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解体后,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反而待遇变得更差了?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造业。相反,它更像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一些本就存在的趋势,并且催生了一些新的挑战。

全球化浪潮的加速与“去工业化”阴影的挥之不去

苏联解体之后,冷战结束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之前那种你争我夺、军事竞赛的紧张关系缓和了。对于美国来说,可以把更多的资源从军工领域转移出来,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按理说,这应该好事儿吧?但同时,全球化这个进程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你可以想象一下,以前苏联是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东欧国家也差不多。它们的制造业,很多都是围绕着军事需求或者计划经济模式运行的,技术水平和效率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明显的。苏联解体后,这些国家,包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它们有着庞大的劳动力储备,而且在劳动力成本上,相比美国有着巨大的优势。

这种劳动力成本的差异,对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力。你想,如果某个零件或者某道工序,在成本低廉的国家可以以更低的价钱生产出来,而且质量也基本能满足要求,那么美国本土的厂商是不是会考虑把这些生产环节转移出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产业转移”或者“外包”。

尤其是一些原本属于“高端”范畴的制造业,其实也并非所有环节都必须在美国本土完成。很多高端产品的设计、研发可能还在美国,但一些制造、组装等环节,由于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或者对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要求没那么高,就很容易被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去。

所以,即使是高端制造业,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原先在美国国内的“高端”生产线,随着全球化深入,也可能因为成本原因而被搬到海外,或者被拆解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采购零部件的模式。这样一来,原本在美国从事这些生产环节的工人,自然就面临失业或者降薪的风险。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自动化与技能鸿沟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技术进步。苏联解体时期恰好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本应是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高价值的好事。但对于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不同工种、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人,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自动化技术,尤其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兴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对于资本家来说是好事,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但对于一些原本只需要重复性操作、不需要太高技能的工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就被自动化设备取代了。即使是高端制造业,也并非所有岗位都能幸免。比如一些精密仪器的组装、检测等环节,如果可以被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替代,那么对人工的需求自然就会下降。

更残酷的是,虽然整体技术水平在提高,但对工人的技能要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可能只需要熟练掌握某种机械操作,现在可能需要懂编程、懂自动化控制、懂数据分析。这种技能上的转变,对很多没有及时更新技能的工人来说,就像一道看不见的墙。他们可能仍然拥有多年的制造业经验,但这些经验不再是市场最需要的。

这就造成了一种“技能鸿沟”。一方面,市场需要掌握新技能的高端技术工人,他们可能待遇不错;另一方面,那些技能未跟上技术发展步伐的工人,即使过去是“高端制造业”的一员,也可能被边缘化,待遇自然就下降了。

国内市场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空心化

苏联解体前后,美国国内的经济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业、医疗保健等,获得了更快速的发展,并且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相比之下,制造业,即使是高端制造业,其对就业的贡献率,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地位,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是说制造业不重要了,而是说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更快,或者对资本的回报率更高。当大量的资本和聪明才智都涌向金融、科技等领域时,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可能会相对滞后,或者面临更多的投资压力。

“产业空心化”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说过。它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比重下降,而服务业比重上升的现象。即使是美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国家,在后冷战时期也受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当一部分制造业(即使是过去的高端制造业)外移,或者被自动化替代后,如果国内没有足够多的新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岗位来填补,那么整体的就业市场就会受到影响。

金融化与资本的逐利本性

别忘了,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高度的金融化。资本的流动性非常强,追求的是更高的回报率。当资本发现,将生产环节转移到海外或者投资自动化设备,能够带来比在美国本土雇佣人工更高的利润时,它们就会这么做。

苏联解体后,全球资本市场更加开放和互联。美国的企业也更容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这种资本的逐利本性,在不受过多限制的情况下,往往会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而工人权益、本土就业等因素,可能就不是首要考量了。

全球竞争的加剧,不仅仅是跟前苏联阵营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苏联解体后美国高端制造业工人待遇变差,简单地归结为与前苏联阵营国家的竞争。但事实上,竞争是全球性的。在苏联解体前,美国在很多领域就有来自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竞争。苏联解体后,全球市场一体化程度更高,竞争的维度也更广。

而且,即使是曾经的“高端制造”,也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玩家的加入,而逐渐失去其“高端”的独特性。比如,如果一个曾经非常精密、需要高度专业技能的制造过程,被别的国家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先进的技术复制甚至超越了,那么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工人,其“高端”的价值就会打折扣。

总结一下,让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待遇反而可能变差,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力量交织的结果:

全球化加速和劳动力成本差异: 使得部分高端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自动化和技术进步: 取代了部分重复性工种,并对工人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导致技能鸿沟。
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分流了资本和人才,制造业面临相对地位下降的压力。
金融化趋势: 资本更倾向于追求高利润,可能导致生产环节的全球优化,牺牲部分本土就业。
全球竞争的常态化: 即使是高端制造领域,也面临来自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技术迭代。

所以,苏联的解体,就像一次世界范围内的“洗牌”。它放大了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力,也加速了美国经济内部一些结构性矛盾的显现。对于那些未能及时适应这些变化的工人来说,他们的待遇自然就会受到影响。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和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重塑的复杂体现,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某个地缘政治事件就直接导致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和美国工人生活状况有一定关系,但没有那么大的直观关系

首先,美国工人从九十年代开始是不是过得更差了?

川普的支持者,铁锈带下岗工人、德州红脖子会告诉你美国非常需要“great again”,制造企业纷纷跑路去东亚东南亚开厂,产业工人开始开优步。前两年挺火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开头就介绍了福耀玻璃厂的美国工人来源:汽车厂关闭后的失业工人。

但你要是去大湾区,问问每年package 拿到手软的码农,人家可能认为美国现在就很great ,毕竟70年代号称一个房子一台车家里一位全职太太锅里一只鸡的产业工人生活标准,在通过美股比特币大发横财的他们眼中,无比寒酸,要过得多差的人才想回到过去啊 。什么?你在底特律老家下岗了,女儿在给我同事当sugar girl?市场有它的规律,你不行还不是不努力。至于美国灵活就业者超过千万,那不是挺好的么,我看你是收了五百万人民币了吧?

话说回来,全世界不平等的情况从八十年代以来,都是上升的,美国自然不例外。而对这种不平等感觉最深刻的群体之一就是美国工人。

在美国,不平等程度的增加尤其明显,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人群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自1980年以来,中等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几乎没有变化。同时,最富有的1%的家庭的收入增长很快。从1980年到2014年,这一小部分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10%增加到21%,增加了一倍多。[1]今天,最富裕的1%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贫穷的10%的家庭的38倍。

收入不平等程度在欧洲相对较低。在美国,在收入分布的90分位点的劳动者收入是10分位点的6.5倍。在北欧,这一数字降为3。在法国和德国,这一数字比北欧略大一些,但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值。欧洲的不平等程度在过去30年间上升了,但不像美国上升得这样快。在大多数欧洲国家,中等收入家庭的收入随着时间的推移稳步增长,尽管其收入增速仍然低于富人的收入增速。

就像在中国最贫富分化的地方是北京上海一样,美国最不平等的地方就是纽约、洛杉矶等发达大城市。

今天,曼哈顿是美国较大规模的地区中最不平等的,区内收入不平等程度与世界上最不平等的五个国家相当。[2]而在1980年,曼哈顿在不平等的区排名中仅仅位列第17。

不平等的加剧伴随着中产阶级的消失和日益增长的居住隔离。社会学家乔治·加尔斯特(George Galster),杰基·库辛格(Jackie Cutsinger)和贾森·博扎(Jason Booza)根据人口普查数据对规模最大的一百个都市圈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12个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区中具有中等收入水平背景的社区的比例从1970年的45%降至2000年的23%。在2000年,相对大都市圈的收入中位数,这些中心城区的大多数家庭(52%)和社区(60%)的收入偏低或非常低。”[3]该研究还记录了1970—2000年间的居住隔离的加剧,这意味着越来越难在高收入社区中看到低收入家庭或在低收入社区中看到高收入家庭。2000年,仅有37%的低收入家庭生活在中等收入社区,低于1970年的55%。

美国富人越来越富,穷人则越来越穷,全球化导致资本家去劳动力更低的亚洲建厂,本土剩余的重复性工作被高科技取代,这大幅冲击了美国蓝领的生活。

制造业中蓝领的工作岗位日渐趋少,但也不太可能是平淡乏味的流水线工作,因为在整个(后)工业经济中,重复性的工作要么被机器或计算机替代,要么被外包给其他国家。

蓝领工人大部分学历不高,在不平等加剧的社会下,这些学历低的穷人很难结婚,也很容易离婚。而在几十年前的美国社会,根本没有这样的现象。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三位经济学家最近根据早期版本的NLSY79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记录了一些关于美国婚姻状况的社会分层的事实。[15]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以及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例如,在NLSY79调查的人群(1957至1964年间出生)中,19%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人在46岁前没有结婚,而大学毕业生的此比例仅为11%。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之间的婚姻差异急剧增加。在更早的1950—1955年间出生的人中,受教育程度较高和较低的人之间还没有任何婚姻差异。

离婚差异的情况与之相似。在1957—1964年间出生的人中,60%没有获得高中毕业文凭的人离过一次婚,而大学毕业生只有30%。总体而言,对于受教育水平更高的成年人而言,结婚、维持婚姻甚至离婚后再婚的可能性都要更高。此外,与之前出生的人群相比,1957—1964年出生的人群差异更大。

贫富分化导致崇尚自由的美国人在结婚时也往往会选择门当户对。

一般认为,夫妻双方在社会经济背景方面往往彼此相似,这就是社会学家口中的“门当户对式婚配”(assortative mating)的现象。经济学家拉塞·艾卡(Lasse Eika)、马格纳·莫斯塔德(Magne Mogstad)和巴西特·扎法尔(Basit Zafar)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980年,[没有高中学历的美国人]与同样没有高中学历的美国人结婚的可能性是随机配对的概率的3倍;在2007年,这一可能性是随机配对的概率的6倍。”

底层蓝领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面临的不平等状况,可以从自杀率图表中看出。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所有人群的自杀率都上升了,但低学历人群更为严重的多。


当然有人会说以上只能说明美国不平等现象很严重,美国蓝领工作生活越来越差的说法在哪里?

首先,美国蓝领面临买方的压价,大部分低端岗位被外包而没有正式劳动保障。

经济学家戴维·多恩、约翰内斯·施密德和詹姆斯·斯普利策写道:“国内的人员外包服务已经彻底改变大量工作的雇佣关系性质,从清洁和安保等相对低技能的工作到人力资源和会计等高技能的工作。”[33] 他们估计,2015年,大约25%从事清洁和安保工作的工人是商业服务公司的雇员;商业服务公司雇用的工人数量是1950年的4倍多。2019年3月,谷歌的临时工和承包商数量已经超过其员工总数,尽管前者与后者并肩工作,有时还做着类似的工作。[34] 外包业务的增长及其工作等级的降低在破坏劳工阶层的生活上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被精神美国人圣誉已久的工会也逐渐式微,在八十年代,还有20%以上的工人加入工会,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只有10%。

如果工会的力量更强大,它肯定会代表会员就公司推行这些做法进行集体谈判。工会的存在可以是(或者它们过去曾经是)对管理层的一种反制力量,能够在企业于工资和公司利润之间进行分配增值收益时,推动企业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以及增加员工福利和限制管理层的权力。2019年初,10.5%的工人加入工会,而在开始有现代数据的1983年,这一比例为20.1%。私营部门更是只有6.4%的工人加入工会。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初工会的鼎盛时期,1/3的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工会会员。

由于工会势力被削弱,其在华盛顿的游说声音完全被企业游说淹没,这也是尽管70%的美国人认为应该提高最低工资,但联邦最低工资标准自2009年7月以来一直保持在每小时7.25美元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许多州已经提高其最低工资标准,已经有29个州的最低工资标准高于联邦最低工资,从伊利诺伊州的8.25美元到华盛顿州的12美元不等。因此,根据各州的工人数量计算,2007—2016年,实际最低工资增长了10.8%)。

当然,有人会用民主政治说事,既然美国蓝领劳工状况越来越差,为什么不诉诸于政治、去挑战资方呢?

因为美国有着数量庞大的政治游说团体,他们大部分是为了富豪、政治家、财团、大公司服务的,劳工游说资金相比他们的造势,不值一提。

2018年,华盛顿共有11654个注册的游说团体,其游说活动共耗资34.6亿美元。[39] 这意味着,535名参议员和众议员平均每人对应了22个说客,或650万美元的游说资金。这笔资金还不包括用作竞选资金的外部资金,后者在2018年达到13亿美元。这些数字很大,也对华盛顿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相对于企业预算的规模来说,它们只是九牛一毛,例如,2015年,汽车制造商在广告上的花费高达470亿美元。[40]
……在游说支出金额最高的20个团体中,唯一的非商业团体是开放社会政策中心,这个中心得到乔治·索罗斯的赞助,针对国家安全、民权和移民等问题开展游说活动。医疗行业作为整体(包括制药业、医院、保险公司和医生)在2018年的游说支出超过5亿美元,金融业的支出与此大致相当。劳工团体的总体游说支出仅有4700万美元,不到两者中任意一个的10%。
……游说的确很重要,但它并不能操纵美国的政治制度,使其只为付钱的人说话。不过,它的所作所为吸收了华盛顿的能量,使那些不能或不愿进行游说者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一些曾经强大的组织,如工会,其声音已经被淹没。如果负担不起游说,那么你在政治角力中就没有代表,更糟糕的是,用在华盛顿经常被引用的一个贴切说法,如果餐桌旁没有你的座位,那么你就有可能出现在菜单上。

总之,美国蓝领工人的工作生活状况,随着全球不平等的加剧,的确在恶化。你不能因为三和大神能用得上智能手机,就认为他们比七十年代看黑白电视的产业工人过得好。

工人们正在遭受其他方面的损失。虽然他们也分享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带来的好处,但他们出售劳动力的市场却变得越来越不友好。制造业的衰落,借助贸易被外国工人有效取代的威胁,以及私营部门工会的衰落,都降低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在就业市场上的议价能力,[44] 这与商业游说行为的兴起剥夺了劳工阶层在华盛顿的议价能力如出一辙。许多雇主对低技能雇员的工资至少具备一定的市场势力,并经常利用这种市场势力将工资压低到竞争市场的正常水平以下。外包制的出现消灭了好工作及其附带的良好福利,将这些工作变成几乎没有任何福利的临时性工作。[45] 对于许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美国人来说,他们再也无缘加入一家令人羡慕的企业,作为其雇员为公众和股东服务,并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意义。

与半个世纪前的先辈相比,今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生活在一个更加险恶的世界里。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美国,也出现在其他富裕国家。其他一些国家的工人工资和工作条件也在不断恶化,它们也经历了制造业的衰落和服务业的兴起、经济增长率的放缓和工会化程度的降低。但这些国家的医疗体系并不像美国这样昂贵,并且拥有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没有一个国家的工资水平像美国这样长期停滞不前。所有这些,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绝望的死亡的流行病没有在所有富裕国家蔓延。然而,对于所有国家的低技能工人来说,西方资本主义的未来阴云密布,这是一个真正值得忧虑的问题。

你回顾上面一系列资料能看出,不平等的开端源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成熟并爆发。

这一切的背后推手是新自由主义,以里根、撒切尔等人为代表,这个在知乎上不是什么新话题了。

苏联解体本身和美国蓝领工人的状况没有直接关系,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苏联工人的生活状况也难以作为榜样。

但苏联解体的确促进了全世界的新自由主义放下了最后的顾忌野草般生长。如果苏联再半死不活苟几年,新自由主义最起码发展速率会慢一些。

哦,为了提前避免一些高华阴阳道:原来米利坚这么脆了呀,赶紧八纮一宇捏~

我得先说一下,我列出的引用文本原作者都是欧美人,有疑问请找原作者。

user avatar

原问题是为什么苏联解体后美国工人待遇变差了。

现在改成了美国工人过得更差后苏联反而解体了。

这不是更简单了吗?美国工人过的再差也比当时苏联工人过得好啊,85年苏联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给短缺,卫生纸、剃须刀一类的小物件都得抢购,再然后发生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难道1985年苏联还有向美国输出革命的一点点可能?

——————原答案分割线——————

这是经典的时空错乱吧……

福利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19世纪末。

美国啥时候开始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1914年(福特是第一个主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的公司)。

那时候苏联在哪儿呢?

美国啥时候开始搞新自由主义的,1981年吧。

撒切尔是啥时候上台的,1979年吧?

请问苏联啥时候无的?

合着里根和撒切尔提前十年预见到苏联药丸?这哥俩天天在白宫和唐宁街10号玩水晶球吗?

我寻思这个问题高中历史书讲的也算挺明白了,70年代欧美福利国家搞出了滞胀,难以为继。

因为当时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就业率一路走低,企业效益不好,国家还不停靠放水刺激消费,结果经济停滞,物价飞涨,政府赤字爆炸。

于是开始搞新自由主义,削减福利支出,减少政府和国家控股企业对经济的控制,出清“竞争力低下”的企业。

然后是产业转移,既然本国用工成本高,那就把厂子开到国外呗。日本60年代承接欧美产业转移,韩国70-80年代承接日本的产业转移,中国90年代承接韩国的产业转移。都是从用工成本高的地方流向用工成本低的地方。

再然后就是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美国制造业六七十年代挨了西德两记老拳,八十年代日本上来补刀,让美国参议员上演白宫门前砸日货的名场面,德日联手让美国的汽车、家电和机械制造不复当年雄风,什么叫一生一世好盟友啊(战术后仰)。

所以问题里说的“苏联解体后美国高端制造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就不成立,恰恰相反,德国和日本极大蚕食了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市场。

之后美国工人的黄金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美国是靠着8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完成了经济转型,维持住了经济总量第一的地位。

但贫富分化不可避免的拉大了,失业工人当然可以向第三产业再就业,而美国纸面上的就业率直到今天都还比较好看,但服务业的整体工资水平是无法和产业工人相比的。这也是今天美国社会撕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这和苏联有啥关系?

这问题就类似于,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碎,是不是被中国的阿里和腾讯给卷的?

另外,当时欧美最大的例外是法国,英美搞新自由主义的时候,密特朗开始大刀阔斧提升社会福利,继续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然后法国资本家不少润到美国去了,逼的法国进入21世纪后也采取了一些新自由主义的措施,哎嘿,谁也别想好。新自由主义这玩意有点二向箔的意思。

说美国是为了和法国竞争生活水平,都比这靠谱。

———— 分割线————

题主自称是高端制造从业者,担心中国制造业走美国的老路

不是我说话难听,几个菜啊喝这样

能走美国老路你就烧高香去吧。

就说题主举的那几个例子。

福特和通用算不济的,也还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大车企,中国车企还在借鉴他们的技术,上汽长安还得给他们上贡。

波音洛马就算面临空客的竞争,也建立了自己的护城河,这么多年深的能养鲲了,就算光靠军火订单,全家吃饱也没问题。

intel这几年被苹果微软amd竞争的是有点惨,但也还是芯片设计的头部企业之一,你电脑用的大概率还是它的芯,更何况苹果微软英伟达amd也是美国公司,肉还是烂在美国自家锅里,而这几家公司目前还看不到被外国竞争企业打败的迹象。

谷歌现在是人工智能的领头羊之一,百度当年说要做中国的谷歌,现在来看,哎……算了

还怕走美国老路,上汽中航,华为小米,中芯国际,百度阿里腾讯先走上人家的老路再说吧。

再说题主频频提到的intel设计师待遇下降的问题,题主似乎是认为芯片产业发展了,intel待遇反倒下降了。

我也不在硅谷上班,我是真不懂,就看股价,intel这几年是不咋样,10倍市盈率可见市场对它的预期也一般。

但芯片产业又不是就intel一家,微软的股价还稳步上行着呢,amd更是出名的妖企,这几年股票从1美元一路杀到一百多,设计师待遇下降?人家设计师就是一分钱工资不开,也财富自由了。

待遇下降?真没看出来。牙膏厂自己不争气把效益搞差了,能怪到苏联解体身上,苏联这锅接的也是莫名其妙。

然后你担心未来中国建立起高端制造业,会不会导致题主这样的工程师分享不到发展红利?

emmmmm……

不是我说,还靠人家剩的菜汤果腹呢,就开始担心未来吃肉会不会分配不均了?

甚至还在幻想苏联还在的话,吃肉会不会均匀一些???

你先吃上肉,再说别的。

这不就相当于饥民刚分到几亩地,吃上几顿饱饭,就担心万一以后成了地主老爷得三高咋办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不把湾区码农算工人

user avatar

谢邀。


冷战时期的美国工人过得好,一个原因就是苏联意识形态渗透得很厉害,这不是靠麦卡锡主义就能解决的。

更好地对抗意识形态的渗透就是让美国人民过得更好。

还有就是生产力的原因。

至于冷战后为什么过得不好了,是因为没有意识形态的渗透了,所以就………

还有就是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想反驳的,先别急。

在这里先挂一个人 @綦巾茹藘

由于这位答主太想胜利,然后就把我给拉黑了,我就在这儿回复它

冷战时期一个美国工人能养一家五口人,不知道现在行不行



@綦巾茹藘

这个答主真的太想赢了,自己几斤几两都掂量不清楚,在这个想法下面有给拉黑了。

user avatar

前排好一个西方福利我迫使,美国工人沾我光

可笑至极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一直都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进行调节,和苏联没有半毛钱关系。把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这份功劳强加给苏联,真是笑话。难道19-20世纪为争取劳工权益的西方国家工人运动的成果,都要给你苏挪位子?

这就相当于什么呢,就相当于我辍学之后发现学霸学习都松懈了,然后我沾沾自喜,认为以前他们的好成绩都是为了对付我卷出来的,我真的太厉害了。现在我走了,他们懒惰的真面目暴露出来了。

西方的福利制度从来都是为自己的需求而生,解决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服务于缓和阶级矛盾、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鲁士出现早期福利制度。直接催生西方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是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而不是苏俄或者苏联成立。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福利政策的转向,主要是由于滞胀、新自由主义的抬头和国家财政赤字压力。这种调整一直延续到21世纪。

里根政府削减社会保障项目之际,撒切尔夫人狂砍福利项目之时,苏联还在,苏联的钢铁洪流“威慑世界”,咋就没来帮西方工人一把呢?

本来不想再说了,看到上面这回答属实蚌埠住,这行文格式让我想起了十多年以前吹外国的公知文。

这理解能力...你倒是说冷战苏联怎么就让美国工人生活水平变这么好啊?

笑死,我寻思就这观点能说服得了谁呢?又开始使用万能的麦卡锡主义了。生产力、新自由主义从我这儿copy的吧?

本人不和啥都缺,就是不缺小号的网友一般见识


还有知友又来那一套“不能全肯定,也不能全否认”,打太极是吧?不用理中客讲大话,咱就摆事实讲道理。普鲁士开创福利制度,美国8小时工作制的时候,苏联在哪里?80年代西方削减工人待遇保障,咋没顾及苏联脸面。

西方哪一个文件或历史资料里有说,为了应对苏联的渗透,我们开始提高待遇?

抢功劳这么义正辞严,还有个度?以退为进是吧?塑造苏联正面记忆是吧?苏联人过得怎么样没点数吗?

user avatar

因为苏联的“异化”和解体,导致工人『革命情绪』下降,既得利益者们压力减小。(原问题问的挺好,别胡乱编辑)


『十月革命』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后,苏联想的是『解放全球无产阶级』。欧美爆发『红色恐慌』。

当时的工人『革命情绪』高涨,『既得利益者』们赶紧放弃部分利益,缓和“革命派”情绪,来保住自己的利益。

『革命派』促进『保守派』改革,是历史常态。

“我们走后,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总体来说,工人反抗情绪由来已久,『十月革命』后是工人『革命情绪』最高涨的时候,然后是『经济危机』时期。

而后来苏联的“异化”,也导致“革命派”受欢迎度下降,保守派压力减小。(改革后福利好转,加上工人们发现革命后的表现反而不行,自然就接受现状了)

『革命派』『改革派』『保守派』不是固定整体,而是随着多种因素动态变化。




有些人强行黑苏联,把苏联和『工人运动』割裂,甚至还觉得美国资本家会自发的给工人谋福利,也是可笑。

『工人运动』很早就开始,『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是很早就有的口号,而苏联也是『工人运动』的成果之一。『十月革命』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国旗锤子和镰刀)。之后欧美爆发『红色恐慌』

即便后来异化,也不能否定苏联是工人运动的成果之一。



并且,否定苏联是公知们自己打自己脸的行为。

公知也被人性“异化”,逻辑漏洞百出。不否定苏联,还能把自己类比苏联,即便有错误,也能促使保守派放弃利益。


而这种“异化”,也恰恰是个人讨厌公知的地方。公知们还是反思下自己,看看多少被人性『异化』的?嘴上“自由民主”,却『双重标准』吹美国,还动不动『删评拉黑』。


回复前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user avatar

“他们假装发工资,我们假装工作”,你们真的相信诞生了这种笑话的“工人的天堂”会对万里之外的美国工人的福利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