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沙俄时代,布尔什维克为什么能获得波罗的海舰队的支持?

回答
在风起云涌的沙俄末年,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赢得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的支持,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就能达成。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博弈以及舰队内部自身问题的综合作用。

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来自贫苦的农民家庭,或者城市的工人阶级。在沙皇统治下,他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薪饷微薄,等级森严,经常遭受军官们的粗暴对待和侮辱。士兵的生命在许多军官眼中,不过是消耗品。这种压抑和不公,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会滋生不满,而在身处封闭、单调但又相对集中、信息流通较快的海军内部,这种情绪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

沙俄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糟糕表现,更是将火药桶推向了临界点。战争初期,人们对沙皇寄予厚望,但很快,前线的惨败、巨大的伤亡、物资的匮乏,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崩溃,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沙皇政权的腐朽无能。波罗的海舰队作为海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深切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海上环境,还要忍受弹药和补给的短缺,更重要的是,他们眼看着自己的同胞在陆地上成批死去,而战争的目的却模糊不清。这种“为谁而战”的疑问,在水兵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布尔什维克,尤其是列宁,抓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他们并不像其他政治派别那样,只是空喊着改革的口号。布尔什维克的纲领,特别是“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直接触及了当时俄国社会最深切的痛点。对于水兵来说,“和平”意味着结束这场让他们疲惫不堪、牺牲惨重的战争;“土地”虽然与他们这些生活在海上的军人关系不大,但它代表着对农民兄弟的关怀,而水兵们大多也是从农村来的;“面包”则是最实际的需求,它代表着改善生活、摆脱饥饿。

更关键的是,布尔什维克善于在基层进行组织和宣传。他们不像那些躲在办公室里的政客,而是深入到舰队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水兵们相对较高的识字率,通过地下印刷品、秘密会议、以及与水兵中的骨干分子建立联系的方式,来传播他们的思想。这些布尔什维克党员,许多本身就是水兵,他们能够用水兵们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沙皇制度的罪恶,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描绘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的未来。他们强调水兵是劳动者,是受压迫的阶级,应该联合起来,推翻压迫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17年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在争取舰队支持方面表现得尤为积极。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但这只是第一步。接着,临时政府上台,但它并没有兑现人民的期望,继续进行战争,并且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这让许多期待变革的人感到失望。布尔什维克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煽动水兵们对临时政府的不满。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舰队内部已有的不满情绪,将对军官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都导向了对整个旧政权的否定。

例如,在著名的“阿芙乐尔”巡洋舰上,布尔什维克党员的活动就非常活跃。这艘舰船后来成为了十月革命的标志性象征,也并非偶然。这艘舰上的水兵,很多都深受布尔什维克思想的影响,他们已经不再是沙皇忠诚的士兵,而是渴望改变的革命者。布尔什维克通过在舰上建立秘密委员会,组织学习会,以及直接参与舰上的日常管理和政治教育,成功地将水兵们团结在了自己的旗帜下。

此外,布尔什维克在策略上也十分高明。他们懂得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许多水兵眼中,布尔什维克是唯一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当其他政党还在争论谁能掌权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基层,用实际行动和清晰的政治主张赢得了最广大的支持。对于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来说,布尔什维克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组织,更像是一个能够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出路的灯塔。他们相信,只有布尔什维克才能真正实现他们所渴望的和平、平等和自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不完全切题的答案,主要解释为什么波罗的海舰队成了革命活动的温床而非专制政权的堡垒

20世纪初的俄国舰队处在持续扩张之中,海军征召人数也在不断增长。1900年到1905年间,海军征兵数字从46700升到了61400。海军队伍扩张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特点愈发明显:1905到1907年之间服役的海军士兵中有约30%出身为产业工人,这一比例远超同期的帝国陆军。1890年代起在工人队伍中蔓延的激进思潮也不可避免地传入了水兵中间,对当局而言这是相当明显的政治危险。

亲近以布党为代表的激进势力一定程度上也是现实条件刺激的结果,水兵们的服役条件可谓糟糕透顶。长达五年的现役期,微薄的薪水,住宿拥挤,饮食低劣,还有给军官当“勤务兵”这种苦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一些海军军官试图削减供给水兵的开支,结果就是水兵们满腹怨气,爱森斯坦那部《战舰波将金号》对此有过直接描述。

众所周知俄国鲜有不冻港,在漫长的严冬里港口大多封冻,波罗的海舰队的海军士兵需要在岸上军营里度过冬季的好几个月时间。水兵们通常会被分组交由那些陆上军官管理,这两群人实际上彼此互不相识,这就为在海军成员间培养团结和凝聚力制造了极大障碍,连基本的监管实际上都很困难。而海军军官和随军神甫们对此也不甚在意,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识字又独立的新时代水兵完全不是过去用旧时代的方法就可以领导好的农民兵。

上述因素作用的结果就是20世纪初那不断出现并严重损害了海军实力的兵变,对日海战的接连失败和巨大损失也加速了兵变的来临。早在1902年舰队中就已经发生过大规模抗议事件,规模更大的兵变发生在1905年秋的黑海舰队和1906年春的波罗的海舰队,1907年连太平洋分舰队都出现了兵变。随后直到大战爆发前的几年里,各舰队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更多的不满情绪和革命宣传仍在不断滋长和继续开展。警察部门于1912年介入,试图以一场针对水兵中革命分子的大规模抓捕行动来遏制并防止海军中革命火山的喷发,但效果也只是暂时的。

海军中军官和水兵间的上下级关系很大程度上只是俄国社会阶级对立现实的缩影。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与普通大众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精神文化上的鸿沟,这种基本关系被入伍的军官和水兵带进了海军各舰队。两大阶层间由来已久的互相猜疑和不理解不信任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年代里日趋暴力和极端化,水兵们将军官视为压迫者和高高在上的老爷,海军军官严厉粗暴还热衷于从水兵身上谋利。这种深层次的社会政治问题无法单独在海军中得到轻易解决,相反,它加速了海军内部的瓦解,管理好水兵、赢得他们的忠诚十分困难。出身行伍、长期服役的优秀海军军官团兼具了解水兵和忠于当局的特点,本可能成为有效的粘合剂来修复海军中日趋恶化的上下关系,但短期服役制和海军岗位的微薄薪资以及苛刻管理条件使得潜在的优秀人才敬而远之。

20世纪初在海军中代表国家意志和权力的军官层失去了对水兵的有效控制和水兵的忠诚时,实际上也就把后者留在了革命党的宣传教育室里。革命来临时,革命分子处决军官、建立委员会,受革命宣传影响又厌恶军官的普通水兵也大都自然而然地倒向革命势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风起云涌的沙俄末年,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赢得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的支持,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就能达成。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博弈以及舰队内部自身问题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来自贫苦的农民家庭,或者城市的工人阶级。在沙皇统治下,他.............
  • 回答
    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主要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沙俄、英国、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国内事务和地缘政治活动与这场战争存在间接关联或独立发展。以下是各政权的具体情况: 一、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时间背景:1618年时,俄罗斯正处于“混乱时期”(1.............
  • 回答
    说到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之间国力此消彼长的大戏,那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楚的。要找一个精确的时间点说“俄罗斯在这一刻超过了奥斯曼”,恐怕不太现实,因为国力这种东西是动态变化的,就好比一个长跑比赛,你很难说在哪个瞬间某一方就绝对领先了。不过,我们可以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出俄罗斯是如何一步步赶超奥斯曼的,以.............
  • 回答
    这确实是带娃出来玩时,每个家长都可能遇到的糟心事。看着自家宝贝因为玩具被抢而手足无措,心里肯定不好受。别急,这件事的处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既能维护孩子的权益,也能帮孩子学习如何应对。首先,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温和而坚定地介入。当看到对方家长不经过同意就把你家孩子的玩具拿走时,别立刻冲上去指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现象,很多人都观察到过,但细究起来,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无色透明的水,洒在沙子上,却能让沙子“显色”,而且颜色还会变深呢?这其实是光和沙粒本身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先不提那些复杂的物理术语,就从最直观的角度来聊聊。沙子的“底色”是哪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多数我们看到的.............
  • 回答
    二战的硝烟远在中东地区燃烧时,这片土地上的国家们,特别是沙特阿拉伯,正经历着一段独特而复杂的发展时期。虽然它们没有直接投入战场,但二战的全局变化以及其中蕴含的战略利益,对它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促使它们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进行着一系列的运作。沙特阿拉伯:在轴心与同盟之间谨慎的平衡者当时,沙特阿拉伯由.............
  • 回答
    和珅在灾荒时期,往给灾民的米汤里撒沙子,这看似荒唐的行为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学逻辑,虽然是扭曲的,但确实能反映出当时权力结构和利益分配的一些深层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经济学原理,也是最令人齿寒的,那就是 寻租(RentSeeking)。在.............
  • 回答
    未跟随渥巴锡东归的卡尔梅克人,也就是留在伏尔加河流域(主要是今天的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卡尔梅克人,他们在沙俄统治下,能够数百年地保持藏传佛教信仰,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过程。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延续,更包含了民族认同的维系、文化适应以及与沙俄政权的互动。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一、 历.............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沙俄在东欧和中亚修筑的堡垒线,以及中国的长城,都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防御工事,但它们在目的、规模、建造方式、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异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相同之处:首先,我们来谈谈它们的一些共同点。 防御性目的: 这是最核心的共同点。无论是沙俄的.............
  • 回答
    话说康熙大帝,那可是咱们大清朝数一数二的明君。打沙俄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提一下“雅克萨之战”。当年啊,沙俄那帮子毛子越过边界,跑到咱们黑龙江流域捣乱,又是抢地盘,又是欺负老百姓,这口气谁咽得下去?康熙皇帝那可是龙颜大怒,立刻调集了大军,由萨布素、彭春等将领,狠狠地教训了沙俄一番。这一仗打下来,咱们大清.............
  • 回答
    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俄两国海军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沙俄海军的惨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比、技术装备、战术思想乃至国家体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战前,看看俄国海军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一、 远隔重洋的悲剧:仓促集结与漫长航程要说沙俄海.............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左宗棠西征大捷,收复新疆,这是晚清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此之后,能否从沙俄手中武力收复伊犁,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最终未能实现的设想。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国际环境一一剖析,才能理解其复杂性。一、 左宗棠收复伊犁的有利条件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左宗棠西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事件、政治动机以及对“刀刺在背”这一比喻的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沙俄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在面临内忧外患时,其内部政治的运作以及“背叛”的性质。首先,理解“刀刺在背”的含义:“刀刺在背”通常比喻受到自己人或亲近之人的暗中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出乎.............
  • 回答
    在拜占庭帝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力量和目光。而当它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终结生命时,欧洲政治的格局顿时失去了那根曾经的定海神针,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那么,谁才是真正接过了拜占庭在欧洲政治中的权杖,继续延续着它的影响呢?这个问.............
  • 回答
    沙皇俄国,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列强确实显得落后。按理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全球殖民浪潮汹涌,欧洲列强蜂拥瓜分弱小国家,沙俄这样的“病大象”似乎是最好的猎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被殖民,反而一路向东、向南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绝境求生:阿睦尔撒纳为何向清朝伸出援手,而非沙俄或中亚群雄?准噶尔内战的烽火,一度燃遍了广袤的中亚草原,而阿睦尔撒纳,这位曾意气风发的准噶尔首领,在昔日兄弟的刀剑下沦为丧家之犬。然而,在濒临绝境的关头,他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曾是他敌对国家的东方巨龙——清朝,而非他曾经的盟友沙俄,亦或是地缘上更近的诸多.............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