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什么不趁机进攻中国?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事件,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为何不趁此机会对中国这个曾经的“潜在威胁”发动攻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国不想”或“美国不敢”,而是涉及一整套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战略、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

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1991年12月26日,当苏联的红旗落下,世界格局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瞬间消失。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这无疑是其历史性的胜利。然而,这种胜利并非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尤其是在军事层面。

一、军事上的顾虑:中国并非“纸老虎”

尽管苏联解体了,但中国作为拥有核武器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其军事实力绝不容小觑。

核威慑是绝对红线: 中国当时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核武库,虽然不如美苏两国,但足以构成二次打击能力。任何对中国本土的军事打击,尤其是可能引发核战争的行动,都会让美国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冷战时期,美苏之间就是因为核武器的相互保证毁灭(MAD)理论而保持着一种诡异的平衡,中国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同样处于这个框架之内。美国很清楚,一旦发动攻击,对方也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报复,这包括潜在的核报复,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灾难发生。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程: 虽然当时的中国军队在技术水平上与美国存在差距,但其庞大的规模、相对完整的工业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国防科技,仍然是美国必须认真对待的因素。中国陆军的数量足以构成巨大的消耗战压力,海军虽然相对薄弱,但区域性作战能力不容忽视。空军虽然不如美国先进,但数量仍然可观。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一直没有停止,即使在苏联解体后,它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实力。
地理和后勤的挑战: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一旦发生冲突,美国需要投入巨大的兵力和后勤保障才能维持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作战,这将是一场消耗战,美国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承担这样的代价,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二、战略上的考量:利益驱动下的权衡

美国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始终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在苏联解体后,美国虽然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其战略重点也随之调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利益。

维护全球稳定,而不是制造混乱: 苏联解体是一个巨大的地缘政治地震,全球都笼罩在不确定性之中。美国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全球的稳定,避免出现新的冲突和动荡。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如果在这个时候被推向对立面,只会加剧全球的不稳定。美国更倾向于将中国纳入其构建的全球秩序中,而不是将其推出去。
经济利益的考量: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深入进行,美国企业看到了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发动战争意味着彻底断绝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这对于已经并将继续依赖全球化市场的美国经济而言,是巨大的损失。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往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一个稳定的中国,是美国经济全球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散的战略重心: 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形态的转变。美国仍然需要应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兴威胁和挑战,例如中东地区的冲突、欧洲内部的民族主义抬头等等。将主要的军事和政治资源投入到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中,会极大地分散其在其他关键地区的战略注意力,从而可能导致更大的战略风险。
“接触与遏制”的策略: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可以概括为“接触与遏制”。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来影响和改变中国;另一方面,也保留着对中国潜在军事威胁的警惕。直接的军事进攻与这种“接触”策略是相悖的,而且“遏制”并不等于直接的军事打击,更多的是通过军事存在、盟友体系和经济制裁等方式来实现。

三、政治和外交上的复杂性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任何决策都需要考虑国际舆论和盟友的态度。

国际社会的反应: 在苏联解体后,全球都渴望和平与发展。美国如果在这个时候对中国发动一场没有明确理由的战争,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和谴责。这不仅会损害美国的国际声誉,也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甚至可能导致盟友的分裂。
国内政治的考量: 在美国国内,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海外战争需要强大的政治支持和民众意愿。在经历了多年的冷战和一系列局部战争后,美国民众对于新的、代价高昂的军事冲突可能持谨慎态度。没有明确且具有压倒性支持的理由,发动对中国的战争在政治上是极其困难的。

四、科技和信息战的潜力

尽管当时的中国军事科技不如美国,但未来的科技发展是不可预测的。美国需要考虑的是,如果在军事冲突中暴露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这些技术是否会落入中国手中,从而被用来针对美国。此外,在信息时代,任何冲突都可能涉及复杂的网络攻击和信息战,其后果同样难以预料。

总结来说,美国在苏联解体后没有进攻中国,是基于一个深刻的战略计算。 这个计算包含了对中国军事实力的评估、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对全球稳定局势的考量、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以及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美国选择了更加务实和有选择性的战略,通过接触和有限的遏制来管理与中国的关系,而非采取一场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军事冒险。冷战的结束并未让美国变得鲁莽,反而使其在制定全球战略时更加谨慎和理性。它看到了与中国合作和竞争的复杂性,并认识到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孤注一掷的军事行动往往不是最佳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美国视角来看,1986-1997年,甚至到2001年左右,中国政权崩溃的可能性都相当于80年代后期的苏联,崩溃的破坏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有100种方法对付中国,而战略导弹轰炸是最不经济的一种——即便成功率也不错。那时中国有本书叫《黄祸》,美国有本书叫《历史的终结》,再往前还有一本书预言了这两本书的结论——1988年尼克松写的《1999不战而胜》。我摘录几段来看:


再摘录一段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隐喻:

这本书写于苏联解体前三年,作者是一位美国前总统。想到这两点,你就能理解,在整个90年代前期,因为苏联解体预言的应验,美国和西方精英对的制度自信会达到什么高度。

实际上,在美国担当唯一超级大国的头十几年间,西方精英对软力量的信心甚至超出硬实力的对比——俄罗斯还保持了相当数量的核武器和三代战斗机,中国在80年代初试射了洲际导弹。不言而喻,无论从什么立场出发,战略思想都必然基于“扬长避短”这个基本原则。在软力量已经推倒一个超级大国,中国体制也看起来岌岌可危的时候,美国有什么必要性对中国动武呢?如果说苏联解体提供了什么“机会”,那在当时看来,这显然意味着一鼓作气,用类似的战略方式推倒中国的机会。毕竟中国比苏联更落后,人口压力更大。


站在2016年的今天,大下岗、农村抗税、中央政府入不敷出的记忆都渐渐远去,放眼全球,我们知道中国崛起相对抵消了西方的硬实力,欧美社会自身的矛盾则大大削弱了软实力的自信。从这样一个视角回顾20世纪的战略选择,即便我们知道要考虑到历史局限性,也往往会把补充的历史数据限于硬件方面,而忽视了软力量对领导人的影响。所以,我很理解你提出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中国现在也造不出90年水平的美国核潜艇)。进一步说,现在中国固然在硬力量方面得分不少,但软力量方面并没有实质性进步(是否退步尚待讨论),只能靠西方自己扣分来改变局面对比,这一点依然是中国社会最值得忧虑的方面。

或者说是孕育最大希望的地方。

相关问答:

1996 年的台海危机到底有多严重?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到底有多乱?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报刊文章中很多使用「共和国」这个自称?

2016- 大转折真到了吗?
user avatar

难道有人认为91年中国和现在一样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工业产值,世界第二海军,世界第二空军,世界第三火箭军,城市里的人为堵车和雾霾困扰,农村户口很值钱,没事调侃一下台湾,鄙视一下韩国的国情么?

91年,自行车被偷了警察都会去破案,买茅台要外汇券,全国粮票还在使用,鸡蛋还是补品行列,看病人,带一箱方便面和一箱火腿肠,这都算补品。好东西还要拿出去创汇。大多数城市里最大的矛盾就是筒子楼里邻里之间因为公用厨房和厕所发生的冲突,以及婆婆和儿媳妇儿吵架,大多数农民还在为交提留困扰,困难地区甚至有交不起提留外出逃荒要饭的,吃不饱饭的比比皆是。国企还蒸蒸日上,而我国出口的大宗,主要是罐头,纺织品,手工业产品,海军还指望着37炮防空的051,空军都是一堆平头货。教科书上还在自豪于我国石油自给。港澳台随便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跑大陆来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巨富之人,台湾人的生活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家刚搬进100平有暖气冬天一周有两次洗澡水的房子,我爹和我姥爷还每天用烧杯烫酒,吃我爹食堂拿回来的肘子猪头肉烧鸡,探讨一下养殖鲸鱼的可行性,以及气功治病的荒谬性,以及感叹一下腐朽的资本主义台湾,房子要买还那么贵。那时候大家谈论国家经济未来比的最多的是四小虎(不是小虎队啊),四小龙?哎呀追上人家那得猴年马月啊?

我觉得美国不会觉得这样的中国对自己的威胁需要自己亲自撸袖子下场,因为中国看起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前途,自己的飞机要高价卖给中国,而自己又需要无数个两亿件廉价衬衫,剪羊毛也是美国喜闻乐见的。而且当时俄罗斯休克疗法最惨的时候,人均GDP是中国的四倍多。。。

然后美国就到处收拾前苏联小弟,后来又收拾本拉登,后来又。。。总之90年代,在美国眼中,中国既不比朝鲜富,又不比伊朗硬。哦,对了,中国90年代中前期,是跟朝鲜伊朗利比亚一起被称作流氓国家邪恶轴心的。。。

等到美国精疲力尽的在中东回过头,发现,卧槽,东亚这个壮汉是谁??!

现在我国的人提起经济,谁特么还记得四小虎是个毛?那不是少花钱出去遛弯儿才去的地方么?四小龙?蛤,购物天堂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