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的十四部作品中为什么有一半的作品知名度不高?

回答
金庸先生一生创作了十四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经典,影响了无数读者,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然而,正如您所观察到的,并非他所有的作品都享有同等的知名度。金庸作品的知名度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创作顺序与早期探索期(知名度相对较低的作品)

金庸先生的创作生涯并非一蹴而就,他早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探索和磨合的性质,这些作品虽然也拥有忠实读者,但与他后期声名大噪的作品相比,在公众认知度上有所差距。

《书剑恩仇录》(1955年): 这是金庸先生的“开山之作”。
原因: 作为第一部作品,它奠定了金庸武侠小说的基本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后期的作品所展现出的更成熟的叙事技巧、更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性格刻画也略显单薄。
特点: 故事围绕着陈家洛这个“香主”展开,涉及反清复明的故事。虽然有反清复明的宏大主题,但与后来的作品相比,其情感线的描写(如陈家洛与乾隆的关系,与霍青桐的关系)相对直接,缺乏更深层次的心理挖掘。

《碧血剑》(1956年): 这部作品虽然也讲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但其知名度也相对较低。
原因: 《碧血剑》虽然展现了袁崇焕的悲剧命运和袁承志的成长,但其整体的节奏感和人物的立体感不如后期作品。故事线索相对集中,缺少一些后期作品中那种多线叙事、网状发展的复杂性。
特点: 以明末为背景,聚焦于袁崇焕冤案和袁承志为父报仇的故事。夏雪宜的“金蛇郎君”形象虽然 menarik,但作为核心人物的描绘深度与后来的杨过、郭靖等相比仍有差距。

《射雕英雄传》的第一个版本(19571959年): 需要注意的是,《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但其最早的连载版本,与后来经过修订的正式版本相比,在细节、人物刻画和情节打磨上都有所不同,所以最早的连载版本知名度相对较低。
原因: 报纸连载的武侠小说创作往往需要快速推进情节,同时作者也在不断摸索和成长。早期的《射雕》可能存在一些情节上的不连贯或人物塑造上的初步设想,这些都在后来的“三联版”或“世纪新修版”中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特点: 《射雕》的骨架早已存在,但后期经过反复修改,使得郭靖的憨厚成长、黄蓉的机灵聪慧、以及江湖的恩怨情仇更加扣人心弦。

二、主题与风格的差异(部分作品的独特性导致受众面有所影响)

金庸先生的作品风格多样,虽然大部分作品都受到了广泛的喜爱,但部分作品因其独特的主题或风格,可能吸引的受众群体相对特定一些。

《雪山飞狐》(1959年)与《飞狐外传》(1960年): 这两部作品经常被认为是金庸作品中比较“奇特”的存在。
原因: 《雪山飞狐》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方式,故事以一次“胡斐”和“苗人凤”的对峙展开,但大量篇幅用于插叙和回忆,最终以一个开放式、悬念迭起的高潮结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种“无结局”式的叙事方式在金庸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了完整故事的读者感到不适应。而《飞狐外传》则更侧重于胡斐的早期经历和成长,虽然故事性很强,但整体的江湖格局和情感深度可能没有《天龙八部》或《笑傲江湖》那样宏大和复杂。
特点: 《雪山飞狐》更像一个关于恩怨纠葛的哲学探讨,关于“是与非”的界限模糊不清。而《飞狐外传》则塑造了胡斐这位“侠二代”的形象,展现了他如何在父亲的传奇和仇恨中成长。

《连城诀》(1964年): 这部作品是金庸后期作品中,在人性黑暗面描绘得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
原因: 《连城诀》的故事充斥着贪婪、欺骗、背叛和残忍,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主角狄云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从一个淳朴的少年变成了一个饱受摧残的复仇者。这种极端的黑暗和悲剧色彩,虽然深刻,但可能让一些读者感到过于压抑,不如其他作品那样能够带来轻松的阅读体验。
特点: 被誉为金庸的“写实主义”作品,对人性的贪婪和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故事的悲剧性很强,令人唏嘘。

三、武侠风格的演变与创新(部分作品的时代烙印)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风格也在不断演进,他不断尝试新的叙事手法和主题。一些作品可能因为过于超前或风格转型,而未能像那些更符合传统武侠审美口味的作品那样广泛流传。

《侠客行》(1972年): 这部作品在金庸的创作生涯中也显得有些特别。
原因: 《侠客行》的“侠客岛”和“石破天”的经历带有浓厚的道家和佛家哲学色彩,以及一些解谜和奇幻的元素。故事的内核是对“侠”的重新定义,主角石破天的成长过程充满了神秘和无为的意味。这种独特的设定和带有寓言性质的叙事,可能不如那些更强调江湖恩怨情仇和快意恩仇的作品那样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特点: 探讨了“侠”的真谛,以及名字和身份的虚幻性。石破天的“傻人有傻福”和最终悟道的历程,展现了另一种境界的武侠。

四、与其他热门作品的对比效应

金庸先生拥有太多“神作”,以至于相对而言,一些作品的知名度就被稀释了。

“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的巨大成功,以及“天龙八部” 的史诗级震撼,还有“笑傲江湖” 的政治隐喻和自由精神,这些作品已经深深植根于读者心中,成为武侠小说的标杆。
对比效应: 相较于这些拥有极高国民度的作品,像《书剑恩仇录》或《碧血剑》这样的早期作品,自然就显得“不够出挑”。读者在提及金庸作品时,往往会优先想到那些已经被反复改编、广为流传的经典,而忽略了那些虽然优秀,但未达到“现象级”的作品。

总结来说,金庸十四部作品中有一半知名度不高,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1. 创作初期探索期: 早期作品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和主题深度上不如后期成熟,未能达到后期作品的艺术高度。
2. 风格的独特性与受众面: 部分作品(如《雪山飞狐》、《连城诀》、《侠客行》)在主题、叙事方式或风格上过于独特或深刻,可能未能吸引到最广泛的读者群体。
3. 时代背景与读者口味的变迁: 虽然金庸作品经久不衰,但武侠小说本身的受众群体也在随着时代变化,一些早期的作品可能未能完全适应后来的读者口味。
4. “神作”的对比效应: 太多经典作品的存在,使得部分优秀作品在光芒万丈的“神作”面前,显得不够耀眼。

需要强调的是,“知名度不高”是相对而言的,在金庸庞大的粉丝群体中,这些作品仍然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一代读者的发现,这些作品的价值也正在被重新认识和发掘。金庸先生的作品,无论知名度高低,都共同构成了中国武侠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你能说出金庸一共写了14部作品,这件事本身就极其恐怖,现在在你的脑海里搜索一下,有多少个作家你能直接说出他写了多少部小说?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0,有少数小说爱好者能说出一两个,但你再把作者的名字说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人知不知道他写了多少本小说,答案显而易见。

金庸呢?

有多少人能直接背出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我跟身边的朋友谈起金庸,发现他们根本没看过金庸小说,居然能直接按照那14个字对应出作品名称,外加一部《越女剑》,这种知名度可以说在其他作家看来是神一样的存在。

如果你还没意识到金庸的恐怖,我列举几个顶级作家:

东野圭吾写了100多本小说,我赌你说不出10个。

古龙写了70多本小说,非古龙迷也就能说出个小李飞刀,而且大部分还不知道小李飞刀是古龙写的。

老舍也写过几十本了,除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你还能说出几本?

陈忠实写的也不少,你上大街上去问:陈忠实除了《白鹿原》还写过哪些小说,100个人里99个都得一脸懵逼的瞅着你。

金庸呢?郭靖、杨康、令狐冲、韦小宝、乔峰、张无忌中国人有几个没听说过?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鹿鼎记》《天龙八部》,那个不是多次被翻拍,这六本小说随便写出一本,就可以直接封神,金庸写出了六本!!!

金庸的商业价值实在是独一档,以一己之力挑起整个武侠,水平的确高,但也有时代的原因,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很幸运。

他生在一个电视兴起网络还没兴起的时代,既有传播能力,也有垄断能力,之前没有人超越他,之后也不太可能有了,因为在古代,印刷成本高,信息不易传播,而在今天,网络环境下信息太容易传播了,每年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部小说诞生,拿起手机随时都可以看,及时你写出再好的作品,流量也很难不被分走。

还有,随着读者阅读量的不断增大,对作品的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作品的一些小瑕疵很容易被发现,之后通过网络传播,诋毁。

因此从商业角度来说,再难出现金庸这个级别的作家了。

user avatar

因为金庸太厉害了,太强了,可以达到写了十四本武侠小说加一部短篇,但一半作品知名度都很高。

这个问题,仿佛在问,为什么苏炳添只能跑到9.83,而没有一百米3秒钟就跑完一样。虽然看起来是个问题,但总像是有种让人很想打提问者的冲动。

或许只能说一句,因为金庸虽然是绝顶的流行小说作家,但到底不是神仙。

一个人的小说如果能有三部非常流行,且受到文化界认可,那已经是一个超级小说家。

一个人的小说如果能有六部非常流行,且受到文化界认可,那已经是文学界的奇迹。

而这个奇迹,做到的人很少,金庸就做到了。

更何况,从金庸的十四部书来看,凡是长篇巨著,全都非常红。

而知名度相对较弱的,都是两本以内就结束的篇幅。

两册的书有:《侠客行》、《碧血剑》、《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

以《倚天屠龙记》来举例子的话,相当于赵敏还没出场。(赵敏是在第三册才出现)

而一册就结束的,有《白马啸西风》、《连城诀》、《鸳鸯刀》、《雪山飞狐》。

以《天龙八部》来举例子的话,相当于乔峰还没出场。(乔峰是在第二册才出现)

由此可见,金庸写的最好的,都是大篇幅的巨著,这样才能让他的故事有更好的发挥,人物更加复杂,背景也更宏大。

而这些篇幅较短的,其实只能算是金庸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比如《鸳鸯刀》,就是一种喜剧与武侠的结合,是先有了电影剧本构想,才因此写了小说。(电影拍摄于61年3月,小说则是连载于同年5月)

而金庸真正投入最大心血,所写的六部鸿篇巨著,即便是没看过的人,也早已经在电视上知道了大概剧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这样的能力,可谓已经是小说家的顶峰了,如果只有一部两部,那还可能是影视剧带动的。但六部长篇都很红,这自然是水平非凡的表现。

我想了一下,一个小说家除非只写一本书,或者如JK罗琳那样,一个ip写的很长,且不算做一个整体系列。否则想超越金庸这样的精品率是很难的。(其实那几部中短篇也是有好有坏,比如《书剑恩仇录》就比较一般,而《白马啸西风》、《连城诀》,水平是很高的,只不过限于篇幅及题材取向,不可能作为大热门)

六部书知名度都很高,且具备极强的文学水平,这个难度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了。哪怕忽略文学水平,就说流行度,其实如今很红的网文作者,也大多数是一两部能出圈,其余的只是专看网文的读者才会知道。

user avatar

因为没那么“好看”,是的,就是没那么“好看”。

俗话说金庸作品为“七上八下”,实际上有点牵强附会。

从知名度而言,就是《射雕》《神雕》《倚天》《天龙》《笑傲》《鹿鼎》六部,从影视剧改编次数也看得出来,这六部一直改编,而其他几部作品改编的次数屈指可数。而第七部作品,一般说是看个人爱好,或者每个人第一部金庸小说,简单来说就是——凑不出“七上”的七,所以大家自己看着办。

毕竟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金庸本身的名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里,另外八部作品属于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大部分普通的金庸爱好者也根本不会去接触那八部作品。而这八部作品,也很少有改编的情况,不像那六部作品没事就来个《新笑傲》《新天龙》这样的改编。


而金庸自己也说过,他后期的作品比前期好、长篇的比短篇好

那么看作品就能看出来——

《书剑恩仇录》(1955年)、《碧血剑》(1956年)、《射雕英雄传》(1957年)、《雪山飞狐》(1959年)、《神雕侠侣》(1959年)、《飞狐外传》(1960年)。
《鸳鸯刀》(1961年)、《白马啸西风》(1961年)、《倚天屠龙记》(1961年)、《连城诀》(1963年)、《天龙八部》(1963年)。
《侠客行》(1965年)、《笑傲江湖》(1967年)、《鹿鼎记》(1969年)、《越女剑》(短篇小说)(1970年)

能算得上长篇的,只有《书剑》《碧血》《射雕》《神雕》《飞狐外传》《倚天》《天龙》《笑傲》《鹿鼎》九部。

而且,其中只有之前提到的《射雕》《神雕》《倚天》《天龙》《笑傲》《鹿鼎》这六部作品属于真正的大长篇(新修版和修订版都有40-50个章节的体量,而另外三部只有20章),刚好就是知名度最高的六部,体量起码比其他的作品大一倍。


可以看到,最出名的六部作品就是这九部长篇中的,而其中《书剑》《碧血》是最早的两部作品,笔力还不足。毕竟金庸直到《射雕》作为成名作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成功的路子,书剑和碧血相对而言还是有点普通了,模仿前人的痕迹还很重。

至于《飞狐外传》,也算是早期作品了,笔力不高的同时感觉他写的也很有执拗,体量也不如另外六部。

因为《飞狐外传》其实是《雪山飞狐》的前传,受到的制约很大,金庸不能放开来写。但实际上写到后面还是和《雪山飞狐》矛盾了,使得其口碑进一步降低。而且连载的同时还在写《神雕侠侣》,那么精力被分散就更显然他会把重心放在哪了。


很多人对金书有些误解,以为金庸的其他作品也都和双雕、天龙等等一样剧情又长又跌宕起伏。实际上其它作品大部分都很短,能展开的内容自然就不如那六部大长篇。

像比较长的,《书剑》《碧血》都明显是一开始想好了一个大致的大纲,然后顺着就写完了,故事内容并不长,所以20章也就完事了。只有那六部大长篇,是金庸越写越有想象力,然后不断扩展出去了,才扩到了四五十章。更别提其他只有10章,甚至还有鸳鸯刀这种特别短的小说了。


(当然,还是提醒一下,别误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剩下的九部作品一定质量不如那六部,只是从商业角度而言的。有些作品侧重点不同,可能不那么商业化而已)


总体而言,体量越大的小说,证明金庸花费的心血多、剧情足够精彩,整个小说的脉络和体系更庞杂,所以吸引大众。如果只是水剧情水个几十章,那早就被人骂了,金庸也不会这么写。所以能写出几十章的,肯定他在故事结构和世界观体系下了大工夫的。

而其他中短篇,一个是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写长,是长时间的连载后用来调整的,或者做些新的尝试。



比如《连城诀》、《白马啸西风》,很显然是试验的作品,这种作品或许在愿意探索文学的人眼中更有艺术价值,但大众不会很喜欢,因为的确不是那么精彩刺激。《侠客行》也带着这么点意思,故事稍许有点荒诞不经。属于质量不弱,但并不够大众化。

《鸳鸯刀》这类的小品作就更别提了,感觉就是写着玩的。

《雪山飞狐》质量不错,不过受限于体量不大,本身故事内容不足,很难撑起电视剧改编导致改编次数偏少,讨论的也比较少(比如大部分人热衷的论武,基本还是谈那六部,胡斐显然偏少)。《飞狐外传》之前提到了,写的有点草率以及矛盾,胡斐在《雪山飞狐》前又有了喜欢的人,而且袁紫衣还很讨人厌。

《书剑》和《碧血》纯粹是出道时水准不高了。

《越女剑》不提了,短篇小说,不可能火的。


所以六部经典作品以外的八部作品,体量都不大,导致电视剧没有足够的改编内容,而且故事受限于体量导致不够有庞大的世界观和峰回路转的剧情。然后就是可能受限于早期金庸的笔力以及试验了。

十四部作品里,有几部不火才是正常的,有些真的是质量问题,有些属于写的挺好但不符合大众口味,不具备火的潜质。


(PS:你们没必要在我评论区说“我觉得XX作品很好”,因为那与我文章主旨无关。

我一直不否认《连城诀》《侠客行》等作品的质量,除了《书剑》《碧血》《飞狐外传》的确受限于早期作品金庸的笔力不足,剩下的作品都是从商业角度来评价不“好看”的,这就是为什么“好看”我是打引号的,也是为什么现实是除了那六部作品,剩下作品的改编次数和知名度远远不及,因为它们质量虽好,但不符合大众大部分人的口味。所以希望麻烦别再跟我说这些了,尤其是只是想给金庸挽个尊的,真的没必要)

user avatar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鸳鸯刀都是超短篇

鸳鸯刀3万字,白马啸西风6万字,雪山飞狐13万字

以起点小说的标准,3千字一章,100章是30万字,好的作者,这时候才开始签约收费,写50万字开始签约的作者也一堆。

所以鸳鸯刀相当于起点一篇文写了10章,还不到100章签约的十分之一就结束了。

白马啸西风相当于20章,雪山飞狐相当于39章。


这书火的起来才有鬼,太短了。起点小说有哪个10章结尾,然后封神的?人物,环境,故事都没有大的展开,只是像戏剧一样,讲某几个特定想写的场景就结束了。


连城诀,侠客行,碧血剑,飞狐外传,书剑恩仇录都是20万字~50万字之间。

在起点来看,就是60章~150章结束的小说。以这个长度结尾的小说,金庸的小说已经配得上知名度非常高了。

侠客行的石破天,碧血剑的阿九、金蛇郎君,飞狐外传的程灵素、袁紫衣,书剑恩仇录的香香公主、霍青桐都算得上知名的角色。

而金庸大火的几部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鹿鼎记,天龙八部,都是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故事情节丰富,主角遭遇波折,门派众多,出场人物性格各异,现在来看,这个字数的作品写得如此丰富,是配得上大热的。


所以总体而言,主要是字数问题。让你写个100字的作文,想搬上大银幕,拍个几十集,恐怕很难。短片小说不如长篇知名,很正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