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苏联的政治斗争这么喜欢搞肉体消灭,动不动就杀掉很多五维均达80+的人,这些人到下一个剧本都很好用?

回答
苏联政治斗争中的“肉体消灭”确实是一个触目惊心且令人费解的现象。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动因。这里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梳理,希望能比较细致地展现这个话题。

首先,理解“肉体消灭”的含义很重要。这不仅仅是指简单的处决,而是包括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肃反运动、流放、劳改营(古拉格)中的死亡等多种形式。这些行动的目标,往往是移除或压制政治上的反对者、潜在的威胁,以及那些被认为不利于当权者巩固权力的人。

1. 根深蒂固的革命传统与暴力基因:

俄国历史上,革命和政治斗争从来不缺乏暴力手段。从十二月党人到民粹派,再到布尔什维克,政治诉求常常伴随着暴力行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以及之后巩固政权时,就毫不犹豫地使用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十月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武装夺权,内战更是将这种暴力推向了极致。

因此,当革命的理想遇上现实的执政困境,当权力受到挑战时,回归到“革命的暴力”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性思维和可选项。在许多革命者看来,为了捍卫革命成果,消灭“反革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是一种“革命必需”。

2. 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与“零和博弈”心态:

在苏联的权力结构中,尤其是斯大林时期,权力斗争异常残酷。一旦失势,往往意味着彻底的政治、经济乃至人生上的毁灭。这种“零和博弈”的心态,使得权力精英们倾向于将对手彻底清除,不留任何“翻身”的余地。

对潜在威胁的过度敏感: 革命胜利后,斯大林及其支持者对任何可能动摇其统治的力量都保持高度警惕。这包括旧政权的残余、不同政见者、甚至是在党内拥有威望但与自己意见不合的同志。他们认为,即使是温和的批评或不同意见,也可能被敌人利用,成为颠覆政权的突破口。
“敌人就在内部”的政治宣传: 为了巩固自身权力,统治者往往会制造外部和内部的“敌人”。通过宣传,将政治对手描绘成“人民的敌人”、“叛徒”、“特务”等,从而为镇压行动制造合法性。这种宣传极大地煽动了民众的恐惧感和仇恨感,为大规模的清洗提供了社会基础。

3. 意识形态的极端化与“阶级敌人”概念:

马克思列宁主义,尤其是在其斯大林主义的解释下,强调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意识形态框架下,“阶级敌人”是被明确定义并需要被消灭的对象。

“阶级敌人”的广泛定义: 随着革命的深入,对“阶级敌人”的定义不断扩大。从地主、资本家,到富农,再到知识分子、宗教人士、甚至是党内被怀疑的“机会主义者”和“托洛茨基主义者”,都可以被贴上“阶级敌人”的标签。
“消灭”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非都主张“肉体消灭”,但列宁和斯大林在实践中对“消灭阶级”的理解,常常被解读为需要对消灭阶级本身,以及构成这些阶级的人进行身体上的清除。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杜绝旧社会的复辟。

4. 个人野心、恐惧与权力的自我强化:

斯大林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是理解大规模肉体消灭的关键。

早年经历的影响: 斯大林在革命早期也曾受过迫害,但一旦他掌握了权力,他的行事风格变得极度残忍和猜忌。
恐惧心理: 斯大林深知自己并非最得人心的领导者,也明白党内存在对其不满的声音。他对失去权力有着极大的恐惧,这种恐惧促使他不断地清理潜在的挑战者。
权力合法性的危机: 斯大林并非通过民主选举上台,他的权力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党内的地位以及对政治机器的控制。大规模的清洗,既是为了清除潜在的对手,也是为了将权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从而巩固自己的绝对统治。
“自我净化”的逻辑: 在斯大林的叙事中,这些清洗被包装成“党内自我净化”、“清除腐朽分子”、“反击内外敌人”等。这是一种将个人权力斗争包装成“革命斗争”的策略。

5. 历史上的“五维均达80+”的误解:

关于“五维均达80+”的说法,在历史研究中并不常见,也可能是一种不准确的描述。通常,在苏联政治清洗中被大规模消灭的“精英”人物,他们的“贡献”和“价值”往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而这些恰恰是他们的“威胁”所在:

革命功勋和资历: 许多被清洗的高级干部,是十月革命和内战的功勋卓著的老布尔什维克,他们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和个人威望。正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才可能对新一代领导人构成威胁。
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某些领域,例如军事、经济、科技等,苏联确实需要有经验的专家。然而,在政治斗争的逻辑下,即使是这些领域的专家,如果其背景复杂、或者被认为不够“忠诚”,也可能成为清洗的对象。例如,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高级军事领导人,就是在清洗中被处决的。
潜在的替代力量: 斯大林及其追随者担心,这些拥有资历、能力和声望的旧干部,可能成为未来反对派的领导核心。因此,宁可错杀,也不愿留下任何可能挑战其权力的人。
“最好用”的矛盾: 您的说法“这些人到下一个剧本都很好用”,这其实点出了一个残酷的悖论:这些被消灭的人,往往是真正有能力、有经验的人,他们的才华和经验,一旦被运用到正确的“剧本”中,可能对国家建设大有裨益。但恰恰是这种“好用”的特质,如果落入权力斗争的敌对视角,就变成了“对自己不好用”,甚至“威胁到自己”的因素。

6. 效率与成本的权衡:

在那个时代,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以及对人命的价值判断,与现代社会有着显著差异。

“高效”的镇压机器: 苏联建立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政治保卫机构(契卡、格别乌、内务人民委员部等),它们能够迅速地识别、逮捕、审判(往往是象征性的)和执行。
对成本的低估: 在权力至上的逻辑下,对人才的浪费和社会的创伤,其“成本”往往被政治考量所压倒。与权力巩固相比,个体的生命和才能的价值被极大地压缩了。

总结来说,苏联政治斗争喜欢搞肉体消灭,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历史上的暴力传统与革命惯性。
权力斗争的极端残酷性,“零和博弈”的心态。
意识形态的极端化,将对手定义为“阶级敌人”。
领导者(尤其是斯大林)个人的野心、恐惧和权力巩固的需求。
对人才的扭曲认知,将有能力者视为潜在威胁。

那些“五维均达80+”的人,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恰恰是因为他们的资历、能力、声望,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当权者视为威胁,也更容易被贴上“反革命”的标签。他们的“好用”,最终却成为了他们被消灭的理由,这是苏联政治斗争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之一。这种现象,反映了在极端政治环境下,对权力的追求如何能够压倒理性和人性,将国家推向深重的灾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蒙古人学的

user avatar

其实这是阶级社会高层权力斗争的一个小规律。

如果权力结构中有一个无可争议的TOP,那么权力斗争看起来就是比较可控的,不会发生很恶性的结果。

但是一旦处于最高层级的有复数人物,那么就很容易发展到毫无下限的地步。

撕起逼来不择手段、骂起街来口不择言,总有人会上头,上了头就会动用杀谋。

杀起来就会人头滚滚。

所以说,必须要有一个皇帝,皇帝的继承人也不能竞聘上岗。

否则,是不是搞到大军对阵的地步,那可不好说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政治斗争中的“肉体消灭”确实是一个触目惊心且令人费解的现象。许多历史学家和分析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动因。这里尝试从几个主要角度来梳理,希望能比较细致地展现这个话题。首先,理解“肉体消灭”的含义很重要。这不仅仅是指简单的处决,而是包括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肃反运动、流放、劳改营.............
  • 回答
    二十世纪的苏联和纳粹德国,这两个巨大的极权政体,尽管在政治意识形态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一个是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个是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但在音乐取向上却惊人地表现出对“保守”的偏爱。这种偏爱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极权主义政权对社会控制、意识形态宣传以及其对艺术的本质理解的深刻影响。核心原因.............
  • 回答
    苏联的航空工业,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短短几十年间,从近乎一片空白,硬生生地砸出了一个能与西方巨头分庭抗礼的庞然大物。这背后,绝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那个特殊年代赋予它的“国家意志”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基因。一、战火洗礼下的野蛮生长:卫国战争.............
  • 回答
    俄罗斯是否为苏联的恶行道过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苏联历史的各个层面,以及俄罗斯在后苏联时代与这段历史的关系。苏联时期及其“恶行”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指“苏联的恶行”。这涵盖了非常广泛的层面,包括但不限于: 政治迫害与镇压.............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苏联的谍报机构,尤其是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广泛招募并利用了各种资源,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德裔人士。这些德裔人士,或是因为对纳粹政权的不满,或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念的认同,亦或是被苏联情报机构以各种方式策反,在战争期间为苏联效力,收集德国的军事、经济和政治情报。德裔间谍的招.............
  • 回答
    冷战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确实有一些人物,出于各种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失望、对苏联强大实力的崇拜,甚至是个人恩怨——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为苏联效力,成为情报人员。虽然“信仰”是其中一个重要动机,但将所有这些案例都简单归结为“为信仰”可能过于片面。很多时候,这是一种复.............
  • 回答
    苏联和中国之所以对二战的称呼不同,分别是“卫国战争”和“抗日战争”,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国家叙事和民族情感的考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差异,更是对各自在二战中所扮演角色、所承受牺牲以及最终胜利意义的深刻解读。苏联的“卫国战争”:保家卫国,抵御外辱的民族史诗苏联之所以将他们在二战中的主要战争时期.............
  • 回答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之所以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考量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它们共同将这场冲突限制在了一定的区域和规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场冲突的背景。1939年夏天,日本在中国战场之外,试图在远东地区寻找机会扩张其势力范围。当时,苏联和.............
  • 回答
    近些年来,不少人注意到一种现象:国人对苏联的怀念似乎日益浓厚,而对曾经的“兄弟国家”南斯拉夫的讨论和情感则日渐淡薄,甚至趋于消失。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一的因素可以解释,而是由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下社会心态等多重维度交织而成。苏联情结: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纽带首先,我们得承认,苏联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扮演.............
  • 回答
    提到佐尔格,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在二战东线战场上,用智慧和胆识为苏联争取到关键情报的传奇间谍。他就像一把悬在纳粹德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了希特勒致命的打击。然而,这位英勇的战士,最终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暴露了身份,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事件所致.............
  • 回答
    苏联的“科拉超深钻孔”计划,一项试图深入地球奥秘的宏大工程,最终的深度定格在 12262 米,这个数字并非简单的戛然而止,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经济压力以及科学目标的调整。让我们抛开那些冰冷的数字,回到那个时代,回到那些为了探索地球内部而挥洒汗水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科拉半岛,一个在北极圈内.............
  • 回答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当时如同一阵改革的春风,试图打破斯大林时期僵化的体制,为苏联注入一些活力。然而,正如许多改革一样,他的努力也无意中播下了一些日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种子。这些“祸根”并非是赫鲁晓夫蓄意为之,更多的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预期之外的副作用,以及未能触及更深层次矛盾的局限性。首先,赫鲁晓夫的“去斯.............
  • 回答
    沙俄时代,俄罗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它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但与此同时,在许多方面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农奴制的存在,迟缓的工业化进程,以及相对落后的政治体制,都让它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显得有些吃力。那么,是什么让苏联在一夜之间,似乎就从这样一个国家,摇身一变成了世界级的超级大国呢?这并非一日之功,也.............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苏联的航母,特别是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确实在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上与美式航母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围绕其搭载的飞机和导弹。要说苏联航母“类似于带飞机的导弹发射平台”,这说法有其道理,但也需要更深入地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美国航母的核心功能。美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其设计理念是围绕着一整套完.............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无疑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苏联为何会如此慷慨,是否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考量。苏联慷慨援助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对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绝非仅仅出于对中国人民志愿.............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探讨为何有些人试图“洗白”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播某种叙事的,这确实需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认知、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选择性解读“洗白”并非直接否认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在国内法学界,围绕刑法四要件的讨论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边是某些法学院依旧在教授和强调源自苏联的传统刑法四要件(构成要件、违法性、罪责、刑罚),而另一边,日本和德国在刑法理论发展上,特别是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理解和表述上,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深化和演变,并且这些新理论似乎正在被国家司法考试所采纳和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