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列宁之后是托洛茨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会有什么不同?

回答
如果列宁之后是托洛茨基而不是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苏联乃至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探讨这种可能性:

一、 政治体制与权力斗争:

政治风格: 托洛茨基的领导风格会与斯大林截然不同。托洛茨基更具理论深度和口才,是杰出的演说家和宣传家。他可能会更倾向于公开辩论和理论武装,而非斯大林那样依靠官僚机器和秘密警察来巩固权力。
党内权力结构: 斯大林通过系统地清除反对者,将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托洛茨基虽然在列宁死后也参与了权力斗争,但他更可能寻求建立一种更加集体的领导模式,或者至少会更加公开地与政治对手进行理论和路线的较量。然而,托洛茨基本身的性格也非易于被他人驾驭,他的理论自信和个人魅力可能也会带来新的权力斗争形式。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 这是列宁去世后布尔什维克党内最核心的路线分歧之一。斯大林极力推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强调先在苏联巩固社会主义,再考虑世界革命。托洛茨基则主张“不断革命论”,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是世界性的,苏联的社会主义必须依赖于世界革命的胜利和扩张。
托洛茨基领导下: 托洛茨基很可能会将“不断革命论”作为其外交和革命政策的核心。这意味着苏联会更加积极地支持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可能会投入更多资源去输出革命,甚至不排除更直接地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这可能导致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更加紧张,也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挑起更多的共产主义运动,但其成功的可能性和后果难以预料。
清洗与镇压: 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是对党内、军内乃至社会各界的残酷镇压。托洛茨基虽然也并非温和派,他曾是红军的缔造者,在内战中也采取过严厉的措施。然而,他的理论体系并不强调斯大林式的、针对所有潜在反对者的普遍性、系统性清洗。他更侧重于政治路线和意识形态的斗争。
可能性: 托洛茨基可能会对政治对手采取更“政治化”的斗争方式,比如通过党内辩论、撤销职务、流放等,而非大规模的处决和集中营。但如果他感受到来自内部的严重威胁,他是否会采取斯大林式的镇压手段,则是一个复杂的疑问。历史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普遍认为他不太可能复制斯大林那样血腥和广泛的清洗。
个人崇拜: 斯大林成功地建立了个人崇拜。托洛茨基虽然也是一位具有巨大个人魅力的领导人,但他的理论导向和公众形象与斯大林不同。他可能更倾向于强调革命的集体性和理论的指导性,而非个人神化。

二、 经济政策:

计划经济: 托洛茨基仍然会支持计划经济,但其具体实施方式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工业化: 斯大林以“超工业化”为标志,通过牺牲农业和人民生活来快速推进重工业发展。托洛茨基也认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并且作为工业人民委员,他对工业发展有深刻的理解。
托洛茨基领导下: 托洛茨基可能会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技术进步,并且可能不像斯大林那样极端地压榨农民和城市居民。他可能会更强调发展轻工业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同时发展重工业。他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计划的科学性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
农业政策: 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托洛茨基对农业集体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曾批评斯大林过早地强制推行集体化。
托洛茨基领导下: 托洛茨基可能会采取更加渐进和自愿的农业集体化方式,或者更加侧重于发展高效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并提供技术和财政支持。他或许会避免大规模的粮食征集和对富农的残酷打击,从而减轻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冲击。

三、 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世界革命的推动: 如前所述,“不断革命论”将是托洛茨基外交政策的基石。苏联会更加积极地支持和输出共产主义革命,可能会在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投入更多资源扶持共产党政权或革命力量。
具体表现: 这可能导致更早期的“冷战”态势,或者更具侵略性的共产主义扩张。世界各地的革命可能会更加活跃,但也可能引发更剧烈的反扑。
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托洛茨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程度可能比斯大林更甚,因为他认为它们是世界革命的障碍。这可能意味着苏联会采取更具对抗性的外交政策,而不是在某些时期与西方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如二战中的反法西斯联盟)。
与非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 托洛茨基对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看法可能会与斯大林有所不同,他可能会更直接地将其视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并提供更明确的支持。

四、 文化与思想:

理论与思想的活跃度: 托洛茨基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可能会鼓励党内和苏联社会内部的思想辩论和理论创新,尽管他自己可能也无法容忍与其核心思想相悖的观点。
意识形态的控制: 托洛茨基无疑会强调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并打击“反动”思想。但其控制方式可能更偏向于理论批驳和意识形态教育,而非斯大林那样系统性的压制和审查。
艺术与文化: 托洛茨基曾对现代艺术和文化持开放态度,虽然他也对某些艺术家持批评态度。苏联的文化政策可能不会像斯大林时期那样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单一风格,可能会允许更多样化的艺术表达,但前提是这些表达不触及政治红线。

五、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与纳粹德国的关系: 斯大林在二战前曾与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被认为是斯大林外交上的一个重大“失误”。托洛茨基对法西斯主义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他会极力反对与纳粹德国的任何形式的合作或妥协。
可能性: 托洛茨基领导下的苏联可能会更早地与纳粹德国发生冲突,或者采取更坚决的立场反对法西斯扩张。这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时间提前,或者战争的性质发生改变。
战争的战略: 如果爆发战争,托洛茨基作为红军的缔造者,其军事战略和指挥风格可能与斯大林不同。他可能会更加重视军事理论和士兵的积极性,而非斯大林有时采取的蛮干和个人意志。

六、 长期后果:

苏联解体: 托洛茨基领导下的苏联,其内部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它是否会更稳定,或者更容易走向崩溃,很难定论。如果苏联持续推动世界革命,它可能会消耗更多资源,并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也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全球冲突。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托洛茨基领导下的苏联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会非常大。它可能会塑造一个更加激进、更加倾向于国际主义的共产主义阵营。共产国际的作用可能会比斯大林时期更加重要。

总结:

如果列宁之后是托洛茨基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不断革命论”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路线之争。 这将直接影响苏联的外交政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走向,以及苏联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斗争方式。

更具国际主义色彩,更积极输出革命: 这可能导致更频繁的国际冲突,也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共产主义革命浪潮。
政治斗争可能更倾向于理论和公开辩论,而非大规模清洗: 但托洛茨基的领导风格也可能带来新的权力斗争形式。
经济发展可能更注重效率和人民生活,而非极端压榨: 但在追求工业化目标上仍然会十分坚定。
对文化和思想的控制可能相对宽松,但不会没有界限。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进程受到无数因素的影响,而权力斗争本身也充满了变数。托洛茨基能否成功压制住斯大林及其支持者,并有效应对列宁去世后苏联面临的复杂局面,这些都是未知的变数。即使托洛茨基掌权,他能否长期维持统治,以及他所推行的政策能否真正实现其理想,也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托洛茨基时代的苏联,很可能是一个更加激进、更具全球野心,并且在政治和经济模式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的苏联。这将是一个充满更多不确定性,也可能引发更广泛、更复杂历史走向的假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观看了楼上各路神仙打架,眼睁睁看着这个问题掉下热搜,那就戏谑地回答一下吧


先放一下游戏截图

托洛茨基在这款游戏里被称为胜利的革命者,如果其作为苏联领导人享受着极好地buff加成

我们看到游戏里表述是颠覆活动代价-50%,意识形态变化抵制力度+15%

注意看民族精神那一栏最右面镰刀短剑图标,苏联点完这个国策后又享受到-50%颠覆活动代价的加成

下面来解释一下意识形态抵制力度和颠覆活动代价各是什么意思:

在钢铁雄心4这款游戏中主要有四种阵营:共产主义,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和中立主义

每一个国家基本上由这四个派别的人民构成(比如毛爷爷主政下的陕西就是100%tg执政,雾)

当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政治理念和这个国家主要人民的政治理念不一致时,国家就会显得相对不稳定,这个时候如果其他国家政治派别的领导人(比如丘吉尔)想颠覆苏联政权,在苏联扶持一个民主政府,就可以在苏联培养民主党派的政治势力(我们习惯成为吹喇叭),这个时候苏联的民主党派就会逐渐增多,这时如果丘吉尔给当地的民主党派一些枪,就可以计划一场政变,一般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多,在苏维埃大陆就会出现一个反对派国家(俄罗斯联邦),国家一旦缔造就可以把这个国家拉进自己的阵营,帮助它击败苏联,从而实现将民主理念传播到俄罗斯大陆的梦想。

这个时候当我们再来看托洛茨基的buff加成,首先他对敌国意识形态培育有所抵制,说白了就是在苏联培养民主理念会非常的慢,另外一个是托洛茨基领导下的苏联对他国的政变活动非常的有效,英国是一年的话,咱们苏联只需要一天(雾)

可以看到,只要给沙特1000只枪,就可以在沙特的某个地方培养起一个共产党政府,从而推翻沙特王朝,建立起红色政权(雾)

而在1936到1939这段时间内,假设托洛茨基上台的话,恐怕二战都打不起来了(法兰西公社、德意志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不列颠联邦、美利坚共产主义联邦、波兰人民共和国),赤旗插满全球。然而在游戏本身,托洛茨基的上台是有着苛刻的条件的,游戏1936年开局是斯大林领导苏联,想让托洛茨基上台意味着斯大林不可以大清洗,不大清洗的话苏联将会发生托洛茨基回国事件并爆发内战,苏联将损失一大批优秀的内阁和将军,同时也会收获另外一批内阁和将领(朱可夫:???)

-100%的颠覆代价,一天,让世界任何国家闹革命,工人运动。
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上徘徊。
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
纳粹法西斯打过来了?对德国革命,德共支持率一过50%就在东普鲁士暴动,100多个德共人民军师直接就把国防军党卫军补给线给断了,苏德工人阶级完成对纳粹的超大型包饺子作战。
托派上台后马上对南美各国宣传意识形态,南美分分钟赤化,将来共产国际和同盟国开战以后,南美那烂地能挡盟军百万。

瞎逼逼时间

美苏中印都加入共产国际后,可以选托派的终极焦点:永久战争状态。此焦点除了共产国际以外的所有国家都将向苏联宣战,以德意英法日为首的反共产协定与共产国际爆发了世界大战,史称第二次世界大战(The World War Ⅱ),又称“天堂之战”(误)。


说一点正经话

感觉在知乎这个平台自己太小了不敢和各路神仙打架,所以选择了游戏这个小切口地方向,可以感觉钢铁雄心4这款游戏对托洛茨基这个领导人的刻画还是蛮生动的,其与其他国家领导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够极高效率地颠覆其他国家政权。托洛茨基在这款游戏里可以说是很好的阐述了其“输出世界革命”这一个抱负(也是楼上很多神仙所争辩的)。然而对于他本人,我目前对他的认知不够,也不敢妄下定论。

关于斯大林与托洛茨基对于如何建设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想说一些话,1924年以后,苏联出现了“一国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关于这一争论,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在1924年以前布尔什维克党内并不存在分歧,分歧是从斯大林修改自己先前的观点引起的。在此之前,斯大林本人也是认为苏联单独一国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其次,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引用和解释并不符合历史实际。恩格斯的谈到“共同胜利”的《共产党原理》一文的手稿直到1913年才公开发表,因此不可能像斯大林所说的,在《共产主义原理》的影响下,在第二国际存在一个共同胜利论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斯大林对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中的论断的引证也是牵强附会的。列宁那里所说的仅仅是一国可以首先开始革命,夺取政权,而没有涉及“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一国胜利论不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论证自己的新说法,斯大林甚至不惜篡改和删除列宁著作中的有关语句。社会主义该以如何的方式建成,我相信凭借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尝试与努力也能够很好的说明,为了避免引战,不做一个具体的评价。



托洛茨基的著名研究者伊萨克·多伊彻对托洛茨基的一生有如下一段评述:


托洛茨基的生涯是如此丰富与辉煌,以至随便拿出它的片断都足以构成一个杰出历史人物的故事。如果他在1917年前的某个时候死去,他就会跻身于别林斯基、赫尔岑及巴枯宁这样一些俄国思想家与革命家之列,成为堪与他们匹敌的马克思主义者晚辈。如果他的生命在1921年左右结束,大约与列宁同时,那么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就是十月革命的领导人,红军的缔造者和国内战争中的总司令,并且作为共产国际的导师,他以马克思才有的力量与才华、以《共产党宣言》以后人们再也未曾听到过的语调向全世界的工人说话。他所主张的思想以及他作为1923年—1929年反对派领导人所完成的工作,形成了布尔什维主义与共产主义编年史中最重要、最悲壮一章的总结和实质。他是本世纪最大一场意识形态论战中的主角,是工业化与计划经济思想的倡导者,最后,他是布尔什维克党内抵制斯大林主义抬头的那些人的喉舌。哪怕他未能活过1927年,他也在身后留下了一份思想遗产。这份遗产,时间将赋予它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而新一代苏联人将根据它去摸索自己的道路。

user avatar

恐怕就不会有苏联了,或者他只会持续很短的时间。

其实最早布党世界革命的理论,部分是对的,那些年欧洲确实持续产生各种水兵起义和无产阶级暴动,包括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去攻打波兰都是为了接应一个国家的工人暴动。但是这种起义的能量被极大的高估了,一波流爆发后很快就陷入了沉寂。

俄国的情况是很多综合矛盾混合的结果,并非单独的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那之后也很快的陷入“革命本地化,民族化”的过程当中,当然过去的布党历史书里面对这一进程讳忌甚深,几乎被抹掉了。

苏联内战结束的时候,按照当时高级干部成分,245个布党最高级别的干部,有三分之二不是俄国人,准确的说不是大罗斯人。但是如果继续往下看,中层和基层干部,越到下面大罗斯人越多,而这些以俄国旧官僚和旧教徒公社出身的人,大多数人的想法和“黑色百人团”差不多。大意是只有罗斯的土地是神圣的,这片土地之外的地方(主要指欧洲)都是腐朽被污染的土地,搞世界革命啥的在他们看来纯属有病。在这种背景下老近卫军们全军覆没就是不可避免的时间问题了。

现在不少人自诩纯血布尔什维克,天天黑斯大林放弃世界革命搞俄国沙文主义,奈何斯大林如果不搞俄国沙文主义的话,苏联基本上撑不过27-28年,而苏联挂了之后肯定也会在其废墟上诞生一个以俄国沙文主义为主导的国家。当然格鲁吉亚人斯大林领导俄国复兴这事有几个副产品,其中之一是他到处私下放风自己其实也是俄国人,是普列日瓦热斯基的私生子;另外一个衍生副产品是苏联解体后,有人称普列日瓦热斯基其实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等于说斯大林其实是皇室血脉。既然搞共运的不要斯大林,皇俄们要......

user avatar

泻药,驳斥一切托洛斯基让苏联变好的回答,我会慢慢回答。 也是给这位大神的一点补充吧

@傅友德

托派上台会发生以下的情况。

第一,洗刷工会,工会国家化



第二,取消新经济政策和合作社,引进外资和搞土地租借

第三,搞所谓的欧洲GM,取消民族自决(有可能是取消苏维埃加盟共和国制度)


还有鼓吹国际分工和苏联依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论,后来苏*也继承了



托派确实有机会主义成分,反正很难拿捏

user avatar

泻药。


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因为托洛茨基作为一个政客经常采取实用主义的立场。比如他在中国革命的问题上一时完全跟着拉狄克的理论走,到大革命失败后则又换了一副说辞。比如他在苏联时是官僚权力的积极膜拜者和工人民主的热忱压制者,到了国外又打着反官僚、工人民主的旗号。诸如此类。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托洛茨基本人“真诚”的立场也经常因为时局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他在1932年试图回到联共布党内,甚至不惜拥戴斯大林为领袖(当然要求斯大林出卖台尔曼);但是几年之后,他就鼓吹联共布不可救药,最终更是发展到认为“二战中苏联可以并且应该发生托派领导的‘革命’,如若不发生就说明无产阶级没有先进性,应该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这样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背弃工人阶级的地步。除非我们认为托洛茨基一个天生的演员,否则就不得不认为托洛茨基本人的真实思想也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我无法判定托洛茨基真的当上领导人,会采取怎样的具体政策。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现实中的托洛茨基派分子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夺取苏联政权,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当然,这和题目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我们知道托洛茨基派组织甚至可以开除托洛茨基本人的托籍;同时,下面的回答也没有考虑到当了权托洛茨基分子在实践中可能在某些地方不得不采纳作为其盟友的其他派别如季诺维也夫分子、民主集中派分子、工人反对派分子乃至布哈林派分子等等观点的可能性)。

首先,许多人幻想中的世(jun)界(shi)革(mao)命(xian)很可能不会发生。虽然托派固执地认为,没有先进国的帮助就无法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但是这不等于说托洛茨基派在夺取政权后就会发动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冒险。这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托洛茨基派分子是恐惧帝国主义力量的。以托洛茨基本人为例,1922年爱沙尼亚革命和1923年德国革命期间,他作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也没有发动对爱沙尼亚乃至德国的独走。况且,从事实角度来看,华沙惨败已经证明单纯的军事冒险不可能取得(哪怕军事上的)成功。

其次,在这种基础上,托洛茨基分子将会推动“改革开放”。托洛茨基分子认为,苏联无法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依赖于先进国的革命;而先进国一旦(因为2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的暂时稳定而)无法发生革命,那么苏联的经济就必须依赖于帝国主义国家。他们否定苏联可以建成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乃至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主张把苏联变成帝国主义经济体系的原料产地,以此来换取帝国主义国家提供的工业品。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将变成帝国主义经济上的附庸,从而在事实上被纳入帝国主义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经济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势必受到重创。

其三,托洛茨基分子在农业方面反对集体化,而主张保留富农经济。但他们同主张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布哈林分子又不同,主张对富农经济进行各方面的统制,从富农那里获取“超额贡税”来强化国有的(在一长制、“洗刷工会”乃至“劳动军事化”之下,实为托洛茨基分子的官僚资本)工业资本,以实现其所谓的“超工业化”。那么,在这种“大逃杀”下,苏联的农业预计将会以(比布哈林分子统治下)更高的速度完成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苏联将出现一大批依附于帝国主义世界市场的大私人农场主,并且完全控制苏联农业的商品生产部分;由于托洛茨基分子的官僚资本抽走了大量的资源,以及沙俄浓厚封建上层建筑的残余,这些大农场很可能是机械化水平较低、带有半封建性质的大农场。

总的来看,如果托洛茨基分子掌权,那么苏联在1920年代末将变成一个帝国主义的附属国,这是从经济基础上来看的。从上层建筑方面来考察,则带有一定买办性质(但不等于买办,正如下文的大农场主也不等于封建主)的官僚资产阶级即托洛茨基派分子将掌握国家机器的主要部分;但是,考虑到联共布农村基层组织在1920年代的无力程度,毫无疑问,农村的政权将掌握在上述那些半封建性的大农场主手中。一句话,苏联将会是一副拉美泛左国家的景象(难怪托洛茨基跑到革命制度党的墨西哥去了啊)。


1929年帝国主义的经济危机必然在一两年内通过外贸市场和金融市场传导到托洛茨基分子统治下的苏联,从而引发大萧条。

农业首当其冲,劳动农民和农业工人大量沦为游民,甚至富农和大农场主也可能会出现大量破产的局面。大片土地被抛荒,同时城市里却出现饥荒。

出口导向的资源采掘行业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尤其是新兴的、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城市,可能会立刻陷入举城失业的境地。大量的工人会涌入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样的大工业中心,寻求出路。

继而危机向基于进口替代战略(苏联由于其地理位置,也不可能在制造业方面推行出口导向战略,否则会更早失败)建立起来的轻工业蔓延。由于上述农民、农业工人、工人乃至农场主、矿老板的失业和破产,国内工业品消费大幅度减少,产品大量积压,导致全行业性质的“产能过盛”和大范围亏损。这又是一轮大失业。

如果托洛茨基分子试图用金融手段去援助官僚资本(同时“稳定就业”),那么就会导致银行的大规模坏账,进而引发金融系统的崩溃。

托洛茨基分子统治下的附属国苏联,是无法克服这种大萧条的。而且,各帝国主义列强采取的强化统制、关税战等策略,只会进一步加剧苏联的经济危机。整个1930年代初,托洛茨基分子将陷入这种危机而不可自拔。


在这种大萧条面前,(托洛茨基分子的)党内外的非主流派资产阶级、富农也会开始活跃。

掌握农村政权的富农很可能将会割据自雄,重组绿军,将大萧条归咎于托洛茨基分子“超工业化”带来的统制和重税政策,从而煽动和组织农民、农业工人起来推翻托洛茨基政权。

城市里的耐普曼们如果还存在的话,也必定会将大萧条归咎于托洛茨基分子“高补贴、低效率”的官僚资本企业,要求国退民进。他们可能煽动和组织大量市民乃至工人加入他们的阵营,甚至形成比历史上1980年代东欧更大的声势。

党内比托洛茨基分子更右倾的官僚资产阶级(如布哈林派,如果还存在的话),也必将跳出来攻击托洛茨基分子,要求更自由化、更市场化、更少统制、更赤裸裸追逐利润的经济政策。如果托洛茨基分子给予他们一定党内民主的话,他们将在党内掀起政潮;如果托洛茨基分子采取特务统治(就像托洛茨基内战期间多次对其他观点的红军军事指挥员所采用的那样),那么他们也将利用手头权力策划政变。

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下,托洛茨基分子光靠镇压是维持不下去的。作为走资路线的先锋队和统制经济的主持人,他们要想推行改良政策或强化统制经济也会比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更加困难(因为苏联的新生资产阶级会本能地反感“走老路”并认为统制经济已经失败),剩下的也就只有两条路了:

1、捡起“世界革命”的旗帜,实则对外发动军事冒险、输出危机。

然而,托洛茨基分子们是否敢于这样做姑且不论;如果真的做了,由于其还打着红旗,也势必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围攻,很可能在内忧外患之下就此完蛋。即便同领土修正主义国家结盟,侥幸取得一些胜利,由于其体量过大的关系,也很难迅速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可能反而因军费浩繁而加剧国内危机的程度;由于其抱着转嫁危机之目的,对占领区也必定不会采取革命性的措施,而是试图掠夺资源以挽救国内的危机,久而久之其“以世界革命为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转嫁国内资本主义危机”的真相也会被全球进步群众识破,最终陷入内外政策破产而覆灭。

2、让位于布哈林分子乃至体制外资产阶级的代表。

或者在党内妥协/失败,让位给更右的布哈林分子来“深化改革”。

或者干脆在党外妥协/失败,让位给体制外资产阶级和富农的代表,彻底改旗易帜。

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发生第二种情况,则苏联有可能解体、俄罗斯本部可能出现一个公开的法西斯政权。当然了,罗曼诺夫复辟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的。

3、第二次十月革命。

这就不用说了。不过,除了托洛茨基分子对反修/革命派(非常有可能的)高警惕和强力镇压手段外,反修/革命派在走资之后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出成系统的反修理论并重新组织工人。因此,直接发生革命推翻托洛茨基政权的概率也并不高。

即便发生了第二次十月革命,接下来也会是新的内战和干涉。毫无疑问,托洛茨基分子或布哈林分子,会比当年的沙俄余孽要强大很多。不过,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


总之,托洛茨基分子上台就意味着党内资产阶级上台,就意味着苏联变修,也就意味着苏联走向资本主义和附属国道路。然而因为托洛茨基分子毕竟还是不敢“大胆”走修、公开叛变,所以在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后的大萧条中很有可能被新生资产阶级所抛弃。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苏联,亦有可能(当然不是一定)随之在1930年代灭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