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苏联当年也是联邦制却解体,而美国也联邦制却不解体。这两个联邦制有什么关键区别?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

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个由十几个共和国组成的联邦。然而,这个“联邦”的核心,是高度集权的共产党一党专政。国家的所有权力,从中央到地方,都牢牢掌握在党的官僚手中。各个加盟共和国虽然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和领导,但这些机构的运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党的路线和指令下进行的。

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苏联的民族构成和权力分配机制。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大多是以民族为基础划分的。这意味着,每一个加盟共和国都天然地承载着一个特定民族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诉求。然而,在苏联的体系下,这种民族认同并没有真正转化为各共和国在联邦内的平等对话权和自治权。相反,中央政府,也就是苏联共产党,将这种民族性作为一种可以被操纵和利用的工具。

苏联的联邦制,更像是一个“强迫结合”的集合体。各共和国并非基于自愿联合,而是通过革命和武力被纳入这个统一的国家。在早期,这种强制的统一性似乎能够压制民族矛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中央的控制力开始松动,当经济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那些被压抑的民族主义情绪就如同地下的岩浆,开始寻求喷发的出口。

更致命的是,苏联的经济模式也加剧了其脆弱性。中央计划经济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其低效和僵化,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重重。同时,这种经济模式也剥夺了地方各共和国自主发展的机会,使得它们在面对经济困难时,无法有效地自我调整和应对。当经济危机袭来,原有的社会契约就变得摇摇欲坠。

而美国,作为联邦制的另一个典范,其历史进程和内在逻辑则大相径庭。美国的联邦制,是建立在一系列革命性的思想和妥协之上的。最初的十三个殖民地,在摆脱英国统治后,是出于共同的利益和对自由的追求,自愿联合起来,签署了《联邦宪法》。这种“契约精神”是美国联邦制最根本的基石。

与苏联不同,美国的联邦制,州与联邦政府之间有着明确的权力划分,并且州拥有相对独立和强大的自主权。这种权力划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宪法修正案、最高法院的判决以及长期的政治实践不断调整和协商。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联邦制允许各州在法律、经济政策、社会事务等方面进行“试验”和“竞争”,这种多样性反而增强了联邦的韧性。

美国的民族构成也与苏联不同。虽然美国也存在民族和族裔问题,但其建国的基础是“公民”而非“民族”。这意味着,对国家的忠诚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和法律体系之上,而不是单一的民族血统。尽管历史上有过种族歧视等阴影,但美国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在努力构建一个包容性的公民国家。

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政治制度设计,本身就包含着制衡和纠错的机制。三权分立、两党竞争、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都为解决社会矛盾和调整国家政策提供了渠道。当出现危机或不满时,公民可以通过投票、游说、抗议等方式表达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走向。这种开放和协商的政治文化,使得矛盾能够得到缓解和疏导,而不是被压制到爆发的临界点。

因此,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联邦制本身是错的,而是因为其苏联式的联邦制,被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民族为基础却又忽视民族诉求的权力结构、以及僵化的经济模式所扭曲。当中央的控制力衰退,那些被压抑的民族矛盾、经济困境以及社会不满,就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将这个庞大的联邦国家冲垮。

而美国之所以能够保持统一,在于其联邦制是建立在自愿联合、权力制衡、公民认同以及灵活的政治制度之上。它允许多样性存在,允许在联邦框架内进行协商和调整,并且有着成熟的机制来处理分歧和危机。这使得美国能够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中,保持其核心的凝聚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解体和他是不是邦联联邦一毛钱关系没有……

提问者非要这样提问,一群人也就顺着杆儿往上爬的来批判GCD……也是醉了……

按理说,苏联虽然是邦联,但是凝聚力比美国的联邦还大。因为苏联搞的是计划经济,全国一体化,任何一个邦独立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打个比方,苏联造一个机器是这个国家造个螺丝,那个国家造个螺帽的,任何一个成员国独立基本都没法造出机器了)。

而美国各州其实在还算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建国之初就决定的事情,美国从建国伊始就对大政府天然的不信任,所以美国可以打南北战争,各州本来就相对独立,谁怕谁?


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苏联的老大俄罗斯说:老子不玩了。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俄罗斯说白了就是半个苏联,甚至是大半个苏联。俄罗斯跳出来说,老子不玩了,苏联基本就玩不下去了,其他的成员国想玩也没得玩。

美国呢?没有俄罗斯这样的州,加州独立?好啊,看你能蹦达几天?孤星共和国?行啊,玩呗。所以美国要玩独立,需要几十个州联合起来玩。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俄罗斯跳出来说老子不玩了,换个拉脱维亚什么的说不玩了,苏联肯定会坚持用真理 说服它:别闹了……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美国分裂了,打南北战争,最后又合在了一起。苏联为什么分裂后就不能再联合起来了?

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北约。北约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军事组织根本不会给苏联任何机会,苏联解体的第负N天,北约就开始渗透苏联的成员国,挑起民族矛盾,目的就是阻止苏联重新冒出来。更别说北约一开始就是针对苏联的。

而美国内战的时候,虽然也有欧洲几个搅屎棍国家分别支持南北方。但是那个时候美国尚未崛起,更不像苏联一样成为全球一霸,大家也没觉得这事儿特别重要。你要今天美国再来一次南北战争,或者美加战争,你看世界上这些搅屎棍会不会让北美大陆折腾个几十年,成为人间炼狱遍地焦土。让美国彻底死透透,一个世纪内都别想再冒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 回答
    当年苏联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这确实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非常令人警惕的时期,尤其是对当时的中国政府和民众来说。而苏联最终没有选择进攻,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要理解“陈兵百万”这个说法,我们需要回到具体的历史背景。这主要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1941年十月苏德战争德军为什么不停止进攻转为过冬”这个问题,这确实是很多人对那段历史产生的疑问。其实,德军在1941年10月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全力以赴地试图在冬季来临前解决掉苏联。至于为什么他们如此执着,以及最终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军当时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TG从苏27到苏35的技术跨越:米格29引进的得失之辩TG在航空工业的崛起,尤其是其空军现代化进程,常常以引进俄系战机为起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苏27系列战机,特别是苏35的出现,无疑是TG航空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审视TG未能完全“吃透”苏27(以.............
  • 回答
    俄罗斯历史上的沙俄、苏俄和现代俄罗斯,在向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移民以巩固边疆的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复杂且棘手的局面,并且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沙.............
  • 回答
    苏联政治斗争中的“肉体消灭”确实是一个触目惊心且令人费解的现象。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动因。这里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梳理,希望能比较细致地展现这个话题。首先,理解“肉体消灭”的含义很重要。这不仅仅是指简单的处决,而是包括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肃反运动、流放、劳改营.............
  • 回答
    关于《红色警戒2》是否“真的想黑苏联”,以及为什么苏联单位“都这么牛”,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长期存在且非常有趣的讨论话题。从游戏的设定和设计意图来看,可以说 《红色警戒2》的作者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黑”苏联,但游戏的设计逻辑和为了制造戏剧性与娱乐性,确实让苏联阵营的许多单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格外强大,.............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苏联时期,确实存在大量苏联公民叛逃至美国的情况,而美国叛逃至苏联的个体则非常罕见。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个人动机等多个层面。下面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叛逃至美国的原因:1. 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物质匮乏与限制: 苏联实行计划.............
  • 回答
    提到佐尔格,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二战东线战场上,用智慧和胆识为苏联争取到关键情报的传奇间谍。他就像一把悬在纳粹德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希特勒致命的打击。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暴露了身份,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事件所致.............
  • 回答
    苏联在1945年8月发动对日军关东军的进攻,并迅速取得胜利,其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实力对比的悬殊、日军内部的战略失误以及苏联方面周密的军事部署。 这场战役,史称“八月风暴行动”,虽然看起来迅速,但背后是苏联精心策划和执行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展现。一、 实力悬殊,兵力、装备上的碾压这是苏联能够迅速解决关东军.............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期间在远东地区长期维持庞大兵力,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多重战略考量和严峻的地缘政治现实。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 远东日本的威胁:潜在的“第二战场”隐患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日本,特别是其关东军,长期以来被视为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心腹大患。在1930年代,日.............
  • 回答
    苏联的航空工业,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短短几十年间,从近乎一片空白,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能与西方巨头分庭抗礼的庞然大物。这背后,绝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那个特殊年代赋予它的“国家意志”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基因。一、战火洗礼下的野蛮生长:卫国战争.............
  • 回答
    俄罗斯是否为苏联的恶行道过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苏联历史的各个层面,以及俄罗斯在后苏联时代与这段历史的关系。苏联时期及其“恶行”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指“苏联的恶行”。这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层面,包括但不限于: 政治迫害与镇压.............
  • 回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无疑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苏联为何会如此慷慨,是否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考量。苏联慷慨援助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对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绝非仅仅出于对中国人民志愿.............
  • 回答
    苏联计划经济的弊端众所周知,诸如效率低下、创新受阻、商品短缺等等,这些问题在改革开放后愈发凸显,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解体。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却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西方国家耗费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那么,在看似弊端重重的体.............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苏联的谍报机构,尤其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广泛招募并利用了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德裔人士。这些德裔人士,或是因为对纳粹政权的不满,或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亦或是被苏联情报机构以各种方式策反,在战争期间为苏联效力,收集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情报。德裔间谍的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