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

回答
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的起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

一、革命的基因与列宁主义的遗产:

革命的激进性与“先锋队”理论: 十月革命本身并非基于普遍的民众授权,而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列宁的“先锋队”理论认为,无产阶级自身无法达到自觉的革命意识,需要由一个高度组织化、纪律严明的政党来领导。这种“党凌驾于一切”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为威权政治埋下了伏笔。政党被视为掌握真理、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唯一力量,其他意见和政治力量的合法性被严重削弱。
“民主集中制”的扭曲: 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本意是党内讨论充分,但一旦做出决定,则要求全党绝对服从。在实践中,这种模式极易走向“集中”压倒“民主”,少数服从多数变成少数领导多数,最终演变成个人或少数精英的独裁。一旦权力高度集中,任何挑战都可能被视为对党的忠诚度质疑,从而扼杀党内外的多元化声音。
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否定: 布尔什维克将资产阶级民主视为欺骗和剥削的工具,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在建立新政权时,不愿借鉴和保留任何资产阶级民主的制度元素,例如议会制、三权分立、独立的司法等,为建立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扫清了道路。

二、斯大林主义的巩固与强化:

个人崇拜的建立: 斯大林通过残酷的权力斗争,最终巩固了个人独裁。他系统地制造个人崇拜,将自己塑造为伟大的领袖、全知全能的导师,这极大地削弱了党内集体领导,使任何质疑斯大林本人或其政策的行为都成为禁忌。这种个人崇拜是威权政治的核心特征之一。
大规模政治清洗与恐怖统治: 为了维护其统治,斯大林发动了残酷的“大清洗”,消灭了大量党内外的反对者和潜在反对者。恐怖、告密、强制劳动营(古拉格)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这种恐惧气氛扼杀了公民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使人们不敢质疑政权,进一步加剧了威权体制的稳定性。
计划经济与权力的高度集中: 斯大林推行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将经济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和党的手中。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效率低下和僵化,更重要的是,它将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紧密捆绑,使得掌握经济资源分配的党及其官僚体系成为不可撼动的权势集团,进一步巩固了威权政治的根基。

三、制度性设计的缺陷与惯性:

缺乏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 苏联体制从设计之初就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立法、行政、司法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内也缺乏对最高领导人及其决策的有效监督。最高苏维埃等机构往往沦为橡皮图章,党中央的决议具有最终和绝对的效力。
选拔机制的扭曲: 官员的选拔更多地依赖于忠诚度、政治背景和对上级的服从,而非能力和民意。这导致了官僚体系的僵化、低效和腐败,同时也加剧了官员与民众的脱节。这种机制难以产生能够挑战现有权力格局的改革者。
意识形态的绝对化与僵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塑造成一套绝对真理,不允许任何怀疑和修正。这种意识形态的绝对化,使得政权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论,也无法回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任何偏离官方意识形态的观点都会被视为反动或异端,从而被压制。
“党国体制”的形成: 苏联的国家机器与党的机器高度融合,党实际上凌驾于国家之上,并控制着国家的一切。这种“党国体制”使得党成为一个封闭的、自我延续的利益集团,其自身的权力维护成为首要目标,改革和突破威权政治的动力被极大地削弱。

四、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制约:

对集体主义的过度强调: 苏联社会过度强调集体主义,个人权利和自由受到压制。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用来驯服个体,并被威权政府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
缺乏公民社会和独立媒体: 苏联社会缺乏独立运作的公民社会组织(如工会、非政府组织、独立媒体等),这些组织本应是监督政府、表达民意、促进社会多元化的重要力量。在缺乏这些制衡力量的情况下,威权政府更容易维持其控制。
对西方民主模式的负面宣传: 苏联一直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描绘成虚伪、混乱和剥削的制度,以巩固自身政治模式的优越性。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对西方民主经验的借鉴和学习。

五、改革的内在困境与阻力:

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赫鲁晓夫的“解冻”虽然揭露了斯大林主义的罪行,并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改革,但并未触及威权政治体制的核心,甚至一度加强了对党内权力的高度集中。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停滞与保守: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动力几乎消失,体制开始僵化,保守派占据上风,进一步固化了威权政治的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控与瓦解: 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和“改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但由于未能建立新的、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机制,反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长期被压抑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集中爆发,而党内保守派和激进派之间的斗争也使得改革方向不明,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虽然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突破”,但并非是在原有威权政治框架内的良性演进,而是在其内部矛盾激化下的瓦解。

总结而言,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贯穿于其整个历史过程:

源头: 革命的基因中就带有“先锋队”和高度集权的种子。
巩固: 斯大林主义通过个人崇拜、恐怖统治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将威权政治推向极致。
制度: 缺乏权力制衡、监督机制的制度设计,以及僵化的意识形态,为威权政治提供了稳定的结构。
社会: 对个人权利的压制、缺乏公民社会和独立媒体,为威权统治提供了社会基础。
改革: 过往的改革尝试要么不彻底,要么未能解决体制性问题,反而可能加剧了其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整体的崩溃。

苏联的经历深刻地揭示了,一旦威权政治模式形成并根深蒂固,突破它将面临巨大的阻力,并且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政治体制、重塑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这往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甚至可能以体制的瓦解告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去过苏联或者俄罗斯,具体情况不清楚,但苏联的邻国也一直是威权模式(没错,我说到就是朝鲜),自认为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

与威权模式相对应的,是分权模式,威权模式强调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分权模式认为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阶层和集团都可以参与决策,最终以投票方式来形成决策。

为什么朝鲜兜兜转转,一直还是威权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一元文化,即民众不认可多元文化或多元价值观,不承认不同意见的合理性,那些和我观点不一致的人,不是脑子就问题,就是屁股有问题,非蠢即坏,更可能脑子和屁股都有问题,又蠢又坏,这些持有异见的人,非我族类,都是境外派来的卧底,又或者被境外收买的人,对于他们只能打倒,甚至枪毙。

而在一个社会中,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如果放任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互相攻诘,很快就会天下大乱,因此为了维护秩序的稳定,只能采取威权统治,即只有拥有权力的人才拥有解释权,而普通民众是没有解释权的,他们的观点无足轻重,通过剥夺民众的参与权,从而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这可以看作另一种形式的“禁枪”,民众手里没枪了,即使互相看不爽,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

朝鲜是这样,苏联估计也差不多,威权政治的土壤,就在于民众对于单一价值观的推崇。

user avatar

因为人蠢。

如果我们将世界节点停止在1950年代斯大林逝世前的时期和1980年代勋章帝逝世前的时期,对比苏联和其他国家的相对水平,那么无论在外交,内政还是在其他方面,我们都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

我们可以抨击斯大林冷酷暴戾,机器性高于人性。但也需要承认斯大林是一个头脑非常清醒的人,他非常清楚自己能力的边际,于是在他执政时期,苏联整体状态是对欧美技术引进保持开明和温和的态度,斯大林本人在保持其对东欧各国控制的前提下,对欧美各国也保持着相对温和的态度,保持着务实的态度扶持那些应当扶持的国家(例如朝鲜)而非漫无目的地撒钱。这样务实的态度让斯大林能够让一个在他上台的时候饱受战争摧残,工业基础十不存一的木犁国家变成了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拖拉机国家。

而在赫鲁晓夫到勋章帝,苏联敝帚自珍,对外技术交流几乎停滞,原本还相对温和的对外关系迅速僵化,斯大林去世前还有一定规模的美苏贸易急速萎缩。而在面对东欧各国的控制时也鲁莽而盲目地挥动拳头,全然漠视东欧各国的合法诉求。外贸方面更是极其盲目,把宝贵的外汇浪费在了快消品上的进口而全然没有引进先进技术。而国内计划经济委员会的执行能力也一降再降,相较于40年代末成熟期的计划经济委员会,勋章帝时代的计委完全变成了协商式的组织。

于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就从来没有从40年前那位领导人设计的模式下走出来。我并不认为这个问题是斯大林的责任,因为在他被赫鲁晓夫痛批打倒之后,苏联的未来就交给了玉米帝和勋章帝时代的三驾马车。而这三驾马车毫无意义交出了水平低劣的答卷。

最后,尽管这里提“what about”很不好,但我很想说在克林顿之后,美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小布什,奥老黑和神皇这几位在国内问题上也出现了赫-勃时期的胡乱挥拳和自动驾驶。

user avatar

因为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维系自己存在的唯一出路.

斯大林模式不过是苏联——这个通过革命理想凝结而不是遵循马克思基本原理搭建的国家——在理想化光环退散后从现实主义角度出发抓住的救命稻草.

选择斯大林模式本身就是无奈之举,很大程度上斯大林的胜利不是因为自己的先进,而是因为托洛茨基的失败——革命理论被主观意志提前搬入现实后的惨痛失败.

对于苏联的诞生和十月革命,从理论层面看我永远和普列汉诺夫站在一起:俄国不仅吃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苦头,而且也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够发达的苦头.

斯大林模式的胜出建立在两个敌人的倒下:托洛茨基布哈林.

前者的左出天际的世界革命论在理论正确到极致的同时在西欧的一片死寂的现实中不战自败,在十月革命的理论狂想中与列宁“越过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革命”的意图一拍即合后,面对三十年代的凋敝艰难却跌下云端.事实上在列宁都开始考虑靠鼓励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新经济政策)在遵守马克思理论的同时迂回前进时托洛茨基却向着更左边一路狂奔.这除了能收获军内一小撮安那其老兵外,怎么可能顶的过布哈林式的妥慎安抚呢.后期列宁加入布、斯使托洛茨基迎来第一次失败,进入革命和一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间阶段“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而后者,布哈林在艰难环境下以令人惊叹(有多少人会想到是布哈林呢)的理论水平和和令人钦佩的朴素的严谨科学精神总结出了日后成为苏联(较)科学的计划经济基石的社会平衡规律.却因为在政治斗争中近乎天真的弱小笨拙被消灭.

前者的失败让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名正言顺,后者的失败(更加令人惋惜)让斯大林的工业化更加粗暴残忍肮脏,让苏联的发育更加畸形.

为什么斯大林能赢?或者说,为什么托与布会输?

我要说,托洛茨基的失败是必然的,而布哈林的失败却是令人惋惜的,是可以避免的,但却也是有原因的.

托洛茨基的失败,是他理论的成功,现实的失败.换句话说,托在现实中的失败恰恰是他自己的理论,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次复仇.更大的复仇要等到1991年.托洛茨基的极左惯性让他把全世界作为一个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联系极其紧密的共同体——事实上只要把“高度”“极其”去掉是完全对的——于是在资本主义贫弱封建主义残存的俄国来场社会主义革命也就不是什么违背“马宗”的决定.因为在这样一个资本主义足够发达到全世界联接在一起的宇宙里,只要熬到不久的西欧爆发革命的将来,俄国的奴隶工人们也能吃到柏林的面包,喝到巴黎的美酒.当然事实就是德法一片寂静,列宁每天再早翻看报纸也没用,托洛茨基的演说再华丽震撼也没用.列宁,这个兼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禁欲主义,涅恰耶夫的残忍,特卡乔夫的时不我待、热里雅鲍夫的组织才能以及伊凡四世的专制和彼得大帝不惜一切代价的强国梦想革命领袖,在敏锐成熟的政治家现实感和对经典理论内在坚持的矛盾下勉强选择新经济政策却面临理想现实分裂、西方封锁、严格实行与否看领袖个人素养三难题.可以说,列宁的这个难题,作为遗产成为日后两派斗争的战场,而其现实感的一面实际上与斯大林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布哈林的失败,那就简单的多了.简单来说在他每天走访田野工地在笔记本上总结什么社会平衡规律的时候斯大林已经用各种手段保证了下次开会可以让你一败涂地.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就在十年前,包括布哈林的这些领袖们就确信比起“给我一个革命组织,把俄国翻转过来”,广泛民主制实在是“有害的儿戏”.但我们还是会去想,如果换一个布哈林,是否就会少几个饥寒交迫到易子而食的农民家庭,少一些不必要的审判呢.但也许,工业化也就没有那么成功了——(此处转入TNO)

说到底,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的必然选择.它不过是与列宁主义先锋队叙事一体两面罢了.列宁成功(至少我认为)地论证了革命的正当性,而斯大林则是正当性与合理性之间那广阔的灰色领域的产物.

user avatar

有能力突破的没有动力突破,因为斯大林体制下腐败是合法化体制化的,特权阶层取代资产阶级成为了剥削者,收入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是按政治地位分配。这些特权阶级作为斯大林体制的受益者,不可能主动放弃已经到手的利益,正如资本家不会主动改善劳动者待遇。

斯大林建立起了一整套保证领导干部层特权的制度。这个官僚特权阶层主要享有如下特权:
(1)宅第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2)特供权。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
(3)特教权。凡是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或保送入学的制度。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军事院校培养。
(4)特继权。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华住房和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
(5)特卫权花在高级领导人身上的费用,达到无法核算的程度。
(6)特支权。位居金字塔顶端的官员在国家银行有敞开户头,即户主可以不受限制随意提取款项的户头。

也就是说苏联的全部财富属于国家,但大多数资源用于为特权阶级服务,他们可以任意浪费苏联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巨大的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放弃吧?

当然,遇到罢工的情况资本家还是会妥协一下的,但要让资本家放弃剥削绝无可能。同理,在国家机器的运行已经出现大问题的时候,苏联特权阶层也会出现赫鲁晓夫这样的人,放弃部分特权,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这并不意味着赫鲁晓夫就希望改变斯大林体制,相反,他只是希望能够用尽量小的代价维护自身享有特权地位的政治框架的稳定存续。一旦国家机器恢复正常运作,苏联特权阶层必然会回到舒适区,也就是斯大林体制。

user avatar

民主政体只适合成熟的商业社会,稍一乱搬,就会变味成痞子政体和痞子社会。

俄罗斯绝非商业社会,既没有传统,更遑论成熟,威权政治走通了开明的路子,就算幸运的。

user avatar

因为本来就不应该突破得了。

毛主席说过一句话,很多人是没有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却被糖衣炮弹打倒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政治观念。很多人对拿枪的政治斗争(打仗)的难度是有充分认识的,却对拿着纸笔话筒统计报表,站上讲台,坐在会议桌边的政治斗争(改革)的认知极为幼稚天真。

人类历史上这类关乎大国国本的特大改革,突破不了才是正常的。足球运动员不能连过五人需要什么理由?一个人带球干五个人本来就是违反足球规律的事情,过不去是必然,过去了才是极端偶然,一旦做到了都值得大吹特吹。哪个球迷会觉得过不了5个人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需要刨根究底去问为什么的事情?

动摇国本的改革能够成功突破旧体制是政治奇迹,做成的人都上了教科书。苏联只不过和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没有创造奇迹,仅此而已,奇迹如果总能发生也不叫奇迹了。国本改革的失败根本不需要理由,本来就应该失败,万一成功了才是一件稀奇事,才有问为什么的价值。

user avatar

斯大林模式是春药,是冰毒,是竭泽而渔,一旦停止使用,立刻就会暴露苏联虚弱的事实。

可惜,在战后核武器的威慑下,人类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大范围和平,没有了世界大战,带有军事色彩的斯大林模式就是铁拳打在棉花上,和平竞争又竞争不过对立面,当初的许诺迟迟无法兑现,理想破灭,垮台散伙是迟早的事情。

user avatar

因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跨入到红色专家高居顶端的专家治国秩序。

在这里首先要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什么是“修正主义”,根据霍普金斯大学对苏联史以及一大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研究,修正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历史,往往就是指红色工程师治国这么一个阶段。所谓红色工程师,就是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红色官僚们和旧的知识分子合流之后形成的一个新的统治阶级。

这些红色工程师统治下的社会,既缺乏右翼的选票民主也缺乏左翼的工人民主,自然是威权主义的。

这很容易理解,在铲平因为身份地位或者财富等级划分的阶级之后,社会仍旧需要按劳分配,脑体差别贯穿着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倘若不克服教育上的不平等,那么阶级被再生产出来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这一点在卡尔•马克思的时代就早已被遇见,他在《哥达纲领批判》里就提出过按劳分配的局限性,并且认为“按劳分配”是资产阶级政权的手段,而不属于无产阶级。后世布迪厄完整了这一套理论,提出了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不过那又是后话了。

苏联和后面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刚开始建国的时候都试图克服这种教育上的不平等以避免走向修正主义,试图“文化革命”,然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失败了。而走向了另外一个红色专家高居顶端的专家治国秩序,就连现如今看起来很“原教旨”的朝鲜,实际上也已经把所谓“劳动的知识分子”纳入到国家的统治阶级之一-并且几乎是最重要的位置(参考朝鲜劳动党党徽,这也是为什么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如此稳固的原因之一)。


下面就从苏联铲除阶级差别的努力到其走向技官治国的时代变迁,论述一下苏联是何以走向修正主义的。

一、苏联的新生,及其消除阶级差别的努力

早在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与俄国的技术知识界就有着重要的潜在可能性达成统一。肯代尔·贝里斯(Kendall Bailes)就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的技术知识界,两者都决定用科学来现代化俄国。两者目的统一就为两者最终弥合奠定了基础。而且,布尔什维克党对于俄国的技术知识界的统制,对于一直被沙俄雇佣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计划者来说,也不是什么完全陌生的东西。另外,列宁也赞赏技术知识界的知识和务实的倾向。

在沙俄倒台,工人占据工厂,农民占据土地的情况下,这些知识分子的秩序倾向还是会倒向布尔什维克党,而舍弃了和布尔什维克党竞争的民粹主义党和无政府主义党。倘若布尔什维克本身受过圣西门的启发,那么两者可能会联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由专家治理的社会。

然而,事实上布尔什维克党信仰着马克思主义消除阶级差别的目标,那么他们就必然和知识阶级界的专家们发生尖锐的冲突,这些知识阶级自然包括技术知识分子界,从而导致了一段持久而尖锐的冲突。

在苏维埃的早期,苏联共产党与知识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比中国五十年代初中共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要变化无常和敌对得多。由于一大批知识分子拒绝与新生的革命政权合作,对头六个月广泛的罢工,布尔什维克当局的回应是让所有的技术专家去强迫服役。列宁称苏维埃当局为一方,资产阶级的代表及其部分知识分子为另外一方,这是两方的一场内战。 在这个阶段,布尔什维克创立了红压倒专的管理机制。

就像后来在中国实施的那样,党委派出政委监督在职的经理厂长和技术人员,虽然他们与和其合作的技术人员给予丰厚的报酬,却在政治上避开他们。取而代之的是,党招收工人入党,并提拔工人到权位上,来加强自己的队伍。

1928年,布尔什维克夺权十年之后,党内仅有128名工程师,而工人却有74.2万。苏维埃的工厂一般是由一名红色厂长来管理,他一般出身于工人,且极少受到正规教育;这位红色厂长依靠一位总工程师的帮助,这位总工程师通常不是党员。

在俄国,与后来的中国一样,早期的共产党教育政策波动,总是朝着一个激进的方向移动。列宁把马克思关于需要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评论,当作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目标;1919年制订的《布尔什维克规划的教育政策要点》,承诺改造学校,把它“从资产阶级控制的武器改造成彻底摧毁社会内部阶级分裂的武器”。规划许诺为十七岁以前的所有少年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大学的大门对所有人敞开,并在学习与生产劳动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当然,这些只是对未来的承诺;

在当时,大部分民众是文盲,学校很少,而且大部分老师敌视新生政权。在苏维埃时代的头十年里主要仍是自治的学校,成了不同的教育议程竞斗的场所。苏联教育当局努力实施进步的教学方法,它基于实用知识和全面的智力发展,但许多老师则努力维持常规的标准及方法;而无产阶级的学生战斗着,要从“资产阶级的师生”那里夺回对学校的控制权。在高等学校,一道宽阔的社会及政治的鸿沟把两派学生分开:一派是从传统中学毕业的、出身昔日精英家庭的学生;另一派是工人阶级学生,其中大部分是由工会、党、共青团推荐来上专门为工人开设的大学预科的。(参考下面这段《钢铁是怎么炼成到的》的学校情景节选)

扎利瓦诺夫(富裕的子弟)一边轻蔑地看着丽达,一边小声地跟莉莎嘀咕着什么。坐在前排的高年级女生,鼻子上扑着粉,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狡猾的小眼睛滴溜溜地四处转...那个青年机枪手也在那里。他正焦躁不安地坐在舞台边上,用仇恨的眼光看着打扮得非常时髦的莉莎·苏哈里科和安娜·阿德莫夫斯卡娅。她们正旁若无人地同向她们献殷勤的男生交谈着。
一个中产青年走上舞台,整了整制服,说:“抱歉得很,同志们。我弄不明白,究竟想要我们做什么。要我们搞政治吗?那我们什么时候学习呢?我们总得把中学念完吧。要是组织个体育协会,办个俱乐部,让我们在那里聚会聚会,读点书,那倒是另一回事。可现在是要我们搞政治,搞来搞去,最后就会给绞死。对不起,我想这种事情是没有人乐意干的。”会场里响起了笑声。奥库舍夫跳下舞台,坐了下来。
这时候那个年轻的机枪手出来讲话了,他狠狠地把军帽拉到前额上,愤怒的目光朝台下扫了一下,大声喊道:“笑什么?你们这帮混蛋!”
他的眼睛像两块烧红了的火炭。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气得浑身发抖,接着说:“我叫伊万·扎尔基。我没见过爹,没见过娘,从小就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白天要饭,晚上就在墙根底下一躺,挨饿受冻,没个安身的地方。日子过得连狗都不如,跟你们这帮娇小姐、阔少爷比,完全是另一个样!

二、苏联的工人民主政策的取消,和走向威权主义的阶段

1931年,斯大林发表了两个讲话,标志着文化激进主义的这一阶段的终结,也标志着被尼古拉斯·蒂玛舍夫(Nicholas Timasheff)有名地称为“大退却”的开始。在第一个讲话中,斯大林谴责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而在第二个讲话中,他宣布,旧的知识界正在移到苏维埃政府这一边来。激进的教育政策逐渐被翻了过来。成年工人被推荐上大学一事偃旗息鼓了,入学考试恢复了,学校收费也引进了。分数、课程考试和常规的教学方法恢复了,实用知识的学习以及学生参与生产劳动之事也减少了。学生被劝诫,不要干涉管理,且被鼓励要尊重教师的权威。阶级倾向被取消了,而且,对昔日知识精英(无论是教授还是工程师)的攻击被劝阻。专业级别被恢复,而且,对那些有较高资格、 做岀更大贡献人士的工资及待遇也增加了。这导致工人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之间有了一个稳步加大的鸿沟。

在1930年代初,成千上万新被打造出来的无产阶级红色专家毕业,进入了劳动大军。最初他们被招收进来上大学,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取代那些不可靠的资产阶级专家,但到最后,大部分的老专家仍被留了下来。结果证明,在激进政策被抛弃后,在不断发展的工业化热潮中, 仍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新、老专家。尽管如此,许多年青的红色专家得到提拔,取代了文化水平低下的红色厂长与经理(1920年代从工人队伍中提拔上来的),1936-38年间大规模的官员遭清洗一事,促进了这一过程。"结果,红压倒专的结构被一个新的模式所取代;在这个新的模式中,政治、管理和技术的领导合在一起,权威集中在单一的又红又专的厂长手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第一批红色专家的成员迅速升迁到党和国家的官僚机构中,并且在1960年代及1970年代逐渐掌控了苏联的领导权。由于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强烈的阶级偏向政策,这些领导人一般是工人阶级出身,但在阶级歧视被取消后,教育机构也逐渐更多地从知识阶级的子女中招取学生。

虽然政治运动在随后的岁月里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受害者,但在1930年代初放弃了文化激进主义以后,主要的政治运动并没有专门针对旧知识精英的成员,也没有使与教育相关的社会不平等作为政治动员的一个原因。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由两个友好的阶级,工人和农民,还有一个他称为「劳动的知识分子」的阶层组成。后面这个术语,正如费茨帕特里克指出的那样,不仅换掉了贬义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词,现在还包括着旧的知识界成员及党的干部两者。到1950 年代,苏联顾问专家到达中国之时,苏联正由红色工程师们管理着,他们是被一个有着明确等级制度的学校体系和一个信奉专家治国论的党组织所选拔的。

实现一个无阶级社会并清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的目标,直到苏联的覆亡,都是苏联共产党教条的一个正式部分——并神圣不可侵犯地写入国家的宪法。然而,在文化激进主义于1930年代初被放弃之后,这一目标不是要靠阶级斗争的手段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工人农民文化的逐渐改善、使他们可以达到知识界的水平来实现的,而知识分子现在成了效法的榜样。这个新的阐释激起的社会骚动要小得多,但是,它对减小阶级差别的影响甚微。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给知识界成员所提供的工资及物质条件,比起工人的来说,在稳步增长,而且巩固知识精英的社会优势、促进其代代再造的制度也被精心打造,并得以加强。

三、评价

苏联铲除阶级差别的努力以及几乎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铲除阶级差别的努力,都走向了同一个专家治国的结局,关于此,根本上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工程主义化必然会大量依靠知识分子,尤其是理工科的知识分子,这就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框架合法占据了一个高地,并且为其谋求高的阶级地位建构了法理性。这几乎是必然而然的事情,这个问题本身的答案其实更简单:

只能说苏联的“革新开放 ”,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逐步开始了,因此走向威权主义也是不可避免之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未能突破其威权政治模式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十月革命的起点,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和固化。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苏联突破不了威权政治模式的原因:一、革命的基因与列宁主义的遗产: 革命的激进性与“先锋队”理论: 十月革命本身并非基于普遍的民众授权,而是一场由布尔什维克.............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选择突袭美国珍珠港而非苏联,其决策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经济需求以及对未来格局的判断。简单来说,美国是当时日本扩张其在太平洋地区霸权的直接阻碍,而苏联则并非其当下的主要目标,甚至在某些时期是潜在的盟友。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战略目标与现实威胁的判断1. 日本的.............
  • 回答
    .......
  • 回答
    苏联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它经历了一个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而这场变革也深刻地影响了科学技术,包括数学的发展。你提到的“苏联建立后突然出现了一大批数学家”的现象,与其说是“突然”出现,不如说是在特定的历史土壤和国家战略下,数学人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培养,从而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要理解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到后来的“反苏”,并且是在其子蒋经国当时仍在苏联的情况下发生的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政治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演变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一、 早期合作的背景与动因: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与共产国.............
  • 回答
    70年代,美国战斗机在与苏联的竞争中确实呈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飞跃,这种“甩开一个段位”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涵盖了技术、战略思想、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冷战的宏大背景下,看看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这场技术革命。一、冷战背景下的竞争加剧与技.............
  • 回答
    古巴导弹危机,一场足以让世界跌入核毁灭边缘的惊心动魄的13天,最终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退让”告终。很多人好奇,这位以强硬著称的苏联一把手,为何会在最后关头选择了让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临阵退缩,而是赫鲁晓夫在极端压力下,权衡利弊、审慎决策的结果。导火索:美国的“切肤之痛”与赫鲁晓夫的“战略考量”首.............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棒,触及了历史叙事和公众认知形成的关键点。为什么在谈论二战欧洲战场时,许多人会首先想到英美登陆诺曼底、解放巴黎、阿登战役,而相对忽略苏联的贡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件本身的性质,也有宣传、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历史叙事的主导权与西方视角.............
  • 回答
    《鹿鼎记》里,苏荃和阿珂对韦小宝态度的转变,确实是书中一大看点,也是韦小宝这个角色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这俩姑娘,一个美艳风情,一个是绝世美人,原本都对韦小宝是又恨又鄙夷,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仇敌,怎么后来就彻底“沦陷”了呢?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韦小宝身上那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以及他骨子里透出的那.............
  • 回答
    哇,你女朋友发这句话过来,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对吧?“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可不是什么日常闲聊的开头。咱们来好好捋一捋,看看她可能是怎么想的,我尽量说得详细点,就像你跟朋友聊一样,把那些生硬的“AI痕迹”都去掉。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件事儿有多大。你想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那可是二十世纪末改变世.............
  • 回答
    战锤40K宇宙里突然冒出克苏鲁生物?这事儿要是真的,那可就炸窝了!原本就够黑暗、够绝望的宇宙,一下子又添了更深层次的恐怖。首先,我们得明白,克苏鲁神话里那帮“旧日支配者”和“伟大种族”,他们的力量体系跟战锤40K的灵能、科技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克苏鲁生物的强大,更多的是一种“认知战胜”,一种基于宇宙法.............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其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渊源以及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关系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社会主义阵营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推广和实践: 苏联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肩负着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马.............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 回答
    关于苏联出兵平定匈牙利(1956年)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为何人们会对这两次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国际形势、苏联的政策目标以及事件对各方造成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联在1956年平定匈牙利事件。1. 当时匈牙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