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菊与刀里面说日本也扶持顶级财阀,但为什么日本并没有像韩国那样出现财阀干涉政治以及一手遮天的局面?

回答
《菊与刀》里确实提到了日本在战后对财阀的处理方式,以及其与韩国财阀模式的差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日本战后政治经济体制构建的核心,以及不同国家在面对相似挑战时所采取的路径。

首先,我们得明白《菊与刀》这本书写于二战刚结束不久,它更多地是从一个人类学家和文化观察者的角度,试图理解“日本人”这个整体国民性的根源,以及其在战争中的行为逻辑。虽然书中提到了一些对财阀的看法,但它并非一本专门研究日本战后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的学术著作。因此,书中的描述更多是宏观层面的观察,对于理解日本为何没有出现韩国那样“财阀干政”的局面,我们需要结合更具体的历史和制度分析。

日本在战后对财阀的处理:瓦解与有限度的保留

美国占领军在战后确实对日本的财阀进行了清算,这是为了瓦解日本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像三井、三菱、住友等大型企业集团都被强制解散,其控股公司被撤销,股票被分割出售。这看起来是彻底的“解体”。

但是,这里的关键在于“瓦解”的程度和后续的处理方式。

经济基础的延续性:虽然控股公司被解散,但实际运营的子公司(比如钢铁厂、造船厂、银行等)并没有被彻底摧毁。这些企业在各自的领域仍然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技术积累和市场份额。占领军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或彻底的拆分,而是将其交给“私有”经营。
政商关系的重塑与延续:在解散财阀的同时,占领军也希望日本能够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企业精英和管理层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在经济重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与政治权力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网络。

韩国财阀的特殊性:政治庇护下的畸形发展

相比之下,韩国的财阀(Chaebol)发展则具有更鲜明的特点:

强政治导向的扶持:韩国在朴正熙等强人总统时期,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国家首要任务,并采取了非常集中的发展模式。政府通过低息贷款、税收优惠、进口配额等一系列政策,定向扶持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将它们打造成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引擎。这种扶持往往带有极强的政治庇护色彩。
政治献金与利益输送:为了维持政府的扶持政策,韩国财阀与政府之间形成了深度捆绑。财阀通过政治献金、高薪聘请前政府官员等方式,与政治权力进行利益交换。这种关系使得财阀能够影响政策制定,甚至在法律法规的执行上获得便利。
家族式垄断与权力集中:韩国财阀的扩张往往是家族式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家族手中。这种家族控制使得财阀的决策效率极高,但也容易形成封闭的利益集团,排斥竞争,滋生腐败。

日本为何“相对”没有出现类似韩国的局面?

虽然日本财阀在战后通过“企业集团”或“系列企业”的形式再度形成,并通过“主银行制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但与韩国财阀的“一手遮天”相比,日本的政商关系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

1. 民主制度的相对稳固性:
占领军的改革遗产:美国占领军在推行民主改革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阀对政治的直接干预。虽然政商关系依然存在,但相对而言,日本的政治体系并未被财阀完全绑架。
政党政治的成熟度:日本的自民党长期执政,但其内部也存在派系斗争和制衡。这种相对稳定的政党政治,使得财阀难以通过单一渠道来完全控制政治权力。与韩国在特定时期出现的强人政治和政治不稳定不同,日本的政治环境给了财阀一些“天花板”。

2. “主银行制度”的约束与协调:
金融机构的制衡作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是财阀形成后联系的重要纽带,但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衡作用。主银行不仅提供资金,还会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银行作为大型金融机构,其自身的利益与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挂钩,相对而言,它们不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冒太大风险,或者纵容企业过度干预政治。
利益的多元化:与韩国财阀高度集中的家族控制不同,日本的经济集团虽然联系紧密,但其利益分配和决策方式相对更加分散。集团内的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主银行之间,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协调过程。

3. 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集体主义与社会和谐:日本文化强调集体和谐与社会责任感。尽管财阀经济实力雄厚,但其行为也会受到社会舆论和公众道德的约束。与韩国那种“财阀是国家经济的代表”的观念相比,日本社会对财阀的认识更多地将其视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政治的绝对主导者。
“企业公民”的责任感:日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包括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等。这种对企业社会角色的认知,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它们过度追求政治权力。

4. 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国际化压力: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垄断的担忧,日本政府也在不断推动市场化改革,引入更多竞争机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阀的垄断地位和对政治的影响力。
外来压力:与韩国不同,日本经济在战后也面临来自美国等国的持续关注和压力。任何过于激烈的财阀干政行为,都可能招致外部的干预,这使得日本政府和财阀在处理政商关系时会更加谨慎。

总结来说,日本之所以没有像韩国那样出现财阀一手遮天的局面,并非因为日本财阀“不强大”或者“不试图影响政治”,而是因为其独特的制度设计、相对稳固的民主政治、主银行制度的协调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制约,共同塑造了一种“合作”与“制衡”并存的政商关系模式。这种模式下,财阀在经济领域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政治领域的干预能力,相对而言受到了更多的约束,未能达到韩国那样“政商一体化”或“财阀凌驾于政治之上”的程度。

这并不是说日本的政商关系就完美无缺,日本也存在着“政治家与官僚和企业之间的过度亲密”以及“寻租行为”,但与韩国财阀的政治垄断相比,其表现形式和影响力是不同的。理解这一点,需要超越简单的“财阀干政”标签,深入考察两国各自的政治经济演变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的财阀对政治的干涉也挺多的,韩国的财阀远远没有到“一手遮天”的程度,用“尾大不掉”来形容是比较合适的。

现在的日本和韩国在政治层面有一点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枪杆子都握在美国人手里。

手里没枪的人再怎么“一手遮天”也有脑门被枪口顶着的时候,人的头盖骨毕竟不如子弹硬,所以没枪的人可以万人之上,但必须在一“枪”之下。

韩国建立的时候是美国扶持的傀儡政府,全世界的傀儡政府基本都是一个德行的,那就是宗主国的忠犬,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首先自己得听话,然后就是让手底下的人听话,你执行的是对宗主国有利的政策,别人凭啥听你的?所以就只能是军事独裁。十个傀儡政府里有九个是军事独裁,剩下的那一个是有宗主国扶持也军事独裁不成的烂泥(比如阿富汗前政府)。韩国经历了漫长的军事独裁统治,后来为了摆脱军事独裁就全面限制了总统的军事权力(虽然本来总统的军事权力也得美国人点头),但是韩国总统的权力依然很大,明面上虽然和法院、国会三权分立但实际上独揽执政权的总统是实际上有任期的国王。

韩国总统是选票政治选出来的,财阀们之所以是财阀就是因为平时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到赚钱的事上了,搞政治拉选票可不赚钱,你要全身心投入到拉选票活动里可成不了财阀。

财阀通过自身的活动确实能影响一部分选票,可也就仅此而已,一旦总统选出来了财阀们就拿总统没办法了,反过来总统可拿财阀有的是办法,最妙的是韩国总统不能连任!财阀们对选票的影响力根本威胁不到现任总统,而且财阀实际上也不太敢明目张胆的操纵选举,因为一旦压错宝那可就真完蛋了。

当然了总统虽然有能力收拾财阀但也不会太过分,毕竟财阀在搞活经济活动中占有统治地位,瞎收拾会让经济剧烈波动影响自己施政的。

韩国总统和财阀基本是麻杆打狼两头怕,不存在财阀“一手遮天”。

日本是派阀政治,二战结束后美国拆掉了日本的上层统治建筑,但为了方便管理还是保留了大多数基层统治建筑,日本是个长期地方割据的地方,即便统一了基层统治还是靠当地豪族,美国人来了给这种豪族统治披上了一层“民主”的外衣,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改变,所以你现在看日本的政治人物多数都是“官N代”,给人一种梦回封建王朝的感觉。

派阀实际上就是日本豪族之间的合纵连横,形成基础是日本国内众多的利益团体,利益团体多了依然就有冲突和妥协,日本的枪杆子是美国人握着,有冲突也不可能谁彻底消灭谁,最后都会通过妥协去解决,妥协换句话说就是交易,交易就需要有人操盘,日本的上层统治者实际上就是各个派阀的代言人,他们主要作用就是操盘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交易。

日本的财阀当然是利益团体之一,所以他们当然对政治有着高度的影响力,只不过财阀混在各种利益团体之间显得没有那么突出而已。

user avatar

因为干涉日本政治的财阀早在这本书刚刚诞生之际就已经被勒令退出日本历史舞台了。

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富商大贾与明治政权相结合的产物,是以血缘和家族主从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日本特有的垄断资本集团,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支持日本法西斯主义对外扩张的经济基础。

1945年10月,盟总发表了关于解散财阀的声明。11月6日,发表《关于解散控股公司的备忘录》。11月24日,公布《限制公司令》,冻结被指定公司的资产。1946年8月8日,成立了解散财阀的实施管理机构——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

从此,在盟总的指导下,日本政府开始了解散财阀的下列具体工作:

1.从1946年9月到次年9月,分五批指定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83家公司为财阀控股公司,令其上交各种有价证券共计75.51亿日元,并予以解散。

2.指定三井、三菱等十大财阀的56人为财阀家族,令其将所持股票交给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拍卖,并勒令财阀家族成员辞去公司职务。随后又解除了245家大企业1500人的公职。

3.1947年4月和12月,分别公布了《禁止私人垄断和确保公正交易法》与《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指定占战时日本公司总量达66%的325家公司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公司,令其分割。

以上内容均参考浙大《日本历史》

user avatar

第一,韩国财阀没有一手遮天的情况,小李蹲号子才放出来。他爹嫖娼都被媒体爆出来了,他妹妹和保安打官司都多少年了。

第二,日本财阀就是从日本政府的保护下诞生的,没有政府的保护三井三菱早就破产了,并且政财都是一家人何来一手遮天的说法?古河家二代目是陆奥宗光次子,住友本家没有健康男子,住友家从德大寺家过继了养子,这个养子的兄长是西园寺公望。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日本社会舆论流行批判财阀,关东军禁止三井三菱住友等财阀在满洲投资。1932年3月5日三井最高领导人团琢磨被暗杀,民众指责财阀只顾自身利益对民众生活水深火热无动于衷。随后三井财阀感到恐惧开始改变营业利益为先的方针,开始向社会让渡利益,并且拿出了3000万日元成立了三井报恩会。三菱捐赠了600万日元给成蹊学园、农村救护事业、东京帝国大学航空研究所。

这个阶段的日本财阀因恐惧社会的批判而进行了一系列自我改革,通过公开出售股票引入退休制家族成员不担任旗下公司最高领导职务,都是为了淡化财阀的家族性和私人性。缓和社会舆论的攻击。

193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之后采取了资金统制并且开始对财阀企业进行【行政指导】日本政府还出台了【命令融资制度】军队下达军工厂增产命令后银行应主动提供无需审查的资金,说好的财阀一手遮天呢,政府下达的命令谁敢放一个屁?

1936年三井合名大概提供改三井同族3000万日元红利是三井同族唯一的收入来源,但是继承税就高达三分之一,还有总收入的六分之一的所得税。之后就是美国人拆分财阀,维持财阀内部关系的股份被强制出售约68亿日元,股份出售以个人为对象。一开始计划拆掉325家企业但是最后却只拆了18家。日本制铁一分为二, 三菱重工一分为三。三井物产拆成220家公司 三菱商事拆成了130家企业。截止1949年日本发行股票的69.1%都为个人所持有。

三菱的岩崎小弥太曾说过【三菱从未有过背信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也从未于军部官僚相勾结挑起战争。三菱遵从国策之命,作为一国臣民尽理所当然之义务,吾不只耻从何来】。

user avatar

韩国财阀干涉政治还一手遮天?

峨山郑家可有话要说。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有昭和维新226兵变啊。

226兵变里那个被一枪打死的高桥是清就是当时日本大财阀的推选出来的“武林盟主”,他在死之前一共在5届内阁里分别当了8次日本财政部长,总共控制了12年的日本财政,还当过日本银行总裁和短时间的日本首相,用限制军费的办法给法西斯军部拴上了一条无形的“狗链子”。

即便他如此位高权重,然而在226事变里还是被疯狂的愣头青叛军们一枪爆头,他死后其他日本财阀纷纷被吓尿,谁也不敢当第二个高桥是清。

所以说在真正陷入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财阀就是个弟弟。

user avatar

日本财阀当然干涉政治,而且自江户时代以来就有这个传统。日本知名财团三井,住友在日本一飞冲天就是因为他们的前身干涉了戊辰战争,在战争开始的很多年以前就开始资助反幕府方,在明治维新当中获得了巨额回报,并在日本这160多年的历史中屹立不倒。这难道能说日本财阀不干涉政治?

至于说一手遮天。议会民主制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团体可以永远垄断政治主导权。日本各个财团之间,利益纷争永远不断,况且他们自身的利益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如何能够一手遮天?

user avatar

你怎么知道日本的财阀没有干涉政治?

现代意义上的干涉,有几个是赤裸裸的?

财阀只需要确保政府出台的政策,或者实际的政策,是有利于财阀整体的就行了,别的管那么多干嘛?你还想干涉政府具体人事安排么?

日本是典型的阶级固化社会,普通人已经没啥上升渠道了,日本人自嘲自己是‘社畜’,出现大量‘食草男’;日本现在难以有新兴企业、独角兽公司去挑战传统财阀了,甚至连创新都没多少了。日本各种行业协会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垄断,但日本政府从没有考虑改变,更不考虑打破垄断、共同富裕什么的,这些财阀还想怎么样呢?

user avatar

我还是把我以前的答案再复述一遍吧

对于韩国财阀问题,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表述正确,不要看到高度垄断就说财阀干政,这是两回事。这个世界上垄断但不干政,干政但不垄断的东西可多了。

其次如果只谈韩日对比,韩国财阀是垄断但不干政(或者说是没能力直接干政,毕竟政客和财阀两拨人之间是有鸿沟的,没有太多的旋转门操作空间),日本是干政但不垄断(就产业集中度而言日本肯定没到韩国那种程度,但是通过和封建议员合作实现了长期干政)。即便是有人提到的解散财阀声明,也只是打破了旧日时期的产业集中,并没有切断财阀和封建议员之间的利益纽带

user avatar

因为财阀一手遮天在哪个国家都是不可能的

台湾的GDP比韩国少多了,台积电比三星市值还高(目前亚洲第一),富士康不比韩国财阀差,这次疫苗采购,你看这些财阀在政府面前有什么势力?被政权拿捏的死死的。

东亚儒家上千年的重农抑商传统,别的不说,对付企业的手段是一套一套的,财权在政权、军权面前都要靠后站

记得对岸某个政论节目讲过,政权虽然要面对选举问题,搞企业一时会丧失民意,但是操纵民意是政治家的拿手好戏,只要风头一过,还可以把民意拉回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