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较苏联时期充裕?

回答
要理解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状况似乎比苏联时期更充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政策、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比苏联时期好”的断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细节的演变过程。

沙俄时期:落后的农奴制与有限的现代化尝试

首先,我们得明白“沙俄时期”跨度极长,从17世纪初到1917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俄罗斯的农业面貌经历了多次变化,但总体而言,粮食生产并非总是“充裕”的,尤其是在普通民众层面。

农奴制的枷锁: 在1861年改革之前,沙俄农业的核心是农奴制。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其劳动成果大部分被地主剥削。这导致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技术改良动力不足。虽然地主庄园有时能生产出一定量的余粮用于出口,但农民自身的温饱往往难以保证,周期性的饥荒是常态。
土地集中与分散: 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教会和皇室手中,而绝大多数农民则拥有极小的份地,或者根本没有自己的土地。这种土地所有制结构限制了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
有限的现代化尝试: 19世纪末,随着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俄国农业开始引进一些欧洲的耕作技术、机械设备和优良品种。一些有远见的地主和富农开始尝试规模化经营,粮食产量有所提升,出口量也一度增加,使俄国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然而,这些改革触及的范围和深度有限,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和农民的贫困状况。
战争的消耗: 进入20世纪,俄国频繁卷入战争,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消耗了人力物力,导致农业生产能力严重下降,粮食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

苏联时期:集体化、工业化与粮食困境的根源

苏联时期(19221991)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很多人认为苏联时期粮食“不充裕”,甚至经常出现短缺,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性原因。

强制集体化与“消灭富农”: 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将分散的农户强行合并为集体农庄(колхоз)和国营农场(совхоз)。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富农”的残酷镇压和剥夺,摧毁了原有的农业精英和生产组织,导致了生产的混乱和产量的大幅下降。
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弊端: 苏联的粮食生产和分配完全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决定。国家将低价收购的粮食强制征收,用于支援工业化、城市人口和出口。这种“剪刀差”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缺乏生产的内生动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效率普遍低下。
技术与投入的不足: 尽管苏联大力发展工业,但对农业的技术投入和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机械化水平不均衡,农机具的维护和修理不到位,化肥、农药的使用也远不如西方国家。苏联的农业基础设施(如仓储、运输)也长期存在问题,导致粮食损耗巨大。
政治压力的扭曲: 为了完成国家指令,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管理者往往夸大产量,低报亏损,导致真实的生产数据失真。这使得国家决策者难以准确把握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剧了粮食调配的困难。
历史上的粮食危机: 苏联时期并非没有发生过粮食危机。例如,30年代的大饥荒,虽然其原因复杂,与政治运动、强制征粮和自然灾害有关,但对农业生产体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即使在后期,虽然城市供应体系相对稳定,但农村地区和部分城市的居民仍可能面临品种单一、质量不高、有时出现短缺的情况。
出口与进口的博弈: 为了换取外汇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苏联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得不出口粮食,有时甚至是在国内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到了80年代,苏联对进口粮食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之一。

苏联解体后:市场化改革与效率的提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及其继承国实行了市场化改革,这在粮食生产和供应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激励作用: 市场经济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激励。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出售自产粮食,并通过竞争获得更高的回报。虽然早期市场化改革伴随着混乱和转型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市场化要素的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民的积极性。
私有化与个体经营: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被逐步私有化,出现了大量个体农户和私营农业企业。虽然大型农场规模有所缩小,但许多高效的私营农场和个体农户开始涌现,他们更灵活,更能适应市场变化。
技术和资本的引入: 随着对外开放,俄罗斯农业吸引了外国投资和技术。先进的耕作技术、机械设备、优良品种和化肥农药被引进,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整体生产效率。
基础设施的改善(相对而言):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解体后的俄罗斯在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善,减少了粮食损耗。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俄罗斯作为全球粮食市场的一部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当国内产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进口弥补;当国内产量过剩时,也能出口以获得收益。这种与国际市场的联动,使得整体粮食供应更加稳定和多样化。
结构性调整: 许多低效的集体农庄被淘汰,而高效的私营农场和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这种结构性调整淘汰了落后产能,提升了整个农业部门的效率。

总结:并非简单的“更充裕”,而是“效率和可得性的提升”

因此,说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较苏联时期充裕”,更准确的说法是 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整体效率、多样性和市场可得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普通民众在温饱方面获得了更稳定和多样化的保障。

沙俄时期 整体农业基础落后,农奴制束缚了生产力,虽然有出口,但普通民众的温饱并非总是得到保障。
苏联时期 牺牲农民利益,依靠国家强制力进行农业生产,导致效率低下、技术落后、激励不足,并常常面临短缺问题,尽管国家努力维持城市供应,但品种和质量常受限。
苏联解体后 通过市场化改革、技术引进和结构性调整,充分发挥了经济激励作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商品化水平,使得粮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粮食可得性和多样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就没有粮食问题,例如,农业基础设施的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气候变化等挑战依然存在。但与苏联时期相比,其粮食生产和供应体系的韧性、效率和对民众的满足度,确实有了质的飞跃。这主要是因为其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了更加市场化和开放的体系,从而释放了生产力,并更好地参与到全球经济合作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苏联的问题,情绪化的争吵太多,本太师作为自封的理中客,不带屁股分析。

沙俄时期粮食出口更多是本国普通穷人消费能力低下,富农的农场生产出来的粮食本国市场难以消化,只能出口。苏联元帅朱可夫出生在莫斯科西面不远的卡卢加省,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他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因为生活所迫被母亲遗弃的孤儿,当地农村的普通农民种田收入根本无法养活一家人,成年人都要出去打工挣非常微薄的工钱,很少能够有积蓄,种地的一般都是老人和小孩,他还有一个弟弟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朱可夫在去莫斯科打工,在列车上听到年长的旅人说起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都死窗外灯火通明的大工厂里。他在作坊里开饭时很想吃肉但不懂规矩,连吃两块肉之后想吃第三块的时候脑袋上就被女工头打了一勺子,鼓起了一个小包。


苏联农业取得了远远超过沙俄的成就,但是苏联的集体化饥荒死亡人数也比沙俄时期饥荒死亡人数要多。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僵化的理论和体制束缚下,苏联农业效率低下、浪费严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总书记在训斥地方领导人的时候说过:你得承认,你们这里一半的粮食还没有收获就已经被农民偷走了!你还得承认,被偷走的粮食有一半被酿成了烧酒灌进了农民的喉咙!

关于苏联农业的低效率和浪费,本太师在以前的回答里面说得很清楚了。

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远超中国,并不是因为苏联制度的优越,而是因为苏联人均耕地面积比中国多近十倍。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能够达到800公斤更应该感谢历代沙皇的开疆拓土,而不是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制度,沙俄从中国就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苏联1972年以前谷物还是净出口的,1972年开始大量进口,肉类1970年开始大量进口。而与此同时,苏联的小麦产量在70年代一般在1亿吨左右,还有大麦5000-6000万吨,黑麦、燕麦、玉米各1000多万吨,还有其他谷物,人口3亿不到,人均300多公斤小麦、以及其他谷物,绝对不会不够吃,但是苏联仍然在大量进口谷物,包括小麦,数量一般在1000-2000万吨。1970年以前,苏联肉类贸易比较平衡略有出口,此后少则几万吨,多则50多万吨的净进口。而苏联在70年代的肉类产量在1300-1500万吨,人均近50公斤,相当于中国本世纪初的水平,也绝对不会不够吃。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进口谷物的数量只占到10%不到,肉类进口比例更低,不超过5%。即使一点也不进口,只靠本国生产的谷物和肉类,即使粮食肉类蔬菜加工运输过程中浪费损耗非常严重,也足够苏联民众吃得很好,一点都不内卷,而且完全有能力出口,也应该发挥比较优势出口粮食,但是苏联偏偏要在人均肉类消费量上要和美国较劲。

而苏联进口的食品和食品原料在苏联总进口额中的比例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一般在20%左右,占据苏联进口总额最大比例的始终是工业设备和运输工具,占比30-40%。而苏联的石油及石油制品和天然气都是从70年代开始大规模出口的。可以看出,虽然苏联的农业效率低下,浪费严重,但苏联的粮食和肉类绝对够吃。70年代开始随着石油价格上涨,苏联靠石油收入大量进口食品作为福利,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同时继续高积累、高投入、低效率的工业建设。


至于苏联解体以后90年代的俄罗斯,农业那就是更惨不忍睹。

当时的那些俄罗斯高官,都是一些满脑子《通往奴役之路》、《1984》的书呆子碳基二极管,公有制=错,私有制=对,解决一切问题,都是民主、私有化,对他们来说,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哪怕落到强盗小偷的手里也是一种进步。欧美先进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对农业给予巨额补贴,而俄罗斯却对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实行了最彻底的“开放”、去管制、私有化,在没有任何监管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土地根本不会流转到70年积蓄化为乌有的种粮能手手里,而是在“自由企业”、“民间资本”、“外国投资者”的手里尽情地投机倒卖,傻子才费力去种东西,没有了资金、农机、技术的扶持,水利失修,农业产量大幅下跌,90年代接近腰斩。计划经济体制再烂,那也还是一种能够运行的体制,不论怎样,比没有体制的混乱休克状态要强很多。

在普京连续执政已经近二十年后,俄罗斯一切都已经正在慢慢地走上轨道,虽然国民经济更加依赖石油,军工科技都在吃老本,但是比起90年代还是好了很多的。

科技进步,谷物品种改良,合理的规模化经营,不再有集体农庄体制下可怕的浪费,也不用供养大量的官员来监督农民,也不用农忙季节发动工人学生下乡义务劳动。俄罗斯2017年谷物产量13114.4万吨,其中小麦产量达到8586.3万吨、肉类989.9万吨(2016年数据),分裂混乱的乌克兰谷物产量6068万吨(其中小麦2620.9万吨)、肉类235.1万吨,除了石油以外都停滞不前的哈萨克斯坦2012.9万吨(其中小麦1480.3万吨)、肉类95.1万吨,再加上同样停滞、倒退的其他独联体国家,农业已经超过了苏联时期。而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化肥施用量合计约400多万吨,比苏联1985年的3320万吨要节约了很多。而让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总书记牵肠挂肚的玉米产量,俄罗斯加上乌克兰已经达到了3700多万吨,大大超过了苏联时期。粮食和肉类的产量上来了,成本下降了,自然可以出口。

另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90年代气候就比之前的年代要温暖一些,更能体现出休克疗法无脑私有化的破坏力。

user avatar

先用一句知乎老话: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注意:以下统计数据,除非特别注明,统计范围都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十五加盟共和国之一)——俄罗斯联邦(苏联解体后,苏维埃俄罗斯更迭为俄罗斯联邦)

我不得不重复一遍,作为当今俄罗斯联邦的前身。苏联成立后的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СФСР)不等于!不等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俄罗斯苏维埃只是苏维埃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

民主之后俄罗斯的粮食出口行业是兴旺发达,不过我们得接着往下看......

面包与面食制品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俄罗斯仍未恢复(苏维埃)俄罗斯1990年水平,距离1970年、1980年水平更是相去甚远。

至于作为人民最基本口粮的面制品惨遭腰斩近三分之二,是不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人民统统过上了幸福的美好生活,天天吃牛排、品海鲜,连黑白面包都懒得吃了呢?

(公斤/人 年)

左为人均肉消耗,右为人均奶消耗

经过不断努力,俄罗斯联邦终于在21新世纪“恢复”到了苏联人均三分之二的水平……

呵·呵

没办法,粮食生产萎靡至此,90年代后期,俄罗斯粮食生产干脆掉到了俄罗斯帝国1913年(以如今俄罗斯联邦所属之帝俄领土粮食产量换算)与俄罗斯(姓苏的那个)1928年的水平上。2010年后,俄罗斯粮食产量仍未恢复70-80年代苏维埃俄罗斯的水平。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注意一下1997-1998年俄罗斯粮食生产,已经掉到1932-1933年“饥荒”水平上去了。当然这也佐证了一点,32-33的粮食问题不单单是乌克兰(乌克兰问题受瞩目原因还是在于近几年某些国家政治形势决定宣传方向),而是全苏乃至全欧洲的一次大规模浩劫……

(据说有人对着这一沓统计数据,居然能言之凿凿的说:俄罗斯是“市场导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粮食”、“苏联粉看见就知道黑”、“民科历史最大的问题是有资料档案而不知道如何‘分析’材料”……哎呦我……苏联粮食生产少了怨体制、苏联粮食生产多了又怪国家补贴优惠政策,俄罗斯粮食少了说是市场导向,多了[虽然还是没赶上苏联治下的苏维埃俄罗斯]说是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拿不出材料又说别人是只会糟蹋材料的民科……那合着您根据政治正确脑补俄罗斯人民流行节食减肥好咯。)


按照既往历史经验,废除人〇公...啊不,集体农庄。实行包产到(哔——)之后,将大大促进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养猪致富、养牛发财的农民致富经将遍布俄罗斯大地......

1941-1945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牲畜饲养情况(以1940年为100)(红点红线)

1990-2000年牲畜饲养情况(以1990年为100)(蓝点红线)

从左至右为:牛、不洁生物、羊

当年的90年代俄罗斯有一句名言,叫什么“我们过去埋葬了希特勒,我们现在要埋葬叶利钦”。虽然德国的入侵同样掠夺了大量的苏联牲畜,不过在俄罗斯特色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面前,叱咤风云,肆虐欧陆的奥地利下士也得自叹弗如。


那么有趣的问题来了,在粮食产量萎靡之至的情况下,俄罗斯依然成为了农产品出口大国。(当然,也是进口大国)再者说,俄罗斯人均肉食消费量正向着苏联水准冲击。然而饲养牲畜需要饲料,饲料需要粮食。

(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由于俄罗斯把苏联留下的丰厚畜群都给败了个精光,他们是大量依赖外国冻品肉类进口的......)

可别忘了,我们刚才说过,民主俄罗斯的粮食生产......还在超苏赶苏呢。

那么,粮食产量那么点,出口的粮食、喂牲口的粮食、哪来的?要从谁的嘴里扣呢...?

还有一点:

俄罗斯联邦(1992年后绿点红线者)以一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体量,比15个加盟共和国的苏联(白点红线者)多出五六倍的农产品进口量。如果非要用“苏联没粮食、不够吃才进口”这种谬论说事,俄罗斯联邦这算啥?


再者说,无论给谁泼脏水,没有数据与事实支撑总是要被自打脸。“国内生产粮食比外国贵”也是民主俄罗斯时代的特殊现象,无他,体制问题。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如窜天猴一样攀升的生产价格指数。就那条几乎垂直攀升的粗红线。

一路高歌猛进的俄罗斯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以1997年为100。

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农产品价格态势图,以1999年价格为100。

右边列表从上至下为:

牛肉、未加工冷冻鱼、牛奶、面包及面食制品、面粉、土豆、糖、黄油、烟叶烟草。

好一个造(种)不如买,俄罗斯本国农业衰退至此,而俄罗斯农产品进口几度翻番。也没见“便宜”的洋产品让俄罗斯农产价格的疯涨势头有过一点抑制作用。

李将军,我亲爱的朋友,您可千万别在我这个回答下面一拍脑袋张口就来。

俄罗斯农民所获得的丰厚利润,和私有化之后高涨的“劳动积极性”,就体现在苏联解体后,已经归个人私有的农牧水产企业和生产组织(合作社)亏损破产数量的疯狂增长上?

哪个位面上的政府官员会对着疯长的当地企业破产数字夸耀自个治理有方、经济景气、人人有钱赚?(以至于步入新世纪后俄联邦统计局一度拒绝统计这些“负面影响数据”)

我实在不知道天天被一些人挂在嘴边上的“积极性”是个什么幺蛾子东西?能量化统计么?

不过听上去“积极性”这个词应该是一个褒义词,可不可以理解说,人民过得好,就会有“积极性”?

那好,根据列瓦达统计中心2013年的民调:俄罗斯农村地区的受访者大部分还在怀念三四十年前的“勃列日涅夫黄金时代”……

附带一提,根据俄司法部的通报称,列瓦达中心一直接受外国机构资助,故将其列为“外国代理人机构”。

“苏联成立后地盘差不多”

芬兰、波罗的海国家、波兰、西白俄罗斯、乌克兰部分地区、摩尔达维亚(摩尔达维亚在整个苏联时期都是著名的农产大户)……

我也实在懒得说,1922年波兰生产了3322万吨土豆,比同年整个俄罗斯的土豆产量都要多出整整1000万吨……


不过有一句话题主说的是太对了:“走向去工业化的田园牧歌之路。”

是的!经过民主俄罗斯近20年的努力,2008年左右,俄罗斯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不过他好像没说怎么算的,农业机械总量?)水平已经掉到了1940年水平啦!(斯大林坟头要炸)截止到2015年,这一下降势头仍未得到遏制。

真是及其健康环保绿色的农作方式。


2017.10.17:今天听闻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2017年俄产粮食1.3亿吨,创俄罗斯联邦历史记录。求证实详细情况。

2018.6.21:根据本文图表4,俄联邦上一个丰收记录还是在1976年的1.27亿吨,但根据《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1978年俄联邦粮食谷物产量有1.36亿吨,2017年俄罗斯联邦粮食谷物产量(1.3亿)能否打破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记录还是个很玄乎的事儿。

如果消息属实,看样子在遭受经济危机和西方制裁后,俄罗斯政府在这几年反倒把农业搞得有声有色,至少终于有一项在解体三十多年过后终于终于能(真可悲)赶上苏维埃(俄罗斯)了。

不过诡异的是,2015年俄罗斯粮食生产也不过1.05亿吨左右,2年实现增产近3千万吨,创下(所谓)俄罗斯联邦有史以来最高粮食生产记录……

真的,樱铃莉我讲一个鬼故事……

1913年俄罗斯帝国粮食特大丰产,《静静的顿河》还专门提了半页,里面说老人家都感慨“活了一辈子就没见到这么好的收成”。

1914年,一战爆发。

1937年苏维埃俄罗斯联邦生产粮食7000万吨,创下丰产记录。

同年,仅仅针对党政军高层的“大清洗”彻底失控,变身为给整个苏联社会造成巨大创伤的“大恐怖”。

1978年苏维埃俄罗斯创下1.27亿吨粮食生产记录,直到2017年俄罗斯才得以持平(打破)

1979年,持续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爆发。

总而言之,俄罗斯历史上每当出现粮食产量坐飞机式的猛增,随后出现的大半都是战争爆发,剩下的也是天灾人祸,总之没一件好事……


我实在很遗憾,也很惊奇于知乎居然有那么多低龄人士,以及还有装弱X玩偷换概念的,需要我科普“谷物”:

小麦、黑麦、玉米、大麦、燕麦、小米、稻谷和豆类作物。

user avatar

一、题主有句话,说苏联的农业生产“ 赫鲁晓夫花大力气改革,粮食产量还是没上去。”……

那我先来做个辟谣澄清。

都不用等到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苏联在斯大林时代的20年代中后期、30年代部分年份和二战结束后的40年代中后期,粮食总产量就超过了帝俄时代。咱们看图表数据。1980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一册《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是以官方身份发行的对苏联第一产业各类生产数据的总结,具有权威性,以下是这份资料中给出的苏联到1950年为止的粮食总产量——




注意图表中两个地方:第一是“1939年9月17日以前疆域”,历史上这天,苏联趁机德国入侵波兰,也从苏波边境占领了波兰东部,因此图表中还特别统计了当初帝俄国时代,属于波兰这部分领土(当时波兰尚未独立)的粮食产量,下文再不作特别说明时,都已图表中“现疆界”为准;

第二是这个图表把土豆产量单独统计,没有和“谷物(包括各种麦类、玉米等常见作物)”,但土豆在欧洲很早就成为主食之一,也要算入粮食总产量当中。

1913年,是帝俄时代俄国粮食空前喜人的大丰收年,总产量达到1.179亿吨(谷物8600+土豆3190)

到了苏俄时代,由于初期的内战、社会动荡,“战时共产主义”,以及还没摸索出成熟适合布尔什维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模式,苏俄的工农业生产,在1920年代初,跌到了最低谷,特别是1921~22年前后,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不过,在跌到谷底后就开始回升,1925年,总产量恢复到1.1134亿吨(7247+3887),已经很接近1913年的水准了。1926年数据没有,接下来1927年为1.1934亿吨(7683+4251),已经超越1913年。

在1927年后,我做了一下简单统计,如下——

**1927年:1.1934亿吨

**1928年:1.1976亿吨

1929年:1.1738亿吨

**1930年:1.3299亿吨

1931年:1.1433亿吨

1932年:1.13亿吨

…………

**1937年:1.5610亿吨

…………

1945年:1.056亿吨

1946年:0.9520亿吨

**1947年:1.405亿吨

**1948年:1.622亿吨

**1949年:1.598亿吨

**1950年:1.698亿吨


我这个简单的统计中,凡是总产量超过1913年的,我都在前面加**号标注,1951年之后的几年,我懒得帖了,但基本保持在1.5~1.6亿吨的水准上。在斯大林去世的1953年,粮食总产量为1.55亿吨,也都大幅超过1913年的产量。

遗憾的是1926年、1933~~1936年的数据,在表格上缺佚,无法得知这五年的粮食总产量。

在表格中已知年份中,二战前,至少有1927、1928、1930和1937这四个年份,都超过了1913年。二战后从1947年开始,更是全面大幅超越1913年,尤其是这个时期土豆产量的突飞猛进,为粮食总产量大跃进式的增长做了很大贡献。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1913年的1.179亿吨,是帝俄国粮食产量最高的一年,这就是说,在1913年之前,帝俄粮食还达不到1.179亿吨的水准。

所以我依照这份资料得出结论:在斯大林时代的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苏联的粮食总产量,已经实现达到和略超越帝俄时代了;在1947年之后,更是连年大幅增产,明显超越帝俄时代。




二、

先说明,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著名的“乌克兰大饥荒”。这个人间惨剧,一向被当作苏联斯大林时代,农业生产出现严重错误的典型事例。

但我没能找到准确的数据,也就没能得出结论和答案。我把我的考虑过程简单说下,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在数据中,把“1932年:1.13亿吨”用粗体字标出来了,这是乌克兰大饥荒发生那年的全苏粮食产量。

在很多关于”乌克兰大饥荒“这一事件的文字介绍中,都提到了多种解释,比如苏联在乌克兰推行集体农庄制,不顾农民个人利益,导致劳动积极性减退;气候原因导致歉收;出现与中国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类似的地方官员谎报产量+中央政府对粮食征收过度等等原因。

我肯定也很想从这本资料中,找到能解释黑体字内容的数据,给乌克兰的灾荒找些原因:看看在1930~1932年期间,乌克兰的粮食是否出现大幅歉收减产现象,以及当年苏联中央政府是否对乌克兰粮食征收大幅提升。

首先,苏联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在1930年达到1.33亿吨的高峰后,确实是在明显下降,1931年减产1866万吨,1932年减产2000万吨,而乌克兰当时又是苏联境内主要的粮食产地,肯定也要出现明显的减产、歉收现象。

接下来,我特别想看看,乌克兰在1930~1932三个年份中的粮食总产量和国家收购量数据。

很遗憾,失败了。资料中“各加盟共和国谷物产量”和“各加盟共和国谷物的国家收购量”,都是直接从1940年开始的。

而在1928~1940年期间,只是按照苏联斯大林时代,以前三个五年计划为单位,统计各自征收的年平均量。比如说图表中“1928~1932(年平均)”这项,显然就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2)的年均粮食收购数额,而且还仅只有小麦这一种。如下——


因此,很遗憾,我没能找到答案。希望能有其他人搜寻到相关文献资料数据,看看当时乌克兰的农业是否发生了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在沙俄时期,俄罗斯帝国表面上有1.657亿人口,实际上是70万人口和1.65亿头两脚牲口,农奴能给口土豆吃不错了,当然有充足的余粮可以用于出口。

到了苏联时期,人民当家做主,所有人都要吃肉蛋奶,当然就不够了,到了后期,由于提出搞“发达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口,反而还需要进口粮食来养活工人阶级这个领导阶级。

到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民一夜回到解放前,在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居然又能够出口粮食了。不过,在叶利钦时期最惨的时候,俄罗斯居然要向国际社会伸手要粮食援助。

以下是1990年以来俄罗斯历年谷物产量,到了1998年,产量已经接近解体前的三分之一。




另外,俄罗斯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不缺粮食根本就是在扯蛋。除了谷物能够自给自足外(其实从上图看,谷物产量到了2000年仍然只有解体前的一半产量),其他都必须依靠进口,特别是肉类,缺口极大,需要大量从巴西进口。

(转引自徐振伟、王旭隆:《俄罗斯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评析》)

user avatar

1913年是特大丰年,远高于之前之后

沙俄时期灰色牲口不算人,吃屎就行了,要啥肉和牛奶啊。

印度的儿童营养不良率世界第二仅次于索马里,但是印度还是大米和牛肉出口大国——穷鬼在资本主义不算人,饿死几百万根本没人在意。社会主义把鬼变成了人,然后资本主义世界就大嚷大叫道你竟然没给他们吃肉和牛奶,我们这里所有人都有得吃,真是暴政。

user avatar

中国现在还在净进口粮食 而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的印度在出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状况似乎比苏联时期更充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政策、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比苏联时期好”的断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细节的演变过程。沙俄时期:落后的农奴制与有限的现代化尝试首先,我们得明白“沙俄时期”跨度极长,从17.............
  • 回答
    沙俄时代,俄罗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它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但与此同时,在许多方面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农奴制的存在,迟缓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相对落后的政治体制,都让它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吃力。那么,是什么让苏联在一夜之间,似乎就从这样一个国家,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呢?这并非一日之功,也.............
  • 回答
    关于格奈和沙恩在29节被“纳尔逊”追赶时为何没能及时认出对方的“错误”,这其实是个相当有趣且涉及到当时历史背景、战术认知和临场判断的问题。下面我们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的这种追逐场景,发生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比如我们常说的历史战役,但你提到的“29节的纳尔逊追的格.............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俄国革命前政治体制的核心矛盾以及沙皇政府在吸引民心方面的失误。简单来说,当年沙俄在一战中未能建立责任内阁制,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不建立责任内阁制来吸引民心”,而是其深层政治体制的僵化、沙皇个人权威的固守以及对现代政治运作理解的缺失所致。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一观点,并从多个角度.............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话说康熙大帝,那可是咱们大清朝数一数二的明君。打沙俄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提一下“雅克萨之战”。当年啊,沙俄那帮子毛子越过边界,跑到咱们黑龙江流域捣乱,又是抢地盘,又是欺负老百姓,这口气谁咽得下去?康熙皇帝那可是龙颜大怒,立刻调集了大军,由萨布素、彭春等将领,狠狠地教训了沙俄一番。这一仗打下来,咱们大清.............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沙皇俄国,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列强确实显得落后。按理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全球殖民浪潮汹涌,欧洲列强蜂拥瓜分弱小国家,沙俄这样的“病大象”似乎是最好的猎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被殖民,反而一路向东、向南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俄罗斯历史上的沙俄、苏俄和现代俄罗斯,在向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移民以巩固边疆的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复杂且棘手的局面,并且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沙.............
  • 回答
    俄国内战中,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未能统一拥护一位沙皇皇室成员,并由此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这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与白军内部的“统一”困难: 保皇派 vs. 共和国派: 即使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力.............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沙加之所以认为撒加教皇是正义的,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带有悲剧色彩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沙加自身的价值观、他对正义的理解,以及他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沙加的核心价值观。沙加是黄金圣斗士中最接近神的存在,他看重的是“绝对的正义”、“宇宙的平衡”,以及“灵魂的净洁”。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体得失、上升到.............
  • 回答
    《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自的角色定位和战斗表现,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原著与影视改编中尤为明显。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原著中的角色定位与战斗分工1. 孙悟空的"核心战力"地位 在原著中,孙悟空是取经团队的核心战斗力,其能力被明确赋予"大闹天宫"的背景,拥.............
  • 回答
    费沙自治领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数千年间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地理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要理解它为何能存在,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根基。地理的馈赠与诅咒:首先,费沙的地理位置是其存在的最核心要素。它位于广袤的沙漠之中,这既是它的保护伞,也是它的挑战。长久以来,干燥的气候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一般的帝.............
  • 回答
    沙皇俄国未能完全同化喀山地区,而相对成功地同化了萨马拉地区和伏尔加区域的鞑靼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不同地区鞑靼人社群的特点以及沙皇俄国在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化”的概念。在沙皇俄国的语境下,同化通常意味着: 语言同化:.............
  • 回答
    石敬瑭,这位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王朝的开国皇帝,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汉奸”骂名。要理解为何如此,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出身以及他所做出的决定。首先,得从石敬瑭的出身说起。石敬瑭是沙陀族人。沙陀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突厥语族群,在中原王朝的边缘活动,经常充当雇佣兵或者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虽然石.............
  • 回答
    一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起源于中东地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它们没有在中亚或蒙古高原这样的广阔草原和高原上孕育而生,而是集中在中东的沙漠地带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复杂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交织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地理环境与生存.............
  • 回答
    在我看来,《无垠的宇宙》里枪械在面对家具时表现出的“韧性”,与其说是一种剧情上的硬伤,不如说是作者和导演有意为之的一种艺术处理。当然,如果硬要较真一番,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这部剧构建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观。它不是发生在当下,而是设定在未来,一个人类已经广泛殖民太空的时代.............
  • 回答
    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心脏”,指的是其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型石油设施,特别是位于东部省的炼油厂、输油管道枢纽以及原油生产基地,这些地方可以说是沙特乃至全球石油供应的“生命线”。它们之所以容易成为袭击目标,以及袭击可能带来的影响,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原因。为何“石油心脏”容易成为袭击目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