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辈说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没读过儒家经典吗?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

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

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和片面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儒家思想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决定了它既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也可能在某些历史时期被统治者曲解、利用,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分析为什么这种说法不准确,以及可能的原因:

一、 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初衷:

理解儒家是否“愚民”,首先要回到孔子及其早期弟子的思想本源。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核心目标,并非为了愚弄民众,而是为了:

重建社会秩序与和谐: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他渴望恢复周公时代的社会秩序,强调“仁”、“礼”、“义”、“智”、“信”等道德范畴,希望通过君子的道德修养来感化社会,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
培养君子与圣人: 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鼓励人们学习经典,反思自身,提升道德境界,成为有德行、有智慧的君子,进而担当社会责任。
重视教育与学习: 孔子“有教无类”,提倡学习,认为学习是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途径。他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明道、行道,而不是为了死记硬背或应付考试。
关注民生与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语),关注政治的合理性和统治者的责任,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治民,关注民生,使人民安居乐业。

从这些核心理念来看,儒家的初衷是积极的,是旨在构建一个更美好、更有序、更有人文关怀的社会。

二、 儒家思想的多样性与发展演变:

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发展和演变,例如:

孟子的“仁政”与“民本”: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君主应以民意为重,实行仁政,否则有“革天命”的可能。这与“愚民”的说法显然不符。
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法并用: 荀子虽然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和礼法来约束,但他的目的仍然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有序,是通过教育和制度来实现的。
汉代“独尊儒术”与董仲舒: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带有“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对统治有利的成分。在这一时期,儒学开始被政治化,并被用于巩固统治。
宋明理学: 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注重个人内省和道德实践,对提升个人修养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儒家“愚民”?—— 儒家被“政治化”和“工具化”的可能:

您长辈的说法很可能源于对儒家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统治者利用所产生的负面观感的总结。这种“愚民”的论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被用来巩固统治和维护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的强调: 特别是在汉代以后,儒家思想中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关系被强调,并演变成僵化的等级制度。统治者利用这些“三纲五常”来要求臣民绝对服从,压制反抗,从而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天命”与“君权神授”的解释: 尽管儒家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君权神授”,但在政治实践中,统治者常常将儒家思想与君权神授联系起来,宣称自己的权力来自上天,不可违抗,从而神化君主,强化其统治的合法性。
不容异议的绝对权威: 当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其他学派的思想可能受到压制,从而造成思想的单一化,限制了人们的批判性思维。

2. 被用来限制个人自由和创新:
强调顺从与安分: 儒家强调“安分守己”,在某些解释下,这可能被引申为压制个人 ambition 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鼓励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尤其是对底层民众而言。
重伦理轻科学: 历史上,儒家文化更侧重于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可能不如西方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整体进步速度。

3. 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僵化:
科举制度下的应试教育: 科举制度虽然一度是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能变得僵化,导致教育内容偏向于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和套路化解读,而非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说教的空洞化: 当儒家伦理变成简单的道德说教,脱离了实际生活和具体情境时,就容易变得空洞和无效,无法真正指导人们的行为。

四、 为什么您的长辈会这样说?可能的原因:

您的长辈提出这样的观点,很可能基于以下一种或多种原因:

1. 对历史的观察和反思: 他们可能看到了历史上儒家思想在维护专制、压制思想等方面的负面作用,例如在某些朝代,官员和士大夫死守程朱理学,拒绝新思想,导致国家落后。
2. 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对比: 在现代社会强调自由、平等、批判性思维等价值观的背景下,回顾儒家思想中一些强调等级、服从的部分,可能会产生负面评价。
3. 受到某些思潮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思想启蒙运动,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其中不乏对儒家的一些否定性解读。您的长辈可能受到了这些思潮的影响。
4. 对某些“伪君子”的厌恶: 历史上和现实中,总有些人披着儒家道德的外衣,实则沽名钓誉、为虎作伥。这种现象也可能让人们对儒家本身产生反感。
5. 对自身经历的总结: 如果您的长辈在过去经历过某种不公或压抑,他们可能会将原因归结于包括儒家在内的传统文化。

五、 儒家经典是否是用来“愚民”的?

直接回答:不是。

如前所述,儒家经典的核心是关于道德修养、社会和谐、政治伦理的探讨。例如:

《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仁爱、君子之道、为政的言论,都是启发智慧、引导人生方向的。
《孟子》中关于民本、仁政的论述,是批判政治腐败、呼唤更公平社会的。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更是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

然而,关键在于经典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的。

被曲解的应用: 统治者和某些诠释者为了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目的,可能会选择性地强调儒家经典中的某些段落,而忽略或歪曲另一些段落。例如,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曲解为绝对的服从,而忽视了君主和父亲的责任。
被僵化的解读: 在科举制度下,为了应试而对经典进行模式化的解读,失去了经典本身的活力和思想深度。

总结:

将儒家思想一概而论地称为“愚民”,是对其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极大简化。儒家思想既有其积极的价值,也确实在历史进程中被统治者利用和曲解,产生过压抑人性、限制思想的负面影响。

您的长辈的观点可能包含了对历史中儒家被工具化、政治化的批判,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不代表儒家思想本身就等同于“愚民”。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儒家思想,既看到其糟粕,更要挖掘其精华,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要真正理解儒家是否“愚民”,需要深入研读儒家经典本身,了解其思想的演变,并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来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实际作用。仅仅因为儒家曾被用于维护统治,就断定其本身就是为了“愚民”,这有失公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方如果不可理喻,笑笑就好,反驳也没用。

如果对方只是想发表见解,有讨论余地,不妨与其探讨下“儒家只有愚民吗?”

还可以深入讨论,愚民有哪些层次,轻微愚民与重度愚民,是不是都完全是错的,对于本来就愚的民又该怎么办。

user avatar

不对。儒家是用来愚君的。愚民只是附带作用。

儒家的功能是啥,士人(破落贵族和新发地主阶级)要向仍有领地、曼尼的大贵族,求职。要忽悠求职对象(君)我这个臣,是很有能力的。1你应该重用我,给我高官厚禄,2而且不能随便把我开除了/杀掉了。(还有3的话,那就是不要启用别的学派的求职者)

实际上仔细剖析,儒家包括后面儒教的所有理论建设,都是围绕1你应该重用我,给我高官厚禄,2而且不能随便把我开除了/杀掉了。这两点而建构的。

至于为了围绕这两点而建构,所吸收的周礼、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等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器用而已。

前面的很多答案在儒家的具体对器用的选择上吵来吵去,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儒家只要能求职,能坐享高官厚禄,不被君王随便砍掉/裁员,他们今天可以反对战争,明天可以支持战争,今天可以反对成文法,明天可以宣布成文法是儒道精髓。

吵他们在这些(儒家看来的)器用的选择,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不是太滑稽了吗?


再补充几句说明:作为个体的士人,自然有大量的从一而终,坚贞不屈,贯彻一生的例子。但作为整体的儒家,是二千五百年来始终不渝的坚持以愚君两点为核心在发展的。作为个体的士人,提出了许多各种方向的尝试,对器用做出了各种不同的选择,无意识的还是围绕:如何更好的求职,这个皇帝究竟喜欢啥,怎么找愚君的切入点;怎么更好的愚君,让自己挖帝国墙角还不被君主一声令下拉出去砍了。在各种试错。

归根结底,是愚君之道。

user avatar

孔子一点都不愚民。“有教无类”就是他提出的。


但后来为什么儒家开始愚民了呢?因为后世的统治者重新发明了孔子。

user avatar

你家长辈还与孔子同年?

上梁不正下梁歪

user avatar

恕我直言,你这位长辈可能对孔子有什么误解……

首先看看孔子是啥人,山东大汉,1米九几。他爹是士大夫。历史上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能文善武,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传说,叔梁纥的身高在2.4米以上,勇猛非常,在偪阳之战中,叔梁纥用手举着城门,为自家的士兵争取到宝贵的撤退时间。孔子跟他父亲一样,也是能徒手举城门的清奇男子。反正关于孔子的武功,各类史书中都略有记载。比如《列子说符篇》记载:“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意思是说,以孔子的力量能徒手打开城门,却懒得跟你炫耀。《淮南子主术训》也记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古代勇士),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孔子不但是个大力士,跑得还飞快,能跟野兔争高低。并且孔子这人也不像啥善茬。孔子的徒子徒孙荀子说的“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就是面具,倛就是驱鬼用的面具

所以有些画里的孔子是这样的……

他的学生能当官的基本不是文官就是武将,总之能出名的基本都是从仕途。并且他们接受的教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换算一下就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语文,理数或者技术,这学的东西和中世纪末的贵族军官没啥区别。并且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习是被官方垄断的,平民根本没机会学习,孔子的办学说白了就是一个半军事化的贵族学校(给孔子拜师需要十条腊肉的……)。

他教出来的学生虽然出息高低不等,但是总的来说人才基本都是入仕途,通俗的说人家的教育前身就是服务官方,培养政治人才的,本质上孔子的教育也没变多少。直到汉唐文官都是很有血性的,汉朝的儒生可是随身携带汉剑的,汉剑可不只是地位的象征,他也是实战的兵器,虽然汉剑被环首刀代替,但是汉剑的杀伤能力还是不容小觑。你想象一下,一个精通四书五经,懂礼仪,会开车,会射箭,会奏乐装13,随身带刀剑惹毛了就砍人的斯文败类能算愚民吗?

如果这是那位长辈眼里的愚民,我无话可说。

user avatar

长辈说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

中间加个字,孔子自古以来就是“被”用来愚民的。

----------------------------------------------------------------------------------------

当一种学术思想变成了统治工具,必然不单纯了。所谓孔子愚民不过就是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过度解释,凡是说愚民必说这句,而且也就这一句。

我国从春秋时期的学在官府,到明清多数人能够读得懂小说,长期保持世界首屈一指的识字率,儒家学者们在教育、知识普及上功不可没。这想来不是能用一个愚民就说得通的。

user avatar

“长辈们”年轻时,一本文言文的书都看不到。我就在想,他们“打倒孔家店”,到底是怎么打的?靶子都看不见,就跟着号令万箭齐发?

user avatar

葛兆光教授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里面说,孔子之前的儒士,其实是“巫”的一种变种,他说

“儒”起源于殷周时代参与仪礼操持的巫祝史宗一类文化人。把儒士视为巫祝的后人,并没有半点对其不恭的意思,其实孔子自己也曾经说过,自己和巫觋有很深的关系,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中有一篇《要》,其中就引了孔子的话说:“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只是他从沟通鬼神的“祝”和历算推步的“数”进一步求人心的“德”,所以,他说自己与史巫不同,“吾求其德而已”,“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所以,《说文》也说儒是“术士之称”。

还有一个证据是“巫”非常重视衣服以及帽子,而孔子时代的“儒”也非常重视服饰和帽子,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右衽在现在人看来很普通的事情,在孔子看来非常重要,子路临死之前说“君子死,冠不免。”被人砍翻不想着抓紧逃命,先把头上的帽子正一正,其实也是觉得服饰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巫”和“儒”都是用的同一套世界观看待问题,孔子说两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而在我看来,其实目的是相同的,但是手段不同。

“巫”如果想实现自己的愿望,方法就是跳大神,搞个牛羊祭,或者人祭,然后以为世界就会变过来了,自己祈求的东西就能达到了。求雨就能下雨,求战争胜利就会胜利。而“儒”比较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并没有彻底的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他们认为“巫”的方式只能改变自然界,但是改变不了人类社会,只有在人类社会里面举行某种仪式,社会才会发展成自己想的那样。什么仪式呢?

礼!

礼的主要定义就是仪式,无论是各个阶级,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在,都有一套仪式,每个阶级就要干每个阶级的事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亲其亲子其子,每个人生下来什么样就是定型了的,只应该争取自己应该得到的东西,如果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小人,就应该继续磨练自己,直到达到身心合一,这样才是儒士。

所以儒家喜欢提倡“圣人”,说什么“圣人出,黄河清”,仿佛有什么详细资料记载,孔子的母亲这边把孔子生下来,那边黄河立马从黄色变成清澈的,孔子这边一闭眼,立马又变回黄色一样,儒家所说的圣人,并不是神,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先知,而是接近于古代社会的“巫”,是用自己的能力让天地与人进行沟通,这么一解释,也就明白了圣人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早期的儒家,身上巫祝气质是很浓的。

他们形成的这套思想很能够自圆其说,也非常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认为只要实行这一套东西,每个人都按照他们的方法做,自然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果一个皇帝已经非常“仁义”了,但是他的辖区里还是经常发生天灾,比如洪水地震火山之类,那必然是统治者做的还不够,还要继续加强,他们认识不到这些天灾是跟人类没有关系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自己的圈子里跳不出来,非常的“内卷”,在很多时候古代发生地区性的经济危机了,依然有很多人人为这是统治者道德方面有瑕疵,根本无视外在的客观运行规律。所以后来提出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荀子,其实已经转变成法家了,不算正经的儒生了。

这种思想统治中国,自然抑制了科学的发展,也抑制了人去了解自然规律。火山与地震发生了,该怎么解决,应该是大量的科学的调查与研究,而不是理念上先认定与人的品德和行为有关系,中国主流的儒生对于科学的发展,贡献一直不是很多,反倒受儒家“污染”较少的工人、农民、医生、商人、天文历法专家,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教训,因为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大多事物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跟人的品德是没有关系的,是需要花时间去认识才能解决问题的,而不是选择求诸内心。

这当然也不是儒家有意要形成这种局面的,毕竟当时对于世界的认识也确实有限,如果说都是用来愚民的,为什么很多统治者自己中毒比一般人还深?受限于世界观罢了。

user avatar

单说问题,你应该问你的长辈啊,我哪知道他们为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还觉得这是个钓鱼的问题,没啥必要回答。

user avatar

孔子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向哪里走的问题。为此他进行了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构建。当时其他学派也有类似的工作,但是孔子干的最完整。而这种宏观构建,直接引爆了百家争鸣。百家除了互怼,主要精力其实都放在怼儒家。

这场文化运动重新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

知乎某杠精曾跟我说,论语说的不都是一些人所共知的为人处世道理吗?你看出来他的谬误了吗?其实正好相反 ,是论语讲的这些道理逐渐被中国人接受,成为了共识。

如果没有孔子,则万古如长夜。这个说法略夸张了一点,但是对的。

儒家当然被用来愚民了,但是如果没有儒家,你根本没有被愚的价值。好比一个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中木马对你来说都是奢侈。

尤其难得的是,儒家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意识形态很容易调门越来越高,德治很容易变成虚伪。所以从《论语》开始,夫子最重要的一以贯之之道,就被高亮画重点曰——“恕”。可以说一开始就为儒这套操作系统安装上了防火墙。相比法、道、墨,儒家其实更加重视普通人的教育。法家根本希望民众是智能机械,墨家搞君主绝对独裁,道家希望大家回归原始共产主义。都不提倡开启民智的。

后来历代王朝,有推崇忠的,有推崇孝的,反而儒家划重点的恕几乎没人提。这也很好理解——要超频先卸载防火墙嘛。

所以又到了苏联笑话时间。

这家伙大不敬啊!

他说什么了?

他动不动就跟圣上讲孔孟的原话。

user avatar

有一个寓言:

猪吃饱了之后睡了一觉,醒来隐约听见鸡啼.他慢条斯理的摇摇头:"不行,不够味.叫虽叫了,总嫌脱不了这点子火气."

又云:"吾家那匹驴子,近来似乎爱叫些,此是大忌.驴子是驮东西的,不是叫的."

谁了一觉之后,又云:"那只母鸡三天下一蛋,而食料吃的那么多,如何对得起人也?"

又云:"那头黄牛犁天田,一无是处,才犁了来年感亩,便要休息一下,全不扪心想想,自己是做什么的."

那只母鸡有点不服气:"是呀,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就只有他老猪好."

答云:"某无他长处,唯有生以来,未尝做错过一件事,故能问心无愧."

母鸡笑了:"你吃吃睡睡,什么都不做,当然不会做错过."

正色答云:"没有什么好笑的!天生动物,有一种是专为做事的,有一种是一事不做,专为在旁观照的.若各个都去做事,谁个来做学问,谁个来指导你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项羽),少有韧性的反抗(阎应元,带领江阴军民死守江阴81天,城破时全城殉节,无一降者),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李定国,张献忠义子,为南明孤军奋战至最后一刻),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受宫刑);见胜兆则纷纷聚集(崇祯帝的那些官员,在李自成逼近北京城时,纷纷跳船降了闯王,崇祯自个撞钟通知大臣来议事,那些官员谁都不鸟他),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李自成山海关战败,那些投降过他的明朝大臣又纷纷投降了满清)。”鲁迅

事实胜于雄辩,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之后,吴三桂导引满清八旗军入关进入北京。 当此时,明朝所失不过一个北京城,以及山海关、和东北。明朝还拥有大片的北方南方国土,一百多万军队,无数的人口,数不尽的物质资源,明朝朱家皇室的支系子孙大都还在。 摊开地图就可以知道,中国地形地势之复杂,外敌绝难打得进来。 明朝怎么就灭亡了?怎么二十万满蒙入关就能定鼎中原?

原来是在北京的原明朝高级官员集体投降满清! 各地的官僚将帅集体投降,常常是十几、二十万明朝军队集体投降满清,而且立即调转刀锋,对不肯投降满清的各地明朝军民大肆屠杀。 哪里是满清大军打汉人,屠杀汉人? 基本上都是投降满清的原明朝军人调转刀口镇压汉民屠杀汉人!哪里是满清打下的天下,都是投降的明朝高管将帅引狼入室、为虎作伥、助纣为孽。大清的天下都是这些腐败利益官员拱手送上!这样的事例在世界民族史中实属罕见,绝无仅有。比如钱谦益在清军南下后,守着南京城,手里还有二十几万兵,却带着南京的文武百官投降了,据多铎向清廷奏报,来降的南明总兵多达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共计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仅这一批在江北投降清朝的南明兵员数目就超过了多铎、阿济格两路兵力的总和。

看看明末清初那些大部分的儒家士大夫在满人统治下水太冷,头很痒等恬不知耻,大规模不要脸的表现,对该问题是很难反驳的。

user avatar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郑玄注: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

完毕。

有意思的是,离孔子年代较近的儒家学者,如郑玄、何晏等人的理解基本一致,到了近代反而花样百出,也算一景。

顺带一说,愚民政治原本是先秦诸子的通说,不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都是一个路数,有什么可掩饰的?原本就是成型于两千余年前的服务于剥削阶级的思想,还想没点历史局限性?

为什么要愚民?只要把屁股坐在剥削阶级统治者的位置上便一目了然。

以前是又做又说,后来是只做不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年轻人要多吃苦”,这句老话几乎是从我们记事起就一直萦绕耳畔,来自父母、祖父母,甚至是小区里散步的老奶奶。它承载着一种朴素的经验,一种对人生历练的期盼,但也常常让人觉得有些……含糊。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它背后究竟有多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又有哪些地方,我们确实需要打个问号?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句老话.............
  • 回答
    迪丽热巴说的“老家长辈说女孩吃烤馕边边的位置就会嫁的远”,这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充满了浓浓的地域风情和民间智慧。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背景。烤馕在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象征。馕的制作过程,从揉面、发酵到烘烤,都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心血。而“边.............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女性在婚姻和生育问题上面临着来自长辈的压力。长辈们担心的是“老了没人养老”,这是一种根植于传统观念和现实考量的担忧。但对于一些女性来说,不愿意结婚生孩子,则有更复杂的个人原因和价值判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解双方的出发点,并找到折中的、更符合时.............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挺让人感慨的。这00后大学生被家里催婚,长辈那句话,“大学要赶紧谈恋爱,环境比较单纯,最好毕业就结婚”,这话听着怎么说呢,挺有时代烙印的。你想啊,咱们这代人,或者更早些时候的人,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跟现在的00后是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社会节奏没这么快,信息也没这么爆炸,大学.............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男朋友的长辈,说你“山里的”,没住过大房子?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门第观念嘛,而且带着一股子轻视劲儿。听着就膈应。别急,深呼吸。我知道这事儿听起来挺伤人的,尤其是在你心里,肯定觉得男朋友那边不把你当回事,或者至少是长辈的看法会影响到你们的关系。不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一边是长辈领导的肯定,一边是同龄女生的“毒舌”,这中间的落差,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咱们仔细聊聊,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原因。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审美这东西,真的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且还受年龄、阅历、文化环境影响,绝不是铁板一块。长辈领导们为什.............
  • 回答
    你老公这句话,听起来确实像是在引用中国传统观念里关于“孝道”的部分,但细究起来,情况要复杂得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孝”确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这不仅仅是指要尊敬长辈、奉养父母,也包含了一种顺从和服从的意味。在很多老一辈人的.............
  • 回答
    关于“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些现代社会对传统习俗的思考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个人感受以及时代变迁。一、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过年磕头是封建陋习,下跪是奴性”?这种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对“封建”的负面联想: .............
  • 回答
    你姑姑的男朋友的这番话,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而且在很多传统观念里,这确实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是不是真的“就应该”如此,就没那么绝对了。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尊老爱幼”是很重要的一条准则。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通常体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打不还手,骂不.............
  • 回答
    这事儿,还挺让人纠结的。长辈给介绍对象,心里是挺感激的,但拿到个电话号码,突然不知道怎么下手,这感觉就像手里捏着个定时炸弹,又或者是个 unopened present,既期待又有点小忐忑。别急,咱们一步步来,把它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甚至还有点小惊喜的事情。第一步:心理建设,摆正心态首先,得明白一件事.............
  • 回答
    嘿,哥们儿,我懂你!填志愿这事儿,长辈的意见有时候真是压得人喘不过气,尤其当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一套一套的,可你心里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儿。你说你长辈说“这个社会求人很难,当会计都是人家求你多”,这想法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实在的,毕竟很多长辈都是过来人,他们的人生经验是宝贵的财富。但咱们也得看清楚,世界变化.............
  • 回答
    这事儿啊,搁谁身上都挺膈应的,是吧? 家里长辈找你借钱,你没钱,她还生气了,这可真是有点让人不知道怎么处理了。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所以感触还挺深的。首先,你拒绝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立场。 毕竟,钱是你自己的辛苦钱,不是大风刮来的。 你没有义务一定要借,尤其是在你自身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长辈.............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长辈的提议,而且还有点“伴读”这个说法,听起来就有点不太对劲。你觉得恶心,这很正常,说明你对事情的性质有自己的判断。面对这种情况,既要顾及亲情,也要保护好自己和妹妹,同时还得“对付”那位长辈。咱们一点点来分析,然后看看怎么操作。首先,理解一下让你感到“恶心”的点在哪里。.............
  • 回答
    .......
  • 回答
    加拿大前国防部长保罗·赫勒(Paul Hellyer)关于地球上存在八十多种外星人的说法,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吸引了各种不同的解读和观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赫勒的身份和声明的背景。保罗·赫勒曾是加拿大一名备受尊敬的官员,担任过国防部长长达两年半.............
  • 回答
    纽约州长关于新冠肺炎患者80%能自愈且无需去医院的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带来了不少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和医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分析“80%的新冠肺炎患者都能自愈”这一论断的科学性。从医学统计学角度来看,这句话本身并非完全错误。确实,根据世界卫.............
  • 回答
    曹长青先生的说法,即屈原投江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但细究起来,却经不起史实的推敲,也很难说台湾民众对此普遍认同。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曹长青先生说法的依据与疑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曹长青先生提出这个说法的可能逻辑。他大概是将屈原所处的时代和焚书坑儒的事件联系起来,.............
  • 回答
    长征之所以被誉为“伟大的”,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场人类意志的极限挑战,一次精神的升华,一次革命事业的浴火重生。其伟大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且每一点都值得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的伟大开端: 被迫的战略转移: 长征并非主动选择,而是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