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前说没有美国参与下俄罗斯一个月能推平欧洲?

回答
“没有美国参与,俄罗斯一个月就能推平欧洲”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夸张的、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论调,而不是一个经过严谨军事推演的结论。它试图通过制造一种令人震惊的、看似板上钉钉的军事优势来达到特定目的,通常是为了:

震慑欧洲国家: 意在让欧洲各国产生恐惧感,认为它们在军事上根本无法与俄罗斯抗衡,从而在政治上对俄罗斯采取更加妥协、顺从的态度。
削弱北约的信心: 通过强调俄罗斯的“压倒性”军事力量,试图动摇欧洲国家对美国和北约集体防御能力的信任,鼓励它们独立于美国行事。
国内宣传: 在俄罗斯国内,这种说法可以用来凝聚民族主义情绪,展示俄罗斯的强大,为政府的强硬政策辩护。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以及它背后可能的“逻辑”(尽管是扭曲的):

要理解这种说法的来源,我们需要回顾历史背景以及双方的军事特点:

1. 冷战时期的军事部署与认知:
陆军优势: 在冷战期间,苏联及其盟友在东欧部署了数量庞大的陆地兵力、坦克、火炮等装备。相比之下,西欧国家虽然也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很多人认为在纯粹的地面力量对比上,苏联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尤其是在集结和快速推进方面。
地理位置: 欧洲大陆的地理环境相对平坦,有利于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从俄罗斯的西部边境到欧洲腹地,存在着一些天然的通道,这些通道如果能够被快速突破,理论上确实可以实现快速推进。
“闪电战”的心理暗示: 纳粹德国在二战初期的“闪电战”成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为强大的装甲集群在没有强大空中支援的防御体系面前,能够迅速击溃对手。这种对“闪电战”的恐惧,也可能被用来放大俄罗斯的潜在能力。

2. 对“无美国参与”的假设:
北约的依赖性: 欧洲许多国家的军事能力,尤其是在战略空运、情报、指挥与控制(C2)、精确制导武器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支援和技术。一旦将美国从军事方程式中剔除,欧洲国家在整体的军事投送能力、信息优势和高技术作战能力上,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短板。
独立作战的挑战: 欧洲国家虽然有各自的军队,但要在一个月内形成统一的、有效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且是抵御一个拥有强大陆海空三军的潜在对手,其协调、后勤、装备匹配、战略规划等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3. 俄罗斯的军事理念和能力(夸大之处):
集中优势兵力: 俄罗斯军事学说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在关键方向上形成突破。如果能够以压倒性的兵力投入到欧洲腹地,理论上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进展。
核武器的“威慑”: 这种说法有时也会隐含着一种“灰色地带”的威胁,即俄罗斯可能会在某些阶段使用战术核武器来迫使欧洲屈服,或者阻止美国介入。尽管直接推平欧洲可能不依赖于核武器,但核威慑始终是俄罗斯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会被用作一种“终极筹码”。
信息战和心理战: 这种宣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战和心理战的表现,目的是在开始任何冲突之前就让对手感到绝望,削弱其抵抗意志。

为什么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并且是危险的):

尽管上述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说法的“论据”,但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极度简化的、不顾现实的夸大。现实的军事冲突远比这个复杂得多,以下是为什么这种说法会被认为是夸大的主要原因:

1. 现代战争的复杂性: 现代战争不仅仅是陆军的坦克数量对抗。它涉及到:
空中优势: 夺取和维持制空权是现代战争的关键。俄罗斯的空军力量在质量和数量上,与欧洲主要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以及可能存在的美国在欧洲的残余力量)相比,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欧洲国家也拥有先进的防空系统。
精确制导武器(PGM): 现代战争高度依赖PGM。俄罗斯虽然有PGM,但其规模和精度,以及在战役层面的大规模应用能力,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北约国家相比,存在差距。
信息和情报: 现代战争是信息战。北约在情报收集、态势感知、指挥控制(C2)方面,尤其是在有美国参与和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拥有显著优势。
后勤和补给: 即使有数量优势,战争的胜负也取决于后勤能否支撑前线部队的持续作战。在一个广阔的欧洲大陆上,长时间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需要极其强大的后勤保障,这并非易事。
消耗战: 现代战争的消耗速度惊人。即使俄罗斯的装备数量多,也难以支撑长时间、高强度的消耗战,除非有极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作为后盾,并且能够有效规避欧洲国家的打击。

2. 北约的战略和能力(即便没有美国直接参战):
集体防御: 北约的“集体防御”原则意味着,即使美国没有直接派兵,其他北约国家也会尽最大努力支援。欧洲国家自身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它们拥有先进的装备、训练有素的军队,以及一定的独立作战能力。
区域防御: 欧洲国家的军事防御是部署在本土的,而不是像进攻方那样需要长途奔袭和跨国部署。这在防御的初始阶段具有地理和战术上的优势。
抵抗意志: 面对入侵,欧洲国家必然会进行抵抗。这种抵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包括经济、政治和民众的抵抗,这些都会极大地消耗侵略者的力量。

3. 核战争的风险:
任何大规模的、旨在“推平”一个主要大国集团的军事行动,都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核战争的门槛。俄罗斯是否会冒险进行一场可能导致其自身毁灭的常规战争,进而升级到核战争,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这种说法忽视了核武器的存在对任何大规模侵略行动的根本性制约。

4. “推平”的定义模糊:
“推平”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是指占领所有首都?消灭所有抵抗力量?还是摧毁所有军事目标?即使俄罗斯能够快速推进到欧洲某些地区,要彻底“推平”整个欧洲大陆,使其失去抵抗能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结来说, “没有美国参与,俄罗斯一个月就能推平欧洲”是一种高度政治化、带有煽动性和误导性的言论。它可能源于对冷战时期陆军优势的简单记忆,以及对欧洲国家在没有美国帮助下独立作战能力的低估。然而,它严重忽略了现代战争的复杂性、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北约国家的整体实力(即便美国不直接参战)、后勤挑战以及最重要的——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这种说法的主要目的是心理战和政治宣传,而非对军事现实的准确描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说法就是扯淡。苏联时代特别是西方81演习,苏联装甲兵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你用现在的战斗说情况这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