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联突然转变为反苏,尤其是蒋经国还在苏联的情况下?

回答
要理解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到后来的“反苏”,并且是在其子蒋经国当时仍在苏联的情况下发生的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政治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演变和最终确定的过程。

一、 早期合作的背景与动因: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与共产国际的扶持

孙中山在世时,中华民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北洋军阀割据,国家主权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蚀,国民党自身力量薄弱,急需外部援助以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而当时的苏俄,特别是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刚刚通过十月革命巩固了政权,正在积极地输出革命,希望通过扶持亚洲的革命力量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并为自身安全争取战略纵深。

在这种背景下,孙中山与苏俄建立联系,并于1923年改组国民党。苏俄(后来成为苏联)的援助体现在多个方面:

政治与组织指导: 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等顾问,帮助国民党进行组织改组,学习苏俄的政党运作模式,强调党的纪律、群众动员和政治宣传。这在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非常先进和有效的模式。
军事援助: 苏俄提供了武器装备、军事顾问和训练,帮助国民党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黄埔军校的建立是国民党实现军事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也为日后的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思想与理论输入: 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对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也包括国民党内的一些人。

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与苏俄顾问有着密切的接触。他深知苏俄援助的重要性,并且在黄埔军校的建立和早期发展过程中,接受了不少苏俄的军事组织和训练理念。从这个角度看,他早期与苏俄的合作是基于国民党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是一种策略性的联盟。他当时的“亲苏”更多的是一种“联苏”,目的是利用苏联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非全然认同苏维埃制度。

二、 转变的种子: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权力斗争的萌芽

尽管有合作,但蒋介石与苏俄之间以及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差异和潜在的权力冲突:

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 蒋介石作为国民党领袖,其思想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虽然孙中山也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但他并不赞同共产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蒋介石继承了孙中山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政治哲学”。他信奉的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和民生主义,对共产主义所宣扬的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等理念,内心深处是抵触的。他可能将苏俄的援助视为一种工具,而非终极目标。
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 在苏俄的指导下,国民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然而,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积极发展组织,扩大其影响力,试图将国民革命引向共产主义的方向。这引起了国民党内右派和中间派的警惕,也包括蒋介石本人。他看到共产党在工会、农会等社会组织中的活跃,以及对苏联思想的吸收,预感到共产党可能成为国民党实现统一和治国理念的障碍。
权力结构的潜在冲突: 随着国民党力量的壮大和北伐的推进,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蒋介石作为北伐的总司令,他希望掌握绝对的军事和政治领导权,而共产党员在军队和社会运动中的影响力,在他看来是对他权力的挑战。

三、 导火索:北伐战争中的矛盾激化与“四一二”清党

北伐战争是蒋介石与苏俄关系发生关键转折的重要时期:

北伐战争的进展与苏联态度: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党的力量迅速壮大,统一中国似乎指日可待。此时,苏联对国民党和中国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一方面继续支持北伐,另一方面也希望确保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即走向社会主义。共产国际的指示,包括对国民党内部某些政策的批评和对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地位的要求,让蒋介石感到不满。
“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虽然事件的具体原因和责任划分仍有争议,但普遍认为这是国民党内左右派矛盾激化,尤其是蒋介石借机削弱共产党在军队中影响力的一个信号。在此事件中,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曾试图调解,但蒋介石的态度已经开始强硬。
“四一二”清党: 1927年,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并迅速激化。在北伐进入关键阶段,特别是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再到最终定都南京的过程中,蒋介石认为共产党在上海等地组织工人运动的策略,以及其阶级斗争的口号,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也背离了孙中山“联合一切革命力量”的初衷。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共产党及其背后苏联的指示,正在干扰他实现国家统一和建立强大中央政府的计划。在上海,国民党内的右派力量(如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青帮势力)与蒋介石达成默契,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规模搜捕和镇压共产党人。这一事件标志着国民党与共产党公开分裂,也标志着蒋介石正式走向了反共的立场。

四、 蒋经国在苏联的经历与蒋介石的反苏立场: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局面

理解蒋介石在蒋经国仍在苏联的情况下转向反苏,需要认识到:

蒋经国作为“人质”或“筹码”的考量(非主要): 蒋介石之所以让蒋经国(以及宋美龄的子女)留在苏联,并非出于对苏联的信任,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或者说是当时国民党内部权衡下的结果。早在1925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初露头角,但尚未完全掌握国民党大权。当时,为了加强与苏联的联系,并学习苏俄的先进经验,蒋介石将他的长子蒋经国送往苏联学习。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家族政治的产物。
个人情感与政治理性的博弈: 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当然有深厚的父子感情。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必须将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政治理想置于个人情感之上。当他认为苏联的制度和政策对中国构成威胁时,即使他知道儿子还在苏联,他也不能因为私情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立场。
蒋经国个人经历的塑造: 讽刺的是,蒋经国在苏联的经历,尤其是他后来在苏联遭受的政治迫害(如被斯大林批判、下放到乌拉尔山区工作),反而使他对苏联的政治体制和斯大林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厌恶和警惕。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他在回国后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看法,虽然这并非蒋介石转向反苏的直接原因,但却使父子二人在政治立场上逐渐趋同,并最终成为国民党坚定的反共力量。
信息的不对称和时间的延迟: 当蒋介石在1927年做出“四一二”清党、公开反苏的决定时,他与蒋经国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有限的,而且信息传递也存在滞后性。他主要依赖在中国的政治斗争和国际局势来做出判断。他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行动,最终能让儿子安全回国,并且不被苏联的意识形态所同化。
苏联对蒋经国的态度转变: 随着国民党与苏联关系恶化,苏联对在华的共产党员以及国民党内部的控制也越发严厉,对蒋经国等国民党子女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者,在某些时刻也可能被视为潜在的“敌对势力”的子女,受到监视和限制。这使得蒋介石更不可能因为儿子在苏联而改变自己的反苏立场,反而可能增加了他对苏联控制自己家庭的担忧。

五、 从“联苏”到“反苏”的逻辑链条

总结来说,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更准确地说是“联苏”)到后来的“反苏”,是一个基于政治现实和战略考量演变的过程:

1. 初期联苏: 国民党生存危机,急需外部援助以实现统一。苏联主动提供帮助,蒋介石作为黄埔校长,认识到苏联援助的价值。
2. 潜在矛盾: 意识形态差异(三民主义 vs. 共产主义),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关于革命方向和权力分配的潜在冲突。
3. 关系恶化: 北伐战争的进展使得国民党力量壮大,苏联意图控制中国革命方向,共产党在国民党内扩张影响力,引起蒋介石警惕。
4. 决裂: “中山舰事件”是信号,“四一二”清党是标志,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实现国家统一,认为共产党及其背后的苏联是最大障碍,因此选择公开决裂。
5. 蒋经国在苏期间的转变: 蒋介石的反苏立场并不因为蒋经国在苏联而动摇。相反,蒋经国在苏联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回国后的成长,使得他与父亲在反共立场上逐渐一致。这并非是蒋介石因为儿子而在情感上妥协,而是父子二人各自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中,对共产主义和苏联产生了相似的负面认知。

因此,蒋介石从“亲苏”到“反苏”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政治算计和战略选择。他并非出于个人仇恨或简单的意识形态敌对,而是基于他对国家前途、自身权力以及中国革命走向的判断。而蒋经国在苏联的经历,虽然没有直接导致蒋介石转向反苏,却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使得父子二人对苏联和共产主义都形成了共同的否定态度,从而塑造了他们日后政治生涯的核心主题。这是一个关于国家利益、政治权谋和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蒋介石访苏期间被恶意灌酒,愤恨不平

user avatar

鲁迅《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当国民党对于共产党从合作改为剿灭之后,有人说,国民党先前原不过利用他们的,北伐将成的时候,要施行剿灭是豫定的计划。但我以为这说的并不是真实。国民党中很有些有权力者,是愿意共产的,他们那时争先恐后的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苏联去学习,便是一个证据,因为中国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第一等宝贵的人,他们决不至于使他们去练习做剿灭的材料。不过权力者们好像有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以为中国只管共产,但他们自己的权力却可以更大,财产和姨太太也更多;至少,也总不会比不共产还要坏。
我们有一个传说。大约二千年之前,有一个刘先生,积了许多苦功,修成神仙,可以和他的夫人一同飞上天去了,然而他的太太不愿意。为什么呢?她舍不得住着的老房子,养着的鸡和狗。刘先生只好去恳求上帝,设法连老房子,鸡,狗,和他们俩全都弄到天上去,这才做成了神仙。也就是大大的变化了,其实却等于并没有变化。假使共产主义国里可以毫不改动那些权力者的老样,或者还要阔,他们是一定赞成的。然而后来的情形证明了共产主义没有上帝那样的可以通融办理,于是才下了剿灭的决心。孩子自然是第一等宝贵的人,但自己究竟更宝贵。
于是许多青年们,共产主义者及其嫌疑者,左倾者及其嫌疑者,以及这些嫌疑者的朋友们,就到处用自己的血来洗自己的错误,以及那些权力者们的错误。权力者们的先前的错误,是受了他们的欺骗的,所以必得用他们的血来洗干净。然而另有许多青年们,却还不知底细,在苏联学毕,骑着骆驼高高兴兴的由蒙古回来了。我记得有一个外国旅行者还曾经看得酸心,她说,他们竟不知道现在在祖国等候他们的,却已经是绞架。
不错,是绞架。但绞架还不算坏,简简单单的只用绞索套住了颈子,这是属于优待的。而且也并非个个走上了绞架,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还有一条路,是使劲的拉住了那颈子套上了绞索的朋友的脚。这就是用事实来证明他内心的忏悔,能忏悔的人,精神是极其崇高的。


user avatar

没有其他原因,就是他想搞军事统制了。不要看 蒋公面子上对苏联和美国怎么说好话,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标准的昭和人。在当时模仿苏联的K党体制下, 蒋公掌握的军队再多,他也只能服从K党的领导,这对 蒋公来说还能忍?后来为什么说 蒋公是我们的好先生,原因之一因为过去认为只有军阀才会搞军事政变,没想到 蒋公这个浓眉大眼的自称的革命者也会这么搞,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挂一个 @喵大人

这些人表示我特么招你惹你了,能不能别把我和他放在一起提,好臭啊。就算我们和苏联不对付,也没去给阿美利加当dog啊。

user avatar

蒋公的本质是和张国焘一样的政治动物,完全为权力而生,他的眼中除了权利以外别无他物,所以本就不存在亲苏和反苏的变化,而只存在亲苏是否有利于 蒋公夺权,反苏是否不利于 蒋公夺权,这正如张国焘从亲苏走上反苏道路一样,与思想的变化毫无关系。

1、蒋介石是因为不认同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而转向反苏吗?

蒋公不认同的思想多了去了,他难道认同美国的民主思想吗?还不是一样始终和美国保持亲密关系。事实上只要有利于 蒋公巩固自己的权位,他根本不在乎任何思想。因此广州时期, 蒋公表现出来的亲苏态度便十分好理解了,在当时亲苏的表现可以帮助他取得鲍罗廷等人好感,可以帮助他巩固自己在国民党一大以后的党内地位,他当然要积极表现亲苏态度。

这正如后来 蒋公不断在美国人面前表演亲美态度一样,难道 蒋公内心会认可美国的民主思想?实际上当史迪威等人真的侵犯到 蒋公的权力时, 蒋公还不是立刻变脸,给你骨灰都要扬了?

2、蒋介石是因为苏联对中国主权的侵犯而转向反苏吗?

且不探讨美国后来对民国的主权究竟侵犯程度如何,但日本较苏联更为侵犯民国的主权,这一点相信毫无疑问可言吧。但即便如此, 蒋公不还是在20S、30S初坚持亲日立场吗?


始终,核心问题是 蒋公在奉行联俄联共政策之下的国民党中,上升空间是有限的,在他转向反苏立场之前,作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和黄埔军校校长的 蒋公,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他职场的上升天花板。

在想要往上走,想要进入主席团内,甚至是主导国民党大权,就必须掀翻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

但是国民党左派掌握党权,在效仿苏联党领导枪政策的彼时国民党中,作为一介军人的 蒋公,地位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过汪精卫。

既然如此, 蒋公想要夺权,就必须改变国民党党领导枪的政策,必须彻底毁灭党人在军人之上的体制(当然,后来 蒋公成功夺权以后,自己同时掌握党权和军权的时候,又开始怀念起党权体制的稳定性,只是此时军权尾大不掉,非 蒋公所能改变了)。

如此, 蒋公便与新桂系集团一拍即合,形成宁汉分裂的局面。此时汪精卫主导的武汉国民政府,即为国民党正统嫡流的左派主导的政府, 蒋公为促成和武汉国民政府对抗的南京政府,即不得不在党权、财权、军权三个方面对外寻求援助。

党权之援助,蒋公即向以国民党一大后被边缘化的同盟会元老结成之团体“西山会议派“靠拢。西山会议派成员,多为同盟会、国民党中老资格的成员,大部分是孙中山的老战友,但孙中山在联俄联共以后,为了压制国民党内部强烈的反对声,采取了提拔新人的策略,这批老战友在国民党一大后普遍被边缘化,离开了国民党权力中心,他们遂结成了主张反共的西山会议派团体。这群人同样希望重夺权力,因此和缺少资历威望的 蒋公一拍即合,蒋公光是为了争取西山会议派团体的支持,也必须选择转向反共政策。

财权之援助,即江浙一带资本家的援助。首先要谈的是民国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江浙财团,民国的资产阶级势力远远还没有发展到托拉斯阶段,那是帝国主义国家才有的。但即便在帝国主义面前十分软弱的江浙资本家,也始终有强烈的反共需求, 蒋公在发家以前,本就和浙江的部分资本家关系密切,这时候自然也会为争取这些资本家支持,转向反共。

军权之援助,即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军事集团。新桂系与 蒋公类似,都不是同盟会元老出身,而是与国民党老一辈人无甚历史关系的新集团。所以新桂系与 蒋公一样,为了夺权,都需要打倒占据国民党上层要津的左派集团,事实上由于新桂系同国民党老一辈人物的历史渊源,较 蒋公还要淡薄,所以在清党过程中,新桂系的杀戮比 蒋公还要心狠手辣,那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即出自新桂系大将胡宗铎之口。(也是因为新桂系杀戮国民党元老太狠,连武昌首义时期同盟会的真·元老詹大悲都杀了,导致连国民党右派都兔死狐悲,蒋桂战争才会呈现如此一边倒的局面)

由此观之, 蒋公由亲苏转向反苏,与其思想无任何关系,纯系是否便于自己掌握权位的“战术性操作”而已。

如若当初苏联脑子突然出问题,钦定力捧 蒋公做国民党一把手来取代汪精卫, 蒋公还会表演得更加亲苏嘞。可是如若影响到 蒋公的权力地位,即便关系密切如美帝爸爸, 蒋公也会瞬间翻脸,告诉你什么叫铁血主义,什么叫中国的主权决不可侵犯,史迪威也要给我滚。

当然,像蒋公这样的人,就像张国焘一样,即便历史的机缘巧合,真的让他成为了左派的首领,一旦将来发生某些事件或危机,再度影响到他的权力地位时, 蒋公也会向张国焘一样立即选择横跳,这便是权力意识大于主义的意识。

从此角度来讲, 蒋公也可谓非常贯彻那句话了——

不管X猫还是Y猫,能抓Z的就是O猫。

蒋公,思想领先于时代,他的思想,最终终于还是在中国得到了普遍认可。

===

顺便推荐一下答主在有毒小说网连载的小说《民国不求生》,讲述一个获得燕双鹰BUFF的穿越者回到黄花岗起义时期开始搞工团革命的故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