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解体的时候,为什么不发射所有的核弹?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为什么没有发射所有核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敢”,而是多重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梳理清楚。

首先要明白的是,核武器的发射绝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触发的开关,它是一套极其严谨、层层设防的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为“核指挥与控制系统”(Nuclear Command and Control, NCC),它的核心目标就是确保只有在接到最高合法授权后才能发射核弹,同时防止误射、滥射和非授权发射。

1. 严密的指挥链与安全机制:

苏联的核武器发射权掌握在最高层领导人手中,通常是总书记或总统,以及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他们需要持有能够授权发射的特殊密码和通讯设备,比如所谓的“核手提箱”(Cheget),虽然这个名字带有一定的民间色彩,但它代表了最高决策者发起核打击的必要工具。

在实际操作层面,苏联的核武器系统设计了多重“双人”、“多人”甚至“多部门”控制。这意味着,即使最高领导人下令,也需要其他关键人员(例如,启动发射程序的军官)的确认和配合,才能最终执行。这种设计是为了防止任何一个人的个人失误、精神错乱或被胁迫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想象一下,在国家分崩离析、权力真空的时刻,如果没有这些层层制约,一个孤注一掷的领导人岂不是就能轻易按下“毁灭键”?

2. 权力交接的混乱与不稳定:

苏联解体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一个漫长而混乱的权力真空期。1991年8月,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这是导致苏联加速解体的关键节点。在这段时期,国家机器运转失灵,中央政府的权威迅速瓦解,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在这种权力真空和政治动荡之下,任何一个单一决策者都很难完全掌控核武库的发射权。原有的指挥链断裂,忠诚度产生动摇。军队内部也可能出现分裂,一些部队可能听命于中央,一些则可能受到地方势力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集中力量,统一行动去发射核弹,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操作困难和不可控的风险。谁来下达命令?这个命令是否能够被所有发射单元有效接收并执行?这些都是巨大的未知数。

3. 核武库的物理隔离与控制权归属问题:

苏联的核武器并非集中存储在一个地方,而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不同的军事部门和战略部队负责保管和操作。解体过程中,这些核武库的控制权也成为一个巨大的争论焦点。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前加盟共和国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核武器。

在权力过渡时期,各方都在争夺对这些战略资产的控制权。如果有人试图单方面发射核弹,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物理上的隔离和控制权的争夺。这意味着要绕过负责保管核武器的部队,甚至可能要与这些部队发生武装冲突才能实现。在国家即将分崩离析的情况下,为了一个不确定且灾难性的结局,去制造一场与自己军队的内战,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4. 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与潜在的核反击威胁:

即便是最极端的情况下,任何一个试图单方面发射核弹的苏联实体,都会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其他拥核国家,尤其是美国,早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核侦测和预警系统。任何不明原因的核弹发射行为,都会被迅速识别。

而在这种识别之后,西方国家很可能会认为这是苏联内部失控或某个派系发动的先发制人攻击,从而可能触发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核反击。在这种“相互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的核战略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理智的决策者会希望被卷入一场必然导致对方全面核报复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发射核弹无异于自杀行为。

5. 军方内部的理智与对后果的认识:

虽然政治层面出现了混乱,但苏联军队的军官和技术人员,作为核武器的直接操作者,他们接受的是专业的军事训练,并且深知核武器一旦使用,将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在国家濒临解体、社会秩序动荡的时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维护国家安全和避免更大范围的灾难。

军队内部的士气和忠诚度虽然可能受到影响,但要挑起一场大规模的核战争,需要军队内部所有关键部门的协同配合。这种协同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许多军官本身也看到了国家的走向,并且不希望将个人置于历史的罪人之地。他们更有可能选择的是服从合法的、能够被广泛接受的指挥链,或者至少是确保核武器不落入不法分子手中。

6. 对未来的担忧而非对现有秩序的维护: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体制的僵化和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而非外部的武力威胁。在解体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在于内部的民族矛盾、经济危机和政治改革的诉求。没有人认为通过核战争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反而会带来更为彻底的毁灭。

那些主张改革和独立的势力,更关注的是如何建立新的国家,如何融入国际社会,而不是用核武器来威胁或攻击前盟友。即使是那些希望保留苏联统一的强硬派,他们的目标也是通过某种方式维持中央权威,而不是通过发动核战争来达到这个目的,因为这会将一切都推向深渊。

总结来说,苏联解体时没有发射核弹,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安全机制、政治现实、国际压力以及军方内部理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巨大动荡,但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对自我毁灭的恐惧和对潜在后果的清醒认识,最终还是压制住了任何走向万劫不复的冲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别闹

苏联为啥解体啊,因为博日列涅夫的儿子想享受一下,都得走私

、同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卓一航的师父的儿子想挣点钱都得走私彩电


这特么是违法的啊,新的领导上台搞不好要清算的啊···


那么,为什么不苏联解体,。大家摇身一变成为寡头,然后世袭罔替呢??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当年朝鲜的两班贵族

后来分居朝鲜韩国

朝鲜的世袭罔替,被骂成了啥?

韩国的隐居幕后,当财团首脑,合法的世袭罔替,中修的妹纸都恨不得以身相许,这差别····



题主懂了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为什么没有发射所有核弹,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不愿”或“不敢”,而是多重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地梳理清楚。首先要明白的是,核武器的发射绝不是一个可以随意触发的开关,它是一套极其严谨、层层设防的系统。这套系统被称为“核指挥与控制系统”(Nuclear .............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头说起。苏联解体那会儿,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刚刚独立,正忙着给自己国家收拾局面、确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克里米亚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摆在首要位置。首先,我们要明白克里米亚在苏联时期是如何被划归乌克兰的。这事儿得追溯到1954年,当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将克里米亚.............
  • 回答
    上世纪苏联时期,为了保障庞大人口的粮食需求,确实有过大规模进口粮食的情况。但到了现代俄罗斯,我们看到的却是其成为全球主要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这中间的转变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农业政策、经济体制、科技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苏联时期:为什么会进口粮食?要理解苏联时期进口粮食的.............
  • 回答
    乌克兰报废图160的决定,确实是苏联解体后一件牵动人心的事情,背后掺杂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以及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与其说“报废”,不如说是被迫“裁减”或“拆解”,这其中并没有简单的“内幕”,更多的是一个时代的无奈与选择。为什么乌克兰要“报废”图160?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
  • 回答
    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苏联解体时拥有了重建国家主权的绝佳机会。但即便在此之前,三国在恢复独立的过程中就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轨迹、文化认同和社会政治诉求,这些差异使得直接合并并非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苏联解体前的这段关键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戈尔.............
  • 回答
    中国在苏联解体之际没有“进攻苏联以收复失地”,这背后涉及的考量极其复杂,绝非简单的地图上“失地”的算计可以概括。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节点,审视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中国自身所处的战略考量。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失地”的概念。从中国角度看,历史上确实与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有过边界.............
  • 回答
    我第一次听到苏联解体这件事,那会儿我还在上小学。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太清了,但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家里长辈们那种难以置信又带着点复杂情绪的反应。那天我大概是在写作业,或者在院子里跟小伙伴玩泥巴,记不清具体场景了,但一定是那种小孩子无忧无虑的时候。然后就听到大人在屋里说话的声音变大了,语气也和平时不太.............
  • 回答
    苏联解体,那件事儿,搁在咱们中国,说实话,影响可不小。当时国内的舆论和老百姓的态度,那可真是五味杂陈,挺复杂的。官方和主流媒体的态度:起初,当苏联国内的动荡刚开始显露苗头的时候,咱们官方媒体的报道是相对谨慎和克制的。大家都在密切关注,但很少有那种“落井下石”的论调。主要基调是强调“苏联体制的改革失误.............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本身,说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有点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如果一定要给个判断,我倾向于说,它的解体,在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作用下,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具体的解体时间点和方式,又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了看。苏联的这个“蛋糕”,从它被切开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不会永.............
  • 回答
    柯尼斯堡(如今的加里宁格勒)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后选择留在俄罗斯,而不是加入德国、波兰或爱沙尼亚,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历史、政治和人口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回顾柯尼斯堡的过往,以及它在冷战时期所处的特殊境地。历史的烙印:德国的根基与苏联的遗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柯尼斯堡与德国之.............
  • 回答
    要理解为何沙俄时期及苏联解体后粮食状况似乎比苏联时期更充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政策、技术水平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这并非简单的“比苏联时期好”的断论,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细节的演变过程。沙俄时期:落后的农奴制与有限的现代化尝试首先,我们得明白“沙俄时期”跨度极长,从17.............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曾经横亘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在这剧烈的动荡之中,如果当时西方世界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悍然入侵俄罗斯,那么这个星球的历史轨迹将会被彻底改写,其后果之深远,甚至超乎我们今日的想象。想象一下,那是1990年代初。俄罗斯,这个新生的国家,就像一个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讨的价值。如果苏联在其最强盛的时期,也就是大概是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选择向美国开战,那对整个世界,特别是苏联自身,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进程。不过,苏联是否还会解体,以及现在的世界格局如何,这涉及到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一步步来分析。首先.............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人尝试过阻止或延缓苏联的瓦解,但最终未能成功。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尝试和相关细节:1.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尝试(“新思维”和“改革”):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后,意识到苏联体.............
  • 回答
    苏联解体,对于美国而言,就好比一场突如其来的“金矿”被发现,而这片金矿的挖掘者,涌现出多个行业。如果要挑出受益最大的,那还得是 国防和军工行业。你们想想,苏联当年是美国冷战时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两边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投入了无数的财力、物力、人力在军事竞赛上。美国在这个领域砸下去的钱,那可不是小.............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时核武器下落不明的传言,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揪心且复杂的话题。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官方记录和绝大多数公开的证据表明,苏联解体后,其核武器的绝大部分被成功地清点、转移并受到控制。 但“下落不明”的阴影,以及与之相关的恐惧和猜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潜在的风险以及信息不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如果二战时德国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历史的方式与苏联互动,那么结局将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假设下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拯救、解放苏联”在这个假设中的含义。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军队以入侵者的身份进入苏联,而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例如: 援助与合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