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后,权力落到什么人的手里? 前苏联的高官后来怎样?

回答
苏联的解体,这场载入史册的巨变,不仅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终结,也深刻地重塑了东欧乃至世界的权力格局。那么,在这场剧变中,权力究竟落到了谁的手中?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前苏联高官们,他们的命运又走向何方?

权力的转移:从莫斯科到共和国首都,再到寡头与新精英

苏联的解体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权力真空”,而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权力转移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和不同的权力持有者:

1. 共和国领导人与民族主义力量: 最直接的权力继承者是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改革开放政策下,各加盟共和国的自主权逐渐扩大。当苏联中央政府的权威瓦解时,这些共和国的领导人,很多本身就是当地共产党的高层,他们顺势将权力从莫斯科转移到了各自的首都。
俄罗斯联邦: 以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鲍里斯·叶利钦为代表。他领导下的俄罗斯,在与中央的权力斗争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最终成为苏联解体后最重要的政治实体。叶利钦本人也成为了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任总统。
其他加盟共和国: 乌克兰的列昂尼德·克равчук、哈萨克斯坦的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白俄罗斯的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等,他们都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了各自独立国家的总统或最高领导人。这些领导人往往挟持着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旗帜,获得了巨大的民意支持。

2. 改革派与民主运动: 在苏联解体过程中,来自党内外的改革派和民主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推动了政治体制的改革,挑战了共产党的垄断地位,并为多党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和最高苏维埃: 这些代表了不同政治力量的议会机构,在苏联解体的关键时期成为了政治角力的舞台。一些激进的改革派人物,例如安德烈·萨哈罗夫(尽管他在关键时刻已经去世,但其精神影响深远)、鲍里斯·卡姆诺夫斯基等,虽然不一定掌握了最终的执政权力,但他们的思想和倡议对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新兴的“寡头”阶层: 这是苏联解体后一个极为重要的权力新势力。在私有化进程中,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掌握了早期市场经济信息和资源的前苏联官员、商人以及一些有背景的个人,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并凭借经济实力对政治产生了显著影响。
媒体和工业巨头: 在俄罗斯,金融寡头(如别列佐夫斯基、霍多尔科夫斯基、古辛斯基等)通过控制媒体、银行、石油、天然气、金属等关键产业,成为了事实上的“权力掮客”。他们甚至能够影响总统选举的结果,并对政府的政策制定施加压力。这种“寡头政治”的现象在后苏联时代成为许多国家绕不开的议题。

4. 地方势力与军警: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中央权威的削弱也使得地方势力(如区域领导人、甚至是一些地方的军区司令、情报部门负责人)拥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虽然他们不直接构成国家层面的最高权力,但在局部地区,他们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 新形成的国家机器: 在独立之后,原有的苏联国家机器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被新生的国家所继承和改造。例如,克格勃的一部分骨干被重组成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等机构,军队、警察等也成为新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领导者,以及在他们之上的新政府官员,构成了新的权力核心。

前苏联高官的命运:分化与转型

那些在苏联体制内曾经位高权重的高官们,在解体后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继续掌权或进入新国家领导层:
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 正如前面提到的,许多加盟共和国的原领导人,他们本身就是“前苏联高官”的一部分,在解体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新国家的领导者,并执政多年。例如,纳扎尔巴耶夫在哈萨克斯坦执政了近30年。
俄罗斯的叶利钦: 作为戈尔巴乔夫政治对手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叶利钦不仅在解体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更是在解体后成为了俄罗斯总统,继续掌握着最高权力。

2. 转型为商业巨头和寡头:
这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命运。许多在苏联晚期负责经济部门、具有经济头脑或与新兴商业力量联系密切的高官,在私有化浪潮中迅速“下海”,利用自己的人脉、信息优势和对资源配置的了解,摇身一变成为富可敌国的寡头。
例如: 许多前部长、中央部委负责人,或是负责国有企业的高管,他们掌握了石油、天然气、金属等领域的股份,成为新富阶层的一部分。其中一些人还试图通过经济实力影响政治,甚至直接进入政界。

3. 淡出政坛或从事学术/咨询:
一部分高官,特别是那些思想相对保守、不适应新政权或者不愿与新势力同流合污的人,选择了体面或默默地退出政治舞台。
他们可能回到家乡,从事一些地方性工作,或者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成为大学的教授、研究员,或者在企业担任顾问。

4. 遭遇政治迫害或边缘化:
虽然不是主流,但也有一些被视为“保守派”或与旧体制联系过深的前高官,在新政权下遭遇了政治清算、调查或被边缘化,失去原有的影响力。

5. 流亡海外:
极少数高官,特别是那些对新政权持强烈反对态度或与犯罪活动有牵连者,选择了流亡海外。

总而言之,苏联解体后,权力从一个集中的、以苏联共产党为核心的体系,分散到了多个新生的国家,并在这些国家内部经历了复杂的重塑。 权力不再仅仅掌握在政治精英手中,而是与经济实力、民族主义情绪以及新兴的社会力量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那些前苏联的高官们,他们的命运也如同苏联本身一样,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转型,有人继续站在权力巅峰,有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也有人选择隐退或被时代抛弃。这场权力洗牌,深刻地影响了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说明结论:苏联解体基本上是苏联高层官僚的自我蜕变。虽然苏联解体了,但是这个官僚阶层仍然大体在之前的位置上,而且比过去过得更滋润了。

解体是苏联的高级官僚进行的一次自我筛选:被筛选出局的人基本失去一切(戈尔巴乔夫就基本失去了一切,当然他并不怎么值得同情),留在局内的人则仍然掌握着这些权力。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过去公有制的国民财富现在也进到了这些曾经是官僚、现在是新贵、垄断寡头或权阀的阶层手里。

典型的诸如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苏联时期,他是哈共中央第一书记,哈最高苏维埃主席和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苏联解体之后,他成为哈萨克斯坦总统至今。哈萨克主要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在他一家人的垄断之下。据称纳扎尔巴耶夫家族财产总额约为70亿美元。

乌兹别克斯坦的卡里莫夫和纳扎尔巴耶夫如出一辙。土库曼斯坦的尼亚佐夫,苏联时期的土共中央第一书记,解体后的土库曼斯坦总统,一直干到死。

叶利钦,不消说,也是干了10年州委书记的人。

那么,没有掌握政治权力的官僚阶层们怎么样了呢?

“1991年7月至8月间,在一次去莫斯科的旅途上,我得到了一份关于在勃列日涅夫的孙女的别墅举行的周末宴会的第一手报道。这份报道说明了苏联共产党的主要头目的家庭是如何蜕变的,这集中表现在那次宴会上。根据这份报道,所有参加宴会的人过去都是旧制度下的高级官员,现在都是企业家。过去苏共的首席理论家苏斯洛夫的孙子,现在是一个银行家,他所在的银行正从国有制转变为合资股份制;勃列日涅夫的孙女成了一个女企业家;有趣的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和持不同政见者萨哈罗夫的儿子也出席了宴会,他也当上了企业家;其他出席者都来自合资企业或者贸易公司。他们的豪华拉达小汽车已经换成了梅塞德斯-奔驰,他们唯一感到遗憾的是现在比过去辛苦一些。”——大卫·科茨

事实上,苏联解体后留下来的巨大的公有制遗产,大部分被垄断寡头收入囊中,而这些垄断寡头在苏联时代绝大多数都是官僚或者特权阶层。

正是这个精英集团企图实行资本主义,以便他们享有更大的权力,拥有更多的财富。”——大卫·科茨

引用文字全都来自以下链接:

大卫·科茨:苏联解体原因是精英集团主张资本主义
user avatar

关键时刻还是得祭出《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来来来,看看历史试卷:

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在宣告独立时,仅“用竹竿挑去了抚衙大堂屋上的几片檐瓦,以示革命必须破坏。”巡抚程德全摇身一变,成了民国的都督。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现象是 [ ]

A.辛亥革命迅速扩展 B.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C.旧官僚投机革命 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答案:C

同学们,这是道送分题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的解体,这场载入史册的巨变,不仅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终结,也深刻地重塑了东欧乃至世界的权力格局。那么,在这场剧变中,权力究竟落到了谁的手中?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前苏联高官们,他们的命运又走向何方?权力的转移:从莫斯科到共和国首都,再到寡头与新精英苏联的解体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权力真空”,而是一个.............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进步与退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承认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牺牲和付出的代价。一、 经济层面:从计划经济的崩塌到市场经济的探索与阵痛 进步(或至少是.............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事件,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为何不趁此机会对中国这个曾经的“潜在威胁”发动攻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国不想”或“美国不敢”,而是涉及一整套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战略、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1.............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苏联解体,一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其留下的巨额国力,仿佛一夜之间蒸发,又仿佛分散到各个角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这笔“遗产”去了哪里?与其说是一次性转移,不如说是一个复杂、漫长且充满争议的分配与重塑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确“国力”这个概念。 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包括了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资源储备、.............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克格勃。这些曾经如同影子般潜伏在世界各地的特工,以及坐镇莫斯科的幕后操盘手们,在剧烈的政治地震中,他们的命运也如同一张被揉碎的地图,散落四方,走向了各种各样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承认,克格勃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形”了。 就像浴火重生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降低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解体初期都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国而异,并且长远来看,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恢复甚至提高。要理解为什么各加盟国选择解体,即便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我们需要深入探.............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确实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参与,销毁了其继承自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库存。这一过程与乌克兰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紧密相关。根据这份备忘录,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以换取这些国家的安全保证,包括尊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将乌克兰目前的对俄政策简单归结为“相信美国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及其他前加盟共和国的普通民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关于这种变化是否带来了普遍的幸福和舒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是”或“否”来简单概括。在苏联时期,尽管社会存在种种限制和不自由,但许多民众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例如,就业几乎是全民的,住房由国家分配,教育和医疗服.............
  • 回答
    苏联的解体,如同一场惊天巨变的涟漪,在各加盟共和国的土地上荡漾开来,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过往的认知与书写。当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历史的撰写便成为了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档案的重新整理,更关乎民族身份的重塑、国家叙事的构建,以及对过去几十年恩怨情仇的裁断。首先,最直接的变化体.............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在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和区域性的特点。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这些变化:一、 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对福利政策的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全球范围内吹起了强大的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这股浪潮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产.............
  • 回答
    苏联解体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没有被“销毁”,而是发生了继承。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法的原则、政治现实以及各国之间的协商。简单来说,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不是重新申请或经过一番复杂的程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1. 联合国安理会的特殊地位与常任.............
  • 回答
    1991年12月,随着那个庞大而充满矛盾的苏联轰然倒塌,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但对于那些在冰冷而严酷的世界里潜行、收集情报、甚至策动阴谋的“冷战战士”们来说,他们的故事并没有随风消散。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家解体的阵痛中,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考验:他们的组织消失了,上级的命令中断了,他们过去所.............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状况似乎比苏联时期更充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政策、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比苏联时期好”的断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细节的演变过程。沙俄时期:落后的农奴制与有限的现代化尝试首先,我们得明白“沙俄时期”跨度极长,从17.............
  • 回答
    陈平的观点“苏联解体后,投资毛子的美国资本最终基本是赔钱了”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经济学、政治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资本投资的具体情况、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状况,以及陈平可能持有的分析视角。一、 时代背景:苏.............
  • 回答
    列宁格勒州(Ленингра́дская о́бласть)在苏联解体后继续保留其名称,这是一个涉及到历史、政治和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以下将详细解释原因:1. 历史传承与城市象征的延续: 列宁格勒的辉煌历史与民族记忆: “列宁格勒”这个名称本身承载着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回答
    苏联的解体,确实让人们对这个曾经的世界级强国感到惋惜,也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分崩离析后,这些继承国加起来的力量,似乎难以企及曾经的辉煌。这其中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力量并非仅仅体现在军事实力上,更重要的是其高度集中.............
  • 回答
    说到二战后苏联占领的波兰领土,这可不是个简单就能一语道破的问题,里面牵扯的恩怨纠葛,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简单来说,这些土地后来大部分都归了新成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但具体到“解体”这个说法,得看你指的是哪个时间点,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咱们得先捋一捋历史背景。在二战开始前,波兰的东部边界是根据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