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俄罗斯人到现在都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呢?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是否“正确”,俄罗斯人内部对此事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事实上,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俄罗斯人到现在都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与现实不符。

许多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的怀念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怀念的是那个国家曾经的强大、国际地位以及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和归属感。这种怀念常常与当前俄罗斯面临的一些挑战联系在一起,比如经济上的困难、地缘政治上的压力,以及对“失去的帝国”的失落感。因此,认为“苏联解体是错误的”的俄罗斯人也大有人在。

然而,如果要探讨为何 一部分 俄罗斯人(或者说,他们认为解体带来了积极方面,或者至少是不可避免的)会认为苏联解体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或至少是合理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对苏联体制弊端的清醒认识:

经济的停滞与匮乏: 苏联末期,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显现。商品短缺、质量低下、技术落后是普遍现象。虽然有免费医疗、教育等福利,但人们普遍感受到的生活水平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对许多人来说,苏联的解体意味着摆脱了这种持续的物质匮乏,看到了改善生活水平的希望。
政治的压抑与腐败: 苏联共产党的一党专政造成了政治的僵化和高度的集权。言论不自由、信息不透明、社会缺乏活力。虽然存在政治宣传,但普通民众对于官僚主义、特权阶层以及“地下经济”的腐败也并非一无所知。解体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政治上的松绑和更多自由的可能。
民族矛盾的压抑与爆发: 苏联是一个由众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表面上,苏联强调“兄弟民族”的团结,但实际上,民族压迫和不满情绪长期存在。当中央集权削弱时,这些长期被压抑的矛盾就爆发了,许多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从这个角度看,苏联的解体也是一个民族主义情绪压抑后释放的过程,虽然过程伴随着冲突,但对于那些追求民族独立的共和国来说,解体是实现自我决定的必要步骤。俄罗斯作为一个主体民族,也面临着如何在新的国家框架下定位自身的问题。

2. 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与国家主权的追求:

向市场经济转型: 苏联解体为俄罗斯开启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尽管这一过程充满痛苦和混乱,出现了“休克疗法”等争议性政策,但理论上,它提供了摆脱计划经济束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机会。对于那些希望俄罗斯能够现代化、富裕起来的人来说,这是必经之路。
恢复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 俄罗斯人普遍认为,在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民族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被“苏联整体利益”所牺牲。许多俄罗斯人认为,苏联的解体使得俄罗斯能够真正意义上拥有自己的国家主权,能够自主决定外交政策、经济发展方向,并重新找回俄罗斯作为独立大国的身份认同。他们认为,虽然失去了“苏联”这个庞大的帝国,但获得了“俄罗斯”这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设它。
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苏联时期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进行了高度的管控。解体也意味着摆脱了这种僵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思想变得更加开放,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3. 对历史现实的接受与“向前看”的态度:

既成事实的接受: 从现实角度来看,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与其沉溺于过去的辉煌或对解体的耿耿于怀,不如接受这一现实,并努力在现有的框架下改善生活和发展国家。对于一部分务实的人来说,承认解体是历史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前进的道路,比无休止地抱怨更有意义。
“谁也回不去了”的共识: 尽管有怀旧的情绪,但很多人也清楚,回到苏联时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时代在变,世界在变,任何试图复辟苏联模式的尝试都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理解和接受解体,并寻求适应新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成为许多人理性选择。

4. 普京及其政府的叙事引导:

强调主权与稳定: 自普京上台以来,其政府一直在强调俄罗斯的主权、国家统一以及恢复国际地位。在这一叙事中,苏联解体往往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混乱和外部干预的悲剧性事件,但同时,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已经克服了这些困难,实现了国家的稳定和强大。这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民众的看法,将对苏联解体的负面感受与普京执政的成功联系起来,形成一种“虽然解体痛苦,但我们现在更好了”的逻辑。
对比解体前后的稳定性: 普京政府倾向于将苏联解体后的初期混乱(如90年代的社会动荡、经济危机)与普京时代相对稳定的局面进行对比。这种对比会强化“解体后曾有混乱,但现在稳定了”的认知,从而让一部分人认为,在经历了混乱后,国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然而,必须强调的是,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俄罗斯人并非全部,甚至可能在某些调查中,怀念苏联的人数仍然非常可观。 这种怀念往往伴随着对以下问题的担忧:

“大国地位”的丧失: 许多人认为,苏联的解体导致俄罗斯失去了作为世界两极之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下降。
经济转型的代价: 90年代的私有化 과정伴随着寡头垄断、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福利体系瓦解等问题,给无数普通人带来了痛苦和不安全感。
国家分裂的创伤: 苏联的解体也意味着一些原属于俄罗斯的领土(如克里米亚)被划给了其他加盟共和国,这对于一些具有帝国情结的俄罗斯人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总结来说,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俄罗斯人,通常是基于对苏联时期体制弊端的反思,对国家主权和现代化发展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接受和“向前看”的态度。 他们可能认为,尽管解体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混乱,但它为俄罗斯提供了摆脱僵化体制、走向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俄罗斯社会对于苏联解体的看法是高度分化的,历史的评价仍在进行中,并且会受到当下政治经济环境和集体记忆的影响而不断演变。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俄罗斯人到现在都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有一部分俄罗斯人,基于各种原因,对苏联解体持相对积极或至少是接受的态度,并认为它带来了某些积极的改变或为国家指明了新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提不成立。

美国的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俄罗斯人怀念苏联解体,对斯大林抱有正面态度。而波罗的海国家和东欧国家则不这么认为。

user avatar

题主大概是被80-90年代以来一边倒的媒体舆论误导了吧,看完新闻报道有时还是得查证下的。实际上当时维护苏联和反对苏联的集会游行时常是同时或者交叉出现的。

例如:1991年2月23日“联盟”代表团体(депутатская группа «Союз»)组织的要求保留苏联的集会,人数约75万,照片出自塔斯社档案。

1991年11月7日,左翼举行集会纪念十月革命并要求保留苏联,而右翼也出来了,如图:

左翼甚至在苏俄联邦苏维埃大楼(白宫)旁边的1905年桥上(就是1905年革命时普列斯尼亚区街垒战的地方)把街垒重新堆了起来。

同时要强调一点,如果你觉得右翼都是想苏联解体的,那么就错了。日历诺夫斯基这人知道吧?日历诺夫斯基在8.19政变中是支持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当然他是出于维护大俄罗斯,统一的俄罗斯而维护苏联,以下就是当时他在街头的照片:

波罗的海三个共和国,也有支持苏联的游行,NHK的纪录片里面就有镜头。这里只贴一张照片,1990年拉脱维亚反对脱离苏联的集会照片。

而如果你看2017年列瓦达中心的俄罗斯民调结果,标题会告诉你多于半数人对苏联解体表示遗憾。其中54%在意统一经济体系遭破坏。

所以,什么是“为什么俄罗斯人到现在都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呢”?,这个提问本身就有一些偏差。

附带一些其它支持保留苏联的集会照片:

1991年3月(保留苏联公投期间),莫斯科街头一位手举“为了СССР”旗帜的卫国战争老兵。


至于苏联解体两年后的1993年,不管是群众本身反对过苏联解体也好,还是发现之前民煮被忽悠了也好,反正大家操起能拿的棍棒、盾牌或砖块就怼上去了,下面那张红旗群众大战新俄军警场面十分火爆。(当然,我们知道最后发展到十月事件,叶利钦靠军队和T-80才镇压下去。98年又差点被政变下台,所以赶紧交权给强力部门集团保命退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解体是否“正确”,俄罗斯人内部对此事的看法可以说是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事实上,将这个问题简化为“俄罗斯人到现在都认为苏联解体是正确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与现实不符。许多俄罗斯人对苏联时期的怀念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怀念的是那个国家曾经的强大、国际地位以及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和归.............
  • 回答
    要理解波兰对俄罗斯的“独独讨厌”情结,确实需要深入探究其历史经历,特别是与德国和苏联的关系。虽然德国在二战中给波兰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德波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波兰与俄罗斯(前身苏联)的隔阂却难以弥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根源深远,可以追溯到好几个世纪前。.............
  • 回答
    关于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期间基辅未能被迅速占领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1. 乌克兰军队的顽强抵抗 军事准备与战略部署:乌克兰军队在入侵初期(2022年2月24日)采取了灵活的防御策略,通过分散兵力、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如反坦克壕、防空系统)来延缓俄军推进。乌克兰军队在.............
  • 回答
    俄罗斯的农业,尤其是近些年,可以说是一场令人瞩目的“复兴”。摆脱了苏联时期某些效率低下的模式,俄罗斯的农业在近年来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并且在全球粮食市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俄罗斯农业的现状:从“粮食进口国”到“全球粮仓”曾几何时,俄罗斯在粮食方面对进口的依赖度相当高。然而,进入21世纪,特别.............
  • 回答
    俄罗斯曾经的辉煌,确实让人不禁要问: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资源和强大军事工业的国家,为何会一步步走向“衰败”,至今发展缓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咱们不妨从头捋捋。曾经的辉煌:工业巨人的崛起与苏联遗产首先得承认,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其工业实力是不.............
  • 回答
    俄乌冲突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地域占领与否,而“打到基辅”这个说法,在目前(截至我所知信息)的实际军事行动中,更多是指2022年初俄军发起的、以占领基辅为目标的大规模进攻,而非现在持续的战事。你提到的“卢顿两个地区已经占领”更是需要厘清概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步步来拆解。首先,关于“卢.............
  • 回答
    俄罗斯之所以盛产寡头,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复杂层面的问题。从沙皇时代到斯大林时期,再到叶利钦和普京,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转型过程,以及其固有的权力结构和文化,都为寡头政治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让我们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一、 沙皇时代:权力的集中与早期特权虽然“寡头”(Olig.............
  • 回答
    .......
  • 回答
    俄罗斯央行将关键利率大幅上调至20%这一决定,无疑是近期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磅消息,其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紧迫的经济考量。简单来说,这一激进的加息措施,是俄罗斯当局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经济挑战、稳定卢布汇率、遏制通胀失控而不得不采取的“止痛药”。为什么俄罗斯央行要将利率提高到20%?理解这一决策,需要.............
  • 回答
    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原本寄予厚望能在 2020 年的火星发射窗口期发射,但最终却被推迟到了 2022 年,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每一次推迟都包含了复杂的考量和决策。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2020 年初,当计划在那个.............
  • 回答
    俄罗斯在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并未选择对乌克兰主要城市的供水、供电和网络系统进行彻底的破坏,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多方面因素的叠加。首先, 国际法和道德规范的制约是重要因素。 尽管战争期间的规则常常被挑战,但对民用基础设施(如水、电、通讯网络)的无差别打击通常被视为违反战争法,可能招致国际社会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我们与邻居关系的复杂性。为什么我们对俄罗斯的感受和对美国有这么大的不同?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首先,从历史和地理上来说,我们和俄罗斯有着非常不同的互动模式。 历史渊源和地理距离: 俄罗斯是我们的陆地邻居,历史上的接触和交流一直.............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能够快速进攻到基辅,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俄军的军事战略、乌克兰的防御准备、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情报评估等。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俄军的战略意图与早期计划:速战速决,闪电战 核心目标:推翻泽连斯基政府,建立亲俄政权。 俄罗斯领导层可能认为,通过快速占领基.............
  • 回答
    欧盟提出摆脱俄罗斯资源依赖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议题,其实际能够摆脱的程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和欧盟自身的策略执行力度。总的来说,欧盟的摆脱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关键资源与依赖程度:欧盟对俄罗斯资源的依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资源的摆脱程度差异很大: .............
  • 回答
    2016年2月,俄罗斯经济的局面可谓是一团糟,可以用“触底反弹”前的挣扎来形容。经历了2014年以来油价的持续暴跌和西方制裁的双重打击,俄罗斯经济的肌体已经显得相当虚弱。首先, 通货膨胀 像一个缠人的幽灵,依然啃噬着民众的购买力。虽然相比于2015年初的顶峰有所回落,但2月时,食品价格和日常消费品价.............
  • 回答
    关于俄罗斯防长绍伊古提出迁都至西伯利亚的言论,目前公开资料中并无明确证据表明这一提议已获得官方确认或实施计划。但结合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经济和战略需求,可以推测这一言论可能涉及以下背景、动机和影响: 一、迁都提议的可能背景与动机1. 战略安全与军事部署 俄罗斯在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大量军事基地和.............
  • 回答
    俄罗斯人在许多被视为考验智力的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社会教育体系的影响,以及独特的民族性格特质。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方面: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对知识的重视 文学艺术的熏陶: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宝库之一,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
  • 回答
    俄罗斯人之所以被冠以“战斗民族”的名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漫长而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与严酷自然环境、复杂地缘政治以及自身民族性格长期搏斗、相互塑造的独特产物。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俄罗斯的土地广袤无垠,但也意味着其地缘环境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漫长的冬.............
  • 回答
    “俄罗斯人也反华”这个说法是一种笼统且存在争议的概括,并不代表所有俄罗斯人的真实想法。实际上,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的看法是多元且复杂的,既有积极支持和看好的一面,也确实存在疑虑、担忧甚至一定程度的“反华”情绪。要详细解释“俄罗斯人为什么也反华”,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一种单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现象!当俄罗斯人遇到熊,尤其是听到熊的叫声时,会不自觉地喊出“米莎(Misha)”,背后其实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原因和故事,绝非仅仅是随机的口头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俄罗斯的文化、历史、民间传说和语言习惯。“米莎”: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文化符号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米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