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和东德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

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美、英、苏三国,就如何结束对德战争以及战后如何处理德国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尽管这些共识在细节上存在不少分歧)。“先欧后亚”战略意味着盟军的首要目标是击败纳粹德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盟军在西线和东线形成了各自的作战区域。
西方盟军(美、英、法): 主要承担在西欧的作战任务,包括诺曼底登陆等。他们的目标是解放被德国占领的西欧国家,并最终向德国本土推进。
苏联: 主要承担在东线作战的任务,以巨大的牺牲和力量将德国军队从东欧和苏联领土上驱逐出去,并一路推进至德国腹地。
“势力范围”的划分(非正式但影响深远): 尽管没有官方的“势力范围划分协议”直接写明“德国的哪个区域归谁”,但盟军在军事推进过程中,就已经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默契。
苏联红军的推进速度: 由于苏联在东线投入了巨大兵力,其红军在战争末期深入德国腹地的速度非常快,一度逼近柏林。如果不是为了避免与西方盟军发生直接冲突,苏联军队很可能推进得更远。
西方盟军的战略目标与政治考虑: 西方盟军同样也想尽可能地扩大其在德国的军事占领区域,但他们的推进速度受到补给线、德军抵抗等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政治意图有所警惕。他们不希望苏联完全控制德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不希望苏联的势力范围过早地与西欧国家(如法国)发生不必要的摩擦或军事对峙。
对柏林的争夺与划分: 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其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西方盟国(尤其是美国)坚持苏联不应单独占领柏林,而是应该像德国其他区域一样,进行四国占领。这是因为:
避免苏联的绝对优势: 如果苏联完全控制柏林,将极大地增强其在战后德国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
政治筹码: 占领柏林的一部分,也为西方盟国在未来处理德国问题时提供了一定的政治筹码。

二、 战后德国的临时占领区划定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 在雅尔塔会议上,盟国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就战后德国的命运进行了讨论,并就以下几点达成协议:
德国的无条件投降: 这是战后处理德国的基础。
德国去军事化与非纳粹化: 铲除纳粹主义,阻止德国再次成为军事威胁。
德国的赔款: 苏联提出了巨额赔款的要求。
占领区的划分: 会议达成了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的协议,分别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负责。然而,在雅尔塔会议时,具体的占领区边界尚未完全确定,更多的是一种原则性的划分。
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8月): 在希特勒已死、德国已投降的背景下,波茨坦会议进一步细化了占领区的划分,并讨论了战后德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
占领区的正式确认: 各占领区以及柏林的四个占领区得到了正式的确认。
“精华地带”的地理分布: 我们需要理解所谓的“精华地带”通常是指德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工业中心、重要港口、农业富饶地区以及政治文化中心。
鲁尔区(Ruhr area): 这是德国最核心的工业区,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是德国工业的心脏。它被划入了英军占领区。
巴伐利亚(Bavaria): 这是一个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区域,也是德国南部的经济重镇,特别是慕尼黑,被划入了美军占领区。
汉堡(Hamburg): 德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被划入了英军占领区。
法兰克福(Frankfurt): 一个重要的金融和交通枢纽,被划入了美军占领区。
柏林(Berlin): 尽管地理位置上被苏联占领区包围,但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协议,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然而,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最终成为冷战的前沿。
苏联占领区: 苏联占领区主要包括德国的东部地区,如萨克森、图林根、勃兰登堡等。这些地区虽然也有工业基础,但整体而言,在战后初期,其经济发达程度和工业化水平不及西部的鲁尔区和一些南方工业城市。 例如,萨克森的德累斯顿曾是重要的工业城市,但战争中遭受重创。
为什么苏联和东德没有拿到“精华地带”?
军事推进的现实: 虽然红军深入德国腹地,但西方盟军的战术部署和战略目标让他们在德军投降前,已经尽可能地占据了部分德国西部和南部的经济发达区域。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工业中心,如鲁尔区,西方盟军率先抵达并控制。
政治博弈与西方盟国的决心: 西方盟国,尤其是美国,并不希望将德国的核心经济区域完全交给苏联。他们认为,如果苏联控制了鲁尔区这样的工业巨头,将极大地增强其在战后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实力,这与西方盟国希望建立稳定、民主的西欧经济秩序的愿望相悖。
对苏联政治意图的警惕: 随着冷战的日益临近,西方盟国对苏联的政治扩张和意识形态传播保持高度警惕。将德国的经济命脉交由苏联控制,无疑会加剧这种担忧。
划分原则的妥协: 占领区的划分是盟国之间政治妥协的结果。在确保德国被分解、去军事化以及各自获得一定战略利益的同时,也需要避免因争夺过度而引发新的冲突。

三、 战后德国的分裂与冷战格局的形成

占领区到国家的转变: 随着冷战的加剧,西方占领区(美、英、法)在政治、经济上逐渐整合,最终于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而苏联占领区则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经济发展的差异: 由于东德处于苏联经济体系的影响下,并且其所在的东部地区整体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尤其是在战后初期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加上政治体制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率普遍低于西德。
“精华地带”的归属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德国“精华地带”的归属,并非简单地由军事占领的多少决定,而是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博弈的产物。西方盟国通过战略部署、政治谈判和对苏联意图的考量,成功地将德国最核心的经济和工业区域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最终促成了西德的经济奇迹。

总结来说,苏联和东德未能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主要原因是:

1. 盟军在战争末期军事推进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关键区域的早期控制。
2. 西方盟国在战后政治博弈中的决心,不愿将德国的核心经济利益拱手让给苏联。
3. 冷战初期对苏联政治意图的警惕和防范。
4. 占领区划分是政治妥协的结果,而非简单的军事征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德国经济重心和重要工业区主要落入了西方盟国(最终发展为西德)的控制之下,而东德则未能获得这些被认为是德国“精华”的区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在前面,本问题下高赞答主对德国经济的判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本文将予以探讨。


先回答问题:

苏联从东方向前推进,盟国从西方的海滩上登陆,两者在当时的德国领土的中线——易北河上会师,这难道不是一段很清楚的、(如果不细究地理位置细节)基本正确的叙事吗?

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双方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划分,在具体的军事边界上做出了微调——主要是把图林根州和萨克森州(西部)交给苏军占领,双方基本上是均分了当时的德国,而且都是占领了军队战线背后的土地,难道宁还指望莫斯科和华盛顿开一场类似于1814~1815年的维也纳那样的复杂的领土置换会议吗?

诚然,苏联在欧洲战场上的贡献显著高于西方盟国,但是双方划分的又不是一个(小小的)德国,而是针对整个欧洲进行了划分,苏联获得的欧洲地区显著的大于——无论是在人口、领土面积还是资源储量上——西方盟国获得的西欧沿海地区,中欧和东欧也许只在人力资源质量和科技水平这两项上对西欧沿海地区处于劣势。

因此从欧洲战场的(分赃或势力划分”)的角度来说,苏联都得到了了她应得的东西,单纯将德国作为唯一战利品的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但是,若仅就德国而言的话,东德(包括西里西亚、后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虽然也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但是无疑价值是低于西德的。

本问题下有答主引用了一篇描述1920年代到1940年代德国东西两部分人均GDP和人均寿命的论文,试图证明东德的经济价值高于西德,但是无疑有以下问题存在疑点:

一、工业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既要有原料的供应能力,也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德国战前的经济的主要原料是煤炭、金属矿石和原油,在这三者之中,德国唯一能大量生产和基本自给、出口的产品是煤炭。

从1870年到1914年,德国的人口从4000万增长到6800万。能够在如此狭小的国土(54万平方千米)上承受这样迅速地人口增长的唯一办法,就是从一个农业国转化成一个庞大复杂、门类齐全的工业国。

以下连续三幅图都引用自知乎dalao @超哥

可以看到此时东部地区还有有一定工业优势的,上西里西亚甚至与鲁尔区势均力敌。但是,在1850-1910年间,东部的工业虽然也迅猛增长,但明显不及西部的遍地开花。

如图所示,德国在1910年已经完成了相当的经济发展成果,在本土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工业区。
1、鲁尔区
2、勃兰登堡-萨克森区
3、西里西亚区
4、莱茵河中上游区(包括阿尔萨斯-洛林和萨尔区)


此时我们需要注意两个要点:


1、德国此时的人口的绝大多数都由工业及其相关产业来供养,因此工业停摆或者说哪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引起普遍性的经济危机


2、电气时代的工业由于能源供应的升级能够被建设在缺乏原料的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勃兰登堡-萨克森地区和下西里西亚地区也出现的了与其本地资源供应能力不相配合的工业重镇。但是矿井不会跑,重要原材料的开采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地域属性。

德国战前的最重要的两种原料——煤炭和铁矿石的供应就是如此。

  • 在煤炭供应方面

德国的工业血液——煤炭的产地是有明确的地域分布特点的,1913年德国煤炭的具体产地如下表所示:

1919年,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和托管了上西里西亚之后,德国丧失了其第二重要的煤炭产地。但也更好的展现了位于西部的鲁尔区的重要地位。

  • 在铁矿石供应方面

战前(1913年)德国的铁矿石供应主要来自于阿尔萨斯-洛林——占了总供应量的75%,其他的铁矿石应该主要来自瑞典。

由此可见,德国的经济体系高度依赖来自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料。德国的主要煤炭供应地区——鲁尔、上西里西亚和萨尔,有两个位于西德地区,鲁尔区和萨尔区的煤炭产量超过了全国总产量的65%,东部地区的唯一大煤田上西里西亚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2.5%,显然无法满足东德工业区的全部需要,这意味着东部诸多精华工业区的部分能源供应来自于西部。

当时,德国工业所依赖的铁矿石来自于莱茵河西岸的阿尔萨斯-洛林和卢森堡等地,还大量从瑞典进口高品质矿石,但是东部不存在这样的传统供应来源。

因此,即使不考虑苏联及其经济和领土政策对东德的破坏(当然这显然不可忽视、影响巨大),即使东部德国继续处在原来的经济秩序下,仅仅是发生了东西政治上分裂及全面的敌对关系,西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显然比东德的精华地区更能保持其经济繁荣

退一万步的说,即使失去了其传统重要原料和能源供应来源的东德能够在苏东范围之内找到:运费足够低廉的、产量充足且稳定的供应地区,也势必花费巨大的代价来改造自身,以便于适应全新的供应和销售体系

二、该论文忽视了德国在二战之后的领土变化,严格的说:仅仅将勃兰登堡、萨克森和前波美拉尼亚的人均与整个西德相比无疑是片面的,因为其显然忽视了农业区东普鲁士和后波美拉尼亚。当然,西里西亚显然是工业区。


不过,这篇论文中有两个观点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相信东西德国之间的经济差异是共产主义遗存的结果,这很大程度上是个神话。
总体而言,苏联与西方占领军所导致的经济损失的差距表明,国家刚刚建立开始,东德就已经远远落后了。

[1] [2] [3]

补充一点数据——2020,12,28


参考

  1. ^ 德国的煤炭问题》,Bergrat Ernst Herbig 和 Andreas Biemüller,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院年鉴 卷 92,《今日德国的社会和工业状况》(1920年11月),第66-75页(共10页)
  2. ^口袋地图册—德国历史【翻译】㊅㊂续图,知乎用户@超哥,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684360
  3. ^ 《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凯恩斯
user avatar

谢邀,这个问题实际上隐含了两个前提:①苏联在1945年乃至更久之前就已经在积极谋求,并决定永久割裂自己在德国的占领区,并在这里长时间扶植一个听命于苏联的傀儡政权。②和苏占区对标的是西方三国占领区之和,而不是某一单独的占领区。

但是这两个前提是错误的,所以题干中所述就无从谈起。简单来说,两德在1950年代的分裂是对立双方冲突逐步升级的结果,在此之前苏联与西方盟军并没有永久性占领德国的想法。对临时占领区的管制自然不存在长久规划的诉求。矛盾频出的西方盟军占领区在一开始也并非铁板一块,英美法三方磨合是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尤其是法国。

推荐阅读:

user avatar

数据来自 @王小军 贴出的论文。

两德领土从二战前到21世纪的人均GDP以及预期寿命。1920年代到1940年代,东边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输于西边。预期寿命在1950年以前(虚线部分)数据来源是两德各自国土中偏南部的部分州(西德: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东德:图灵根,萨克森),1950年以后(实线部分)数据来源是全国所有州。

现德国领土在1925年时各地工人阶级占人口比例(反映工业化程度),黑线是后来的东德边界。东边总体工业化程度明显超过西边。后工业化时代兴起的南德当时还普遍是农业地带。


补充1900年德意志帝国人口普查列出的前十五大城市(从左往右依次是排名,城市名,人口和所属邦、省)

1 柏林 1,888,848 普鲁士王国柏林市

2 汉堡 705,738 汉堡汉萨自由市

3 慕尼黑 499,932 巴伐利亚王国

4 莱比锡 456,124 萨克森王国

5 布雷斯劳 422,709 普鲁士王国西里西亚省

6 德累斯顿 396,146 萨克森王国

7 科隆 372,529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

8 法兰克福 288,989 普鲁士王国黑森-拿骚省

9 纽伦堡 261,081 巴伐利亚王国

10 汉诺威 235,649 普鲁士王国汉诺威省

11 马格德堡 229,667 普鲁士王国萨克森省

12 杜塞尔多夫 213,711 普鲁士王国莱茵省

13 斯德丁 210,702 普鲁士王国波美拉尼亚省

14 开姆尼茨 206,913 萨克森王国

15 柯尼斯堡 189,483 普鲁士王国东普鲁士省

至少在二十世纪初,柏林自不用说,从萨克森(莱比锡,德累斯顿,开姆尼茨)到西里西亚(布雷斯劳)都算是一片精华地区,波美拉尼亚(斯德丁)和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各自的核心城市也都不算落后。

user avatar

那的确,谁也想不到巴伐利亚这个大丘陵,

南边都是冰蚀湖,北边都是多山地,德国最高峰所在,

19世纪末还不认同自己是德国人的化外之地,

上百年后变成了睿智人群口中“德国的精华地带”。

user avatar

1.请问:五胡和金人为啥没拿到江南精华之地?而是只拿到了北方?为啥最发达的南方没有占到,比如江浙两湖?

宋&晋:???不是你们逼我们南迁的?经济重心南移才发达的啊

我不信,南边不发达你迁个鬼

???北方不发达吗?《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知不知道?

不知道,没看过,你骗人

2.请问:为啥苏粉口中东欧最发达的东德,又变成了欠发达了?

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我需要它不发达。

3.请问为啥有些人会用静止的、片面的由果索因看问题呢?

因为他们并不信奉马恩,他们信奉的是苏联修正主义形而上学。

4.胃口大一点,就算西德是精华地带,也不过是废墟。拿下西欧,那些绥靖的幕后黑手!甚至拿下美国,最大的精华地带,岂不美哉?

不是废墟,西线根本没打过仗,好的很。德军都是苏联打的,别被西方骗了。

5.请问:近代英国为啥没拿到亚洲的精华地带日本,而是拿到了又穷又弱的印度?英国佬远渡重洋花了这么大力气,为啥连近代亚洲最发达的地区的没拿到?

... ...因果律的幻灭

(我也不知道,我jio得英国就算穿越过了也不会这么选emmm)

日本:感谢英国!

西欧:感谢苏联!

user avatar

如果占领了德国全境,现在的热点话题就是:

盟军大大的坏,故意把打成废墟的德国全部交给苏联,让它成为一个不断消耗苏联国力资源的泥泞区,逼迫苏联不断投入填海,拖延苏联发展脚步。

也只有苏联,这种人类之光,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全世界都是阶级兄弟的信仰,接过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担子,和虚伪的美英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

如果解体后德国经济又发展了起来,发展呈现在的样子,那就是:多亏了苏联打下的工业基础,前面吃了四个馒头了,你能说是第五个馒头喂饱的么?英美贪天之功,无耻之尤。

另外,新德国也是靠给英美当狗,作针对俄罗斯的桥头堡,才能有这样的发展的。没看德国武装力量那么薄弱,领土上还有西方国家驻军,国民被洗脑的根本没有国家主义没有民族主义么?(这里举几个德国人宣传“爱国主义”被骂的例子)你羡慕德国,你是想给英美当狗?

继而知乎问题:我们都知道德国人是给英美当狗,德国人自己知道么?

高赞:有良知的德国人苦英美久矣,所以他们才拍出了希特勒重返人间的电影!

如果在这个世界线上,有不开眼的拿日本和德国比,那也很好办:

日本领土都没有遭受过实际入侵,德国是被陆军碾平打烂了的,能有可比性么!

何况,日本人站在反华第一线,从50年代就开始当狗,才有经济飞跃,美国人凭借霸权地位,调动全世界力量建设一个日本,现在看也没比苏联凭一己之力建设德国发展的好多少,这不是正好证明了苏联打下的基础有多牢靠么!

user avatar

你不如问,为啥苏联没拿到整个东德的精华地带:西柏林?

user avatar

苏东阵营拿到的德国领土包括:

前东德五个州:勃兰登堡、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萨克森—安哈尔特、萨克森、图林根,加上被苏联划给波兰的后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西普鲁士,被苏联直接吞并的东普鲁士。

这大致上接近1815年维也纳会议之前普鲁士王国的基本盘了。

腓特烈大帝靠这些地盘,硬抗过法、俄、奥三大欧陆强国的围攻。

腓特烈.威廉三世靠这些地盘,撑到了一代天骄拿破仑垮台,并且是莱比锡、滑铁卢两次决战的绝对主力。

威廉一世靠这些地盘,击败了奥、法两个大国,统一了德意志。

即使是只剩下五个州的东德,仍然成为了苏东阵营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平最高、文化最繁荣,各方面都凌驾苏联本土的国家(虽然仍然需要修柏林墙让人民别逃跑)。

德国的精华不在前普鲁士地区,难道在奥地利么?

user avatar

这些回答都啥玩意儿,不知道的还以为一群人跟斯大林有杀父之仇,没有一个人好好回答问题的。

回到问题

1.东德并不贫穷,东德的萨克森也是重要的工业地区,而勃兰登堡和波美虽然比不上莱茵这些地方,但也并不算穷(好像德国也没啥穷地方)。

2.比较重要的是西里西亚这一德国重要工业区域被划分给了波兰,如果加上划分给波兰的地区的话那么东德的经济水平要好得多(虽然仍不及西德)。

3.东西德的划分也是地理位置决定的,苏联要怎么才能拿到鲁尔?感情美国拿柏林,苏联拿鲁尔,大家互相NTR?

————————————

吐槽一下在我之前回答的暴论

1.

这回答稍微有点逻辑行不?首先莱茵地区的经济水平早就超过勃兰登堡等地,这变化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上过高中地理课的都知道鲁尔区要大讲特讲吧。另外题主问题中的东德不发达是与西德相比较,这和东德在苏东国家中最发达矛盾吗?对比对象都不一样。最后这问题是咋扯到形而上学的,能不能解释一下。

2.

这回答有点素质行不行?腓二时期农业手工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有可比性?腓二时代连总动员都没有好吧。

另外吹腓特烈·威廉三世吹的像个普棍,莱比锡、滑铁卢你普绝对主力,不行,我已经笑出了声,你普配吗?俄奥英的大腿轮流抱,确实撑到了拿破仑垮台,提尔西特都是腓特烈·威廉爸爸施舍给拿破仑和亚历山大的。

最后一句同样令人豹笑,你普没有莱茵连统一德意志的意愿都没有,建议先还回去莱茵再吐出来汉诺威之类再说单挑法奥啊,不被拿三暴打?

最后人家题主都说了和莱茵比较,扯到奥地利是什么鬼?普棍普奥对立入脑?莱茵人不算德国人是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 回答
    中苏友谊的破裂,以及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各自的意识形态考量、地缘政治利益以及领导人之间的互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前提:中国和苏联尽管同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领导者,但其历史经历、文化背景、国.............
  • 回答
    东芝机床事件,与其说是苏联缺乏顶级机床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系列历史、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个事件本身也具有其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要理解为何苏联在机床领域未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苏联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其工业化的起步就带有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指挥层级的.............
  • 回答
    苏联支持东德和西德的统一,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冷战时期的背景,以及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苏联 并没有 积极主动地去“支持”两德的统一,至少不是在早期或者按照西方所期望的那种方式。相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苏联,.............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夕,东德和乌克兰的情况复杂,而且“值钱的东西”也需要具体界定。要详细解释为何没有大规模地将这些地区的“值钱东西”运往俄罗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的AI语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值钱的东西”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 对苏联政府而言: 主要可能是指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工.............
  • 回答
    在解释苏联为什么在二战结束后阻止中共接收东北日军遗留武器并阻拦其进入东北各大城市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当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政治背景。这绝非一个简单的“阻止”行为,而是苏联在东北地区一系列战略考量下的多重博弈。一、二战结束的特殊时机与苏联的东北战略1. 对日战争的“回报”与战略利益: 苏联对日宣战,名.............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也挺让人无奈的。生活在欧盟国家的前苏联东欧人,他们看待中国人,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偏见和刻板印象,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历史的烙印与集体记忆:首先,得从他们自己的历史说起。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的卫星国,经历过社会主义时期,也对“东方阵营”里的其他国家,尤其是中.............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现象,而且完全不奇怪。很多21世纪出生的年轻人,即使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会被苏联这个宏大的、充满矛盾的历史时期深深触动。你之所以会有这种强烈的反应,可能源于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为你细细道来:1. 历史的重量与宏大叙事的吸引力:首先,苏联这个国家本身就.............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占领并控制东北,随后又将其归还中国的原因,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与其说苏联“垂涎”东北,不如说它在那片土地上有其战略利益和历史渊源。要理解为何最终归还,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脉络和各方诉求。首先,得明白苏联当时在东北的行动并.............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盘根错节,绝非简单的“不加入西方”可以概括。东欧国家当时身处苏联阵营,其加入西方与否,受到内外多重复杂因素的制约,就好比身处一个庞大棋盘上的棋子,每一步的走法都牵动着全局的平衡。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的“苏联阵营”并非仅仅是一个政治口号,它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强大力量的现实存在。苏联主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尤其是在“开放前”这个特定历史时期。要理解为什么苏联在摇滚乐、西装等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更加“显眼”,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国情和政策导向。首先,得承认,说“苏联时代有摇滚乐,穿西装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大众层.............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东欧八个社会主义国家,说到为何南斯拉夫敢于在早期就与苏联分庭抗礼,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而且里面的门道可不少。不是简单一句“不听话”就能概括的,这里面涉及历史、政治、民族构成以及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和判断。咱们先得弄清楚,当时东欧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是怎么形成的。二战结束后,苏联红军一路推进,在解放了东欧.............
  • 回答
    冷战期间,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既带来了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政治压迫、经济依赖和民族认同的挑战。以下将详细阐述苏联带给东欧的各个方面:一、 政治层面:主权丧失与意识形态的强加 强加的政治体制(“人民民主”制度): 苏联红军解放东欧大部分国家后,.............
  • 回答
    东欧剧变,那段风起云涌、改变世界格局的时光,苏联为何袖手旁观,没有像过去那样出兵镇压呢?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是苏联内部和外部环境早已埋下伏笔的体现。首先,我们得看看苏联自身的情况。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曾经横行世界的超级大国,早已是外强中干,病入膏肓。 经济的崩溃: 苏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