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为“李渊就是个能力拉胯、上不了台面、又不打仗,还混吃等死的废人”。
至于有人认为我认为“李渊就是个能力拉胯、上不了台面、又不打仗,还混吃等死的废人”,那是因为他们认为:
1.太原起兵有且只能有一个“首谋”,李渊从头到尾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了起兵计划的制定,班子的搭建,士兵的招募、训练与组成战斗序列,并且完全按照这一计划实施了起兵行动。任何企图说明“其他人也参与了这一过程”或者“有客观因素逼迫义军不得不临时起意”的说法,都是对李渊“首谋地位”的否定和贬低。
2.因为李渊在隋朝当过卫尉少卿,右骁卫将军,打高丽时在河北运过粮,洛阳杨玄感叛乱时领兵镇守过陇右,外加在山西剿过像“历山飞”这样的悍匪,所以李渊“久经沙场,战无不胜”,拥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军心。
3.因为李渊是“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孙子,所以(最初因军功而诞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发自内心地尊奉李渊为主,对李渊俯首帖耳,为李渊竭忠尽力,绝对不会战败或反叛。
4.唐朝能够在晋阳(北齐两都之一)起兵成功,全是多亏了李渊的“关陇贵族”身份天然优势。
5.因为李渊从太原打入长安的过程中“亲自上了三个月的战场”,所以李渊就是唐王朝从建立到统一不可动摇的最高权威,无论李世民打下了陇右河东河南河北淮北多少地盘,收服了多少豪杰降将,都绝对不可能出现“功高震主”“天下归心”的问题。
6.就算隋末唐初有100多个反王举旗造反,李渊“能想到要起兵”也是充满智慧的、有创造力的、奠定胜局的;就算隋末唐初能消灭三个以上反王割据势力的有且只有李世民一人,李世民也是可有可无的、顺风吹起来的、换谁都能统一的。
7.唐政权的稳定完全是因为李渊政治能力强,无论唐军一路凯歌还是节节败退,李渊都能凭借出色的权术手段将朝局摆平于股掌之中,那些“隔空归降”“传檄而定”的地区都是因为皇风久扇,跟李世民李靖等一线指挥官表现出来的强悍威慑力一点关系都没有。
8.唐朝的后勤系统是十分智能的,李渊只要坐在长安看着屏幕按下键盘,相应的军需物资就会被准确投送到前线需求点,绝对不需要尚书省、天策府、陕东道行台、益州道行台等部门提前组织生产、修漕、调运、储存,以及招抚前线附近豪强鼓动他们献粮等工作。
9.唐军的胜利跟后勤、人口、制度、统治者出身、皇储的稳定都有关,唯独跟前线主帅的军事指挥能力没有关系。
10.李世民在武德一朝毫无势力。李世民能够夺取皇位是靠9个人在玄武门打了一波伏击;李世民上台后政局平稳是因为他取得了皇位。
……
n. 如果我不认可上述这些,那就是我“为抬高李世民而刻意贬低李渊,认为李渊是个能力拉胯、上不了台面、又不打仗,还混吃等死的废人”。
原问题看到了,几个回答我也都一一看了。按照最优策略来讲,我应该继续藏在幕后暗中观察,以保持我高冷、理性、克制的优质形象。然而我终究是凡人,忍不住要自己冒出来说两句。
我这个人吧,出于个人兴趣,半道儿自学历史写写文章,别的没学会,唯独“逻辑自洽”一条自认为是无愧于心的,这一点不妨明说:有人说我是“文献派”,真高看我了,我一直认为在大众科普界,行文风格和逻辑比史料重要(当然了史料我也不会乱编)。毕竟一般人都不会去查证史料,但是如果文风恶戾,逻辑混乱,那么哪怕是路人都能看出一堆的问题。我知道什么样的文章一看就没有说服力,所以自己写的时候肯定会注意这一点。
我对李渊的定位,始终是唐政权重要的初始创建人之一、唐朝的第一任实权皇帝,只不过因为自身缺点太过明显,犯了一些错误,被李世民掀翻了而已,我在几乎所有涉及到李渊的回答中都有过类似的表述:
至于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李渊“胜时政坛老狐狸,败时无辜老父亲”,我也不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