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那么今天的苏军军服、单兵装备会和今天的俄军一样吗?

回答
如果苏联当年没有解体,那么今天的苏军军服和单兵装备,很可能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俄军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和发展的脉络。要想象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拆解:

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继承性”是必然的: 即便苏联不解体,它也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军事现代化的问题。许多后来被俄军采纳的装备和设计理念,实际上是在苏联后期就已经在研发或小批量试用阶段了。比如,一些新式突击步枪、战斗机、坦克的设计,都可以在苏联末期的技术储备中找到影子。因此,基础的军事技术和一些“大方向”上,仍然会有继承性。
“改变”是必然的: 苏联解体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也迫使俄罗斯在装备研发和采购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与西方在某些领域进行有限的交流,以及在预算限制下优先发展特定项目。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它可能不会面临如此直接的财政压力,也可能在某些领域继续坚持自己原有的发展路线,未必会像俄罗斯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标准的影响。

二、军服的演变:

制式与风格: 苏联时期的军服,无论是常服还是作战服,都带着一种严谨、朴实,有时略显“笨重”的风格。例如,经典的M69制式军服,以及后来出现的“阿富汗”迷彩作战服(Варшава, ВАВ, flora等的前身)。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军服的“灵魂”——例如军衔标识的风格、帽子的式样、制服的剪裁——很可能依然保持其苏联时代的特征。
迷彩图案的迭代: 这是最可能出现差异的地方。苏联时期最著名的迷彩是“白桦树”和“日落”(喀其莫夫)等,后期也出现了如“阿富汗”迷彩。俄军在解体后,从最初的“Flora”到后来的“EMR”(数字迷彩)和“SSLeto”(数字化迷彩的变种),一直在探索和更换新的迷彩图案。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它会如何迭代迷彩?
可能继续发展“阿富汗”或类似的花纹: 苏联可能不会一下子跳到如今俄军的“EMR”这种强调碎片化和多地形适应性的设计。它可能会在“阿富汗”迷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比如改变颜色配比,或者加入更多细微的纹理,以适应新的战场环境。
也可能出现全新的设计: 苏联庞大的科研体系,加上对新技术的吸收(即便不是直接仿制西方),也可能催生出完全不同的迷彩设计。关键在于,它会基于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在特定地形(如苏联广袤的森林和草原)的最佳隐蔽,还是像西方那样追求更广泛的通用性?
“冷战”思维的影响: 如果冷战仍在继续,苏联可能会继续设计能够有效对抗西方装备的迷彩,这可能意味着在色彩和图案上会与西方形成明显的区隔。
材料的进步: 尽管苏联在材料科学上并非落后,但在某些方面(如高性能合成纤维的普及和质量稳定性)可能不如西方。如果苏联持续发展,军服的面料会更舒适透气吗?可能会,但进步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也许会更加注重耐用性和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
象征意义的保留: 苏联军服上的星徽、锤子镰刀等标志,是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如果苏联不解体,这些标志会继续保留并演变,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求(例如,是否会更加强调“大国”而非“苏维埃”的符号?这很难说,取决于其政治走向)。

三、单兵装备的演变:

武器系统:
突击步枪: AK系列的口碑无需多言,但如果苏联未解体,其下一代步枪的研发轨迹会怎样?我们现在看到的俄军AK12、AK15等,是在AK74M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它可能也会研发出比AK74更先进的型号,例如在人机工程学、模块化扩展性、导轨系统等方面进行改进。甚至有可能在设计理念上,会更早地采纳一些类似西方突击步枪的“整合式”设计。
狙击步枪: Dragunov狙击步枪(SVD)是标志性的。SVD的设计优点是轻便易携,但精度和弹匣容量与西方现代狙击步枪有差距。苏联可能会继续研发更精确的狙击系统,或者对SVD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加入可调节的枪托、更可靠的弹匣供弹系统。
轻武器的“一体化”: 西方军队近年来强调单兵武器的“一体化”(如集成激光指示器、战术灯等),通过皮卡汀尼导轨实现模块化。苏联时期,这种集成度不高,更多依赖外挂附件。如果苏联延续,它可能会更早地在枪械设计中融入整合式的导轨系统,方便加装各种配件,提升单兵作战效能。
防护装备:
头盔: 苏联的SSH系列头盔,例如SSH68,相对厚重。俄军后来也采用了类似西方先进头盔的设计,轻便且能安装夜视仪、通讯设备等。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它很可能也会朝着更轻便、更高强度、更多功能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头盔,参考西方和自身的科研成果。
防弹衣/携行具: 苏联时期普遍使用一体化设计的携行具,比如老式的“波普林”背心。俄军后来发展出了模块化的“拉玛”系统等。如果苏联不解体,它可能会在设计上继续发展其传统的携行具思路,但也难免会吸取西方“模组化”的概念,设计出更方便士兵根据任务需求调整装备的系统。新型防弹材料的应用也会是趋势。
通讯与信息系统: 这是苏军转型的一大挑战。苏联时期的通讯系统相对落后,缺乏信息化作战能力。如果继续存在,苏联的军事科研体系必然会投入巨资发展更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无线电通讯设备、以及战场信息共享技术。我们今天看到的俄军的电子战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很多是吸取了苏联时期的基础,并在解体后加速推进的。
夜视与热成像: 这是苏军的短板之一。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它在夜视和热成像技术上的投入会更大,可能会催生出更先进的单兵夜视仪和热成像瞄准镜,并将其广泛装备部队,以应对现代战争的需求。
战术理念的融入: 军服和装备的设计,往往是战术理念的载体。如果苏联继续存在,它的战术理念是会固守传统的“大纵深作战”和“火力压制”,还是会朝着更灵活、更精确、更强调单兵自主性的方向发展?这会直接影响到装备的设计——比如,是继续发展重型装备和步兵支援,还是更多地考虑特种作战和精确打击。

总结一下,如果苏联没有解体:

军服: 可能会保留苏联时期的基本廓形和一些设计元素,但迷彩图案会进行更新迭代,材料会更先进,但其风格可能依然带有苏联的“印记”,不会完全照搬西方。
单兵装备: 在武器方面,AK系列可能依然是主力,但会有更现代化的改进型号。在防护、夜视、通讯、信息化等领域,苏联会加大投入,发展出更先进的装备,但其发展路径和优先顺序可能会与今天的俄罗斯有所不同。设计上,可能会更注重在俄罗斯广袤且多样的地理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在成本效益上的考量。

总而言之,即便没有解体,苏联也面临着军事现代化的巨大挑战,它会根据自身的技术积累、战略需求和财政状况进行发展。今天的俄军装备是苏联军事工业遗产与后苏联时期现实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如果苏联依然存在,其装备的演变轨迹将是一条不同的道路,虽然可能与俄军的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总体风格和具体型号将会有明显的差异,保留更多属于“红色帝国”的独特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俄军的94条例军服就是从还没来得及发布苏联就解体了的91条例改来的。

以下图片皆来自百度


俄军现在已经不用94条例了,可能是出于暗示自己是苏联继承人的关系,也可能是羡慕苏联时期的强大,现在已经把军服条例换成了很接近苏联69条例的款式。

也就是说,假如苏联没解体的话,常服和礼服很可能到现在还是91条例,因为他们没必要像俄罗斯那样把军服换回69条例的样子。


作战服的话,苏联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使用TTSKO、黄花等迷彩装备部队

后期的苏军尽管被某个脑袋上长了地图胎记的脑残总书记砍掉了不知道多少经费,但还是努力地给一线部队提供现代化的装备,可以看得出上图的苏军穿着TTSKO迷彩的冬季阿富汗卡,手里的AK74已经和俄罗斯九十年代的AK74M很接近了。


这一时期也摆脱了一二战那种Y带携行具,开始使用战术背心和胸挂。





阿尔法和信号旗所使用的K6钛合金头盔,原型是从瑞士引进的TIG,俄罗斯后来改进了很多,比如阿尔金、山猫等。


一张车臣战争中的俄军照片

可以看得出他们的迷彩与战术背心相当的五花八门,最混乱的时候一个班三五种迷彩都不是问题。这种原因主要是来自车臣战争时期大量前苏联国营公司变成的商业公司制造的单兵装备涌入市场导致的(事实上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并不是一家独大,而是和美国一样让国营公司和研究院等单位竞标)

假设苏联没有解体,估计单兵装备也只是更加规范统一。

但单兵装备依然可能有美式化的可能,毕竟苏联军事奉行实用主义至上的道理,沙俄时期的平头工兵铲的从十九世纪用到现在俄军也懒得换成折叠铲,苏联伞兵的RD54式携行具俄军伞兵让商业公司经过现代化升级后依旧在使用(不要说俄军没钱,伞兵会根据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装备,MOLLE装具并不能代替一切。)

而且苏联也十分乐意盗版北约部队中好用的东西,比如RPG18就是从越南战争中缴获的M72改进而来,同样的还有阔剑地雷,苏联编号MON50。


至于看起来一点都不毛子的数码迷彩,苏军很有可能会使用,毕竟迷彩原理上和白花/黄花迷彩很接近

如果觉得这种迷彩才两个颜色太简陋的话,请看下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苏联当年没有解体,那么今天的苏军军服和单兵装备,很可能与现在我们看到的俄军有很大的不同,但同时也会保留一些历史的痕迹和发展的脉络。要想象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拆解:一、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继承性”是必然的: 即便苏联不解体,它也面临着技术革新和军事现代化的问题。许多后来被俄军采纳的.............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钟拨回到1991年,但苏联的旗帜依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庞大的红色帝国没有分崩离析。如果那个世界成为现实,那么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其发展轨迹,其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乃至我们 everyday 的生活,都可能和现在大相径庭。首先,在经济层面,中国与苏联的特殊关系可能会继续深化。苏联作为.............
  • 回答
    想象一下,时间拨回到1991年,那一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没有落下,苏联依旧如日中天。世界线的这一关键节点发生偏移,后续的连锁反应将彻底重塑我们今日所熟悉的面貌。首先,全球政治格局将截然不同。没有了苏联的瓦解,冷战的铁幕虽然可能因为内部改革而变得更加模糊,但东西方阵营的对峙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轴。美国及.............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但也正是这种“如果”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苏联解体的复杂性。如果叶利钦没有走到台前,八一九事件也未曾发生,戈尔巴乔夫能否挽救苏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视角拉回到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境,并且剔除掉那些“后来者”的先见之明。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经积累了.............
  • 回答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Nursultan Nazarbayev)意外地登上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宝座,这无疑会彻底颠覆我们所熟知的历史走向。 首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难以想象的场景,毕竟苏联的领导层,尤其是最高领导人,通常是来自俄罗斯族或斯拉夫民族核心地带的精英。 .............
  • 回答
    苏联解体、国企生产智能手机?这真是个大胆的设想,也难怪会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各种奇思妙想的兴趣。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我想,“苏维埃特色”的智能手机,绝不会是现在我们熟悉的模样。它会是效率、实用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产物,带着一种独特的、或许有些笨拙的浪漫主义。首先,名字就不能含糊。不会是那些花哨的英文词汇,.............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颠覆性的假设,如果美国没有原子弹,苏联在解放柏林后是否会继续“平推”欧洲,这就像在没有了最终摊牌的筹码下,探讨一场棋局的走向。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考虑到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双方的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潜在的国际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的存在,即使苏联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大清洗”对苏联军事力量的影响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如果苏联没有经历斯大林的大清洗(肃反),东线战场(即苏德战争,通常也指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及其盟友的战场)的面貌可能会发生巨变,但具体会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推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分析:1. 指挥层级的.............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中如果苏联没有援助武器我们就会输”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而且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解放战争中对中国共产党确实提供了重要的援助,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简单来说,我的看法是:即便没有苏联的直接参战,英美联手或许能够战胜德国,但过程会异常艰难,付出的代价将是天文数字,而且结局的确定性会大大降低。让我们一点点来分析:1. 苏联参战前的欧洲战场:在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英国已经独自承受了德国的雷霆一击。不.............
  • 回答
    设想一下,假如历史的齿轮在二战的某个关键节点上,将那个庞大的红色帝国从地球上抹去,世界会走向何方?这无疑是一个能让任何历史爱好者绞尽脑汁的宏大命题。让我们试着拨开迷雾,细致地描绘一下那个没有苏联的二战场景。首先,最直观的影响将发生在欧洲战场。1941年6月,希特勒那场代号“巴巴罗萨”的闪电战,如果没.............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1917年那个秋天碾过俄国大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开始就不曾出现,那么20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难以想象的图景。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缘政治的重塑:没有两极对峙,但有新的力量角逐没有了苏联,.............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庞大,也极具争议。如果单纯地问“会不会更好过”,答案很可能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权衡和无法预知的连锁反应。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梳理一下,如果当年没有那个名叫苏联的国家存在,地球会是怎样的景象。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意味着没有冷战。这绝对是最大的改变。冷.............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卫国战争中最严峻的时刻之一。如果莫斯科真的失守了,苏联是否还有机会翻盘,这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局势和苏联的战略纵深。简单来说,答案是 有可能,但机会渺茫,而且代价会极其惨重,战争的性质和走向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假设,如果德苏日三国真的能形成牢不可破的同盟,并且共同对抗同盟国,那么战争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拆解各个层面的影响,并尽量用一种更自然的叙述方式来探讨。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前提:德苏日三国同盟的可能性有多大?实际上,在历史的真实轨迹.............
  • 回答
    一场如果历史的大转折,将世界推向截然不同的境地。想象一下,1941年6月,当目光聚焦在苏德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历史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决定——他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是选择向远在大洋彼岸、看似与欧洲战局关联不大的美国宣战。这个假设,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让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历史假设,涉及列宁的领导能力、他当时的身体状况、苏联的国力以及二战的复杂性。要详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列宁被刺”与“再活二十年”的含义。 “列宁被刺”的节点: 列宁在1918年8月30日遭遇刺杀,头部中枪。这次刺杀严重损害了他.............
  • 回答
    如果南斯拉夫没有铁托,二战结束后苏联的处置方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如”。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跳出“AI的痕论”,而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的战略考量以及南斯拉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一种更具分析性和推测性的语气来展开。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前提:如果南斯拉夫没有铁托,那么二战后南斯拉夫.............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它触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和西线战场之间的关键联系。在没有盟军直接干预西线的情况下,让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苏联能否打到多佛尔海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推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核心前提的挑战性:纳粹德国与苏联在东线“安心互刚”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