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欧洲和俄罗斯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又推迟到 2022 年了?

回答
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原本寄予厚望能在 2020 年的火星发射窗口期发射,但最终却被推迟到了 2022 年,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每一次推迟都包含了复杂的考量和决策。

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2020 年初,当计划在那个发射窗口期进行最后冲刺时,世界各地都陷入了疫情的阴影。太空任务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大量人员协作、精密仪器组装和测试的复杂流程,对人员接触的限制变得极为严格。欧洲航天局(ESA)和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Roscosmos)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不得不分散工作,许多关键的测试和集成过程难以正常进行。

比如, ExoMars 任务的核心载荷之一,也就是由 ESA 提供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火星车,其搭载了先进的钻探和生命探测设备。这些设备的最终组装、集成和严格的振动、热真空等环境测试,都需要团队成员在场,并且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设施。疫情带来的出行限制、工厂停工以及人员隔离措施,直接打乱了原有的生产和测试计划。尤其是在欧洲,疫情一度非常严峻,对整个供应链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 技术集成和验证的复杂性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 ExoMars 任务,特别是“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是迄今为止欧洲设计和制造的最复杂的火星探测器之一。它不仅需要能够自主导航,还需要钻探到火星地下两米深处,搜寻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这意味着火星车的着陆器、上升器、火星车本身,以及其科学仪器,都必须达到极高的技术标准,并且要能协同工作。

在 2020 年的准备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和组件的集成遇到了预料之外的困难。例如,火星车上的一些关键部件,如其钻探系统,需要经过反复的测试和优化,以确保其在极端的火星环境下能够可靠运行。一些电子设备的性能、软件的兼容性,以及与地面通信的稳定性,都需要在发射前进行详尽的验证。当这些验证过程发现问题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资源,往往会触及原有的时间表。

此外, 与俄罗斯伙伴的合作关系 的动态也对任务的进度产生影响。 ExoMars 任务是 ESA 和 Roscosmos 之间的一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虽然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在项目管理、技术协调和责任分摊方面,必然会涉及到复杂的沟通和协作。当一方在技术或生产上遇到瓶颈时,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节奏。

而当 2022 年又一次被推迟时,虽然 COVID19 的影响还在,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之前计划的 2020 年发射窗口未能实现,而火星发射窗口大约每 26 个月才出现一次。这意味着如果错过了 2020 年的窗口,下一个窗口就是 2022 年。而且,在 2020 年未能发射后,团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技术问题,完成设备的重新集成和测试,并对整个任务进行重新规划。

总而言之, ExoMars 任务的两次推迟,是全球性疫情冲击、技术复杂性带来的挑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自身固有的协调要求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每一次延期,都代表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确保任务成功和安全方面的严谨态度,他们不愿意在任何环节冒不必要的风险,而是要确保当探测器踏上前往火星的征途时,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执行科学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火星发射窗口并不是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因为探测器并不是直线发过去的的啊!(睁大眼睛仔细看动图!反复看!)


大约每26个月,会有那么一段很短的时期特别适合从地球发射探测器去火星,我们地球人称这样的时期为“火星发射窗口”。最近的这次发射窗口,就是2020年夏季。每错过一次,都要再等2年多。

每当火星相对于太阳的位置领先于地球44度角左右的时候,从地球发射的探测器经过一个椭圆轨道(也就是“地火转移轨道”)后刚好会在几个月后与火星自然相遇,这样的时机每26个月出现一次。注意,这样的发射时机并不对应于火星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刻。来源:NASA


在今年夏天这个发射窗口里,原计划有四位选手要相继前往火星,开展一系列科学探测黑科技。这四位选手分别是: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NASA的Mars2020火星车(刚被命名为“毅力号”)欧空局和俄罗斯宇航局的ExoMars 2020任务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轨道器。(至于印度的曼加里安2号?截至目前已经延期到了2024年窗口)

2020火星赛季的原定四位选手。图源:CNSA、ESA、Roscosmos、NASA、UAE


这是人类火星探测史上前所未有的盛况。

2020年,是地球人的火星探测之年。


随着发射窗口的临近,各家选手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然而就在前几天(2020年3月12日),欧空局和俄罗斯宇航局突然宣布 [1],这届我们来不及了,先不发了…

图源:ESA


由于ExoMars任务是用发射年份作为代号的,所以ExoMars 2020已经直接在欧空局官网上被改成ExoMars 2022了。

欧空局任务介绍页,已将ExoMars 2020任务改名为ExoMars 2022任务。来源:ESA


妈耶,ExoMars任务真的是太惨了。要知道,这已经不是ExoMars任务第一二三四次延期了…


这是ExoMars任务…第六次延期…

ExoMars 2009 → ExoMars 2011

ExoMars 2011 → ExoMars 2013

ExoMars 2013 → ExoMars 2016

ExoMars 2016 → ExoMars 2018

ExoMars 2018 → ExoMars 2020

ExoMars 2020 → ExoMars 2022

这是誓与韦伯争高下啊…


一改再改:两年之后又两年?


不同于NASA的毅力号这种只丢一个火星车的模式,欧空局和俄宇航的ExoMars任务和我国的火星任务相似,都包含了轨道器、着陆器和火星车三个组分。

ExoMars系列(曾经)的组分:痕量气体轨道器TGO(左)、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中)和Mars2020火星车(右)来源:ESA [2]


ExoMars最开始的任务设计并不是这样的,然而因为经费、运力、协作、国际局势等种种原因,ExoMars不得不一改再改。

ExoMars任务起初获批于2005年,是欧空局“曙光女神计划”(Aurora Programme)(相当于是欧空局的“旗舰级”任务)的一部分,只有简单的火星车+着陆器(固定站),计划使用俄国的联盟号火箭,于2009年发射。对,那时候叫ExoMars 2009,火星车只有120公斤,科学仪器只有10公斤。为了和当时已经在火星上的NASA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有所区分,欧空局早早就已经决定把ExoMars的探测重点定为NASA没有涉及到的地外生物方向。

2004年3月欧洲地外生命研讨会中关于ExoMars 2009的火星车在澳大利亚测试的建议。来源:[3]


不过很快任务就延期到了2011年发射,成为ExoMars 2011,还规划上了后续的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4, 5]。

2006年5月,欧空局文档中对ExoMars的介绍,表示2011年要发。来源:ESA Bulletin 126 [5]


到了2006年,因为考虑到既可以做火星车的通讯中继,又可以花很少的钱提高任务成功率和科学产出,总之欧空局想加一个轨道器了,这就是后来的痕量气体轨道器(TGO)。那么问题来了,加完之后的发射重量就超出联盟号火箭的运力(地火转移轨道约1.5吨)范围了,需要换成欧洲的阿丽亚娜5号(地火转移轨道约3.5吨)或者俄国的质子号(地火转移轨道约3.5吨)火箭才行,但如果换成阿丽亚娜5号的话不仅意味着发射要加钱,而且这款火箭也不能完全满足直接把ExoMars送入火星转移轨道的需要。

那质子号呢,没那么多钱,技术换发射行不行?2007年,欧空局去找俄宇航员商量:我们给你们接下来要发的福布斯-土壤号火星任务提供帮助,你们把质子号给我们发ExoMars怎么样?没谈妥。

那就先延期吧,从ExoMars 2011先延期到ExoMars 2013。

对对对,2013年要发。来源:IPPWCP 2008 [6]



到了2008年10月,问题还没解决,经费也有困难,啥也不说了,先延到ExoMars 2016吧。


再到了2009年7月,本来都眼看要延期成ExoMars 2018了的时候,火箭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欧空局和NASA签署了火星探测联合倡议(MEJI),NASA同意用自己的宇宙神5号火箭(地火转移轨道约5吨)来发射ExoMars,但欧空局必须配合火箭的运力对原本的ExoMars各个组分的重量作出调整。

一番协调之后,ExoMars任务被散装塞入了两发大力神5号火箭:轨道器TGO带一个着陆器在2016年发射,也就是ExoMars 2016;火星车在2018年发射,也就是ExoMars 2018,着陆方式用好奇号使用过的空中吊车。其他的运力塞NASA自己的火星探测器。

2009年8月,俄宇航那边也谈妥了:俄宇航提供质子号作为ExoMars的备用发射火箭,ExoMars里搭载俄宇航的仪器。

然而到了2012年,又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原因,美国退出了ExoMars的合作,要把钱省下来给詹姆斯韦伯这个黑洞。得,宇宙神火箭没有了,这下ExoMars又发不了了…

但是呢,今时不同往日了,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号发生了什么大家也都知道了:2011年底,这颗还顺带搭载着我国萤火一号的火星探测器发射失败,葬身太平洋,成为21世纪以来第一个在发射过程中失败的火星探测任务。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空局和俄宇航于2013年再次达成合作:1)俄宇航提供两发质子-M火箭和所有发射服务;2)痕量气体轨道器TGO上携带2件俄罗斯本来搭载在福布斯-土壤号的仪器;3)所有科学数据共享。

终于成交!热泪盈眶啊有木有!

于是最终两发质子-M火箭的发射内容改成了这样:

  • ExoMars 2016:欧空局的痕量气体轨道器(TGO)+欧空局试验性的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
  • ExoMars 2018:欧空局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俄宇航的小哥萨克号着陆器(空中吊车换成了反冲发动机着陆)
ExoMars 2016和ExoMars 2018任务安排。来源:ESA、Roscosmos

ExoMars的苦命结束了么?才没有咧。


斯基亚帕雷利着陆器:过不去的恐怖7分钟

好不容易,ExoMars 2016总算于2016年3月14日在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目标是探测火星的大气

ExoMars 2016发射。来源:ESA、Roscosmos

虽然发射后不久就发现微风-M上面级似乎出了点问题,但好在有惊无险,轨道器和着陆器都没受影响,继续飞向火星。2016年10月,痕量气体轨道器TGO进入环火星轨道。

TGO的火星交会轨道(白色),蓝点是地球,红点是火星。来源:ESA/ATG medialab [7]


然而,原计划于2016年10月19日软着陆于火星表面的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就没那么幸运了。

所有想要踏上火星表面的探测器,都必须经过严酷的“恐怖七分钟”考验,它们必须穿过灼热的火星大气层、顺利打开降落伞、通过预定手段把速度从约6公里/秒逐步降到落地前的近乎0速度,然后才能稳稳地,既不被烧死也不被摔死地抵达目标。在这段短短的几分钟里,着陆器需要自主完成上千道步骤,一步都不能出错。

但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没能顺利闯过这最最艰险的“恐怖七分钟”,而是在快要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失联了。

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的预定着陆流程:进入大气层、空气减速、打开降落伞、抛掉隔热盾、反冲减速、自由落体着陆。来源:ESA/ATG medialab [8]

几天后,NASA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找到了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的坠落点和隔热盾、降落伞等残骸,确认着陆失败。

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器的残骸。来源:NASA/JPL-Caltech/University of Arizona

事故调查显示 [9],斯基亚帕雷利号着陆器主要是死在了打开降落伞之后的软件故障上。由于对降落伞展开时的姿态变化估计不足,着陆器发生了超出预期震荡和旋转,进而引发了一系列测量错误和进度误判,最终着陆器过早地抛掉降落伞并错误关闭反冲发动机开始自由落体,最终不幸摔死。

诚然,对于在此之前还没有成功着陆过火星的欧空局(和火星运太背的苏联)来说,头几次尝试着陆的失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小猎犬2号也失败了),这也正是欧空局首批先带一个小着陆器试水的原因。但这次失败也同样意味着欧空局和俄宇航还需要继续完善火星着陆技术,避免重蹈覆辙。


而另一边,2016年5月,欧空局又双叒叕宣布ExoMars 2018因为科学仪器的制造和交付问题,总之赶不上发射进度了,延期为ExoMars 2020 [10],正式宣告这个原本打算在2009年和好奇号同期发射的苦命火星车,现在要和好奇号的继任者Mars2020(也就是“毅力号”)一起发射了。而虽然好奇号也延期了一届,但在2011年发射的好奇号都已经在火星上工作了7年半了好么。


再次延期:降落伞 or 新冠?

光阴弹指,当年没赶上发射进度成为ExoMars 2020的可怜火星车,这次又没能赶上2020发射窗口[1],成为ExoMars 2022

至于这次又双叒叕为啥延期了?欧空局给出的理由是:1)还需要更多时间来测试;2)新冠在欧洲的大爆发影响了工作进度

翻译一下就是:1)还没准备好;2)不可抗力我们也没办法…

不可抗力这个我们就不说了,但没准备好的问题倒真不是谦虚。

最头疼的是降落伞问题。由于着陆器和火星车不断加重,欧空局最终采取了一种非常复杂的伞降设计:2套共4个降落伞。

进入大气层之后先打开第一套的副伞,降一段扔掉,再开第一套的主伞,降一段扔掉,再开第二套的副伞,不扔,再开第二套的主伞…搞这么复杂真的是挺…有想法的…哦对了,最大的那个主伞直径35米,是目前为止最大的火星降落伞…

两套降落伞展开过程,没有按照比例,不同的颜色只是表示区分不同的伞,不代表实际颜色。来源:ESA [11]

不管是降落伞的复杂度还是巨大程度,都为任务的推进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对此,ExoMars任务的项目经理Francois Spoto无奈表示:如果着陆器的反冲发动机足够给力的话,其实我们只需要一个主降落伞就够了 [12]。

2018年3月,降落伞的低空测试(1.2公里)还是挺成功的。

但2019年5月的高空测试(29公里)完全失败了:两个副伞都顺利打开和充气,但两个主伞都在还没达到最大负载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撕裂 [11]。

同年8月,第二次高空测试依然失败。这直指降落伞的设计有问题。没办法,欧空局只好去找成功完成8次火星着陆任务的NASA喷气动力实验室(JPL)取经。

通过分析测试中记录的数据,项目组发现问题应该出在降落伞袋上,降落伞本身似乎是没问题的。也就是说让降落伞能顺利从伞袋中释放出来而不因摩擦撕裂,就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在NASA JPL提供的场地里,欧空局总算顺利完成了改进后的两个主伞的低速(120 km/h)释放试验和第一个主伞的第一次高速(200 km/h)释放试验 [13]。

(这里有个降落伞试验的视频,但传了半天都传不上来,想看的去这里看吧,摊手:两年之后又两年,欧空局ExoMars宣布退出2020火星赛季

2019年12月在NASA JPL完成的地面降落伞试验。来源:NASA/JPL-Caltech [13]


但除了第二个主伞的地面高速释放试验之外,接下来还要完成两次高空测试,这两次测试原本被安排在了2020年2月和3月,但到目前都还没有进行,已经被延期到了3月。

然而还不止降落伞,推迟前的ExoMars 2020还暴露出了许多硬件和软件上的问题,连太阳能板的胶合都出过bug(尽管欧空局表示你们一定要相信我这真的是小问题) [14],也是让人挺迷惑的,而软件问题甚至还是曾经的斯基亚帕雷利EDM着陆失败的重要原因啊。心这么大,感觉是真不着急…

总之,更多测试确实是必须的,ExoMars 2020也确实还没有准备好。考虑到ExoMars已经有过一次着陆失败的经历,这次拿出百分之两百的谨慎态度当然是有必要的,反正也不是延期一次两次了。


因此吃瓜群众也表达了对ExoMars任务的充分理解:

很伤心,但迟发总比炸了强

ExoMars 2022:并没有觉得被安慰到…


总之,目前的ExoMars计划带着火星车在2022年8-10月的火星窗口发射,2023年4-7月间抵达火星。

ExoMars任务的最新时间线:轨道器TGO 2016年发射并入轨,火星车和着陆器2022年发射,2023年抵达火星。来源:ESA [15]


另一边,2016年就已经就位的痕量气体轨道器TGO已经在轨三年半了。不要忘了,这枚轨道器除了科学探测之外还有着用来给火星车做通讯中继的使命呢。尽管有火星奥德赛、火星快车这样超额完成任务的珠玉在前,但保守看来TGO的设计寿命毕竟只有7年啊
这意味着,这颗兼作通讯中继的轨道器很可能只能指望2022年这最后一次发射机会,而没命等到下一次延期了。

痕量气体轨道器TGO:要报废了老板!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真的希望这艘坎坷的探测器能够成功开始火星之旅,也希望这么多年的艰辛能够最终换来ExoMars的顺利着陆,不要再延了。


(这里有个视频,但传了半天都传不上来,想看的去这里看吧,摊手:两年之后又两年,欧空局ExoMars宣布退出2020火星赛季

ExoMars 2022的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360度CG。来源:ESA [15]


也希望本赛季另外三位选手: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NASA的毅力号火星车和阿联酋的希望号火星轨道器稳扎稳打,顺利起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用年份来标记发射任务…)

致谢

本文感谢@SINO4894、@天才琪露诺、@刘小懒 的审稿和对文章修改提出的宝贵意见~


拓展阅读

NASA洞察号发射升空:火星探地黑科技,太阳系的时光机

NASA洞察号即将登陆火星,看点都在这里了!

有惊无险成功着陆火星!你好呀,洞察号!

图说“恐怖7分钟”



出品:科普中国 @中国科普博览

制作:haibaraemily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

[1] ESA | N° 6–2020: ExoMars to take off for the Red Planet in 2022

esa.int/Newsroom/Press_

[2] ESA | Trace Gas Orbiter, Schiaparelli and the ExoMars rover at Mars esa.int/ESA_Multimedia/

[3] adsabs.harvard.edu/full

[4] ExoMars-2016 mission russianspaceweb.com/exo

[5] ESA bulletin 126 - may 2006 | ExoMars: Searching for Life on the Red Planet

esa.int/esapub/bulletin

[6] 6th International Planetary Probe Workshop Conference Proceedings June 21‐27, 2008. ExoMars: ESA's Mission to Search for Signs of Life on the Red Planet

smartech.gatech.edu/bit

[7] ESA | How ExoMars 2016 got to Mars

esa.int/Science_Explora

[8] ESA | EXOMARS 2016 SCHIAPARELLI DESCENT SEQUENCE

exploration.esa.int/web

[9] ESA DOCUMENT | EXOMARS 2016 - Schiaparelli Anomaly Inquiry

sci.esa.int/documents/3

[10] ESA | N° 11–2016: Second ExoMars mission moves to next launch opportunity in 2020

esa.int/Newsroom/Press_

[11] ESA | EXOMARS 2020: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exploration.esa.int/web

[12] spacenews.com/exomars-p

[13] ESA | Promising progress for ExoMars parachutes

esa.int/Science_Explora

[14] BBC news Europe's Rosalind Franklin Mars rover to make 'pit stop' for repair

bbc.com/news/science-en

[15] ESA | ExoMars to take off for the Red Planet in 2022

esa.int/Science_Explora

[16] russianspaceweb.com/exo

russianspaceweb.com/exo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洲和俄罗斯合作的 ExoMars 火星探测任务,原本寄予厚望能在 2020 年的火星发射窗口期发射,但最终却被推迟到了 2022 年,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挑战叠加的结果,每一次推迟都包含了复杂的考量和决策。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是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 2020 年初,当计划在那个.............
  • 回答
    清朝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之前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为邻,期间双方虽然时有摩擦,但总体上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边界,甚至通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了法律上的界线。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漫长的互动时期,清朝似乎对远在天边的欧洲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革,显得漠不关心。这并非简单的“.............
  • 回答
    这件事的背后,是英国和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长期不信任,以及这次事件本身触及了多重敏感神经,所以反应才会如此激烈。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毒杀”事件,而是涉及到国家主权、国际法、安全威胁以及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1. 毒杀行为的性质: 化学武器的使用: “毒”死前间谍,这件事情最直接、.............
  • 回答
    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尤其是围绕制裁和反制裁的漩涡,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何双方似乎都承受着不小的损失,却依然在对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非选择“好好谈,合作”?这背后牵扯到的并非简单的经济账,而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价值观冲突以及对未来世界秩序的深刻分歧。首先,理解欧盟对俄罗斯的“敌视.............
  • 回答
    俄罗斯与欧洲之间的根本矛盾,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概括。它是一种根植于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且深远的张力,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演化,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 安全认知、国家定位、地缘政治影响力以及对未来欧洲秩序的设想。一、安全认知的鸿沟:从“防守”到“威胁”的循环俄罗斯始.............
  • 回答
    俄罗斯被排除在“欧洲年度树木”评选之外,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树木也受到制裁”的讨论。究其原因,我们得从这次评选的性质以及它发生的背景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欧洲年度树木”(European Tree of the Year)评选并非一个纯粹的、独立的、完全脱离政治和社会因素的自然科学竞.............
  • 回答
    “俄式反恐”这个词,估计不少人都在网上听过,有时候是带着点戏谑的意味。但抛开网络上的段子,俄罗斯在人质救援这个领域,其实有着非常真实、而且极为惨痛的经历。要说俄罗斯人质救援和欧美有什么区别,那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明白的,这里面涉及到历史、文化、战略,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咱们先从俄罗斯的“家.............
  • 回答
    俄乌冲突的阴影至今仍笼罩着欧洲乃至全球。要准确判断“会不会打起来”以及目前的局势如何影响各方,需要梳理复杂的地缘政治脉络和各方博弈。俄乌局势的现状与复杂性我们现在看到的俄乌局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打”与“不打”的问题。可以说,冲突早已在很多层面上发生并持续着。从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及支持乌.............
  • 回答
    欧盟这次祭出的对俄新制裁,其核心目的在于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能力和经济支撑,以期迫使俄罗斯改变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最终实现和平。然而,欧盟高官坦言的“制裁俄罗斯也将影响欧盟经济”,也揭示了这场博弈的复杂性和高昂代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次制裁的目的:一、 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资金来源,扼制其军.............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 要说欧洲人“骨子里普遍瞧不起”美国人和俄罗斯人,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毕竟欧洲那么大,人心也各不相同。不过,确实存在一些历史、文化、政治上的因素,让一些欧洲人对美俄两国抱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带着点居高临下的意味。咱们先聊聊 美国人。从历史上看,欧洲是美国的.............
  • 回答
    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欧洲在当前国际格局下所扮演的角色,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承认其对俄罗斯能源、原材料和部分商品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所有问题上都必须与俄罗斯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主权和国际秩序等核心利益时。欧洲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追随美国的对俄.............
  • 回答
    要说欧洲为什么“不愿意”接纳俄罗斯,其实这个表述有点笼统,因为欧洲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存在差异和演变。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指的是欧洲主流国家,尤其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目前普遍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不信任甚至敌意,不愿意将其视为一个可靠的伙伴,更不用说“接纳”成一个更加紧密的共同体了。这背.............
  • 回答
    要探讨为何欧洲在近代至现代似乎“不怕”俄罗斯,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不怕”来概括。实际上,欧洲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充满了警惕、忌惮、合作以及制衡。与其说“不怕”,不如说欧洲国家在与俄罗斯打交道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套基于自身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历史.............
  • 回答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四强席位的确被欧洲球队包揽,这让很多人觉得这届世界杯变成了“欧洲杯”。说起来,这可不是偶然,背后有不少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欧洲足球的整体实力和底蕴在那时候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欧洲足球联赛水平高、竞争激烈,像英超、西甲、德甲、意甲这些联赛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球员,也培养出了无.............
  • 回答
    这法国嘛,你说它军事实力强不强?那是肯定的,毕竟人家有核武器,还有那支常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法国外籍军团”,再加上那先进的装备和军事科研能力,要说欧洲除了毛子,谁能稳压它一头,还真不好说。按理说,这么牛逼的国家,应该到处受人敬仰,可现实呢?咱们国内网络上,“乳法”简直成了一种流行文化,梗图、段子满天.............
  • 回答
    “俄罗斯宁愿死磕欧洲,也不经营远东”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单粗暴了,现实中的情况可没这么二元对立。俄罗斯对远东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由历史、地缘政治和经济现实交织而成的心结,而非一个简单的“选择”。首先,咱们得把“经营远东”这个概念捋顺了。你说的经营,是不是指的像咱们一样重视开发、吸引投资、.............
  • 回答
    俄罗斯当前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所遭遇的孤立和排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因素交织作用下的长期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政治、经济以及安全等多个层面。历史遗留与挥之不去的阴影首先,不能忽视的是俄罗斯与欧洲之间根深蒂固的历史关系。从沙俄帝国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或其前身)长期以.............
  • 回答
    美国和欧盟联合宣布将俄罗斯从SWIFT国际结算系统中剔除,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俄罗斯经济和国际金融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层面的限制,更是一种深刻的地缘政治和经济信号,其影响广泛而深远,触及俄罗斯本身、欧洲乃至全球的每一个参与者。对俄罗斯的影响:一场金融上的“大手术”首先,最直接的影响.............
  • 回答
    “没有美国参与,俄罗斯一个月就能推平欧洲”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夸张的、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论调,而不是一个经过严谨军事推演的结论。它试图通过制造一种令人震惊的、看似板上钉钉的军事优势来达到特定目的,通常是为了: 震慑欧洲国家: 意在让欧洲各国产生恐惧感,认为它们在军事上根本无法与俄罗斯抗衡,.............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迅速扩张势力范围,与当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行动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涉及历史背景、国际环境、地缘战略、军事与政治手段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苏联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扩张方式1. 冷战格局下的战略需求 苏联在二战后处于全球冷战的核心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