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后,德国为何不要求收回东普鲁士?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东普鲁士,这个历史上由普鲁士王国核心发展起来的地区,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并成为苏军进攻柏林的重要前线。

1. 战后划分与苏联的实际控制: 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协定》(1945年),东普鲁士被划分为两部分。北部约三分之二的地区,包括首府柯尼斯堡( Königsberg,后更名为加里宁格勒 Kaliningrad),被苏联吞并。南部则划归波兰,并成为波兰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苏联解体之前,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就已经在苏联的实际控制之下,并且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确定的。

2. 人口的剧烈变动与民族构成: 在战争期间和战后初期,东普鲁士的德国居民遭受了巨大苦难。为了报复和所谓的“清洗”,苏联对当地德国人口进行了大规模的驱逐和迁移。许多德国人被迫离开家园,逃往德国其他地区,或者在迁徙过程中死亡。与此同时,苏联从其境内迁入了大量俄罗斯族及其他民族的居民到这片土地上。因此,到苏联解体时,东普鲁士的原有德国人口已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俄罗斯族为主的新的居民结构。收回这片土地,意味着要处理一个全新的民族构成和社会结构。

二、德国自身的意愿与战略考量

尽管德国拥有统一的民族认同感,但对于收回东普鲁士,德国政府和绝大多数民众的态度是审慎和现实的。

1. 统一的优先性: 德国在1990年实现了两德统一。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挑战和经济负担。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消化和整合东德地区,解决经济、社会和政治上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去挑战苏联对东普鲁士的控制,提出领土要求,无异于在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大前提下制造新的、可能无法控制的外部矛盾。

2. 对和平与稳定的承诺: 德国在战后致力于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欧洲大国,将和平与稳定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这意味着德国需要尊重现有的国际边界和条约。主动要求收回被其他国家实际控制的领土,将直接违背这一原则,可能引发与俄罗斯和波兰的严重冲突,破坏欧洲的整体和平。

3. 民族情感与现实理性的权衡: 当然,德国国内仍然存在着一些失去家园的东普鲁士人的后代,他们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情感。但总体而言,德国的主流民意和政治精英认识到,历史已经过去,民族情感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和地区和平之上。更重要的是,德国已经获得了对波兰部分原东普鲁士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并且与波兰建立了良好的邻里关系,这比直接的主权要求更符合现实利益。

三、国际法与国际社会的态度

1. 《波茨坦协定》的约束力: 如前所述,《波茨坦协定》是二战后确立欧洲边界的重要文件,尽管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条约,但其在当时和后续的国际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苏联对东普鲁士北部的控制正是基于这一协议的临时性安排,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事实接受。

2. 尊重现有边界的原则: 二战后形成的欧洲边界格局,虽然有历史原因的复杂性,但被普遍认为是维持欧洲和平与稳定的基石。任何单方面改变边界的企图都会被国际社会视为严重威胁。德国如果提出收回东普鲁士的要求,将不得不面对国际法的挑战,而且极有可能得不到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盟友)的支持,反而会孤立自己。

3. 俄罗斯与波兰的立场: 俄罗斯将加里宁格勒视为其合法领土,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存在。波兰也视其南部东普鲁士地区为本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两个国家都绝对不会同意放弃这些领土。德国如果强行提出要求,只会引发与这两个重要邻国的敌对关系,这对德国没有任何好处。

四、现实操作的不可行性

即使德国在理论上想收回东普鲁士,其操作上也是极其困难的。

1. 军事实力: 德国虽然是欧洲强国,但它并非军事上的超级大国,更无力对抗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军事手段收复领土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是不可想象的,也是德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所不允许的。

2. 政治与外交成本: 提出领土要求,将意味着与俄罗斯和波兰断绝关系,同时也会损害德国在欧盟和北约中的地位。这种政治和外交上的代价是德国无法承受的。

总结:

苏联解体后,德国之所以没有要求收回东普鲁士,是因为:

历史现实: 东普鲁士在战后已被苏联和波兰实际控制,人口构成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德国的优先事项: 德国刚刚完成两德统一,国家重心在于内部整合与稳定。
国际法与国际共识: 德国坚持尊重现有边界,避免挑战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邻国强硬立场: 俄罗斯和波兰绝不会放弃对这些领土的主权。
不可行的操作: 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外交层面,收回东普鲁士都不具备可行性。

因此,德国选择了现实主义的外交策略,将精力集中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欧洲和平与发展,以及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上,而不是去纠缠一个在历史、法律和现实层面都难以撼动的领土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是人非了

user avatar

此文可能有点文不对题,但还是比较贴近的,直接摘录我书稿的一部分:

二战后波兰对德和解

哥穆尔卡的另一大政治成就是与西德达成了政治和解,期间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确定了奥德河-尼斯河的边境线划分。这不是单纯的领土争端,而是波兰与战后德国整体外交关系的博弈。

最早追溯到皮亚斯特王朝时期,波兰与德意志民族的传统分界线就是奥德河。经过德意志移民向东扩张以及古波兰的三次瓜分,波德民族分界线早已越过了奥德河,波兰复国后的西部边境也基本遵循两民族当时的大体分界线而定。二战爆发后,波兰流亡政府曾设想吞并东普鲁士与格但斯克,以防止德国利用这些地区威胁波兰的西北边境。无独有偶,西科尔斯基和斯大林在二战爆发初期都不约而同的设想西部边境应以奥德河为界,斯大林强调“要将东普鲁士还给斯拉夫人”。

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方面公开提出新波兰国家的西部边境应拓展至奥德河,斯大林希望以此达成削弱德国,增强苏联集团向西战略投射的目标。只有丘吉尔表达了反对意见,他比喻为“波兰鹅的肚子里塞满了德国美食,引起了消化不良”。而流亡波兰政府总理米科瓦伊契克却支持斯大林的做法,仅坚持保留利沃夫。在波兹坦会议中,盟国与苏联就波兰边境问题展开了一系列交锋,但最终在斯大林的强大压力下,美国被迫同意奥德河-尼斯河方案,英国也只能追随美国的态度。斯大林毫不妥协的态度为波兰人赢得了向西扩张的战略利益,他还决定将所有留在波兰新领土的德国人驱逐出境。新边界极大改善了波兰对德国的地缘态势,两国边境线缩短至472公里,也增强了波共的统治合法性。

起初东西德政府均拒绝承认奥德河-尼斯河边境线,但东德摄于苏联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压力很快让步。1950年7月6日,东德临时政府总理奥托·格罗特沃尔与波兰总理西兰基维兹在两国新边境的兹戈热莱茨市会面并签署《兹戈热莱茨条约》,承认了这个代表“和平与友谊的边界”。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则无视《兹戈热莱茨条约》,坚持认为奥德-尼斯河东部处于“波兰和苏联的管理”下,后来改成东部地区处于波兰和苏联的“非法占领”。

阿登纳强调,如果两德统一,联邦共和国的东部领土应恢复1937年1月1日的状态。这个联系到战前纳粹德国的言辞立刻引起了波兰与苏联的强烈抗议,波德关系开始僵硬。事实上,阿登纳并非民族主义者,他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是顺应民心争取选票的结果。因为到1950年,西德16%选民都是从东部逃来的,这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阿登纳很清楚,苏联绝不可能放弃奥德-尼斯河以东的领土,西德无法承受因此与苏联公开冲突的代价。此外,阿登纳也担心如果不能兑现给东部移民的承诺,会在西德发生“无法承受的经济和政治动荡”。

1956年5月1日,西德外交大臣布伦塔诺承认联邦共和国在奥德-尼斯河边境的立场“有些问题”,并建议联邦政府承认这条边境线。该言论引起东部移民政治集团的口诛笔伐,但也仅限于此。私下里布伦塔诺称这些人为“无法教化的民族主义者”。西德政府继续推行反对奥德-尼斯河边境线的态度,这引起了哥穆尔卡的警觉,也间接促使他加固对苏联盟。因此,比起被德国再次入侵的危险,多数波兰人宁愿继续拥护哥穆尔卡。

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复东部领土”的声音在西德日渐式微,民众对“重振德国”等假大空的政治口号感到厌倦,波德紧绷的关系开始松动。1970年,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顶着国内的巨大压力与西兰基维兹签订《华沙条约》,接受奥德-尼斯河边界不能被武力改变。在访问波兰期间,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之前,他神态肃穆地递上花圈,随后突然双膝下跪,沉默祷告了半分钟。事后勃兰特回忆,者并非是预先规划好的举动,而是他当时突然觉得“仅仅递献花圈是不够的”。

30年前的沉痛历史已经无法改变,但勃兰特以他的举动证明了德国的歉意,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西兰基维兹代表波兰人接纳了德国迟来的忏悔,两大民族就此握手言和。尽管西德仍未完全承认边境线,但这个举动极大缓解了波德关系,并允许一些东部移民可以回波兰探亲。1973年西德联邦宪法法院作出判决,承认了《兹戈热莱茨条约》的法律效力,并废除了与领土争议有关的《西德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之后,波德代表在《关于德国的最后解决条约》中正式确认了奥德-尼斯河作为两国边界。在同年11月14日签署了《波德边境条约》,重申《兹戈热莱茨条约》以及《华沙条约》,宣布两国边界神圣不可侵犯,并互相保证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成,条约还承认居住在边境线附近两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政治和文化权力。

对德和解毫无疑问是哥穆尔卡最引人瞩目的政治成就,从根本上改善了波兰的被动外交局势。此后,随着波兰国防压力减轻,对苏联的军事依赖也开始减轻,为后世波兰彻底摆脱苏联控制做出了贡献。

user avatar

回答很简单,因为德国在两德统一时已经放弃了对奥得河以东旧疆域的领土要求。


1949年5月23日版《联邦德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第23条曾经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了联邦德国的领土:

„Dieses Grundgesetz gilt zunächst im Gebiete der Länder Baden, Bayern, Bremen, Groß-Berlin, Hamburg, Hessen, Niedersachsen, Nordrhein-Westfalen, Rheinland-Pfalz, Schleswig-Holstein, Württemberg-Baden und Württemberg-Hohenzollern. In anderen Teilen Deutschlands ist es nach deren Beitritt in Kraft zu setzen.
“本基本法最初适用于巴登、巴伐利亚、不来梅、大柏林、汉堡、黑森、下萨克森、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莱茵兰 - 普法尔茨、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符腾堡 - 巴登和符腾堡 - 霍亨索伦州。 德国的其他部分将在加入(联邦德国)后生效。

因为这条法律留出了操作空间,1957年,当时由法国管理的萨尔保护领(Saarprotektorat,现在的Saarland)成功通过公民投票加入联邦德国,成为了联邦德国的一个新联邦州。


在东西德合并时,“第23条”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使用:原东德的15个行政区恢复为二战前的五个州并加入联邦德国。为了打消美苏英法四个占领国对合并后的德国坐大的担忧,联邦德国对一些法律进行了修改,从而从法律层面断绝了德国以后继续提出新的领土要求:

  1. 1990年9月12日的《2+4协定》[1]中第一条(Artikel 1)就是关于统一后德国边界的五条规定:
(1)统一后的德国将包括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整个柏林地区。 它(统一后的德国)的外部边界将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边界,并将在该条约生效之日成为最终边界。 确认统一后的德国边界是欧洲和平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Das vereinte Deutschland wird die Gebie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und ganz Berlins umfassen. Seine Außengrenzen werden die Grenzen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und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sein und werden am Tage des Inkrafttretens dieses Vertrags endgültig sein. Die Bestätigung des endgültigen Charakters der Grenzen des vereinten Deutschland ist ein wesentlicher Bestandteil der Friedensordnung in Europa.

(2)统一后的德国和波兰共和国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确认了它们之间的现有边界。
(2) Das vereinte Deutschland und die Republik Polen bestätigen die zwischen ihnen bestehende Grenze in einem völkerrechtlich verbindlichen Vertrag.

(3)统一的德国对其他国家无领土要求,将来也不会提出要求。
(3) Das vereinte Deutschland hat keinerlei Gebietsansprüche gegen andere Staaten und wird solche auch nicht in Zukunft erheben.

(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将确保统一德国的宪法不包含任何与这些原则不符的规定。因此,这适用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序言以及第23条第2款和第146条中的规定。
(4) Die Regierung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werden sicherstellen, daß die Verfassung des vereinten Deutschland keinerlei Bestimmungen enthalten wird, die mit diesen Prinzipien unvereinbar sind. Dies gilt dementsprechend für die Bestimmungen, die in der Präambel und in den Artikeln 23 Satz 2 und 146 des Grundgesetzes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niedergelegt sind.

(5)法兰西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正式接受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的相应义务和声明,并宣布它(们)将确认统一的德国的边界
(5) Die Regierungen der Französischen Republik, der Union der Sozialistischen Sowjetrepubliken, des Vereinigten Königreichs Großbritannien und Nordirland und der Vereinigten Staaten von Amerika nehmen die entsprechenden Verpflichtungen und Erklärungen der Regierung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förmlich entgegen und erklären, daß mit deren Verwirklichung der endgültige Charakter der Grenzen des vereinten Deutschland bestätigt wird.

2. 《基本法》第23条[2]从关于未统一的领土修改为有关欧盟的各类事项。

3. 《基本法》第146条被修改为“本基本法在德国自由统一之后适用于全体德国人民,在德国人民通过以自由意志制定的宪法实施之日,本基本法失效。”

Dieses Grundgesetz, das nach Vollendung der Einheit und Freiheit Deutschlands für das gesamte deutsche Volk gilt, verliert seine Gültigkeit an dem Tage, an dem eine Verfassung in Kraft tritt, die von dem deutschen Volke in freier Entscheidung beschlossen worden ist.

这一条略有争议,因为在两德合并时,人们的希望是建立一个“新德国”,这条法律的修改本是为“统一后的新德国所使用的新宪法”提供便利,但是两德统一实际上是以东德加入西德的方式完成的,所以直到今天,德国还在使用着1949年战后颁布的基本法,而且没有颁布新宪法的打算。

从法律层面上说,统一后的德国已经从宪法(基本法)的高度排除了新领土加入德国(或者按一些人说的“收回旧土”)的可能性。但是考虑到基本法留下的这个“待新宪法颁布后作废”的后门,德国需要在接纳新领土前颁布一部新宪法,但这么明显的动作,除非德国在军事上掌握了绝对优势(核弹或者其他什么隐形大杀器),否则美英法俄都不会对德国在中东欧再次变大坐视不管。

但如果德国真的有了这种“绝对优势”,他们的诉求还何止一个东普鲁士?

参考

  1. ^https://www.bpb.de/geschichte/deutsche-einheit/deutsche-teilung-deutsche-einheit/43784/2-plus-4-vertrag https://www.bpb.de/geschichte/deutsche-einheit/deutsche-teilung-deutsche-einheit/43784/2-plus-4-vertrag
  2. ^联邦德国基本法(GG)中文版 http://www.recht-harmonisch.de/GG-chinesisch.pdf
user avatar

这,不知道题主有没有看过战后东普鲁士的地图?

大概率没有,不然也不会提这么友善的问题了。


如果波恩政府真的敢斗胆在苏联解体后声索东普鲁士(直接违反《华沙条约》),那:

柯尼斯堡为核心的东普鲁士中央你得要吧?俄罗斯得罪死了;

梅梅尔你得要吧?立陶宛得罪死了,波罗的三小国对你同仇敌忾了;

俄罗斯的东普鲁士中央你拿了,波兰的南普鲁士你不能不要吧?波兰也给你得罪死了;

东普鲁士要收回来,那么与德意志联系的更紧密的后波美和西里西亚,也总要拿回来吧?我就不提波兹南(德粉:波森!)了。

第二帝国的领土基本全了,那么带着饥渴的德国人民继续向前走一步?

但泽?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

9,000万人的大帝国,如果重新出现在西方的地平线上的话,你觉得欧亚(东欧)人民会想到哪一出呢?

从波兹南到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3亿人心中只会有同一个答案

他们又将做出怎样的应对呢?

嘹亮的战歌重新唱响,降下的红旗再次升起 ,决裂的盟友重新联合,势不可挡的力量,一路从哈萨克的草原传导到尼斯河边境上

波恩的这种无脑要求的唯一后果就是把整个东欧推向莫斯科,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可能会为了寻求安全感继续与俄罗斯保持统一;波罗的三国会向大俄罗斯寻求迫在眉睫的军事支持;在这个问题上,巴黎、维也纳、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布加勒斯特和布达佩斯都会和莫斯科站在一起。

俄罗斯的国力将远强于当下,俄罗斯的盟友和经济空间将远为广阔,苏维埃将更可能在欧亚的土地上复苏。

题主若是看完地图还能提出这种问题的话,那我只能说,可能这就是苏粉

user avatar

普鲁士已经没几个日耳曼人了。

波兰投靠北约非常主动。是反俄前线非常重要的炮灰。

你一个上次世界大战的罪人,想干什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柯尼斯堡(如今的加里宁格勒)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后选择留在俄罗斯,而不是加入德国、波兰或爱沙尼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政治和人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回顾柯尼斯堡的过往,以及它在冷战时期所处的特殊境地。历史的烙印:德国的根基与苏联的遗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柯尼斯堡与德国之.............
  • 回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其性质究竟是“解放”还是“侵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者所持的视角、价值观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侧重点。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梳理条约背景、占领过程、苏联的理由、波兰的反应以及国际社会的评价。一、 条约背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 回答
    关于尤里·安德罗波夫(Yuri Andropov)和康斯坦丁·契尔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如果多活几年,苏联是否还会解体,这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且充满复杂性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分别考察他们执政期间的特点、苏联当时的深层矛盾以及他们可能的政策延续会对苏联产生的影响。.............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进步与退步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概括。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承认在此过程中存在的巨大牺牲和付出的代价。一、 经济层面:从计划经济的崩塌到市场经济的探索与阵痛 进步(或至少是.............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事件,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为何不趁此机会对中国这个曾经的“潜在威胁”发动攻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国不想”或“美国不敢”,而是涉及一整套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战略、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1.............
  • 回答
    苏联的解体,这场载入史册的巨变,不仅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终结,也深刻地重塑了东欧乃至世界的权力格局。那么,在这场剧变中,权力究竟落到了谁的手中?而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前苏联高官们,他们的命运又走向何方?权力的转移:从莫斯科到共和国首都,再到寡头与新精英苏联的解体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的“权力真空”,而是一个.............
  • 回答
    苏联解体,一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其留下的巨额国力,仿佛一夜之间蒸发,又仿佛分散到各个角落,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这笔“遗产”去了哪里?与其说是一次性转移,不如说是一个复杂、漫长且充满争议的分配与重塑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确“国力”这个概念。 它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包括了经济实力、科技水平、资源储备、.............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塌,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克格勃。这些曾经如同影子般潜伏在世界各地的特工,以及坐镇莫斯科的幕后操盘手们,在剧烈的政治地震中,他们的命运也如同一张被揉碎的地图,散落四方,走向了各种各样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承认,克格勃并没有“消失”,而是“变形”了。 就像浴火重生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原加盟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降低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绝大多数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解体初期都经历了显著的下降,但下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国而异,并且长远来看,一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所恢复甚至提高。要理解为什么各加盟国选择解体,即便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风险,我们需要深入探.............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确实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包括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的参与,销毁了其继承自苏联的战略核武器库存。这一过程与乌克兰签署《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紧密相关。根据这份备忘录,乌克兰放弃核武器,以换取这些国家的安全保证,包括尊重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然而,将乌克兰目前的对俄政策简单归结为“相信美国的.............
  • 回答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及其他前加盟共和国的普通民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关于这种变化是否带来了普遍的幸福和舒心,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用“是”或“否”来简单概括。在苏联时期,尽管社会存在种种限制和不自由,但许多民众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例如,就业几乎是全民的,住房由国家分配,教育和医疗服.............
  • 回答
    苏联的解体,如同一场惊天巨变的涟漪,在各加盟共和国的土地上荡漾开来,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过往的认知与书写。当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轰然倒塌,历史的撰写便成为了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档案的重新整理,更关乎民族身份的重塑、国家叙事的构建,以及对过去几十年恩怨情仇的裁断。首先,最直接的变化体.............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在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一概而论,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和区域性的特点。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这些变化:一、 全球化和市场化浪潮对福利政策的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全球范围内吹起了强大的自由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这股浪潮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产.............
  • 回答
    苏联解体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没有被“销毁”,而是发生了继承。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法的原则、政治现实以及各国之间的协商。简单来说,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不是重新申请或经过一番复杂的程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1. 联合国安理会的特殊地位与常任.............
  • 回答
    1991年12月,随着那个庞大而充满矛盾的苏联轰然倒塌,一个时代宣告结束。但对于那些在冰冷而严酷的世界里潜行、收集情报、甚至策动阴谋的“冷战战士”们来说,他们的故事并没有随风消散。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国家解体的阵痛中,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考验:他们的组织消失了,上级的命令中断了,他们过去所.............
  • 回答
    将一个后苏联时代的乌克兰交给我,并要求我规划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个极具挑战但并非完全无解的任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后面临着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境,包括经济转型困难、政治腐败、领土主权争议、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分裂等。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了其崛起的潜在可能性。“强国”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状况似乎比苏联时期更充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政策、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比苏联时期好”的断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细节的演变过程。沙俄时期:落后的农奴制与有限的现代化尝试首先,我们得明白“沙俄时期”跨度极长,从1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