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服是中国文化的的象征,为什么会被一些长辈说成奇装异服?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

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襦裙,再到宋明的褙子、袄裙,汉服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不断演变的体系。然而,近现代中国经历了一段剧烈的社会变革,特别是清朝灭亡和民国建立之后,西式服装开始逐渐渗透并成为主流。

1. 清朝的“辫子”与民族主义的阴影: 满族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强制汉人改穿满族服饰,否则就会被视为反叛。虽然严格意义上的汉服在民间并没有完全消失,但官方主流和上层社会开始推崇满族服饰。这种强制性的文化替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对传统汉服的集体记忆和传承。

2. 民国时期的“新青年”与西化思潮: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新青年”们渴望摆脱旧束缚,拥抱现代化。西式剪裁的服装,如旗袍、中山装,以及后来的西装,逐渐成为先进、进步的象征。与此相对,过于繁复、古朴的汉服(或者说人们对汉服的刻板印象)可能被视为守旧、落后,与时代脱节。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朴素”风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推广节俭朴素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考虑,服装风格更加趋于实用和统一。虽然并非直接禁止汉服,但也没有鼓励复兴的土壤。人们的日常穿着以朴素、便于劳动的款式为主,汉服的复杂形制和浓厚的历史文化意味,自然被排除在日常之外。

长辈们所经历的时代,恰好是这些历史变迁的直接见证者或继承者。 他们从小接触和穿着的是改良后的传统服饰或西式服装。当他们看到现代人穿着的汉服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与他们认知中的“常服”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这种冲击,会让他们下意识地将其归类为“不寻常”、“特别”,进而联想到“奇装异服”。

二、对“汉服”定义的模糊与误解

当今我们所说的“汉服”,是一个包含多种形制、经过后人考据和复兴的文化概念。但对于一些长辈来说,他们对“汉服”的认知可能停留在非常狭窄的范围,甚至是被一些不准确的影视剧、表演所影响。

1. “汉服”的具象化偏差: 在一些长辈的印象里,“汉服”可能就是戏曲演员穿的那种,舞台效果大于日常实用。或者是在一些历史剧里,他们看到某些款式觉得过于华丽、夸张,不符合他们对古代平民百姓日常穿着的认知。

2. “复兴”带来的陌生感: 汉服复兴运动虽然在年轻人中蔚然成风,但其过程也伴随着对古代服饰的重新设计、改良和创新,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和穿着习惯。这些新创作的汉服,虽然在文化内核上有所继承,但在视觉上可能与长辈们记忆中“古老”的形象有所差异,从而产生一种疏离感。

3. 实用性与场合的考量: 现代汉服的材质、剪裁、穿着方式,与长辈们习惯的日常服装有很大不同。他们可能会觉得汉服穿着不便,不够实用,或者在日常场合显得过于隆重,不合时宜。这种“不实用”的感觉,也是被视为“奇装异服”的重要原因。

三、社会认同的“主流”与“非主流”

任何时代的服装,都有其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在当前社会,主流的穿着风格仍然是以西式剪裁或改良的传统服饰为主。汉服作为一种正在复兴的亚文化,其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在社会整体认知度上还属于“非主流”。

1. “主流审美”的惯性: 长辈们习惯了当前社会主流的服装审美,他们认为符合主流的就是“正常”的,不符合的就可能被贴上“奇特”的标签。汉服的飘逸、层叠、宽袖等特点,与现代主流服装的简洁、修身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被归为“奇装异服”。

2. 担忧“被关注”或“被误解”: 有些长辈可能出于对晚辈的关爱,担心他们穿着汉服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议论,甚至被误解为“哗众取宠”、“不务正业”。他们可能认为,低调融入集体是更稳妥的选择。

3. “传统”的定义偏差: 对于一些长辈而言,“传统”可能更多地与他们成长经历中的特定时代符号挂钩。他们所理解的“传统”,可能不包括汉服这种“古老”的服饰。他们更愿意将旗袍、中山装视为“传统国粹”。

四、如何看待这种“奇装异服”的论调?

其实,“奇装异服”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判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人们的审美和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时代的眼泪: 对很多长辈来说,汉服确实承载着他们模糊而遥远的过去,以及对“现代”定义的固化。他们的看法,某种程度上是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
文化的回归: 对于年轻人来说,穿着汉服是一种对失落传统的追寻和文化身份的认同。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和自信的体现。
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最重要的是促进理解和沟通。我们可以耐心向长辈解释汉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它在现代的意义。分享汉服的各种形制,讲述汉服复兴的初衷,让他们看到这并非一时的奇装异服,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热爱和传承。

总而言之,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是历史断层、文化认知差异、社会主流审美的惯性以及代际沟通差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才能更好地弥合代沟,让更多人认识到汉服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扯犊子,汉服什么时候变成中华文化的象征了?你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同意。汉服啥时候成象征了?汉服顶多是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角落。少给自己戴高帽子。

现在所谓的这些汉服是在1998~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后来经过互联网媒体和网店的推波助澜,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那我就想问,从崇祯皇帝吊死在歪脖树上到1998年这漫长的300多年,中华文化是没有象征了吗?非得等着你们开始玩汉服了,中华文化找到象征了?

其次服饰服装是有场合的。比如一件比基尼,你在海边休闲度假的时候是正常着装,但是你穿到学校上课穿到公司上班,这不是奇装异服是什么?同样的呀,长辈说你汉服是奇装异服的时候,那你把它穿到什么场合去了呢?如果汉服并不适合既定的场合,那人家说你没毛病啊。不因为他是传统文化,就不能说是奇装异服吧。毛笔和书法还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呢,你高考咋不带只毛笔去写啊?你用毛笔涂的答题卡,看人家收不收。

所以很简单就是一件衣服而已,适合的场合穿穿没问题,不是的场合就别怪人家说,你少拿着什么传统文化给自己戴高帽子,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这都是传统文化,你也一页没看呀。

user avatar

现在的汉服还不足以称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现在的汉服,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产生了民族认同的需求,收集了各方面的元素,制造出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型服装。


新生事物要成为文化象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像JK这样的,刚开始在我国也属于奇装异服的。只是后来接受程度变高了。毕竟JK在外国本来也算是常服,兼具简洁,方便等特征。

而LOLITA至今依然是奇装异服。在简洁度上简直……LOLITA虽然好看,但我觉得它永远是奇装异服。

我觉得汉服被认可的程度,比LOLITA还是高得多了。但目前看来,撑死了也就跟JK打个平手。


真心喜欢汉服的人,就请坚持穿,多穿穿。 从内心开始,把汉服当作常服去看待。

别搞那些撕逼的事情——你看看,谁会为T恤的图案,牛仔裤的版型撕逼呢? 没人会把常服作为撕逼的题材的。

汉服的设计也要向常服靠拢。 向华丽方向靠拢只会离日常越来越远。常服必须要简洁,实用,方便,兼具美观,这样的设计并不容易。

如果能争得上层人士的认可,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这更是对设计者的严酷考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服被一些长辈视为“奇装异服”,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原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不理解”。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是什么让曾经的“常服”变成了如今的“异服”。一、历史的断层与文化记忆的模糊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服饰也随之变化。从秦汉的曲裾、直裾,到唐代的齐胸.............
  • 回答
    最近确实观察到一股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外国朋友对汉服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图个新鲜,而是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汉服文化的推广和发展,绝对有潜力成为未来中国软实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点,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方向。要深入探讨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汉服的内.............
  • 回答
    这两个说法都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层特质,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概念来理解中国。它们都强调了“文明”在塑造中国独特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且认为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标签不足以完全概括中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个说法。 一、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文化类比和历史语境,要找一个完全贴切的“汉族文化”类比来形容亚速营在子弹上涂猪油的行为,确实不容易,因为不同文化对于“侮辱”的解读和形式千差万别。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并寻找一些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汉族文化中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亚速营涂猪油这个行为的核心意图.............
  • 回答
    谈到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对汉族文明造成深远影响甚至“危害”的,匈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他们的崛起、与汉朝长期的对抗以及最终的衰亡,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数百年,对汉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极其复杂和深刻的影响。要说“危害最大”,这本身是一个带有主观判断的词汇。游牧民族的南下.............
  • 回答
    看到一些对中国文化了解不深的人穿上汉服,然后自诩为“文化传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挠头的。感觉就像是辛辛苦苦种了一篮子水果,结果有人拿了几个没熟透的,摆出来说是“时令佳品”,还挺得意洋洋地向别人介绍。首先,得承认,汉服的流行本身是个好事。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让更多人认识它.............
  • 回答
    哎呀,学校要求穿汉服弘扬文化,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过听到“汉服”俩字儿,好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都是那种层层叠叠、特别华丽的宫廷风,或者是有着夸张袖子和复杂刺绣的款式。你说想找点简单素朴的,不想太华丽的,这个想法太对了!其实汉服里有很多款式,真的是可以穿出温婉、大方,又不会显得过于隆重的感觉。咱们先从形.............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深度。如果汉服真的没有经历断代,中国会不会因此诞生一套源于汉服的正装文化?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文化会相当丰富和独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装”的含义。在很多国家,正装不仅仅是一套服装,它背后承载着社会身份、礼仪规范、文化认同,甚至是审美追求。它是在特定场合(如国家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以汉人自称,中国的文字叫汉字,中国的语言叫汉语,中国的服饰叫汉服”这个说法,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中国人以汉人自称”这个说法,只能说是部分正确,但并不全面,且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认同的复杂性。确实,在中国历史上,汉族(汉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强大文化影响力的民族。.............
  • 回答
    我的民族意识,说来也并非轰轰烈烈,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小时候,自然是对“我是中国人”这个概念没什么特别感觉,就像外国人对“我是美国人”或“我是法国人”一样,不过是身份证上的一个符号。真正让我开始认真思考“汉族”这个身份,大概是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开始。记得有一次,在国外旅行,因为语言不通,遇.............
  • 回答
    你说“中国大部分都是汉族人,为什么相比其他民族来说汉文化相对很少呢?” 这句话,其实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我们得先捋一捋“汉文化”到底是什么,以及“相对很少”这个说法从何而来。“汉文化”这个词,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复杂的概念,涵盖了从古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所创造、.............
  • 回答
    这问题啊,可太有意思了,也太值得聊了。说汉服是不是真的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从“形”上看,汉服的回归确实带回了很多具象化的传统文化元素。你想啊,过去咱们能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服饰”,可能更多的是旗袍、马褂,甚至是京剧里的戏服。这些东西固然有其传统性和美感.............
  • 回答
    伦敦街头,三位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在熙攘的人群中,摆起了一个小小的摊位,出售的却不是寻常的纪念品,而是精美的汉服。她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在异国他乡赚取多少利润,而是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又深沉的愿望——“吆喝”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见、了解并喜爱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文明。听到这样的故事,我心里涌起的首先是.............
  • 回答
    满清在谈论借鉴西方文明时,确实存在着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悖论,那就是“以夷变夏”的说法。深入探讨一下,你会发现其中确实有值得玩味的地方,而且这种说法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也并非没有其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夏”和“夷”这两个概念。 “夏”的含义变迁: 传统上,“夏”这个概念,在先秦时期,确.............
  • 回答
    汉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衣冠文化。要说它是不是“真正的”传统服装,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少故事和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白“传统服装”的含义。传统服装往往是指一个民族或文化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沿袭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服饰风格。它不仅仅是遮体御寒的衣物,.............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 回答
    关于旗袍和汉服哪个更能代表中国,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常常被拿来讨论的话题。两者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它们代表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在国际上的形象,确实各有侧重。旗袍:时代的风韵,民国的优雅旗袍,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式,确实更多地与民国时期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朝满族女性的袍服。清朝时期,满族女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