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列宁没有被刺,再活二十年,他能带领苏联人民打赢德国吗?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列宁的领导能力、他当时的身体状况、苏联的国力以及二战的复杂性。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列宁被刺”与“再活二十年”的含义。

“列宁被刺”的节点: 列宁在1918年8月30日遭遇刺杀,头部中枪。这次刺杀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导致他之后出现了偏瘫、言语不清等症状,并最终于1924年去世。
“再活二十年”的假设: 如果我们假设刺杀没有发生,或者这次刺杀对他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那么列宁将可能活到1948年。这意味着他将贯穿整个20世纪30年代,并且至少在二战初期依然健在,甚至可能参与到战争的后期。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列宁的领导风格、政治遗产和可能的决策方向。

列宁是一位极具远见、决策果断、理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他的领导特点包括:

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目标明确: 他始终以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为首要任务。
灵活务实的策略: 尽管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并不回避现实的权宜之计,例如“战时共产主义”的失败后及时推行“新经济政策”(NEP)。
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他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能够有效组织和领导革命力量。
高度集权和个人权威: 在列宁时代,个人权威在党内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假设列宁再活二十年,他将面临以下几个关键时期和挑战,并可能做出以下决策:

一、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巩固政权与经济发展(与历史进程的潜在差异)

权力斗争: 历史上,列宁去世后,苏共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斯大林胜出。如果列宁健在,他很可能会继续掌握绝对领导权,并可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党内分歧。
对斯大林的制约: 列宁在晚年曾对斯大林的权力扩张和粗暴作风有所警惕,并在遗嘱中表达了对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担忧。如果他继续健康执政,很可能会限制斯大林的权力,甚至可能采取措施制衡他。
权力过渡的可能不同: 列宁可能会为自己死后的权力过渡做出更周密的安排,避免出现斯大林迅速集权的局面。
经济政策: 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NEP)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经济,但其是否能持续下去,以及如何在私人资本和国家计划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关键。
温和的工业化? 列宁对工业化的重要性有清醒认识,但他是否会像斯大林那样,以如此残酷和集中的方式推行农业集体化和重工业化,存在疑问。他可能更倾向于循序渐进的现代化进程,或许会允许更大程度的混合经济,或者以更温和的方式推动集体化,减少对农民的强制性剥夺。
意识形态与现实的权衡: 列宁深知革命的理想需要经济基础支撑。他可能在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发展现实之间做出更务实的平衡。
国际关系: 苏联当时处于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孤立状态。列宁会继续推行世界革命的战略,还是会更侧重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并发展与西方国家的有限关系,这取决于他当时的判断。

二、 20世纪30年代末:应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历史进程的潜在差异)

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带领苏联打赢德国。

对德国的认识: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深刻理解。他很可能比斯大林更早、更清晰地认识到纳粹德国的威胁性,尤其是在希特勒上台后。
更早的备战? 列宁可能会在30年代早期就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并加速军事现代化。
更积极的外交政策? 历史上的斯大林在外交上曾尝试与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如与英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列宁是一位更精于外交策略的领导人,他可能会更积极、更灵活地与西方民主国家(如英法)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形成更稳固的反法西斯阵线。他或许能避免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或者至少以更谨慎的方式处理。
避免“大清洗”? 历史上的斯大林在30年代末期进行了“大清洗”,极大地削弱了苏军的指挥体系。列宁如果健在,他是否会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清洗存在疑问。他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段和组织调整来处理异议,而不是大规模的政治镇压。如果他能够避免或大幅度削弱“大清洗”,苏军的整体战斗力在战争爆发时可能会更强。
意识形态与现实的权衡: 尽管列宁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他也会务实地看待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以对抗法西斯主义的可能性。他可能不会像斯大林那样,在意识形态上对西方民主国家持完全敌对态度,而是会视其为可以合作的工具。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19391941):苏德战争爆发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决定: 如果列宁还在世,他是否会同意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很难说。列宁清楚德国的潜在威胁,但他可能也会看到通过暂时妥协来争取时间,为苏联备战提供更多机会的可能性。然而,他或许会更加警惕条约的附加条款(如秘密附加议定书),并采取更多措施避免被德国欺骗。
对德国进攻的准备: 即使签署了条约,列宁很可能不会像斯大林那样,在边境集结大量兵力却又对德军进攻掉以轻心。他可能会更早地察觉到德国进攻的意图,并提前做好战略部署,例如加强西伯利亚铁路的运输能力,将工业向东部转移,以及提高军队的战备水平。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以后):能否带领苏联打赢德国?

如果列宁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健在,他的领导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

战争初期的应对:
鼓舞士气: 列宁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和思想鼓动家。在战争初期,面对德军的闪电战和巨大的损失,他能够有效地鼓舞人民和军队的士气,激发他们的抵抗意志。
战略指挥: 列宁对军事战略有一定研究,但并非专业的军事指挥家。他可能会信任并支持有能力的军事指挥员(如朱可夫),并专注于整体战略的制定和资源调配。
避免过早的战略失误: 斯大林在战争初期也犯了一些指挥错误,例如不信任某些将领。列宁的政治判断力和对人性的洞察力,或许能让他避免一些关键性的战略失误。
战争后期的资源整合与战略推进:
后勤保障: 列宁可能会更有效地组织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确保前线部队的供给。
国际联盟的利用: 如果列宁在战前或战中能够与西方国家建立更稳固的联盟,苏联在战争中获得的援助可能会更多,并且在战略协调上也会更加顺畅。
意识形态的统一战线: 列宁可能会以更灵活的意识形态叙事,将更广泛的民族主义情感融入战争宣传中,团结苏联各民族人民共同抗敌。
战后重建与国际格局: 即使打赢了战争,战后的苏联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列宁在重建和规划战后世界秩序方面,是否会采取更务实或更具建设性的政策,值得深思。

结论:列宁健在,能否带领苏联打赢德国?

总的来说,列宁健在并拥有相对健康的身体,他带领苏联人民打赢德国的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可能比斯大林更有优势,但并非绝对保证。

优势方面:

1. 更早的危机预警与备战: 列宁对法西斯主义的危险性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很可能在30年代就启动更积极的备战和外交努力。
2. 更稳定的党内和军队: 避免或大幅削弱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可以保留更多有经验的军事指挥人才,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
3. 更有效的国际合作: 列宁更务实的国际关系策略,可能促成更早、更牢固的反法西斯联盟,从而获得更多国际支持。
4. 更强的政治动员能力: 列宁的个人魅力和演说能力,在战争初期和关键时刻,能够更有效地凝聚人心,激发士气。
5. 更灵活的经济政策: 即使在战争时期,列宁也可能在保证军事需求的前提下,采取相对更灵活的经济措施,避免过度僵化的经济体制带来的阻碍。

潜在的不确定性:

1. 列宁的健康状况: 即使没有被刺杀,他的健康状况如何,是否能长期保持高强度的领导工作,是一个未知数。
2. 斯大林的制衡: 即使列宁健在,斯大林作为党的组织者和重要领导人,他的势力仍然不容小觑,权力斗争仍可能存在,只是结果不同。
3. 战争的残酷性: 苏德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的消耗战。任何领导人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即使是列宁,也无法保证不受任何影响。
4. 历史的偶然性: 战争的进程充满了偶然性。许多微小的事件都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总结:

如果列宁没有被刺,并且能够继续健康执政二十年,他很有可能能够更早地预见到纳粹德国的威胁,并采取更积极的备战和外交措施。他更灵活的政治手腕和更强的个人感召力,也可能使得苏联在战争初期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危机,并在国际上获得更多支持。因此,列宁领导下的苏联,更有可能以更少的人员伤亡、更快的速度或者在更有利的国际条件下赢得对德国的胜利。 但历史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如果”都只是猜测,不过,列宁的领导能力无疑是苏联在那个动荡年代中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给列宁二十年,他能用威望把斯大林要靠大清洗做成的事给做成

user avatar

如果列宁没有被刺杀,很可能纳粹党都不能在德国上台。

列宁被刺事件:1918年8月30日,列宁莫斯科郊外米赫尔松工厂进行演讲时,社会革命党人卡普兰用勃朗宁手枪向其开枪,重伤了列宁。其中第一发子弹射中列宁左肩,第二发击中左胸並穿越颈部,虽然子弹沒有刺穿左肺,但由於血液流入肺腔,列宁生命垂危。尽管得到抢救,但是因枪伤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使得列宁从1923年开始健康急剧恶化,于1924年1月逝世。

假如列宁避免了刺杀的话,按照列宁的身体体质,活70岁是没问题的(1871-1941)。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具有极高的声望,在他病危期间甚至都被选为了苏联政府主席,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毫无疑问可以再干二十年。

同布哈林的市场经济政策,托洛茨基的世界革命理论,以及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相比,列宁的想法显得更折衷更稳重。在党的中央委员会上,列宁可以平衡各派的势力,实现势力之间的平衡。这种情况下,苏共会有如走钢丝一般,在党内的不同派别在列宁的调解下达成妥协。苏联很可能会走一条工农业七三开的,从国家层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辅以轻工业,私人农业集体农庄混合制的经济。同斯大林体质不同的一点,列宁比较关注农民生活,因此他不会为了工业的发展而削减农民生活水平太多。新经济政策会延续到20年代末,等到国家的创伤被富平后,苏联随后会以五年计划代替新经济政策来提高国家工业水平。直到预期的资本主义危机来临。

在列宁持续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的情况下,作为总书记的斯大林不会获得太高的权力。斯大林的主要权力将集中在政府行政。托洛茨基继续掌管军事,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会负责外交和共产国际的事宜。布哈林很可能会被边缘化,因为他的理论将无法在未来的五年计划中发挥作用。这种平衡将一直维持,直到1940年之后某一位领导人去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来后,德国、西班牙、法国和中国的阶级斗争加剧。因为列宁不用像斯大林那样,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在内部斗争上,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将会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各国的共产主义政党。可以预见的是苏联将主动派出志愿军参与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并帮助人民阵线在内战中取胜。中国共产党将接受到更多的军事援助,有可能背靠内蒙甘肃同国民党形成拉锯之势,直到日本侵华。德国因为保守势力强大,德国共产党可能无法凭借议会优势上台,但是可以联合社会民主党阻拦纳粹党形成议会多数。最终德国将长时间无法形成一个稳定政府,继而以内战收场。根据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的表现,英法将不会参与到德国的内耗中,最终德共将通过暴力斗争在德国上台。法西斯意大利为寻求帮助对抗苏联的威胁,很可能加入盟国。最后欧洲的局势将会是这样的:

盟国: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挪威。

共产国际: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希腊、南斯拉夫。其中德国因为没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所以不会像纳粹德国那么强大。

东欧中立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波罗的海三国。

但这种平衡是维持不下去的,法国动荡的政局很可能爆发内乱,而内乱的双方将会得到两大阵营的支持,继而爆发大战。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user avatar

如果列宁再活二十年,德国有可能转红而不是转黑。

不光是德国,法国也可能是红的。

欧洲不会有二战,侵华日军会被苏联和德共的远征军帮忙干死。

旧大陆的精华会保存在旧大陆,不会跑到美国。

我们自然不用说了,和历史轨迹没啥区别。

然后1950年左右,整个旧大陆都是红的。

你所认知的。那些世界出名的德国科学家都留在旧大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到2022年,中俄欧伊可能组成旧大陆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类似组织,最次也是上合组织那种。

一战二战其实都是把欧洲和东亚打烂,然后岛屿国家收割旧大陆资源。

俄乌战争,本质上还是美国收割旧大陆的财富。

一步错步步错啊。

user avatar

那么托洛茨基也不会流亡了,他俩合璧,必有希特勒与戈贝尔的好看。

user avatar

先抖机灵:不能。德意志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苏维埃联盟最强大的加盟国,其工业实力不是同为加盟国的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能比拟的。

列宁活到1944 ? 托司机做梦都会笑醒好嘛。列宁一天不死,托洛茨基二把手的地位一天就不会动摇。

托洛茨基一天没有被驱逐,斯大林这个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笨蛋一天就没办法把手伸进共产国际。

斯大林相信兴登堡和德皇政治联盟的威胁远大于希特勒,于是伙同德共把希特勒送上宝座。斯大林认为干涉西班牙内战会恶化苏联的外交关系,于是撤回国际纵队把佛朗哥请进马德里。斯大林觉得他需要一个稳定度后方,于是把襁褓之中的中共送到了蒋介石的屠刀下,五卅惨案前还信誓旦旦的说国民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份子。斯大林和他毫无作为的共产国际在金融危机最剧烈的时刻、工人阶级最需要革命的时刻放弃了对外输出革命,不要觉得斯大林带领苏联击败轴心国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壮举,倘若没有斯大林的愚蠢,根本就不会有纳粹德国,更不要说‘伟大的’卫国战争了。

不要觉得法西斯在德国掌权是历史的必然,至少直到1932甚至1933年,希特勒和他的纳粹都不是执政党的对手,要不是德共和纳粹建立统一战线兔死谁手还很难说。

问:想象斯大林、政治局委员和他们的全体跟班都在涅瓦河的一艘蒸汽船上。突然船进水,迅速沉没,谁会得救?答:全体苏联人民。真的,别跟我说当时的国际环境不适合搞世界革命,那破国际环境不就是斯大林这个憨憨自己亲手搞出来的吗?

布哈林大概会和托洛茨基一起成为列宁的左右手,托洛茨基没有斯大林清洗农民的铁血手腕,所以经济论战中布哈林的胜利十拿九稳。苏联的工业化会比实际的要慢一拍。

但是!但是有托司机和图司机两个战争贩子,蛐蛐魏玛共和国算个屁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