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的解体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必然,那是什么时期注定的?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本身,说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有点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如果一定要给个判断,我倾向于说,它的解体,在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作用下,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具体的解体时间点和方式,又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了看。苏联的这个“蛋糕”,从它被切开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不会永远完整。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掰开了聊。

一、体制的僵化与内在的腐朽:这是“必然”的根基

想象一下,一个以高度集权、计划经济为核心的庞大机器。这台机器在初期,靠着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民众的牺牲精神,确实完成了原始的工业化,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世界格局中的一极。但历史发展是个动态的过程,而苏联的体制,从骨子里就缺乏自我革新的能力。

经济上的“模型失灵”: 计划经济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扼杀了创新和效率,导致资源配置严重扭曲。为了完成计划指标,工厂宁愿生产大量劣质产品,也不愿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发展严重滞后于西方,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想买点好点的商品?那得排长队,还得有“关系”。这种普遍的物资匮乏和生活质量的低下,久而久之,就磨损了民众对体制的信心。想想看,当你的物质生活远不如别人,甚至不如自己国家曾经辉煌的某个时期,你还会为这个体制唱赞歌吗?
政治上的“一言堂”与“特权阶层”: 苏联共产党掌握了绝对权力,理论上是为了人民服务,但现实是,权力一旦过度集中,很容易滋生腐败和官僚主义。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 nomenklatura(干部名册),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待遇、教育机会和政治资源,而普通民众则被排除在权力分配之外。这种不公平感,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人们心中慢慢发芽。更要命的是,党内也失去了正常的讨论和批评机制,任何对体制的质疑都会被视为“反革命”,这使得问题得不到暴露和解决,只能越积越多。
意识形态的“思想僵化”与“信任危机”: 苏联建立在共产主义理想之上,但这个理想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遥远和空洞。当人们看到自己国家的领导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宣传却依然是“为人民服务”,这种巨大的反差会产生强烈的怀疑。同时,与西方世界的隔阂被信息技术逐渐打破,人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了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比如物质的丰富、自由的生活,这让苏联的意识形态宣传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那么,是什么时期注定了这个“必然”呢?

我觉得,很难 pinpoint 到某一个具体的日期,但可以说,在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这种体制的僵化和内在腐朽就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通道。

勃列日涅夫时代虽然被一些人称为“停滞时代”,但恰恰是这种“停滞”,让苏联错失了改革的最佳时机。尽管他的领导人有过一些改革的尝试,但由于体制本身的阻力巨大,加上他本人的保守,这些改革都雷声大雨点小,未能触及根本问题。相反,军备竞赛的持续消耗、阿富汗战争的泥潭,让苏联的经济和国际地位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可以这么说,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末期,苏联就像一个外表光鲜亮丽,但内部已经千疮百孔、骨子里正在慢慢衰朽的巨型机器。它仍然在运转,但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前进的动力。只是因为惯性,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离倒塌还有多远。

二、外部环境的压力与内部矛盾的激化: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如果说体制的僵化是“必然”的土壤,那么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矛盾的激化,就是让这棵“必然”之树提前倒下的“催化剂”。

冷战的消耗: 持续几十年的冷战,特别是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维持与美国的对抗,苏联投入了天文数字的资源,这进一步挤压了国内民生和经济发展的空间。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意外”的推动者):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和“公开性”来挽救苏联。但他的改革,就像是给一台老旧的机器强行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没有解决好内部的齿轮咬合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大的混乱。
经济改革的失误: 他的经济改革措施,例如“加速发展战略”,没有真正地解放生产力,反而加剧了经济的混乱。
政治改革的失控: “公开性”政策允许了对过去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讨论,这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长期被压抑的不满、民族矛盾、历史遗留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要求独立的声音此起彼伏。
放权与失去控制: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试图打破一党专政的僵局,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又难以有效控制局面。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特别是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趁机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并开始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
民族矛盾的爆发: 苏联是由许多不同的民族组成的联邦。在高度集权时期,民族矛盾被强行压制。一旦中央的控制力减弱,这些深藏的矛盾便如火山喷发。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率先打响了独立的第一枪,这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加盟共和国。

三、具体解体时间点的“偶然性”

尽管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深蒂固且具有历史必然性,但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和方式,又带有相当的偶然性。

“八一九事件”的影响: 1991年8月,以保守派为主的强硬派试图发动政变,阻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恢复中央集权。这次政变虽然失败了,但它却极大地削弱了戈尔巴乔夫的权威,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叶利钦在此期间扮演了关键角色,他的领导力在此事件中得到了强化。
叶利钦的决断: 随着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苏联的未来已经岌岌可危。最终,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别洛韦日森林签署协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宣告苏联不复存在。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几位关键领导人的政治博弈和选择。

总结来说:

苏联的解体,其深层原因——体制的僵化、经济的落后、意识形态的失败、特权阶层的腐败——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如果没有这些内在的问题,即使外部压力再大,苏联也可能通过改革而避免解体,或者至少是以另一种方式缓慢衰亡。这些深层问题,可以追溯到勃列日涅夫时期,甚至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但是,具体的解体时间(1991年)、解体的方式(和平签署协议而不是大规模内战)以及解体过程中的一些关键事件(比如“八一九事件”),又包含了相当的偶然性。 这是历史进程中,无数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乏个人选择、突发事件以及非预期的后果。

所以,与其说苏联的解体是纯粹的必然或偶然,不如说它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特定的“偶然”节点上被引爆了。它的命运,在许多方面早已被注定,但如何“收场”,则受到了许多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和魅力所在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一个月经问题,那我就直接抄我自己的答案:

苏联解体是看似必然的偶然。

如果不考虑意识形态,仅从政府政权的角度来看,苏联解体是个小概率事件,因为苏联并不是欧盟那样的国家联盟,而是披着“国家联盟外皮”的俄罗斯帝国继承者——它不是由新生国家组成的联盟,而是类似中国民国初期各个“独立”省份的重新统一。

不明确这一点,讨论苏联的解体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之后苏联领导层虽然来自各个加盟共和国,但均以苏联而不是自己的加盟国作为祖国,这和现在的欧盟是有极大区别的。所以就历史的沿革来说,苏联的解体可以说完全是个小概率事件,你能想象俄罗斯帝国解体吗?即使到了俄罗斯帝国军事、经济、政治形势极端恶化的1917年,俄罗斯也没有解体呢。

但是,在十月革命后重组“俄罗斯帝国”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党犯了一个小错误,正是这个小错误导致了后来的苏联解体,这就是在法理上允许各加盟共和国退出苏联,当然了,虽然在当时没有人敢当真提出退出苏联,但这个隐患最终在1991年变成了现实。

附上地址证明这类问题确实是月经问题:

zhihu.com/question/3713

user avatar

苏联赢不了冷战几乎是必然的,在朝鲜战争后就很难避免了。其关键在于美苏中的三家博弈局面。

但赢不了不代表要解体。苏联的解体是自己的奇葩失误造成的主要是加盟共和国这个怪胎配上历史关头的两个愚蠢政客。一方面加盟国法理上的权力过大,没有雄主就容易压不住,而勃列日涅夫以来地方官员出现长期任职不挪窝的情况(希望我没有记错)使得问题尤其严重;另一方面主体民族俄罗斯受到压制,从而在政治乃至经济上吃了很多亏,也为野心家叶利钦提供了乱政的机会。

事实上,解体的关键就是俄罗斯的领导叶利钦和乌克兰的领导克拉夫丘克要分家。1991戈氏失去大权后,如果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坚决不分裂,苏联只易帜不解体本不是什么难事。至少中亚是不愿分家的,而白俄罗斯不可能在俄乌团结的情况下分裂。这样在大民族主义旗帜下扑灭波罗的海和高加索的小加盟共和国分离主义势力不是难事。就算不想折腾放他们独立,绝大多数人口地盘和产业链还在,超级大国的底子还在。

麻烦就在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太大人口太多。乌克兰太大,没了苏联的话如果搞大俄罗斯继承苏联则政治上安放不下乌克兰。如果继续苏联的话安放不下俄罗斯尤其是叶利钦的野心,毕竟他是靠俄罗斯的势力反苏夺权的。比如1990年俄罗斯竟然在苏联内部发表主权宣言,而俄罗斯苏维埃主席叶利钦竟然退出苏共!1991年6月叶利钦又当选为俄罗斯总统,而当时苏联尚在戈尔巴乔夫还是苏联总统!

在这种形势下,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俄乌合力共同推出一个易帜后的代替苏联的东西。不需要诉诸意识形态,诉诸于统一的产业链国内市场地缘板块和人民生活习惯与感情即可。这些东西应该是足够强力的粘合剂了。然后叶利钦任总统,克拉夫丘克任经济权力较大的总理,再邀请哈萨克的纳扎尔巴耶夫主持议会,大局就稳了,可以从长计议。

我怀疑其实叶克也有类似想法,但他们选择的是各自先回家抓权和玩改革,姑且成立独联体这个松散的联盟名义上维持苏联地缘遗产。结果政府,选举和军队都分开了,俄乌两国又旋即陷入经济崩溃。于是再也回不了头了,独联体这个名字也消亡了。一直到现如今因为克里米亚和东乌克兰问题结下深仇大恨。

如果主政的是两中国人,很可能就是只易帜不解体。因为不解体,政治稳定性就高多了。产业链不断市场不分裂,人心小变而不大乱。激进瞎搞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改革成功机会就大多了,事情就容易进入良性循环

进一步想,其实易帜也没有必要,只要夺权就可以了,反正夺了权就可以搞自己想做的经济改革。夺了权后名义上不易帜岂不是更稳?

不易帜如何能摆脱原本意识形态约束?不辩经即可。告诉大家一切以生活是否改善为衡量标准。考虑到夺权前的糟糕经济状况,做到这一点不是太难。就算不知道怎么搞经济,光是卖军工利益和地缘利益就能赚一大笔,反正前辈积累甚多卖一时不会垮。再说了,这么多优质人口,据说又是要走资,多少外资垂涎欲滴呐

唉,俄罗斯乌克兰人还是太单纯太幼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本身,说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其实有点像是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如果一定要给个判断,我倾向于说,它的解体,在很多深层次的因素作用下,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具体的解体时间点和方式,又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咱们得把时间拉长了看。苏联的这个“蛋糕”,从它被切开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不会永.............
  • 回答
    苏联的解体,究竟是历史的意外浪潮,还是早已注定的终点?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辩论,吸引着无数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甚至是普通民众去探究。在我看来,与其说它是纯粹的偶然或必然,不如说它是 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下,最终引爆的“必然中的偶然”。也就是说,导致苏联走向解体的深层根源早已存在.............
  • 回答
    苏联的解体,究竟是历史洪流中一道突如其来的浪花,还是早已注定的大厦崩塌?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掺杂了偶然的因素,但更深层地,可以被视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深入剖析那个时代苏联体制的肌理以及其内部运作的逻辑。体制的僵化:埋下的种子苏联模式,在斯大林时代确立并强化,虽然在.............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关于其是否“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争论。与其说它是绝对的必然,不如说它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并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一个具有高度可能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结局。以下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民族以及国际等多个维度,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因素,并尝试分析.............
  • 回答
    苏联的解体,无疑是二十世纪末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带来的震荡波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至于它是否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的终结,这是一个需要细细梳理的问题。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雅尔塔体系”。简单来说,它是在二战末期,由美、英、苏三个主要战胜国领导人——罗斯福、.............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高度集权化的政治体制的弊端: 苏联实行的是由共产党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地方和基层缺乏自主性。这.............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个让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事件,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种深层次矛盾积累、激化的必然结果。与其说有什么单一的“根本原因”,不如说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落幕。一、体制的僵化与内在的腐朽:斯大林模式的困境苏联模式,也就是斯大林模式,在建立之初,以其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和.............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如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去审视。一、 经济的僵化与衰退: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苏联经济模式的根基,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初期确实发挥了动员国家资源、实现工业化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
  • 回答
    苏联解体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事件,没有单一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由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政治失误、经济困境以及社会思想的变迁共同作用下,最终爆发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苏联解体的几个关键因素:一、经济上的长期停滞与体制性弊端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之一。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解体的那一刻,留下来的不是我们现在熟知的俄罗斯,而是一个“大号俄罗斯”,它囊括了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三个庞大的斯拉夫兄弟。这个设想,足以让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它对世界格局、地区稳定,乃至我们今日所见所闻的一切,都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改变便是政.............
  • 回答
    苏联解体,那件事儿,搁在咱们中国,说实话,影响可不小。当时国内的舆论和老百姓的态度,那可真是五味杂陈,挺复杂的。官方和主流媒体的态度:起初,当苏联国内的动荡刚开始显露苗头的时候,咱们官方媒体的报道是相对谨慎和克制的。大家都在密切关注,但很少有那种“落井下石”的论调。主要基调是强调“苏联体制的改革失误.............
  • 回答
    要回答“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谁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人物”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地非此即彼,而是 两者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角色和影响力有所不同,并且是相互作用的结果。戈尔巴乔夫:催化剂和变革的推动者,其改革最终失控。戈尔巴乔夫是苏联末任最高领导人,他上任时苏联正面临着深刻的经济停滞.............
  • 回答
    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点绕,但细细品味,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逻辑: 苏联的解体是冷战长期博弈与内部矛盾作用下的必然结局,而非它本身促成了冷战的终结。 换句话说,苏联垮台是冷战“结束”的标志和表现,但并不是冷战“停止”的根本原因。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向冷战的宏大叙事,以及苏联自身漫长.............
  • 回答
    .......
  • 回答
    看待“苏联解体是寡头和精英操纵的结果,而非苏联广大人民群众意愿”这种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苏联晚期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并理解“寡头”、“精英”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角色和影响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寡头”和“精英”的含义在苏联背景下的特殊性。在苏联,传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宣.............
  • 回答
    保尔·柯察金,那个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英雄人物,如果真的活到了苏联解体后的时代,他的心情无疑会是复杂、痛苦且充满迷茫的。他的一生是为建设一个理想化的共产主义社会而燃烧,而苏联的解体恰恰是他一生奋斗的基石的崩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想象保尔的感受:1. 理想破灭的巨大冲击与无法置信:保尔·.............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是否“正确”,俄罗斯人内部对此事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事实上,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俄罗斯人到现在都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与现实不符。许多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的怀念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怀念的是那个国家曾经的强大、国际地位以及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和归.............
  • 回答
    苏联解体这件事,与其说是被一个压倒性的外部力量击垮,不如说是内部的病症一步步侵蚀,最终难以回天。要说“真正的原因”,那就像是在一片破败不堪的建筑里找唯一一个致使它倒塌的螺丝钉,实际上是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将这个庞大的帝国推向了深渊。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经济上的长期衰败与僵化.............
  • 回答
    说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衰落”,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很多人对于“衰落”的定义本身就持有不同看法。有些俄罗斯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衰落,反而摆脱了苏联的束缚,实现了自由与发展。而另一些人则会感叹失去的伟大,怀念苏联时期的强大。但如果抛开这些主观情感,从客观经济、政治、国际影响力等多个维.............
  • 回答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蹴而就的闪电战,而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渐进式瓦解,如同古老帝国的老朽肌体,在内部腐朽和外部压力下,一点点崩塌。这场变局牵涉到政治、经济、民族、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其原因盘根错节,进程跌宕起伏。要理解苏联的解体,我们得回到它巅峰时期,那个号称与美国抗衡的红色巨人的内部潜藏的危机。一、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