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什么不趁机进攻中国?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事件,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为何不趁此机会对中国这个曾经的“潜在威胁”发动攻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国不想”或“美国不敢”,而是涉及一整套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战略、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1991年12月26日,当苏联的红旗落下,世界格局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瞬间消失。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无疑是其历史性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并非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在军事层面。

一、军事上的顾虑:中国并非“纸老虎”

尽管苏联解体了,但中国作为拥有核武器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军事实力绝不容小觑。

核威慑是绝对红线: 中国当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核武库,虽然不如美苏两国,但足以构成二次打击能力。任何对中国本土的军事打击,尤其是可能引发核战争的行动,都会让美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就是因为核武器的相互保证毁灭(MAD)理论而保持着一种诡异的平衡,中国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样处于这个框架之内。美国很清楚,一旦发动攻击,对方也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报复,这包括潜在的核报复,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灾难发生。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虽然当时的中国军队在技术水平上与美国存在差距,但其庞大的规模、相对完整的工业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国防科技,仍然是美国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中国陆军的数量足以构成巨大的消耗战压力,海军虽然相对薄弱,但区域性作战能力不容忽视。空军虽然不如美国先进,但数量仍然可观。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停止,即使在苏联解体后,它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地理和后勤的挑战: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一旦发生冲突,美国需要投入巨大的兵力和后勤保障才能维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作战,这将是一场消耗战,美国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承担这样的代价,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二、战略上的考量:利益驱动下的权衡

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虽然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战略重点也随之调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利益。

维护全球稳定,而不是制造混乱: 苏联解体是一个巨大的地缘政治地震,全球都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美国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全球的稳定,避免出现新的冲突和动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如果在这个时候被推向对立面,只会加剧全球的不稳定。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纳入其构建的全球秩序中,而不是将其推出去。
经济利益的考量: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进行,美国企业看到了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发动战争意味着彻底断绝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这对于已经并将继续依赖全球化市场的美国经济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往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一个稳定的中国,是美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散的战略重心: 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形态的转变。美国仍然需要应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兴威胁和挑战,例如中东地区的冲突、欧洲内部的民族主义抬头等等。将主要的军事和政治资源投入到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中,会极大地分散其在其他关键地区的战略注意力,从而可能导致更大的战略风险。
“接触与遏制”的策略: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可以概括为“接触与遏制”。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来影响和改变中国;另一方面,也保留着对中国潜在军事威胁的警惕。直接的军事进攻与这种“接触”策略是相悖的,而且“遏制”并不等于直接的军事打击,更多的是通过军事存在、盟友体系和经济制裁等方式来实现。

三、政治和外交上的复杂性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任何决策都需要考虑国际舆论和盟友的态度。

国际社会的反应: 在苏联解体后,全球都渴望和平与发展。美国如果在这个时候对中国发动一场没有明确理由的战争,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谴责。这不仅会损害美国的国际声誉,也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甚至可能导致盟友的分裂。
国内政治的考量: 在美国国内,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海外战争需要强大的政治支持和民众意愿。在经历了多年的冷战和一系列局部战争后,美国民众对于新的、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可能持谨慎态度。没有明确且具有压倒性支持的理由,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在政治上是极其困难的。

四、科技和信息战的潜力

尽管当时的中国军事科技不如美国,但未来的科技发展是不可预测的。美国需要考虑的是,如果在军事冲突中暴露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这些技术是否会落入中国手中,从而被用来针对美国。此外,在信息时代,任何冲突都可能涉及复杂的网络攻击和信息战,其后果同样难以预料。

总结来说,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没有进攻中国,是基于一个深刻的战略计算。 这个计算包含了对中国军事实力的评估、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对全球稳定局势的考量、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以及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美国选择了更加务实和有选择性的战略,通过接触和有限的遏制来管理与中国的关系,而非采取一场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军事冒险。冷战的结束并未让美国变得鲁莽,反而使其在制定全球战略时更加谨慎和理性。它看到了与中国合作和竞争的复杂性,并认识到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孤注一掷的军事行动往往不是最佳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美国视角来看,1986-1997年,甚至到2001年左右,中国政权崩溃的可能性都相当于80年代后期的苏联,崩溃的破坏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有100种方法对付中国,而战略导弹轰炸是最不经济的一种——即便成功率也不错。那时中国有本书叫《黄祸》,美国有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再往前还有一本书预言了这两本书的结论——1988年尼克松写的《1999不战而胜》。我摘录几段来看:


再摘录一段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隐喻:

这本书写于苏联解体前三年,作者是一位美国前总统。想到这两点,你就能理解,在整个90年代前期,因为苏联解体预言的应验,美国和西方精英对的制度自信会达到什么高度。

实际上,在美国担当唯一超级大国的头十几年间,西方精英对软力量的信心甚至超出硬实力的对比——俄罗斯还保持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和三代战斗机,中国在80年代初试射了洲际导弹。不言而喻,无论从什么立场出发,战略思想都必然基于“扬长避短”这个基本原则。在软力量已经推倒一个超级大国,中国体制也看起来岌岌可危的时候,美国有什么必要性对中国动武呢?如果说苏联解体提供了什么“机会”,那在当时看来,这显然意味着一鼓作气,用类似的战略方式推倒中国的机会。毕竟中国比苏联更落后,人口压力更大。


站在2016年的今天,大下岗、农村抗税、中央政府入不敷出的记忆都渐渐远去,放眼全球,我们知道中国崛起相对抵消了西方的硬实力,欧美社会自身的矛盾则大大削弱了软实力的自信。从这样一个视角回顾20世纪的战略选择,即便我们知道要考虑到历史局限性,也往往会把补充的历史数据限于硬件方面,而忽视了软力量对领导人的影响。所以,我很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中国现在也造不出90年水平的美国核潜艇)。进一步说,现在中国固然在硬力量方面得分不少,但软力量方面并没有实质性进步(是否退步尚待讨论),只能靠西方自己扣分来改变局面对比,这一点依然是中国社会最值得忧虑的方面。

或者说是孕育最大希望的地方。

相关问答:

1996 年的台海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到底有多乱?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报刊文章中很多使用「共和国」这个自称?

2016- 大转折真到了吗?
user avatar

难道有人认为91年中国和现在一样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工业产值,世界第二海军,世界第二空军,世界第三火箭军,城市里的人为堵车和雾霾困扰,农村户口很值钱,没事调侃一下台湾,鄙视一下韩国的国情么?

91年,自行车被偷了警察都会去破案,买茅台要外汇券,全国粮票还在使用,鸡蛋还是补品行列,看病人,带一箱方便面和一箱火腿肠,这都算补品。好东西还要拿出去创汇。大多数城市里最大的矛盾就是筒子楼里邻里之间因为公用厨房和厕所发生的冲突,以及婆婆和儿媳妇儿吵架,大多数农民还在为交提留困扰,困难地区甚至有交不起提留外出逃荒要饭的,吃不饱饭的比比皆是。国企还蒸蒸日上,而我国出口的大宗,主要是罐头,纺织品,手工业产品,海军还指望着37炮防空的051,空军都是一堆平头货。教科书上还在自豪于我国石油自给。港澳台随便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跑大陆来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巨富之人,台湾人的生活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家刚搬进100平有暖气冬天一周有两次洗澡水的房子,我爹和我姥爷还每天用烧杯烫酒,吃我爹食堂拿回来的肘子猪头肉烧鸡,探讨一下养殖鲸鱼的可行性,以及气功治病的荒谬性,以及感叹一下腐朽的资本主义台湾,房子要买还那么贵。那时候大家谈论国家经济未来比的最多的是四小虎(不是小虎队啊),四小龙?哎呀追上人家那得猴年马月啊?

我觉得美国不会觉得这样的中国对自己的威胁需要自己亲自撸袖子下场,因为中国看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前途,自己的飞机要高价卖给中国,而自己又需要无数个两亿件廉价衬衫,剪羊毛也是美国喜闻乐见的。而且当时俄罗斯休克疗法最惨的时候,人均GDP是中国的四倍多。。。

然后美国就到处收拾前苏联小弟,后来又收拾本拉登,后来又。。。总之90年代,在美国眼中,中国既不比朝鲜富,又不比伊朗硬。哦,对了,中国90年代中前期,是跟朝鲜伊朗利比亚一起被称作流氓国家邪恶轴心的。。。

等到美国精疲力尽的在中东回过头,发现,卧槽,东亚这个壮汉是谁??!

现在我国的人提起经济,谁特么还记得四小虎是个毛?那不是少花钱出去遛弯儿才去的地方么?四小龙?蛤,购物天堂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事件,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为何不趁此机会对中国这个曾经的“潜在威胁”发动攻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国不想”或“美国不敢”,而是涉及一整套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战略、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1.............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确实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参与,销毁了其继承自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库存。这一过程与乌克兰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紧密相关。根据这份备忘录,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以换取这些国家的安全保证,包括尊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将乌克兰目前的对俄政策简单归结为“相信美国的.............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与“文化入侵”的关系,以及美苏之间的文化互动,需要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斗争、实际效果和双方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 一、苏联解体的多重原因:文化因素只是其中一部分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根本原因包括:1. 经济体制僵化:计划经济导致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合.............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 回答
    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毕竟苏联和美国都是联邦制国家,按理说都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事实是,一个轰然倒塌,一个却稳如磐石。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得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核心差异:权力分配和民族认同的“真”与“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联邦制的“真材实料”上。.............
  • 回答
    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美俄之间依然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的“冷战”思维仍然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形式上对抗结束了,但长期的对峙、互不信任以及意识形态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 回答
    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稳定,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历史进程、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在起作用。想要清晰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说。一、苏联的解体:多重矛盾的叠加与引爆苏联解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在特定历史时期集中爆发的结果。这就像一座大坝,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多,最终在水位(改革开放的压力.............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大部分遗产,包括核武器库和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尽管苏联不复存在,但美国对俄罗斯的警惕和制衡心态并未消退,反而呈现出新的复杂性和延续性。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肯放过”,而是地缘政治、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两国根本性战略差异相互交织的体现。首先,历史记忆与意识形态的惯性是理解这一现.............
  • 回答
    苏联解体三十余载,俄罗斯已不再是那个横亘在西方面前、拥有与美国抗衡核武库的超级大国。然而,时至今日,美欧依旧将俄罗斯视为不容忽视的威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根植于地缘政治、历史遗痕、俄罗斯的战略文化以及其对国际秩序的挑战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地缘政治的现实从未改变。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
  • 回答
    假如当年解体的不是苏联,而是美国,这无疑是二十世纪历史最颠覆性的转折点,其影响之深远,足以重塑整个世界格局,其面貌将与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截然不同。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全球力量平衡的彻底瓦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力量如同天平的两端,虽然对峙,却也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稳定。美国解体,意味着西方阵营的领导者.............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苏联撤兵阿富汗后不久解体,美国自2021年5月1日起撤军阿富汗,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的轮回,担忧美国是否会重蹈苏联的覆辙。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而非简单地将两者划等号。苏联撤兵与解体:历史的伤痕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苏联撤兵阿富汗的背景及其带来的影响。长达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对苏.............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美国没有原子弹,苏联在解放柏林后是否会继续“平推”欧洲,这就像在没有了最终摊牌的筹码下,探讨一场棋局的走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考虑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的存在,即使苏联当.............
  • 回答
    关于美国在苏联解体前是否掌握了“确切情报”,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不是简单的“有”或“无”能概括。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确切情报”。如果指的是确切知道“苏联会在1991年12月26日这一天解体”,那恐怕很难说美国握有如此精确到日期的预测。毕竟,像苏联这样一个庞大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对于美国而言,就好比一场突如其来的“金矿”被发现,而这片金矿的挖掘者,涌现出多个行业。如果要挑出受益最大的,那还得是 国防和军工行业。你们想想,苏联当年是美国冷战时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两边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投入了无数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军事竞赛上。美国在这个领域砸下去的钱,那可不是小.............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多层面历史事件,将其简单归因于美国“和平演变”的说法,虽然在某些讨论中被提及,但并不能完全涵盖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现实。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解体前的内外环境,以及美国在此过程中的角色。首先,我们得承认“和平演变”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它指的是通.............
  • 回答
    想象一下,冷战的结局截然不同。如果历史的车轮驶向了另一个方向,苏联赢得了冷战,而美国则陷入了深刻的动荡,甚至最终走向解体或革命,我们所熟知的世界,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苏联的全球霸权与意识形态的扩张首先,胜利的苏联将不再仅仅是一个超级大国,它将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主导力量。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击败其主要对.............
  • 回答
    要让一个国家崩溃或解体,通常需要一系列深层、相互关联的因素同时作用。历史上有许多案例,如苏联的解体,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虽然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但以下几个方面往往是导致国家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关键:1. 经济衰退与不平等加剧: 持续的经济停滞或衰退: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长期无法实现可持续增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