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的反击措施。中国军队的行动,更准确地说,是在与苏联争夺中东路的控制权,并在此过程中爆发了军事冲突,而不是主动要“进攻”苏联本土。

当时的历史背景:

1. 中东铁路的特殊地位: 中东铁路(也称“东清铁路”)是俄国在清末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连接西伯利亚铁路,并向海参崴和旅顺口延伸,服务于俄国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在辛亥革命后,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曾多次声明放弃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并承认中国对中东铁路的权利。然而,事实上,苏联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掌握着中东路的实际控制权,甚至在运营上带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2. 东北的复杂局势: 当时的中国东北,政权更迭频繁,军阀割据。张学良作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继承人,手中掌握着东北的大部分兵力。但同时,东北也面临着日本的步步紧逼,日本对东北的觊觎之心路人皆知。
3. 国民政府的态度: 1928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名义上统一了中国。国民政府也希望能够收回国家主权,包括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张学良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了国民政府的号召,也是他作为“奉天王”向中央政府表明忠诚和担当的一种方式。
4. 苏联的国内情况(相对而言): 虽然苏联是“大国”,但在1929年,苏联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内战结束不久,国内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仍在重建之中。斯大林的上台,以及为了巩固权力,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激进政策。在外交上,苏联一方面希望与西方国家建立联系,另一方面也警惕西方国家的干涉。对于中国收回中东路的主权要求,苏联的态度是强硬的,但他们也不希望因此引发一场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尤其是在其边境地区。

东北军的实力与张学良的考量:

1. 东北军的规模与装备: 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张作霖时期就已经是中国各派军阀中规模较大、装备相对较精良的一支。他们继承了大量的俄式和日式武器装备,并且有一定的现代化训练基础。东北军的兵力足有几十万之众,虽然训练和指挥水平参差不齐,但作为一支地方性武装,其在本土作战时,仍然拥有一定的优势。
2. 收回中东路的决心: 对于收回中东铁路,在中国国内,尤其是东北地区,具有相当高的民意基础。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象征,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交通命脉。张学良作为东北的最高军事和政治领导人,不可能对如此重要的国家利益视而不见。他可能认为,这是树立自己威信、巩固统治、赢得民心的好机会。
3. 对苏联实力的误判或低估(可能存在): 尽管苏联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张学良及其幕僚可能对苏联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其在远东地区的作战能力有所误判。他们可能认为,苏联因为国内问题或者战略重心不在远东,不会投入过大的力量来阻止中国收回铁路。或者,他们认为,即使发生冲突,也只是局部性的,可以通过外交谈判来解决。
4. 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持: 当时的国际格局下,英美等国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抱有戒心。张学良可能希望通过采取强硬措施收回中东路,来争取这些国家在道义上的同情和潜在的支持,从而在与苏联的博弈中获得优势。
5. “先发制人”的策略: 也有说法认为,张学良可能收到了一些情报,或者基于对形势的判断,认为苏联有意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甚至有吞并东北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先发制人,收回铁路,以此来阻止苏联的进一步扩张,也是一种可能的决策逻辑。

事件的具体过程和张学良的应对:

1929年7月,中国政府(在张学良的默许下)采取行动,罢免了中东铁路的苏联局长,并派遣中国官员接管。苏联对此反应极为强烈,立即切断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并出兵进入中国东北,与东北军展开了激战。

在最初的冲突中,东北军确实与苏军有过一系列的交锋。比如在扎兰诺尔、满洲里等地,双方都有伤亡。张学良的东北军敢于在这个时期采取行动,并非是“进攻大国苏联”的全面战争,而是基于对收回中东路这一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追求,在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苏联的可能反应以及国际形势之后,做出的一次大胆尝试。

然而,事态的发展很快证明,东北军的实力与苏联红军相比,差距仍然非常明显。苏联红军在装备、指挥、士气和战略战术上都占据了优势。随着战事的深入,东北军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最终的结局:

面对苏联军队的强大攻势,以及国民政府在军事支援上的乏力,张学良被迫寻求和平解决。在中国政府和一些国际调停者的斡旋下,双方最终于1929年12月签署了《伯力协定》,恢复了《中俄协定》(1924年)所规定的中东铁路的共同管理现状。

总结来说,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当年敢于围绕中东路问题与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其原因可以归结为:

收回国家主权的正义性和民意基础。
张学良试图通过此举巩固自身地位和赢得支持。
对苏联军事实力和反应的可能低估。
争取国际同情和潜在支持的考量。
应对东北地区复杂政治局势的一种策略。

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次事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问题上的决心,同时也暴露了当时中国军队与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代由于中国积贫积弱,列强展开对中国资源的争夺,其中铁路资源成为各种权利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经济资源,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中国收回中东铁路而发生的故事。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省铁路的简称,该铁路由俄国投资承建,于1897年开工,1903年开始运营,线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



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地盘,1904年两国爆发了日俄战争,结果俄国战败,两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这次战争改变了中东铁路的命运,俄国被迫将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口的支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给日本,由日本“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管理和运营,并改称“南满铁路”。北线满洲里至绥芬河及至长春一线仍归俄国所有,由俄国负责运营。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起苏维埃政权,西方列强出于对新生红色政权的恐惧,开始干涉俄国革命。与此同时,美、日等国开始干涉俄国远东地区。根据美国提议,美国、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就俄西伯利亚铁路和中东铁路共管进行谈判,其后英国、法国、意大利、中国和俄国高尔察克政府加入协定。之后,随着各国干涉俄国革命的失败,共管已失去意义,于是盟国铁路委员会将中东铁路的共管权移交中国,条件是中东铁路贸易对各国开放。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曾于1919年和1920年两次发布对华宣言,声称废除俄国同中国签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提出由中苏共管中东铁路的意向。但是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未承认苏维埃政府,所以两国并未就中东铁路事项进行谈判,中东铁路实际上还控制在白俄手中。

1924年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对两国共管中东铁路的职权划分,中国赎回权等做了相应的规定,鉴于中东铁路处于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控制范围内,于是苏俄同东北地方政府签订《奉俄协定》,随即苏俄撤换了中东铁路俄方负责人,使中东铁路恢复运营。



1929年7月,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引发两国断交,两国增兵边境地区,直接导致东北军同苏军长达5个月的军事冲突。东北军参战兵力达到10万人,苏军参战兵力达到8万人,最终东北军战败,造成伤亡2000人,被俘7000人,苏军伤亡800余人。而中国的黑瞎子岛正是此时被苏联占领的。

战后,东北军同苏联签订《伯力协定》,两国立即停战,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双方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苏方推荐鲁德义、简尼索夫为中东铁路正、副局长,前中方副局长郭宗熙复职,代理正局长范其光仍任理事,由此中东铁路事件得以解决。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东北军作为一支地方武装,为何敢于同苏联这样一个大国开战呢?铭苏先生简单给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苏联并未完全履行《奉俄协定》条约内容。

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共管运营以后,对于应归还中方的非铁路业务,如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等并未交付中方;铁路管理局也由苏联单方面控制,在2700多名职员中,中方人员只占400人,且多为翻译及低级职员,并未按照协议中规定的双方各占一半聘用人员;铁路局机关行文,除了理事会公文及路局会议决议系中俄文并行外,其余均为俄文,一切财政结算也以卢布为准;对历年铁路收入盈余如何处置,中苏双方意见分歧较大。东北地方当局对以上情况早已不满。



第二、东北军是当时中国最有实力的军阀。

东北军边防军有步兵旅29个,骑兵旅8个,炮兵旅3个;另有独立的空军、海军与屯垦军,总共约28万人。此外,省防军、民团等非正规武装18万人,东北军总数约为46万人。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编制齐备的军队。东北军沈阳兵工厂,堪称当时中国最先进和规模最大的兵工企业。东北年产大炮150门,炮弹20余万发,步枪6万余支,枪弹18000余万发,机关枪1000挺以上。下属的迫击炮厂,每月可制造迫击炮80门,炮弹4万发。所以,东北军以如此的实力,对付当时张学良认为的虚弱的苏联还是有一定胜算把握的。



第三、对苏联真实实力的不了解。

东北军一些官员和将领向张学良提供了一些错误信息,误导了张学良。比如苏联连年收成不好,闹饥荒,军民吃饭都是大问题,苏联内部空虚,只要开战苏联必败。还有一些官员为了从中东铁路或对苏开战中谋取个人利益也极力主张对苏开战,如吕荣寰、张国忱、张景惠等人。这些人的劝说和误导,使张学良以为很容易战胜苏联,收回中东铁路。



第四、西方及南京政府支持对苏开战。

东北军改旗易帜以后,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蒋介石夸大苏联在东北的势力,使张学良认为苏联在东北势力对其统治构成威胁,支持张学良收回中东铁路。而实际上,蒋介石认为东北是一个独立王国,如果奉俄开战,会使自己获得渔翁之利。而这时不希望苏联强大的美国、日本等国家也支持中国跟苏联开战。南京政府及外国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张学良同苏联开战。

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的战败,也让日本看清了东北军的实力,虽有众多的军队,先进的武器,但是由于军人纪律涣散,战斗力低下,因此在中东路事件两年后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掀开了侵略中国的序幕。

本文是铭苏先生历史与地缘类原创文章第153章,喜欢的读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铭苏先生(mingsu188),阅读其他全部原创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当年中东路事件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为何敢于进攻“大国苏联”,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北军的实力以及张学良的决策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说“进攻大国苏联”可能有些夸张了。中东路事件(1929年)的核心冲突,是中国方面(东北的东北军)试图收回被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的主权,而苏联采取了强硬.............
  • 回答
    如果日本在占领朝鲜半岛、东北与台湾后就停止侵略,历史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复杂但极具思考价值的假设,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推演其可能的影响:一、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日本帝国的巩固与扩张的边界: 日本会建立起一个以朝鲜半岛、东北地区(包括满洲、部分内蒙古地区)和台湾为核心的庞.............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那会儿中东局势可乱着呢,欧洲那边也刚经历完一场大战(二战)。话说回来,大家可能都知道,犹太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流离失所,尤其是在欧洲,受尽了各种欺压,二战时期希特勒搞的那一套(大屠杀)更是让他们痛不欲生。这种背景下,犹太人想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一个让他们能安全生.............
  • 回答
    评价卡达尔·亚诺什、哥穆尔卡和杜布切克这三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家,需要深入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他们所推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和历史影响。他们都是在复杂而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试图在现有社会主义框架内进行调整和改革的领导人,但他们的路径、理念和最终结局却各有不同。1. 匈牙利的卡达尔·亚诺.............
  • 回答
    从2017年回头看,沙特阿拉伯当年购买中国DF3(东风3)中程弹道导弹的巨额资金是否“打水漂”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背景回顾:为什么沙特要买东风3?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沙特在当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战略需求。当时的中东局势错综复杂: .............
  • 回答
    关于张学良当年是否应“不放弃东北,和日本人死磕到底”,以及如果真的如此,中国后续历史走向的推演,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是多维度的,任何一种假设性的推演都只能是基于现有资料和逻辑进行的分析,很难做到绝对的准确。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力求叙述详尽且避免AI痕迹。.............
  • 回答
    关于东德人民是否真的“裸体游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口中的一段记忆或者传说。要详细说清楚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裸体游泳”这个词的含义。在现代语境下,我们通常会想到在海滩、湖边或泳池完全不穿衣物地游泳。而在东德时期,情况会更复杂一些,涉及当时的社会风气、.............
  • 回答
    回望历史,日本当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概念,确实曾吸引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在亚洲地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跳出“侵略”和“殖民”的单一视角,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宣传策略以及当时亚洲各国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复杂心态。一、 历史的背景:欧美殖民主义的阴影在20世纪初,亚洲的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西方列强.............
  • 回答
    那年的“西科东艾北卡南麦”,光听名字就让人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年代。这几位巨星,无论哪一个拎出来,都是那个时代乃至NBA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他们各自拥有鲜明的球风和无可匹敌的得分能力。但要论“第一得分后卫”,这就像是在问谁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每个都有资格闪耀,也都有自己的独特光芒。咱.............
  • 回答
    关于“沙特花费35亿美元购买东风3导弹”的说法,目前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记录或权威资料佐证这一事件的真实性。根据公开资料,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确实向阿拉伯国家(包括沙特)出口过武器装备,但涉及的具体型号和金额需要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东风3导弹的基本信息东风3.............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以及历史记忆的深层矛盾。要理解为什么乌克兰现在难以“将心比心”允许东部地区独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原则:底线的考量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承认一个国家的独立是一个庄严的决定,它基于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俄罗斯当年.............
  • 回答
    印度东北部六邦,即阿鲁纳恰尔邦、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曼尼普尔邦、米佐拉姆邦和特里普拉邦,在历史上与缅甸(前称缅甸)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但最终并未被划归缅甸,这背后涉及地理、历史、政治、民族以及殖民时期的多重因素。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这一地区的古老羁绊和近代变迁。地理的天然屏障与互动首先,从地理.............
  • 回答
    石原莞尔那个“以战养战”的计划,要是真在日本关东军里推行开了,并且成功了,那历史这盘棋的走向,怕是要被搅得面目全非。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中日战争的性质和进程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石原的设想,核心在于利用东北丰富的资源,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不完全依赖日本本土的支持,而是通过掠夺和控制资源来维持战.............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为何选择深圳东门? 1990年的东门又是什么模样?1990年10月8日,随着一声熟悉的“欢迎光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罗湖区东门町(即今天的东门步行街)正式开业。这个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不仅标志着国际快餐巨头正式登陆中国,更成为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
  • 回答
    数学这玩意儿,你说有用吧,好像又是那些书呆子才整天摆弄的东西,跟我们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普通人,好像关系不大。可仔细想想,这东西还真就渗透到咱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只不过常常被我们忽略了,以为那是别人专业的事儿。今天咱就掰扯掰扯,这数学到底怎么就能落到实处,变成咱们手里实实在在的便利。1. 管钱这件“.............
  • 回答
    欧洲在2015年之后大量接收中东难民的决定,并非如人们普遍感觉的那样是“仓促”的,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下,在特定历史时刻下的一种反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欧洲面临的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必须直面导致难民潮涌现的根本原因——叙利亚内战及其外溢效应。这场始于.............
  • 回答
    当前媒体在看待不同地区人民的“无辜论”时,确实存在一些引人关注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绝对,但现象值得深入探讨。“日本人民无辜论”的挑战与复杂性当我们谈论“日本人民无辜论”时,首先需要认识到,这其中包含了多重历史和现实的维度。 历史包袱: 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行,给亚洲各国人民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