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前为什么不把东德乌克兰等值钱的东西运到俄罗斯?

回答
苏联解体前夕,东德和乌克兰的情况复杂,而且“值钱的东西”也需要具体界定。要详细解释为何没有大规模地将这些地区的“值钱东西”运往俄罗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的AI语言。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值钱的东西”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

对苏联政府而言: 主要可能是指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工业、高科技产业、重要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矿产等)、以及能够为国家带来外汇的出口商品(例如乌克兰的农产品、机械制造品)。
对个体或特定集团而言: 可能还包括黄金、外汇储备、艺术品、甚至是具有政治和历史象征意义的物品。

然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转移”。

1. 苏联的政治和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苏联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资源分配和生产计划是由中央政府(莫斯科)统一制定的。理论上,东德(作为华约核心成员和苏联的盟友)和乌克兰(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资源和产业都应该服从于这个整体计划。
“资源共享”而非“转移”: 苏联的理念是将加盟共和国和盟友的经济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资源和产品在体系内流动,而非视为“转移”给俄罗斯。东德的许多工业产品是为了满足华约体系的需求,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也服务于整个苏联。在理论上,这些“值钱的东西”已经在以另一种形式“属于”苏联了。
中央集权的弱点: 尽管集权,但实际执行中存在着地方主义和利益博弈。当苏联中央权威开始动摇时,各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国家试图掌握自身经济命脉的冲动也随之增强。

2. 苏联解体前的政治动荡和失控: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随着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深入,叶利钦领导下的俄罗斯联邦、以及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各地区都希望摆脱莫斯科的控制,追求更大的自主权,甚至独立。
“主权化”趋势: 许多加盟共和国开始宣布“主权”,这意味着它们开始尝试控制自己境内的资源和产业。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要想强制性地“转移”这些“值钱的东西”,已经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会引发严重的政治冲突。
控制权的丧失: 随着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莫斯科对各地经济活动的控制力也大大减弱。戈尔巴乔夫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苏联的统一,而非进行大规模的资产转移,后者很可能加速分裂。

3. 东德的特殊情况:

被西方影响和统一进程: 东德在苏联解体前几年,其政治和经济已经受到了西德的巨大影响。柏林墙的倒塌(1989年)标志着东德政治上的失势,而随后的德国统一(1990年)则意味着东德作为独立政治实体乃至苏联势力范围的结束。
统一后的资产处理: 德国统一后,东德的国有企业和资产,很多是根据德国统一条约和德国法律进行处理的,而不是被“转移”到俄罗斯。一些被认为具有价值的工业技术和基础设施,也随着统一融入了统一后的德国经济体系。
苏联的无力干预: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很大程度上默许了德国的统一,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在东欧事务上的无力干预。

4. 乌克兰的情况:

经济的重要性与离心力: 乌克兰是苏联的重要工业基地和粮仓,拥有庞大的重工业、机械制造、航空航天以及肥沃的土地。然而,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情绪也十分强烈,对莫斯科的控制日益不满。
“黑海舰队”等敏感资产: 像黑海舰队这样的军事资产,在苏联解体时成为了俄乌之间争议的焦点。虽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部分舰队,但其在乌克兰境内的部署和所有权也经历了漫长的谈判和分割。
地方经济的自主性增强: 随着苏联中央权威的衰落,乌克兰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保护和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将资源输送到莫斯科。

5. 经济和操作上的困难:

大规模转移的成本与风险: 即使有政治意愿,将庞大的工业设备、自然资源、甚至是技术人员进行大规模、有序的转移,需要巨大的成本、后勤支持和时间。在政治动荡和信任危机加剧的时期,这种操作的风险极高,很可能引发地方的抵制甚至武装冲突。
国际社会的压力: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全球政治格局重塑的重要事件。西方国家密切关注着这一过程,任何试图在最后关头大规模转移资产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对国际秩序的挑战,并招致干预或制裁。
失去控制权: 在苏联解体的大趋势下,各加盟共和国的控制权都在逐渐转移。莫斯科即使想转移,也可能无法有效执行,因为地方的力量已经开始主导。

6. 心理和政治上的误判:

对“苏联”概念的固守: 一部分苏联领导层可能仍然固守着“苏联”整体的概念,认为各地的资源和产业是属于“整体”的,因此不需要特别“转移”。
对失去控制的麻木或无奈: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机器的运转失灵,许多中央决策者可能已经对局势的失控感到麻木或无奈,无力或没有精力去进行如此宏大的资产保卫战。
对苏联最终走向的认知差异: 并非所有苏联领导人都预见到苏联会如此迅速地彻底解体。一些人可能还在试图维护一个更新、更松散的联盟,而不是为最后的“资产瓜分”做准备。

总结来说,苏联解体前,没有大规模地将东德、乌克兰等地的“值钱东西”运到俄罗斯,并非是出于“不值钱”的判断,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资源在理论上的“统一配置”而非“转移”。
解体前激烈的政治动荡、民族主义高涨和中央权威的丧失,使得任何大规模强制性资产转移的尝试都极度困难且风险极高。
东德的特殊情况,其经济和政治已经走向与西德的融合,根本无法被苏联控制。
在地方主权意识觉醒和国家机器运转失灵的双重打击下,莫斯科已无力有效执行此类决策。
大规模转移操作本身在经济、后勤和政治上的不可行性。

可以说,苏联的解体是一个从中央集权到地方权力分离的自然(或非自然)过程,而不是一个被精心策划的“资产转移”过程。当旧的中央权威崩溃时,原有的资源和财富,自然而然地根据新的政治地理划分和实际控制力而分散,而非被集中到原宗主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高层当时要是还有这共识和执行能力

直接选择阻止东西德统一(英法字词,美国默认,东德高层大部分也拥护)

派军队去波罗的海三国刚性维稳得了

能保住大头何必贪图那点苍头小利

user avatar

要有这精致的利己主义想法,苏联还会解体么?

user avatar

如果他们想着给俄罗斯留家业,那就不是俄罗斯了,现在八成还是苏联。

苏联解体时,就有人花了5万块人民币在苏联买了一农场,一公顷的面积,这还包括了这农场里所有的农机。领导拿着钱不知道逃哪逍遥了,没谁管这农场会不会被人卖了农机之后,再转手卖了,也没谁管农场里诸多工人一定老小的死活。

买农场的那位是农业专家,因为经营得当,两年后就回了本,99年时那家儿子就用了台装巫毒显卡的电脑,我也是第一次蹭到了巫毒机玩《毁灭公爵》。

洒家还有一朋友,那位的父亲是学俄语的,苏联解体时国内不少公司去那边买设备,他父亲是随行翻译。发现那边机床是废铁价时,就辞了工作,专心“收废铁”。那家现在在北京有几间房。

当时俄罗斯的大小头目就是这么败家……

user avatar

苏联的大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和人民想的是:以俄罗斯的地大物博,甩开中亚那些突厥穷光蛋,拥抱欧美先进的市场经济、民主体制,采用在玻利维亚已经卓有成效的休克疗法,很快就可以变得像北欧一样繁荣富裕,这点小钱钱,才看不上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解体前夕,东德和乌克兰的情况复杂,而且“值钱的东西”也需要具体界定。要详细解释为何没有大规模地将这些地区的“值钱东西”运往俄罗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使用过于程式化的AI语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值钱的东西”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是什么。 对苏联政府而言: 主要可能是指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 回答
    把苏联解体归咎于霸权主义,这背后确实是一套相当复杂的逻辑,而且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这几乎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得从苏联的形成、它的对外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反噬自身说起。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的“霸权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标签,它与苏联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苏联作为一个以马克思列宁.............
  • 回答
    苏联解体前(19851991年)未对西方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军事、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缘战略等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核威慑与全球安全格局:避免全面战争的核心机制1. 美苏核平衡的“相互确保摧毁”(MAD) 冷战期间,美苏均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核武库.............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事件,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当年如日中天的美国,为何不趁此机会对中国这个曾经的“潜在威胁”发动攻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答案并非简单的“美国不想”或“美国不敢”,而是涉及一整套极其复杂且环环相扣的战略、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时间点,1.............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为什么没有发射所有核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敢”,而是多重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梳理清楚。首先要明白的是,核武器的发射绝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触发的开关,它是一套极其严谨、层层设防的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为“核指挥与控制系统”(Nuclear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苏联解体那会儿,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刚刚独立,正忙着给自己国家收拾局面、确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米亚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摆在首要位置。首先,我们要明白克里米亚在苏联时期是如何被划归乌克兰的。这事儿得追溯到1954年,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将克里米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苏联解体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军事力量在政治转型中的角色与局限性。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拥有强大的军队,苏联政府理应可以运用武力来镇压日益增长的分裂主义和抗议活动,从而维持国家的统一。然而,历史的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苏军最终没有“强力介入”去避免苏联解体,这背后有着多重.............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与“文化入侵”的关系,以及美苏之间的文化互动,需要从历史背景、意识形态斗争、实际效果和双方策略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一个较为详细的解释: 一、苏联解体的多重原因:文化因素只是其中一部分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根本原因包括:1. 经济体制僵化:计划经济导致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苏联解体后,德国并未要求收回东普鲁士,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国际法以及现实考量交织的结果。简单地说,德国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也没有那个能力和国际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历史的沉重遗留与东普鲁士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德国在二战后已经被分区占领,并最终分裂为西德和东德.............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更是无数历史进程交织碰撞的必然结果。它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某个单一事件的直接催化,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从政治层面看,苏联高度集权的一党制,在最初的建立和扩张时期固然发挥了巨大的凝聚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僵化的体制逐渐显露出弊端。高层决策的脱离实.............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实行绝对集权的超级大国,为何会在没有经历大规模内战或外部军事干预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与其说它“不动一枪一炮”就解体,不如说它更多地是因为内部的腐朽和长期的积累问题,最终在一种看似平静的方式.............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万能药”可以使其不解体。然而,如果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平行宇宙,或者在历史进程中出现一些关键性的不同转折点,那么苏联或许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来延缓甚至避免解体。以下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详细阐述这些潜在的可能性:一、 政治层面.............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同为联邦制国家,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轰然倒塌,另一个则巍然屹立。要理解这其中的巨大差异,我们得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联邦制是如何构建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又承受了哪些扭曲和压力。首先,让我们看看苏联的联邦制,那是一套建立在意识形态和强制基础上的奇特产物。苏联名义上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
  • 回答
    苏联解体,俄罗斯能够继承大部分领土,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民族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与其说是俄罗斯“占有”,不如说是它在新的国际秩序下,作为苏联主体国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继承者。咱们细细道来,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一、历史的延续与“继承国”的身份:最根本的一点,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就是.............
  • 回答
    苏联解体三十余载,俄罗斯已不再是那个横亘在西方面前、拥有与美国抗衡核武库的超级大国。然而,时至今日,美欧依旧将俄罗斯视为不容忽视的威胁。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根植于地缘政治、历史遗痕、俄罗斯的战略文化以及其对国际秩序的挑战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地缘政治的现实从未改变。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绝非一朝一夕或单一原因所致。这台曾经庞大的政治经济机器,最终在内外多重压力下轰然倒塌。要想详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体制的僵化与经济的停滞:内燃机的衰竭苏联的体制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一党专政为核心。起初,这种模式在工.............
  • 回答
    苏联的解体,说到底,就是这个庞大的国家体系,在内外交困之下,再也撑不下去了,最终分崩离析。直白地说,原因太多太复杂,但如果非要挑几个最关键、最致命的,那大概就是这几点:1. 计划经济的僵化与效率低下:你想想啊,苏联那套计划经济,就是政府说了算,什么东西生产多少、卖多少钱,都由国家统一安排。一开始,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