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苏联,英美能单凭一己之力战胜德国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我的看法是:即便没有苏联的直接参战,英美联手或许能够战胜德国,但过程会异常艰难,付出的代价将是天文数字,而且结局的确定性会大大降低。

让我们一点点来分析:

1. 苏联参战前的欧洲战场:

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英国已经独自承受了德国的雷霆一击。不列颠空战的胜利让英国免于被登陆,但英国本土已是伤痕累累,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被严重消耗。海军虽然强大,但在欧洲大陆缺乏登陆点,陆军则损失惨重,被困在敦刻尔克撤退。美国此时虽然在经济上支持英国,但国内孤立主义情绪依然浓厚,尚未直接参战。

这时候的德国,凭借对欧洲大陆的绝对控制,以及迅速发展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军事上是占据优势的。没有苏联这个庞大的东方战场吸引和消耗德军的大部分兵力,德国的战略选择会非常灵活。

2. 如果没有苏联参战,德国的战略选择:

聚焦西方和地中海: 没有东线战场,德国可以将原本部署在东线的海量陆军、空军和后勤部队全部调往西方和地中海方向。这意味着:
更强的登陆英国的可能: 如果德军能集结足够的兵力,并且在空战中取得压倒性优势,登陆英国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虽然英国海军强大,但德军的海军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加上空军的支援,这并非不可能。一旦登陆成功,英国的抵抗将非常困难,甚至可能面临投降的局面。
更稳固的北非和地中海控制: 德军在北非的攻势会更加顺利,可能会完全切断英国的苏伊士运河交通线,甚至威胁到中东的石油资源。地中海的制海权也会对英国造成致命打击。
对付美军更便利: 如果美国最终参战,德国无需分兵东线,可以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抗美国。

继续消耗英国: 即使无法登陆,德国也可以持续通过潜艇战、空袭等方式消耗英国的国力和士气,将英国拖入漫长的消耗战。英国的资源本就有限,长期被消耗下去,也可能被迫屈服。

3. 英美联手的挑战(失去苏联):

即使美国最终参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美国的参战,但如果德国威胁更大,美国可能无论如何都会参战),没有苏联这个巨大的牵制,英美将面临以下严峻挑战:

陆地战场压力巨大: 欧洲大陆的解放将完全依赖英美陆军,这需要庞大的兵力和漫长的准备。德军可以将所有优势兵力用于防御欧洲大陆,英美登陆的难度和伤亡会指数级增长。想想诺曼底登陆,就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果德军可以调集更多兵力进行正面防御,登陆的成功率会大打折扣,即便成功,后续的推进也会异常艰难。
消耗战的漫长性: 没有苏联在东方源源不断地消耗德军的兵力,英美将不得不独自面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强大军事机器。战争可能会被拉长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对英美两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
战略选择的困境: 英美可能需要同时应对德国在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可能发生的登陆英国的威胁。这种多线作战的压力,加上德国不受牵制的力量,将使英美的战略部署异常困难。
苏联的战略价值不只是“人海”: 苏联的贡献不仅仅是伤亡人数。它迫使德国在东线投入了绝大部分的陆军和空军力量,极大地分散了德国的精力,为英美在其他战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苏联的资源生产能力虽然受到战争影响,但仍然能够为战争提供一定的支持,尤其是在战争后期。

4. 如果英美能够获胜,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如果英美最终能够战胜德国(这是最可能的方向,毕竟美国拥有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略纵深),那么这场胜利将比我们熟知的历史要艰苦得多:

伤亡惨重: 英美两国在军事和民间的伤亡数字将远超二战实际情况。
战争时间拉长: 战争可能会持续到1947年甚至1948年,或者更久。
欧洲大陆的惨状: 没有苏联在东方牵制德军,德军在欧洲大陆的撤退和防御会更加顽固,欧洲大陆可能会遭受更为毁灭性的打击。
战后格局的改变: 没有苏联的“东方阵线”,战后欧洲的势力划分和政治格局可能会完全不同。共产主义的传播和影响可能会减弱,或者以其他形式出现。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和你的伙伴在对抗一个非常强壮的对手。你的伙伴(苏联)在另一边吸引了对手大部分的注意力,并且和对手缠斗得非常激烈,虽然他自己也伤痕累累,但他成功地让对手无法全力来对付你。现在,如果你的伙伴突然不在了,那个强壮的对手会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你身上,甚至可能还会攻击你的后方。即便你和你的另一个伙伴(美国)联手,也需要付出比原来多得多的努力,才能勉强与之抗衡,而且胜利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总结:

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如果没有苏联参战,英美或许还能最终战胜德国,但胜利的代价将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过程会异常漫长和艰难,结局也会更加不确定。 苏联在二战中的作用,绝非仅仅是“提供人力”,它更是整个战略格局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支点”,它的存在极大地改变了德国的战略选择和战争的进程。没有这个支点,战争的天平会向对英美更为不利的方向倾斜。

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历史的“如果”是无限的,但从战略和军事的角度分析,苏联的缺席无疑会是二战欧洲战场上一个致命的变数,让英美的胜利变得更加渺茫和昂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苏联德国就统一欧洲了,英美还打个屁啊。

没有苏联德国就统一欧洲了,英国将被彻底排除欧洲,真正的光荣孤立。美国最多保证英国本岛不会被占领,要是赶上四三年美海军最困难时期,德国利用战斗机缠斗英国空军,轰炸机,鱼雷机对付英国舰队。英国本土都得没和法国一样去非洲打游击去。

user avatar

答案当然是不能,英美吹无外乎是吹美英空军的轰炸能力,可惜二战时期的轰炸无论是精度还是规模都不能和越南战争相比,美国70年代尚且无法通过空军击败越南,凭什么40年代就可以通过空军击溃德国了?别做梦了,空军制胜要到海湾战争才能实现

user avatar

那是绝对不可能的,看看北非战役就知道,英军在绝对物质、兵力、飞机、坦克优势下,打隆美尔一队小三流德军,被隆美尔差点打到开罗 。

阿拉曼战役,英联邦军队23万,坦克、飞机、大炮都是隆美尔德军的五到十倍,只要希特勒愿意从东线战场,从斯大林格勒调几个师过来,阿拉曼战役的结果就将反过来。

没有伟大的苏联,没有意志坚定的苏联,没有英雄的俄罗斯人民,凭英美想打败德国???我看现实点的方案是美国先守住它的海岸线!


请记住,即使一千年,一万年后,人类仍将铭记的是斯大林格勒的血与火,铭记1941年黑云压城之下,红场那史诗般英雄与悲壮的阅兵式,红军将士的乌啦声,响彻莫斯科云空!铭记饥饿与寒冷中不屈的一百万灵魂

而不见得多待见英美那虚伪的“自由”、“民主”

user avatar

本位面44年5月西欧德军只有58个师,其中33个是毫无机动力,装备也很烂的守备师,另外18个师是未补充齐人员装备的重组师。6月1日减少为54个师(其中还包括3个空军野战师,而东线德军有157个师),西线总共只有处于修整状态的9个装甲师1个装甲步兵师,总共1860辆坦克自行火炮。

6-7月在诺曼底德军不可恢复性损失17万人(其中9万是投降),盟军不可恢复性损失4万多人,其中美军死亡2.5万人。按不可恢复性损失算1:4.25,但如果按照打死的人数算,则只有1:2,无论哪样都不能跟巴格拉季昂战役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比。如果算整个解放法国战役,加上法共游击队和南方巴顿第3集团军,总共歼灭德军超过60万人,但被打死的只有15万人左右,即大部分无心战斗当了俘虏。而截止9月底西线美军死亡即达到4.9万人,还没算英军和其它盟国军队。也就是说即便算上整个解放法国战役,4个月里盟军打死的德军人数仅相当于半个月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打死的德军人数,而仅美军为此付出的死亡人数就超过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两倍。

然后看阿登战役,阿登美军死亡19246人,被俘22982多人,不可恢复性损失42228人。德军死亡10749人,失踪22487人,不可恢复性损失33236人。按死亡人数算交换比1:1.8,按不可恢复性损失算1:1.27。

以本位面44年美军的菜鸡表现,遇上没有东线消耗的德军主力,这位面英美恐怕没那么容易上岸,甚至干脆上不了岸。美英是没有义务为欧洲伤亡上千万军队的,这个投资和回报不成正比。

还是回到现实,美英要跟苏联达成协议,让出比本位面更大的利益让苏联出兵共同解决德国,而苏联必然选择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时机出兵。45年未受战争损失并已完成三个半五年计划的苏联,工业实力将压倒德国及欧洲占领区总和,结果是苏联至少将占领欧洲大部分。

======================================================

这里要提一提我们熟悉的毛毛虫大湿(感谢瓦姐提供以下资料)

毛毛虫大湿:苏联航空汽油全靠美国。

事实上:
苏联石油工业起步于30年代初,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汽车和拖拉机数量的增长,使苏联国民经济对燃料的供应出现了缺口,当时苏联石油工业还在使用蒸馏方式生产汽油,这种情况下1吨原油平均只能生产出130公斤汽油,而且无法稳定生产高辛烷值汽油。

为了缓解国民经济和国防对燃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五期间苏联启动石油裂解工艺生产燃料,负责此项工程的是苏联著名的化学家弗拉基米尔·舒卡多芬,他亦是苏联合成橡胶工业的创始人,在1931年6月第一座石油裂解工厂开始运行投产。(毛毛虫大湿声称1940年苏联石油生产还停留在蒸馏工艺水平上纯粹是在胡扯,蒸馏工艺无法生产70号以上汽油,也无法提供石油裂解的副产品,比如苏联用来生产丁钠橡胶的丁二烯,要知道苏联战前拥有欧洲最大的合成橡胶工厂——亚罗斯拉夫1号工厂,合成橡胶产量达到欧洲第一,说苏联没有石油裂解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到30年代末,采用裂解工艺生产的B70和KB70航空汽油基本上满足了苏联空军需要,但仅体现在数量上,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需要石油工业提供更高辛烷值的汽油。
要生产高辛烷值汽油需要涉及高压裂解工艺,苏联政府要求苏联科学院院士 В. Н. 伊帕捷夫回国主持工作,而这位30年代一直在国外旅行的院士拒绝回国,选择留在美国(看来把某些不自觉的科学家关进劳改营工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无论如何经过各方面努力,在战前苏联掌握了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裂解工艺。在列宁格勒采用催化裂解工艺生产辛烷值78-80汽油,通过每公斤添加2毫升乙基液抗暴剂获得100号汽油(这一项目战前仍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
在康斯坦丁诺夫采用气相氧化裂解工艺生产81号汽油,通过每公斤添加3毫升抗暴剂得到辛烷值87-88汽油,此项目在41年初投产。同时在巴库和格罗兹尼进行催化重整和热重整装置的改装,以生产辛烷值75-80的航空汽油,并建立了硫酸烷基化设备,生产100号汽油。
在1939年,考虑到巴库的石油生产在战时可能遭到袭击,计划建设8个合计年产20万吨汽油的合成燃料工厂。分别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年产3万吨,莫斯科——年产3万吨,伊万诺沃——年产3万吨,切列姆霍沃——年产3万吨,科雷马——年产3万吨,布列尼——年产3万吨,格多夫——年产1万吨,塞兹兰1万吨。这8个工厂在战前都没有完工,其中只有3个得以继续建成。
战前苏联不仅掌握了石油裂解工艺还掌,更进一步掌握了更为复杂的煤炭液化燃料技术。
战前苏联石油工业在规模和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苏联国民经济和国防需求的燃料缺口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根据动员计划,1941年石油人民委员部可以提供17.45万吨B-78汽油,加上5.69万吨储备,只能满足年需求量的22.5%,B-74和B-70分别满足年需求量的28.6%和98.8%。
乍一看这些缺口是巨大的,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首先这份液体燃料动员计划中的需求数是根据41年苏联空军计划服役的飞机数量*战时每架飞机平均飞行小时*每小时的最大油料消耗定额计算的。以米格3战斗机为例,这份计划中1、2、3、4季度装备数量为327、1011、1921、2971架。平均飞行小时数为112.5小时,每小时燃料消耗定额为222.5公斤。首先苏联空军实际装备数量并没有达到计划的飞机数量,其次飞机也不可能在一季度内达到全部作战飞行小时数(每架飞机一季度飞112.5小时是不可能的,平均一年能飞这点飞行时数就不错了),最后飞机飞行过程中也不会全部满功率最大油耗飞行。所以实际上的燃料消耗只有这份计划的几分之一。
战前苏联为什么会制定这样一份绷紧的动员计划?因为苏联大大高估了德国航空工业的产能,苏联估计41年德国空军拥有11600架作战飞机,而实际上6月22日投入东线的德国及仆从国作战飞机只有4739架。苏联估计德国飞机年产量2.5-3万架,而实际上41年德国只生产了8186架飞机。为了应对这样一个庞大的虚影,战前苏联把资源投入到了扩大空军的规模上,而忽视了有助于提升实质战斗力的方面的建设。绷紧的神经并不能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反而给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建设压上了沉重的负担。

要搞清楚战时苏联航空汽油的供应和使用情况,必须先搞清楚苏联航空汽油的标号问题。

这是个有点复杂的问题,许多声称苏联无法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人即在于没有搞清楚这一汽油标号体系。

在人民委员部的各种报告中我们通常能够见到三种标号的航空汽油B-70、B-74、B-78,字母B表示汽油(бензина),后面的数字即辛烷值(苏联使用的是马达法表示辛烷值,美国使用的是研究法,美标100号相当于苏标90-92号)。有些人看到这里就认为苏联战时最高只能生产辛烷值78的汽油,并不能生产90号以上高辛烷值汽油,故得出结论——苏联高辛烷值汽油依赖租借物资供应。

而实际上这里所标注的辛烷值只是汽油的基础辛烷值,部队使用时还需要添加不同组份的抗爆剂(通常所用的抗爆剂是四乙基铅混合物),以提高汽油的辛烷值。二战各国所用的高辛烷值汽油基本上都是添加四乙基铅抗爆剂的汽油,通过硫酸烷基化工艺少量生产的异辛烷汽油主要供试飞使用。

战时苏联生产的汽油主要是以下几种:B-59,B-70,B-74,B-78G,B-78B(G代表格罗兹尼产,而B表示巴库产)。

而苏联空军使用两种配方的抗爆剂:

R-9(р-9):55%四乙基铅,35%乙基溴,10%一氯萘,及每升1.5克红色染料。

V-20(в-20):配方比例相同,用二氯乙烷代替乙基溴,液体程蓝色,作为R-9的代用品。

这两种抗爆剂都是苏联国内生产的,抗爆性能相同,但R-9在发动机活塞上的残留物较少。

通常每公斤汽油添加1-4毫升抗爆剂(超过每公斤4毫升的添加量后,辛烷值的提升将不再显著,因而实际上没多大意义)。添加抗爆剂后的汽油采用的是调制汽油的标号(也是苏联空军真正使用的航空汽油),例如:每公斤B-78添加2毫升抗爆剂,标号即2B-78。

航空汽油添加不同比例的抗爆后的实际辛烷值(括号内):

B-59: 1B-59(73), 2B-59(78),3B-59(81), 4B-59(82)
B-70: 1B-70(80), 2B-70(85), 3B-70(87), 4B-70(88)
B-74: 1B-74(85), 2B-74(88), 3B-74(90), 4B-74(92)
B-78: 1B-78(87), 2B-78(92), 3B-78(93), 4B-78(95)

(大湿所谓苏联无法生产四乙基铅,四乙基铅靠进口也是不存在的,以M105代表的新一代发动机苏联战前就装备了,这些发动机需要使用添加抗爆剂的汽油,苏联战前就已经大规模生产和使用TEL了,况且四乙基铅也不是什么复杂的化工产品)

租借物资中包括两种航空汽油B-100和B-95,注意这两个并不是苏联的汽油标号(马达法),只是汽油+美标(研究法)辛烷值。所以B-100并不是纯异辛烷。而是相当于苏标90号,B-95相当于苏标86号。

搞清楚这点就可以知道某人所谓的拿租借汽油混合苏联汽油制造VVS使用的高辛烷值汽油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众所周知M105引擎需要使用苏标辛烷值95号汽油,那么你怎么拿相当于苏标90号的B-100和70号的B-70去混合出95号汽油呢?实际上VVS使用这些美援汽油的时候也要添加R-9或V20抗爆剂,例如1B-95(每公斤美援B-95添加1毫升抗爆剂)。

当然,租借物资中也确实包括纯异辛烷(真正苏标100号),苏联也确实使用这些异辛烷生产混合汽油,但不是所有混合汽油都使用异辛烷。

混合汽油通常是一种不得已的替代品(而非高性能的替代品),其包括以下几种配方:

混合物1——60% B-70,20%异辛烷,20%新己烷

混合物 2——60% B-70,20%烷基苯,20%新己烷

混合物 3——60% B-70,32%异辛烷,8%异戊烷

这几种混合汽油的辛烷值均为95,但使用这些混合汽油时,发动机的转速,增压和加力都会受到限制。1943-1945年苏联使用15万吨进口异辛烷和66.8万吨国产汽油生产了总共111.8万吨混合汽油。

以M105PF为例,战时其使用的汽油包括下面几种:4B-78;混合物1或混合物2;1B-95。

(可见所谓95号的美援B-95汽油是无法直接给M-105发动机使用的,而必须每公斤添加1毫升抗爆剂才能真正作为苏标95号汽油使用)

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消耗了 299.84万吨高辛烷值航空汽油(包括调制汽油和混合汽油),这其中不仅包括苏联国产和租借物资部分,还包括战争后期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提供的8.3万吨航空汽油。

由于42年德军在高加索的进攻和苏联为了预防格罗兹尼石油设施落入敌手而进行的拆除和破坏,43年是苏联航空汽油供应最困难的时期,特别是43年初,因而这时候开始采取混合燃料的生产措施。

这里有一份贝利亚43年初的报告,其中提到:1943年每月使用1.45万吨进口异辛烷作为原料,可以生产96万吨航空汽油(其中包括54.7万吨B78)。而如果不使用进口原料,每月只能生产6.5万吨航空汽油(其中2.2万吨B78)。

但请注意这是苏联战时汽油生产最困难的43年初这段时间。而且前面也已经指出,43-45年6月1日苏联总共也只使用了15万吨进口异辛烷生产了111.8万吨混合汽油,到战争结束时,苏联还有72.28万吨航空汽油库存,也就是说如果苏联战时依赖进口原料生产航空汽油成立,那么难道VVS在43-45年实际只用掉了其中产量的一小部分。这是否符合逻辑呢?请诸位自己思考吧。即便算上另外71万吨进口航空汽油(所谓“B100”和"B95"),VVS整个战争期间消耗的航空汽油也至少也有一半以上是纯国产原料制造的。

另一份1943年11月6日石油人民委员部提交斯大林的报告(档案编号РГАСПИ. Ф. 644. Оп. 1. Д. 172. Л. 145–152)提到:巴库炼油厂生产B78使用了4200吨进口异辛烷和3000吨B70为原料,格罗兹尼使用500吨进口异辛烷生产B74。

大家可以对照上面提到的混合汽油配方比例看看这些原料能够生产多少B78?同时可以对比1943年苏联实际的航空汽油逐月生产情况。(以三月份为例表中三列,从左至右依次为季度,该月计划,该月实际)

可见43年上半年B78的实际月产量也就跟贝利亚的悲观估计(没有进口原料情况下的2万多吨月产量)相当,到6月份才逐渐增加到3万多吨,后半年也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上,这样增长幅度与其说是使用进口原料带来的,不如说是巴库和格罗兹尼产能逐渐恢复带来的。

再挂一下毛毛虫大湿所谓“苏联坦克工业依赖进口高端机床造坦克”,辣么我们来看看毛毛虫大湿所谓的美援高端机床都是些什么成色?

这里直接用毛毛虫大湿自己的干货打脸(上有毛毛虫大湿盗用的LOGO)

恩,看看所谓的美援高端机床都是些什么成色。

加工半径250和300的螺纹车,C6150和C6160级别的东西,这玩意在LOWB毛毛虫眼里大概很高端大气上档次。

50MM钻床,这......农机修理厂处理的破烂里大概能找到。

T80镗床?V2汽缸直径多少毛毛虫大湿心里没点AC之间的数?

这么一堆中低端货,总共数量才213台。一个坦克总装厂(不说附件厂了)需要多少台机床相信懂行的心里也应该有点数的。

又看见毛毛虫大湿开始打滚扯1米和1.5米立车了,这重新刷新了我们对毛毛虫大湿LOWB见识下限的认知。

1米直径炮塔左圈是给毛毛虫大湿用的么?T-34-76炮塔左圈1420MM,理论上1.5可以加工,但是要考虑毛坯尺寸和装夹、切削余量,实际上1.5米立车也是无法加工的。毛毛虫大湿一句话就暴露出他根本不懂机械加工。

另外,核对美国资料和苏联资料数据时需要注意的双方单位的区别,美国使用短吨,苏联使用和我国一样的公吨,一短吨仅相当于0.9公吨,所以用美国数据时如果简单理解为公吨与苏联数据比较,就会造成夸大,这是许多不诚实的或粗心的资料“整理者”容易忽略的地方。

=====================================================

挂个S+(A+C)/2

苏联人命比你美国野生ПАПА的命值钱得多,因为苏联人民是在保卫自己的生活,这种不受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生活是无价的。而你野生ПАПА只是给金融垄断资本当炮灰,资本家一条狗都比你野生ПАПА的命值钱。

=====================================================

对了,苏联的核武器计划起步要早于美国曼哈顿计划,事实上1939年,库尔恰托夫就提出过制造铀弹的设想。本位面一方面由于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国内电力供应紧张,使苏联无法展开浓缩铀生产。另一方面列宁格勒的核研究设施也没有来得及全部转移出去(包括一台当时欧洲最大的加速器),这使得苏联的铀弹计划搁浅(试图从美国获取铀235也遭到拒绝),在1943年苏联被迫转向技术更为复杂的钚弹研究(钚弹采用内爆式结构,设计制造要比“小男孩”式的枪式结构铀弹复杂得多),通过增殖堆生产钚239作为裂变材料,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即为钚弹。但是在这个位面,既然苏德战争没有爆发,那么苏联当然有足够资源生产浓缩铀,可以继续开展技术上较易实现的铀弹的研究,赶在美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也不是不可能。

user avatar

没有苏联的前提设定,

想来不是在41.6.22或者更早把苏联连人带地盘一起打包扔去大莫拉维亚王国,

也不是假定苏联被征服或者苏德结盟一条心。

那么相对合理的架空就是巴巴罗沙没有启动,苏德和平一直维持下去。

这个位面西线和北非战况会更激烈一些,盟军大概率仍然会在44年或者45年年中登陆法国,并用几个月时间杀到德国边境。

然后苏联会根据德黑兰或者其他什么会议达成的协议,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用几百万红军淹没德军在东线的老弱病残,付出数十万人伤亡的代价后,和盟军在莱茵河会师。

这个变量不足以让华约在冷战翻盘,但让苏联延续至今大概没什么问题。


后世对该时空苏联的评价——

德棍:草泥马背信弃义的死毛子,有种别不宣而战,刚正面啊!

美分:只会玩背刺的死毛子,下山摘桃子还有脸自吹抗德主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我的看法是:即便没有苏联的直接参战,英美联手或许能够战胜德国,但过程会异常艰难,付出的代价将是天文数字,而且结局的确定性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一点点来分析:1. 苏联参战前的欧洲战场: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英国已经独自承受了德国的雷霆一击。不.............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设想一下,假如历史的齿轮在二战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将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从地球上抹去,世界会走向何方?这无疑是一个能让任何历史爱好者绞尽脑汁的宏大命题。让我们试着拨开迷雾,细致地描绘一下那个没有苏联的二战场景。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将发生在欧洲战场。1941年6月,希特勒那场代号“巴巴罗萨”的闪电战,如果没.............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庞大,也极具争议。如果单纯地问“会不会更好过”,答案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权衡和无法预知的连锁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如果当年没有那个名叫苏联的国家存在,地球会是怎样的景象。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意味着没有冷战。这绝对是最大的改变。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指挥层级的.............
  • 回答
    如果苏联当年没有解体,那么今天的苏军军服和单兵装备,很可能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俄军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和发展的脉络。要想象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拆解: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继承性”是必然的: 即便苏联不解体,它也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军事现代化的问题。许多后来被俄军采纳的.............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钟拨回到1991年,但苏联的旗帜依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庞大的红色帝国没有分崩离析。如果那个世界成为现实,那么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其发展轨迹,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乃至我们 everyday 的生活,都可能和现在大相径庭。首先,在经济层面,中国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可能会继续深化。苏联作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德苏日三国真的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并且共同对抗同盟国,那么战争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拆解各个层面的影响,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前提:德苏日三国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上,在历史的真实轨迹.............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美国没有原子弹,苏联在解放柏林后是否会继续“平推”欧洲,这就像在没有了最终摊牌的筹码下,探讨一场棋局的走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考虑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的存在,即使苏联当.............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中如果苏联没有援助武器我们就会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确实提供了重要的援助,尤其是.............
  • 回答
    一场如果历史的大转折,将世界推向截然不同的境地。想象一下,1941年6月,当目光聚焦在苏德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历史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决定——他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是选择向远在大洋彼岸、看似与欧洲战局关联不大的美国宣战。这个假设,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让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如果南斯拉夫没有铁托,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处置方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如”。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跳出“AI的痕论”,而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的战略考量以及南斯拉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一种更具分析性和推测性的语气来展开。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前提:如果南斯拉夫没有铁托,那么二战后南斯拉夫.............
  • 回答
    没有美国援助的卡车,苏联能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美国的援助,尤其是卡车和其他运输工具,对苏联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并非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苏联在战争初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1941年巴巴罗萨.............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之间的关键联系。在没有盟军直接干预西线的情况下,让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苏联能否打到多佛尔海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核心前提的挑战性: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的可能性.............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但也正是这种“如果”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如果叶利钦没有走到台前,八一九事件也未曾发生,戈尔巴乔夫能否挽救苏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境,并且剔除掉那些“后来者”的先见之明。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经积累了.............
  • 回答
    在苏联时期,苏联确实向欧洲出售了大量天然气。这不是一个“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规模有多大”以及“对欧洲能源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的问题。苏联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历史脉络苏联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并非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这背后充满了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到二战进程的关键转折点。如果希特勒没有在1941年冒险进攻苏联,德国统一欧洲并建立新帝国的前景确实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充满变数。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几个核心要素:1. 德国的战略重心与资源状况: 希特勒的终极目标: 希特勒的“生存空间”(Leb.............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列宁的领导能力、他当时的身体状况、苏联的国力以及二战的复杂性。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列宁被刺”与“再活二十年”的含义。 “列宁被刺”的节点: 列宁在1918年8月30日遭遇刺杀,头部中枪。这次刺杀严重损害了他.............
  • 回答
    1941年4月,如果德国将原本用于支援北非战场的意大利军队调往东方,并在此基础上进攻苏联,那么苏德战争的进程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能改变二战的最终走向。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德军在东方战场的兵力对比。原本按照历史,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时,地面部队投入.............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