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撤销了沙俄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

回答
苏联撤销沙皇俄国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国家管理体系。这背后涉及到对沙皇俄国统治方式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国家形态的全新构想。

一、 对沙皇俄国行政区划的根本否定:

首先,需要理解沙皇俄国时代“省”(губерния)的性质。沙皇俄国的省份,是作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工具而设立和运作的。其主要职能是:

巩固皇权,加强中央控制: 省份的划分和管理,是为了将广袤的帝国有效的纳入沙皇的统治之下。总督(губернатор)作为沙皇的代表,拥有极大的权力,负责地方的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事务,直接向中央负责。
维护旧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结构: 省份的划分往往并未充分考虑民族、经济和地理的实际情况,更多的是基于历史沿革和政治考量,以维持贵族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压迫和剥削地方民族: 在多民族的沙皇俄国,省份的设置也常常带有俄罗斯化和文化压迫的色彩,服务于帝国大俄罗斯主义的政策。

布尔什维克推翻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彻底否定和摧毁旧的统治体系。因此,保留沙皇时代的“省”制度,在政治上是无法接受的。它代表着一种被唾弃的、不平等的、非人民的统治方式。

二、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行政区划:

苏联建立伊始,就面临着如何组织一个全新国家的问题。其行政区划的调整,是为了服务于以下几个目标:

1. 意识形态的重塑:
打破沙皇的遗产: “省”是沙皇时代政治体制的鲜明印记。取消“省”,用新的名称和体制来取代,是象征性地与过去决裂,建立一个全新的、代表工农阶级的国家。
促进民族平等(理论上): 苏联官方宣称要建立一个各民族平等、联合的大家庭。沙皇时代的省份划分,往往忽视了民族的聚集和认同。苏联早期尝试按照民族原则划分区域,虽然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初衷是为了纠正沙俄的民族政策。

2. 经济建设的需要:
统一规划和管理: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统一的、有计划的经济管理。苏联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需要将经济活动纳入全国性的计划之中。原有的省份划分,在经济联系和区域发展上可能存在不协调之处。
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 新的行政区划需要更有效地配置国家资源,进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例如,为发展某些重工业或特定农业,可能会重新划分行政区域。

3. 政治管理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强化苏维埃的统治基础: 取代省份的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SSR)、“自治共和国”(ASSR)、“自治州”(AO)、“自治州”(okrug)等。这些名称直接体现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并且理论上赋予了地方苏维埃更大的权力(尽管实践中中央权力依然集中)。
适应新的政治实体——苏联: 沙皇俄国是一个单一制帝国。而苏联则是一个联邦制(至少在形式上)的国家,由多个共和国组成。新的行政区划体系,是为了适应这种多民族联邦的结构。共和国的设立,以及其内部的次级行政单位的划分,都与这一目标相关。

三、 具体的操作和演变:

苏联撤销“省”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调整和演变:

十月革命后初步改革: 革命胜利后,沙皇时代的省份立即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以苏维埃为基础的新的地方权力机构。但初期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全固定的、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体系。
按民族划分的尝试: 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曾大力推行按照民族原则划分行政区域的政策,建立了众多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等。例如,最初设立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RSFSR)内部,也曾有过按经济区或民族聚居区划分的尝试。
统一的行政区划体系的形成: 随着苏联国家机器的逐步巩固和经济规划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划体系,包括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州(oblast)、边疆区(krai)、自治州(oblast)、自治州(okrug)等。这些名称和层级,都与沙皇时代的“省”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州”(Oblast)和“边疆区”(Krai): 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RSFSR)内部,后来出现了一些被称为“州”(Oblast)和“边疆区”(Krai)的行政单位。这在名称上似乎与沙皇时代的“省”有所相似,但其性质和管理方式与沙皇时代的省份已经不同。它们是作为联盟共和国内部的次级行政单位,其权力来源是上级苏维埃,而不是直接由中央派遣的总督。而且,这些划分更多地考虑了经济、地理和人口因素,并服务于统一的计划经济。
“区”(Raion): 在州或边疆区之下,进一步划分的基层行政单位是“区”(Raion),取代了沙皇时代的县(uezd)等单位。

总结来说,苏联撤销沙皇俄国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是其建立新国家、新制度、新意识形态的必然结果。 这不是简单的名称变更,而是对旧有统治模式的彻底否定,是为了构建一个理论上更具先进性、更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更注重民族问题(尽管实践中未能完全实现)的全新国家管理体系。新的区划名称和层级,如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州、区等,都承载着苏维埃政权自身的政治符号和管理逻辑,与沙皇时代的“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苏联苏联顾名思义就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是像中国是一个国家,而是有由十几个国家组成的联盟。比如俄罗斯白罗斯,乌克兰,哈萨克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波罗地海三国等等,苏联在1922年建立时就已经明确以法文规定任何加盟共和国都可以自由的选择退出苏联,所以撤销了沙俄时代省这一行省区划。每个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的呃管理政府。只不过说莫斯科算是他们的首都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撤销沙皇俄国时代“省”这一行政区划,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量,旨在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国家管理体系。这背后涉及到对沙皇俄国统治方式的彻底否定,以及对未来国家形态的全新构想。一、 对沙皇俄国行政区划的根本否定:首先,需要理解沙皇俄国时代“省”(г.............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 回答
    1945年,柏林城内早已是烽火连天,苏军的铁蹄一步步逼近,将这座昔日的帝国首都团团包围。在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希特勒并没有选择像许多其他领导人那样,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战局的走向,或者像他的一些追随者那样,试图逃离这座即将沦陷的城市。相反,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留在柏林,并最终选择自杀。这.............
  • 回答
    如果苏联人来拍一部关于类似《敦刻尔克》撤退行动的电影,那场面和调子,绝对会和诺兰的那种精致、疏离的镜头语言天差地别。想想吧,苏联电影,尤其是那些反映战争史诗的,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我们不玩花里胡哨的”的狠劲儿。首先,叙事结构上,绝不会是那种多线并进、碎片化拼贴的风格。苏联人更擅长的是一条明线到底,以.............
  • 回答
    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的起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一、革命的基因与列宁主义的遗产: 革命的激进性与“先锋队”理论: 十月革命本身并非基于普遍的民众授权,而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 回答
    关于苏联出兵平定匈牙利(1956年)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为何人们会对这两次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国际形势、苏联的政策目标以及事件对各方造成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联在1956年平定匈牙利事件。1. 当时匈牙利的.............
  • 回答
    苏联时期那种看似和谐的多民族共处局面,其实更像是一张精心编织的画布,虽然色彩斑斓,但底下的结构却不那么牢固。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或者内部的张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这张画布自然也就容易被撕裂。要说为什么会打破,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而且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苏联解体前几十年就埋.............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场“热战”)中确实取得了胜利,但它却在“冷战”中走向了失败。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不同时期苏联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其战略上的得失。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原因(热战的胜利):二战期间,苏联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最终成为了同盟国战胜纳粹德国的关键力.............
  • 回答
    苏联政府决定处决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决定,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内战期间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这个决定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由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考量共同驱动。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苏联(当时还是布尔什维克政权)为什么会做出处决沙皇家族的决定:一、 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 回答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用“一蹶不振”来形容其初期的困境并不为过。但要说“一蹶不振”是否完全准确,则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面临的挑战、转型的过程以及后来的复苏。为什么苏联垮台后俄罗斯显得“一蹶不振”?苏联解体对俄罗斯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巨变。这种剧变带来的冲击.............
  • 回答
    上世纪苏联时期,为了保障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确实有过大规模进口粮食的情况。但到了现代俄罗斯,我们看到的却是其成为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这中间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农业政策、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苏联时期:为什么会进口粮食?要理解苏联时期进口粮食的.............
  • 回答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强大的纳粹德国,却在阿富汗陷入泥潭,这其中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绝非简单的“强弱对比”可以概括。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战略、军事思想、政治考量以及文化民族性的综合性问题。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首先要理解,苏联在二战中并非“轻松”战胜德国,而是付出极其惨重的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