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沙俄及苏联都希望外蒙独立? 看完外蒙独立的一些事情,发现是他们一直再撺掇,为什么呢?

回答
外蒙古的独立,确实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而俄国(沙俄时期)和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推动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国际格局以及俄国、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

一、 沙俄的扩张野心与对中国的长远布局

沙俄时期,俄国对于向南扩张、获取天然港口和稳定边疆有着极大的渴望。中亚、远东都是其扩张的目标。而对于中国,俄国有着长远的战略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获取出海口与控制贸易路线: 俄国长期以来受到冬季封冻港口的困扰,其北方港口无法全年航行。而位于远东的天然良港,如旅顺和大连,对俄国至关重要。但这些港口都位于中国东北,直接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如果能将外蒙古从中国的实际控制中剥离出来,俄国就可以在与中国接壤的广阔地带建立缓冲地带,同时也能通过外蒙古的土地,更便利地向南推进,甚至威胁到中国内地。

削弱中国的力量,防止中国统一强大: 俄国深知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对于其在远东的利益是一个潜在的威胁。通过扶持外蒙古的分裂势力,俄国可以直接削弱中国的国家实力,使其无法有效整合边疆地区,也无法形成统一强大的力量来挑战俄国的扩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而治之”的策略。

地缘政治上的缓冲带: 广袤的蒙古高原,如果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其政策能与俄国保持一致,那么它就能成为俄国在南部边疆的一道天然屏障,能够抵挡来自中国的潜在压力。反之,如果外蒙古依然是中国的一部分,那么中俄边境线会更长,且俄国难以完全掌控其边疆的稳定性。

经济利益的驱动: 外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铜、煤、金等。沙俄的资本家和政府都垂涎这些资源。如果能将外蒙古独立并置于其经济影响之下,俄国就可以在资源开采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取巨额经济利益。

具体行动方面,沙俄是如何“撺掇”的?

政治上的支持与扶植: 沙俄政府秘密地支持和扶植外蒙古的亲俄贵族和分裂势力,为其提供政治上的指导和合法性掩护。例如,在清末,俄国就与外蒙古的王公贵族进行接触,鼓励他们寻求独立。

军事上的渗透与威慑: 俄国在边境地区增兵,并通过派遣“顾问”和“军事教官”等方式,对外蒙古的军事力量进行渗透和控制,同时也对中国政府形成军事上的威慑。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俄国更是直接出兵,为外蒙古的独立提供了军事保障。

经济上的诱惑与控制: 俄国通过提供贷款、进行贸易等方式,逐渐控制了外蒙古的经济命脉,使其在经济上对俄国产生依赖。

二、 苏联的继承与发展“大国利益”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其对沙俄时期在大国扩张和地缘政治上的利益追求,很大程度上是被继承和发展的,只不过换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包装和目标。

继承沙俄的战略利益: 苏联同样需要稳定的南部边疆,防止任何可能威胁其西伯利亚地区和远东的军事力量。外蒙古的独立,对于苏联来说,仍然是建立一个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一个独立且亲苏的外蒙古,可以有效防止中国在北方边疆的任何军事集结,也避免了在本土与中国产生直接的、漫长的边境对峙。

意识形态的输出与地缘政治工具: 苏联奉行世界革命的理念,但也将其作为一种地缘政治的工具。在推行共产主义革命的同时,苏联也在其周边地区建立卫星国,以扩大其势力范围和安全纵深。外蒙古的独立,在苏联的叙事中,是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实现民族解放的典范,从而也成为苏联输出革命和影响力的一个成功案例。

对抗中国国民党政府的需要: 在国民党北伐胜利后,中国统一并日益强大,苏联也开始警惕中国民族主义的抬头。通过支持外蒙古的独立,苏联可以继续削弱中国的统一力量,限制中国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警惕: 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将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并在那里建立一个亲苏的政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日本在远东的军事部署,为苏联争取战略空间。

苏联又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再次武装和支持: 在1920年代初,在经历了短暂的中国北洋政府的实际控制后,苏联又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重新支持了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崛起。他们直接派遣军事顾问和人员,帮助蒙古人民革命军训练和装备,并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将中国北洋军阀的部队驱逐出去。

政治制度的输出与改造: 苏联帮助外蒙古建立了苏维埃式的政治制度,包括共产党领导、计划经济、集体化等。通过派遣大量的政治和经济顾问,苏联对外蒙古的内部事务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其朝着符合苏联利益的方向发展。

签订系列条约,巩固控制: 苏联与外蒙古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条约,明确了双方的军事合作和政治互助关系。在这些条约框架下,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对蒙古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拥有驻军的权利。

利用国际局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利用战时国际格局的变化,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等国同意在苏联对日作战的前提下,承认“外蒙古人民的愿望”受到尊重。这为苏联最终在1945年通过公民投票确认了外蒙古的独立提供了国际法上的依据,尽管这个投票是在苏联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下进行的。

总结来说,沙俄和苏联都希望外蒙古独立,其根本原因在于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

沙俄时期, 目标更侧重于向南扩张,获取出海口,并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削弱中国。
苏联时期, 虽然继承了沙俄的战略利益,但更强调意识形态的输出,以及作为地缘政治上的缓冲带和对抗其他帝国主义(如日本)的工具。

可以说,外蒙古的独立,是一场大国博弈的产物,而俄国和苏联正是这场博弈中最为积极的操纵者。他们通过政治、军事和经济手段的结合,长期以来持续不断地“撺掇”和支持外蒙古的分裂势力,最终实现了将外蒙古从中国版图上分离出去的目标。而对蒙古人民而言,这段历史也充满了复杂性,既有摆脱中国王朝统治的追求,也有成为大国政治棋子的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蒙其实在北京—莫斯科的直线上,看平面地图很难注意到这个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蒙古的独立,确实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而俄国(沙俄时期)和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推动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国际格局以及俄国、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一、 沙俄的扩张野心与对中国的长远布局沙俄时期,俄国对于向南扩张、获取天然港口和稳.............
  • 回答
    关于高尔基作品在沙俄时期和苏联时期成名情况的差异,以及为何我们普遍认为他在苏联时期“少有精品”,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个人的创作高峰期、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我们评价作品的标准变化等等。首先,要明确一点,高尔基在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创作,也不是完全没有重要作品。例如,《母亲》虽然写于沙俄时期,.............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状况似乎比苏联时期更充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政策、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比苏联时期好”的断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细节的演变过程。沙俄时期:落后的农奴制与有限的现代化尝试首先,我们得明白“沙俄时期”跨度极长,从17.............
  • 回答
    苏联撤销沙皇俄国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国家管理体系。这背后涉及到对沙皇俄国统治方式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国家形态的全新构想。一、 对沙皇俄国行政区划的根本否定:首先,需要理解沙皇俄国时代“省”(г.............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沙俄时代,俄罗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它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但与此同时,在许多方面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农奴制的存在,迟缓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相对落后的政治体制,都让它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吃力。那么,是什么让苏联在一夜之间,似乎就从这样一个国家,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呢?这并非一日之功,也.............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俄罗斯历史上的沙俄、苏俄和现代俄罗斯,在向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移民以巩固边疆的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复杂且棘手的局面,并且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沙.............
  • 回答
    俄国内战中,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未能统一拥护一位沙皇皇室成员,并由此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这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与白军内部的“统一”困难: 保皇派 vs. 共和国派: 即使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力.............
  • 回答
    沙俄输掉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其根源在于沙俄帝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落后,以及盟军的有效协调和优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沙俄军事的系统性落后与僵化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沙俄的军事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彼得大帝时期的模式,虽然经历了.............
  • 回答
    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俄两国海军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沙俄海军的惨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比、技术装备、战术思想乃至国家体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战前,看看俄国海军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一、 远隔重洋的悲剧:仓促集结与漫长航程要说沙俄海.............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左宗棠收复新疆,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不仅关乎中国的统一,也与当时的大国博弈息息相关。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沙皇俄国,这个对中国北方虎视眈眈的邻居,为什么没有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规模出动军队进行武力干涉?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国际局势以及沙俄自身战略考量的结果。要.............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也极具历史深度的问题,同样作为君主制国家,为何沙俄、日本能强势崛起,而同期的清朝却步履维艰,甚至走向衰亡?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深刻反映了不同国家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不同选择与命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剖析:一、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方式:是主动转型还.............
  • 回答
    清末沙俄之所以没有进一步大举染指东北和朝鲜,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敢”或“不想”,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战略选择和现实制约。要详尽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审视当时国际格局、沙俄自身的实力与战略重心以及中国和朝鲜的处境。一、 历史进程的回顾:沙俄早已对东北.............
  •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
  • 回答
    在风起云涌的沙俄末年,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赢得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的支持,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就能达成。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博弈以及舰队内部自身问题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来自贫苦的农民家庭,或者城市的工人阶级。在沙皇统治下,他.............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和沙皇俄国之间的对抗,跨越了几个世纪,可以称得上是近代史上最漫长、最复杂的军事和政治较量之一。要理解为什么在多次交锋中奥斯曼帝国常常处于下风,需要深入剖析双方在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战略等层面的多方面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偶然,而是历史进程中一系列深层原因的体现。一、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从“欧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