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苏联没有肃反,东线战场将会是什么模样?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

1. 指挥层级的稳定性与能力:

保留经验丰富的老将: 大清洗中最具破坏性的影响之一就是消灭了大量苏联红军中最有经验、最具战术素养的指挥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布琼尼等许多优秀的将领被处决或监禁。如果他们仍在,战争初期红军的指挥体系会更加稳定和高效。
图哈切夫斯基: 他是苏联军事理论的革新者,主张机械化战争和闪电战。他的设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德国的“闪电战”相似,如果他掌握实权,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会展现出更强的机动性和反击能力。
其他被清洗的将领: 这些老将拥有在内战和早期军事行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他们对部队的了解更深,指挥更加得心应手。
减少了指挥混乱和决策失误: 战争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的指挥官和政治上被指派的低能者填补空缺,红军在战场上出现了严重的协调问题和不必要的损失。大清洗的缺席意味着一个更有能力的指挥链,这可能会减少战略和战术上的重大失误。
更有效的军事思想发展: 大清洗扼杀了军事上的异见,导致军事思想趋于僵化。没有清洗,苏联可能会更快地吸收和发展新的军事理论,例如如何对抗装甲集群或如何组织有效的防御战。

2. 部队的士气与忠诚度:

更高的士气和战意: 被无辜清洗的军官和士兵的家属以及战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斯大林体制产生不满。虽然绝大多数苏联士兵为了保卫祖国而战,但清除了一部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也可能保留了那些因政治迫害而蒙受冤屈的人的后代或同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部队的整体士气和对领导的信任度。
更少的“政治委员”的干扰: 大清洗后,政治委员的权力被大大加强,他们常常干预军事指挥,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政治原因处决有能力的军官。如果大清洗未发生,政治委员的权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军事指挥的专业性会更高。

3. 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对军事技术投入的态度可能更积极: 大清洗也影响了苏联军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一些主张发展新技术的军官可能因为被视为“反苏”而受到打击。如果这些人没有被清洗,他们对坦克、飞机、火炮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可能会更加积极。
早期装备的改进和普及: 例如,如果图哈切夫斯基等人的军事思想得到采纳,对机械化部队的投入可能会更大,早期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生产和改进可能会更顺利。

4. 苏德战争的开局和早期阶段:

可能更小的损失: 战争初期,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约有数百万人被俘或阵亡。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指挥上的混乱和低效。一个更稳定、更有经验的指挥系统,加上更精良的准备(如果政治动荡较少的话),可能意味着在战争初期能承受更少的损失。
更有效的防御和反击: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苏联的韧性和战略部署。但如果战争初期损失更小,并且有经验的指挥官领导,红军或许能在更早的时候就组织起更有效的防御,甚至在莫斯科保卫战等关键战役中展现出更强的反击力量。
可能改变战争的进程: 战争的初期损失是巨大的,它极大地削弱了苏联的力量,并给了德国深入的战略空间。如果苏联能以更小的代价度过战争初期,甚至在初期就取得一些重大战术胜利,那么整个战争的进程和结果都有可能被改变。例如,德国可能无法在初期达到其战略目标,战争的消耗会更大,轴心国的士气也可能更快受到影响。

5. 战略部署和作战方针:

更灵活的战术运用: 有经验的指挥官更擅长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战术,而不是死守僵化的命令。这意味着在某些关键时刻,红军的战术可能会更加灵活和有效。
更积极的早期预警和准备: 斯大林对情报的怀疑和清洗掉了一些警告他可能受到进攻的将领(如图哈切夫斯基关于德国军事动向的报告),导致了战前的准备不足。如果这些有经验的将领健在并受到重视,苏联在战争爆发前的预警和边境部署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他因素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斯大林依然是最高领导: 即使没有大清洗,斯大林依然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的个人决策、战略决策仍然会对战争产生决定性影响。如果斯大林对某些军事思想或战术仍然持有偏见,那么即使没有清洗,战争进程也可能受到阻碍。
政治清洗对军队的心理影响: 虽然没有大清洗,但政治审查和党对军队的控制依然存在。这可能会让一些有能力的军官因为害怕政治上的失误而不敢过于激进或创新。
军事工业的效率: 苏联的军事工业在战争期间展现了惊人的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战时体制的动员和集中有关。没有大清洗,是否会影响这种高度集中的军事工业生产模式,也未可知。
战略的“主动性”: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正是由于战争初期的惨败,才迫使苏联进行了根本性的战略调整,并最终赢得了战争。如果苏联在战争初期就表现得更为强大和有组织,可能会被德国视为更难对付的对手,从而导致德国采取更早、更激烈的策略,或者在某些方面采取更谨慎的态度。
其他国家的影响: 苏联的军事实力和表现也影响着盟国(如英国和美国)的援助策略和战略部署。

总结来说,如果苏联没有经历大清洗,东线战场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可能的景象(并非绝对):

战争初期损失可能大幅减少: 指挥层的能力和稳定性会提高,部队的战术执行能力也会更强。
苏联在早期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防御和反击能力: 例如,在莫斯科战役和哈尔科夫战役中,表现可能会更出色。
整体战略和战术思想可能更先进和灵活: 避免了因政治原因而压制军事创新。
战争的总体进程和结果有可能发生改变: 可能更早地迫使德国陷入消耗战,或者甚至在某些关键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但最终,胜利的天平是否会完全倾斜,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假设。 斯大林的领导,苏联庞大的资源和人民的牺牲精神,以及美国和英国的援助,都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没有大清洗可能会让苏联更有力地应对战争,但能否完全避免战争初期的巨大损失和艰难历程,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历史逻辑的推演,因为“如果”的世界是无法被验证的。但毫无疑问,大清洗对苏联红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没有它,东线战场的面貌很可能会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苏联更有可能以更小的代价赢得卫国战争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刘翔腿受伤了,仍然坚持参赛,竟然赢得了冠军。你回头问,要是翔子腿不受伤,能否赢得冠军?好意思张这个嘴吗?

一个道理,说穿了,斯大林对红军将领的清洗标准不是个人军事能力,而是对斯大林本人是否忠诚。

有什么好洗的?

支持原因:

user avatar

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苏芬战争里,因为基层军官体系没有受到破坏,苏军可以表现得更好,因此德军面对苏军的态度会更加严肃,准备更加充分

虽然41年苏军依然不敌德军,但是没有那么多欺上瞒下的闹剧

该交的学费还是会交掉,该打进的柏林还是会打进去

———————————————————

已经想象的到很快就有很多人来为斯大林贴金了

“不枪毙些老人,年轻人怎么上位!”

“(p社说)反对派马上就要掀起内战!”

“不杀掉点人确立威信,德国人一来苏联就得投降!”

“你们都被英美反苏势力蛊惑了!”

我也已经想象的到评论区里还会有人评论

“这些说法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巴拉巴拉”

“苏卡布列,乌拉,波波莎,伏特加!”(我打这行字时真想吐)

user avatar

想了想还是来回答下这个问题吧

首先先上结论“肃反对东线战场的影响极低,不管有没有肃反,苏联东线开战之初都将一踏涂地。”

各位答主请搞清楚,东线一开始打成那个样子,是因为德国太强,苏联太菜

德国太强:

作为唯一一个在间战期参透了坦克的使用方法,同时建立起相对应的兵种配合,同时通过实战加以检验的国家,1941年的德三可以说是其巅峰状态。由于在波兰战役与西线战役的损失不大,德三此时拥有一大批经历过实战的士兵与成功组织过数次闪电战的将领,至少在1941年这个节点,可以说在陆地上能打败德三的国家还没出现。

苏联太菜

苏联军队的问题可以说是三十年代错误的建军政策的结果,图哈切夫斯基军改尽管敏锐地发现了坦克与摩托化步兵在未来战场上的重要作用,并促成了一系列新式武器装备的开发,但是在建设中图哈切夫斯基过高的估计了独立的装甲部队的作用,而忽视了配合装甲部队的其他军兵种的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对装甲部队的效用做出了过高的估计,这导致图哈认为“装备有1万辆轻型坦克的100万由工人阶级组成的作战部队便足以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39年初的苏军部队,是一个只有93万人,却装备了近万辆各类坦克的“畸形的怪物”。伏罗希洛夫和铁木辛哥在39年开始的军改便是纠正这个错误的,但是可惜,苏军的这次军改需要五年左右才能完成,本质也是同第三个五年计划并行的,而在德军进攻的1941年6月,这次军改仅仅进行了一半,尽管完成了人员扩充,但是短短两年间将军队扩充了六倍,必然会出现武器装备与各级军官的匮乏。两年时间甚至不够一名军校生完成学业,更何况要培养出六倍的军官呢?

这就是苏联军队当时面对的困难:士兵训练不足、武器装备率不足、军官数量不足、实战经验没得、兵种协调也不会搞。这种军队别说“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了,你就是把真·拿破仑复活来带也打不赢德国人啊,这个时候的苏军和德军就不是一个时代的军队。而大清洗对上面的一系列问题几乎都没有影响,顶多在军官数量上有一定影响,但问题在于,他军队扩充了六倍,你就是原来的军官一个不少,那也不够啊。

而大清洗与否唯一会产生的影响,应该在于图哈切夫斯基会不会纠正自己在图哈切夫斯基军改里犯下的错误?如果纠正的话他要怎么做?他做的会不会比伏罗希洛夫和铁木辛哥更好?

接下来简单谈一谈大清洗问题

大清洗这一历史事件最大最大的问题,就是他的前置太多了,多到甚至可以追溯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时期,而不了解这些前置,那么你是无法对大清洗有一个客观评价的。首先要说的是: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时期,他就一直是多派别共存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崩得、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这些对立派别从1903年开始,一直吵到1913年,之后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为了打赢内战和苏波战争,布尔什维克又接收了融合了其他政党和部分帝俄成员。因此到了1920年代,联共布本身就是一个内部派别林立,但是依靠列宁个人能力和人格魅力统合在一起的政党。这样尽管各派互相不合,但有列宁来统筹调解,亦可相安无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列宁去世了,又没有一个同样强力的领导人,那会怎么样?

大家也看到了,列宁死后联共布内部是何等的群魔乱舞:托季斗、托季斗完斯季斗、斯季斗完斯布斗,而且从头开始那都是同舟共济—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的过程,而大清洗,则是在这一系列派别斗争结束后,自上而下对反对派的各类人士进行清楚的过程。在联共布内部多派别林立的基础下,无论谁上台,都必然会对反对派进行清洗,无他,这是前40年的混乱所导致的必然的结果。

大家不能单独的、撕裂的来看大清洗,这样子是永远也不会了解到大清洗背后极深的政治意义的。大清洗对苏德战争的影响远不如它对联共布今后二十年的影响,对苏德战争而言,伏罗希洛夫和铁木辛哥军改才是最重要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