推理原则,只能证明这个女人开门是违反规矩的,是脑残的,无法证明其故意谋杀。但是我认为,即便是脑残,也应该可以证明其危害,这个事件至少应该算是过失杀人。

法律有时候是很可笑的,一个人干了坏事,法律却无法惩处他,因为法律只是底线,法律为了不冤枉一个好人,需要放过很多坏人。就这个案子来说,女人过失杀人,但仅仅因为她脑残没有考虑到老虎会吃人,就可以中断论证链,仅仅因为不是她亲自动手杀人,就可以连过失杀人罪都可以避免,这样的法律是有漏洞的。同时,又仅仅是因为受害者都是她的亲人,就连民事赔偿都免了,反而是无过的动物园及老虎要来承担民事赔偿。又仅仅是因为她自己也受伤了,所以还有很多无知者去同情她。

法律是有局限性的,法律无法惩处所有罪犯。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这个女人就是凶手,是她害死了她母亲,并且将车上其他人置于生命危险的境地。法律无法惩处她,但是不代表她就无错了。今天这样的脑残会被同情,未来就可以产生更多的脑残害死更多的人。对于这样的凶手,同情她就等于杀害无辜的人。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新闻,我又想起了道德运气困境:

道德运气困境problem of moral luck

youtube.com/watch?

思考下面的思想实验:(来自上述视频Wireless Philosphy)

你的朋友委托你开车送他们的小孩回家,你粗心忘记确认孩子的安全座椅,期间发生了事故,孩子受了重伤;

结果怎样呢?自然的,你应该会感到强烈的自责和后悔;同样的,孩子的家长非常得愤怒,对你进行激烈地指责,都是合理的吧?

下面想象,如果我和你经历完全相同的场景,唯一的不同是我路上没有出事故,到达目的地后,我才发现了我的粗心。我应该怎么感觉呢?毫无疑问,我也应该感到内疚和后悔,但是程度如你一般强烈貌似不甚合理。我的朋友如果发现了我的粗心,他们也会有愤怒和指责,但是如你朋友指责你一般就显得有些过分了,是吧?

道德运气的问题就在于,你我在两种境遇中的粗心是完全等同的,结果不同仅仅来自于一些我们完全无法控制的因素。在直觉上,我们又应该承受完全不一样的道德问责,这看起来很不合理。


------------------------------------------------------

解决道德运气难题,只有几种可能:

1. 要么承认“不可控因素对道德评判可以产生任何影响”的主张,保留我们的直觉:这两种行为应当承受不一样的到的问责----事实上,我们的法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这么运行的,法条中“造不造成严重后果”是重要的量刑依据;

2. 要么放弃对“不可控因素对道德评判可以产生任何影响”的主张,这两种行为应该承担完全同等的道德问责-----很多情形下,我们的执法正在一步步朝这个方向靠拢;

3.放弃道德问责本身---这属于道德虚无主义;

4. 修正主义道路,比如主张道德(Morally)和伦理(Ethical)评判分开,道德评判中,行为人不需要对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负责;伦理评判中,行为人需要对自己不能控制的因素负责--------这好像又有点像玩文字游戏。

那么这几种解决方案哪一种是对的呢?好像它们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很遗憾,正确答案一定在它们之中。

------------------------------------------------------

看到大家纷纷谴责这个女主,我还是很高兴大家三观这么正的。但是生活中遇到相同的事情,大家还能保持这么清醒的头脑么?比如同学聚会、公司年会之后,总有人喝了酒,还要坚持开车、还要载人。这种人不在少数吧?出现这种情况,你会尽力阻止么?如果对方坚持不听劝告,你会报警么?

讲道理,坚持酒驾的人比这个女主的行为要恶劣得多吧?自己的命不当回事,还要坚持坑朋友的命、同事的命、路上其他陌生人的命----他们拥有坑人的主观故意;更有甚者,他们作恶还要对别人进行感情讹诈----你还不能说,说了是伤他感情!

请大家一定记住自己今天的愤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对于“游客违规被老虎袭击造成一死一伤”事件普遍缺乏同情,这背后原因相当复杂,绝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网友们的这种反应:1.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朴素正义观:很多网友看待这类事件,脑子里不自觉地会闪过“因果报应”或者“自作自受”的念头。大家普遍认为,动物园里的.............
  • 回答
    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许多普通网友的讨论中,他常常收获的却是负面评价,甚至可以说是“不待见”。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统治期间一系列极具争议性的政策和行为,这些政策在当时和后世都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和批评。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负.............
  • 回答
    关于网友们对国产001A型航母(现在官方名称应为“山东舰”)普遍存在的“失落感”,这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情感和多方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说所有网友都有这种感受,但确实有一部分非常关注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的网友,在山东舰正式服役后,流露出与期待有所差距的失落。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来聊:一、 起飞方式的.............
  • 回答
    评价林妙可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她的公众形象和早期经历与许多人的期待和价值观产生了碰撞。对她的负面评价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评价林妙可以及理解网友的负面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林妙可的公众认知起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林妙可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是.............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一些网民在不了解宗教教义和实践的情况下,对宗教徒进行歧视、嘲笑甚至辱骂的现象感到困惑和担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因素,并且在网络环境中会被放大和扭曲。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碎片化和片面化的信息获取: 互.............
  • 回答
    《紫川》这本书,对于很多曾经活跃在网络文学早期阶段的读者来说,简直就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他们青春的烙印。提起这本书,很多人的脸上都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怀念的神情,那股曾经的激动和澎湃,至今依然能被唤醒。《紫川》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紫川》是一部东方玄幻史诗巨著,但又远不止于此。它以宏大的世界观、跌.............
  • 回答
    网上关于“波兰支持日本侵华”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并且不少人深信不疑。你提到自己至今未找到明确证据,也感受到这背后可能存在对波兰的偏见,这是一种很敏锐的观察。我来试着详细地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理解这种说法的根源和现实情况,同时避免用那种刻板的AI语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实是,波兰在.............
  • 回答
    曼施坦恩(Hermann Göring)在二战期间是德国空军的最高指挥官,也是纳粹德国的重要政治人物之一。他的历史评价和网络称呼“曼不群”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历史背景、个人行为、道德争议以及网络文化中的戏称。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评价:军事才能与道德争议的矛盾1. 军事成就 .............
  • 回答
    现在网上确实存在一股不小的声音,对清华北大这类顶尖名校抱有比较负面的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不小。要说清华北大怎么就成了“众矢之的”,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可就话长了。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就是“资源集中”和“精英化”的争议。清华北大无疑是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它们集中了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是很多影迷心中的疑惑。《变形金刚》系列,尤其是近些年来的几部,确实在网上遭受了不少批评,而且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它和那些口碑好、质量过硬的好莱坞大片相比,总有点“说不上来的地方不对劲”。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观的,故事.............
  • 回答
    中国网络上对俄罗斯的评价确实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总的来说,近年来,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负面评价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且声音也更为响亮。 要说“很差”可能有些绝对,但“复杂且偏负面”是比较准确的描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1. 地缘政治与历史因.............
  • 回答
    网友们对翻译问题的抱怨,其背后原因确实是多方面的,并非简单归结为“外文水平高”或“作秀”。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到读者、翻译本身、出版行业以及文化交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抱怨翻译问题的根本原因:追求更接近原著的阅读体验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渴望通过书籍了解异域.............
  • 回答
    不少朋友在聊天时,都会听到“电脑用五年差不多该换了”这样的说法。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大家在实际使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背后其实有不少硬道理。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大多数人觉得五年是个坎儿。首先,从性能上说,这五年时间,科技发展可是日新月异。 处理器(CPU):你现在用着的CPU,五年后在.............
  • 回答
    三星堆的神秘面纱,总是轻易挑动着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些造型奇特、工艺匪夷所思的青铜器,以及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文化风格,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科幻的元素。而“外星文明”这个标签,更是迅速抓住了一部分人的眼球,引发了大量的讨论和猜测。那么,考古专家为何如此肯定三星堆绝非外星文明产物,而网友们又为.............
  • 回答
    网上流传的“程序员抑郁、猝死”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行业痛点。网友们之所以对程序员群体抱有同情和心疼,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群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不为人知的艰辛。首先,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程序员容易抑郁、猝死”的说法,以及这个群体为何会让网友们感到心疼。1. 高强度、长时间.............
  • 回答
    国内网友普遍认为纳粹是右翼政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政治意识形态的解读,以及中国特定语境下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纳粹德国的核心特征与西方政治光谱的对应:这是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西方政治光谱中,“右翼”通常与以下特征相关联: 极端的民族主义和国家.............
  • 回答
    话说,咱们玩儿耳机这事儿,就像找对象一样,总得有个标准,有个“照妖镜”能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而在咱们网友测评耳机圈里,有两首歌简直就是“国民级”的测试曲目,那就是蔡琴的《渡口》和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你可能要问了,为啥偏偏是这两首?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耳机爱好者拿来“检验成色”呢?.............
  • 回答
    近来,关于霍尊宣布退出演艺圈的事件,确实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其中不乏有不少网友表达了对他的同情。要深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绪,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舆论的反复:首先得回顾一下事情的源头。霍尊陷入舆论风波的核心,源于一位名叫“ বয়你个大龄青年”的网友(后来被证实是陈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但又屡见不鲜的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会倾向于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甚至将素未谋面的网友当做“健康顾问”,这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与其说是“不信任医生”,不如说是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更倾向于从其他渠道寻求慰藉、理解和解决方案。1. “我的情况很特殊”的心理.............
  • 回答
    网友在网络上讨论案件时表现出对严厉刑罚的偏好,甚至提出各种酷刑,这是一个复杂现象,背后涉及心理、社会和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原因: 一、 心理因素:1. 原始的正义感与情绪宣泄: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朴素正义观: 人类内心深处存在一种对不公和恶行的原始反感,希望作恶者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