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而装呢?

回答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是否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很有讨论的空间。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

一、 夹杂英文的普遍原因:

首先,汉语中夹杂英文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语言的自然演变与融合:
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跨国交流的增多,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其他语言中。尤其是在科技、商业、娱乐、学术等领域,许多概念和事物本身就是以英文命名的,或者英文的表达更简洁、更精确。
“借词”的普遍性: 语言之间互相吸收词汇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被称为“借词”(loanwords)或“外来词”(foreign words)。汉语吸收了大量来自不同语言的词汇,英文的词汇只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这些词汇可能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或者英文词汇更具辨识度、更时髦。
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在某些领域,夹杂英文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例如,在IT行业,“debug”、“bug”、“server”、“cloud”等词汇已经融入日常交流,直接使用中文翻译反而可能显得生疏或不精确。同样,在时尚、音乐等领域,一些英文品牌名、风格名也直接使用英文。

2. 表达的精确性与简洁性:
特定领域的术语: 很多专业术语在英文中有着非常精确的定义和广泛的共识。例如,在医学领域,“DNA”、“MRI”、“抗体”等英文缩写或词汇在专业语境中更加清晰明了,直接使用中文翻译可能会引入歧义或者需要更长的解释。
更经济的表达: 有时,一个英文词汇或短语可以非常简洁地传达一个复杂的概念,而用中文需要更多的字数来解释。例如,用“OK”比用“好的”、“可以接受的”、“没问题”等更直接。
描述新事物或新概念: 对于一些新兴的事物、技术或概念,可能还没有成熟的中文翻译,或者中文翻译尚未普及。此时,直接使用英文原词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 心理和社交因素:
“装”的可能性(并非全部如此): 这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非专业场合或者不熟悉对方的语境下,夹杂英文确实可能是一种“炫耀”或“装”的表现。通过使用英文词汇,特别是相对“高大上”的词汇,来营造一种知识渊博、国际化、时尚前沿的形象。
群体认同感和身份象征: 在某些特定的圈子或社群里,使用特定的英文词汇可能是区分“圈内人”与“圈外人”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群体认同的体现。例如,某些亚文化群体可能会有其独特的英文语汇使用习惯。
习惯成自然: 长期处于一种语言环境,或者与经常夹杂英文的人交流,会逐渐养成习惯。即使本意上没有想“装”,但也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英文词汇。这种习惯可能源于模仿,也可能源于对这种表达方式的认同。

二、 分析图片中文字夹杂英文的“习惯使然”与“装”:

要判断图片中文字的夹杂英文是习惯使然还是为了装,需要结合以下几个信息:

1. 文本的具体内容和语境:
专业性: 如果文字内容涉及科技、商业、学术等专业领域,那么夹杂英文很可能是为了表达的精确性和专业性,是习惯使然。例如,一段关于编程的代码评论,夹杂了大量英文术语是完全正常的。
非专业性: 如果文字内容非常口语化,涉及日常生活交流,但却频繁出现不必要的英文词汇,那么“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例如,一句“今天我吃了顿delicious的lunch,so happy!”在日常中文交流中可能显得有些刻意。
情感表达: 有时,夹杂英文是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语气。例如,用“OMG”来表达惊讶,或者用“cool”来表达赞赏,可能比中文表达更直接有力。

2. 使用英文词汇的频率和恰当性:
频率: 偶尔一两个英文词汇的夹杂可能是自然的,但如果大部分句子都充斥着英文单词,并且可以轻易用中文替换,那么就可能存在“装”的成分。
恰当性: 英文词汇是否用得恰当?是否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如果用得生搬硬套,或者明显是为了炫技而使用,那么就可能是“装”。

3. 发送者的身份和社交圈:
职业: 发送者是否是IT从业者、外企员工、留学生、或者从事与国际交流密切相关的工作?如果是,那么夹杂英文很可能是一种工作或生活习惯。
社交环境: 发送者所处的社交圈是否普遍存在这种语言习惯?在某些年轻人的圈子里,夹杂英文可能是一种潮流或交流方式。

三、 综合判断的思路:

优先考虑“习惯使然”的可能性: 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装”之前,我们应该首先考虑语言的自然演变、信息传播和表达便利性等因素。很多时候,人们并非有意炫耀,而是语言习惯使然。
关注“意图”: “装”的关键在于“意图”。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他“高大上”,那么这就是“装”。但如果他只是习惯性地使用某个词,或者觉得这样表达更准确、更便捷,那么这就不一定是“装”。
区分“自然融入”与“刻意插入”: 很多英文词汇已经融入汉语的表达体系,成为“外来词”,使用它们是自然而然的。但有些词汇则是被刻意插入,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

总结:

图片中这段文字里汉语中夹杂的英文,极有可能是习惯使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为了装”的可能性。 这取决于文字的具体内容、语境、使用者的背景以及使用英文词汇的频率和恰当性。

如果夹杂的英文词汇是行业术语、或者能够更简洁准确地表达意思,并且在作者的语境中属于常见表达,那么更倾向于“习惯使然”。
如果夹杂的英文词汇是随意、不恰当的,或者明显是为了吸引注意力、营造某种形象,那么“为了装”的可能性就更大。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 nuanced 的分析。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夹杂英文的行为归结为“装”,因为语言的演变和人们的表达方式是多元且动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例1

正常人:这个app又出bug了,我在iOS上就没发现这个情况,好烦啊

留学生:这个app又出BUG了,我在iOS上面就没发现这样的issue,soooo annoying!F**k!

装哔星人:this APP又出bug了,在my apple手机上就没有发现这个problem,这是this week的第三次了,APPLE真是绝绝子,希望不要影响我go巴厘island的vacation

例2

正常人:我在中国长大的啦,因为从小就要学习英文,对英语也很有兴趣,so i can speak a little bit English

留学生:我是一个ABC啦,不过我跟爸爸回国已经…I don't know,1年了吧,more or less,所以我可以说一点点中文,oh,你问ABC是什么?its America born Chinese的意思

装哔星人:我是一个ABC啦,不过我跟我的daddy回到this country大概one year了,what,你说我的Chinese真好?我真是so happy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正常人说话夹着的英文,一般都是约定俗成/长期使用/大众熟知/高频应用的,比如:

App,bug,iOS,GUCCI,CBD,AK47,JK,SM(?),AV(??),CD,DVD等

这些外来词汇,由于其信息密度更高、表达更为准确或是其他优势,在人民群众长期的生活与交流中已经融入了本地语言当中,实际上可以视为语言的包容与进化(是的,语言是不断变化和进步的,其信息密度与准确度会不断提升,不信你对比文言文看看)

而作为留学生,因其长期居住在另一个语言环境中,需要长期使用另一个语言系统,导致了其母语语言系统的退化,具体表现为

1,常常忘记某个事物的母语名称

2,不知道某个专属名词的中文,特别是学术用语

3,在使用母语时会夹杂留学时留下的口头禅

4,通常还会会带有一些俚语用法

因此留学生群体在刚回国的时候,一般会不自觉的使用留学地语言代替记不清的母语名称,或是直接使用外语术语,在别人问起时不断思考和解释才能表达清晰,同时不自觉的使用外语口头禅。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国内生活的持续不断改善,最后回归正常

至于装哔星人呢,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缺什么就比较爱装什么,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系统,用来替代中文的英语词汇通常比较低级,比如this、that、mommy、daddy,并且使用的语境、方法通常与地道的英语相去甚远。

比如题目中的这段话

CardiB这个作为网名用,没问题,留学生可能会将夏威夷写成Hawaii

(经过网友提醒,CardiB是一个歌手的名字)

在一起写成live together,怎么说呢…感觉怪怪的,你是同居同房了一个月呢,还是一个屋檐下住了一个月呢,如果是同居的话我想我会用cohabit,如果是指之前没交往但是恰巧住一起我会用live in same room/apart,用live together,很小学生而且意义不明

然后下一句“因为工作关系,date with me,都要跟单位报备……也是很loyal的patriot了”

给我写我不会加逗号,这句话3个部分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加个逗号很多余,完全分不清,到底是因为工作原因date你呢,还是date你需要跟单位报备呢?就好像你说“因为回家,所以睡觉,要跟爸爸说”一样。然后这个date with me,很有强调自己会说英语的嫌疑,日常使用并且强调结果的话,用动宾结构的date me我觉得会更好。(话说因为工作关系date你,你不就是在说对方是使美男计的间谍吗?我的50万是不是有希望了?)然后这个“很loyal的patriot了”,地道的留学生用法我觉得应该是“很patriotic了”,本身patriot就包含了loyalty在里面,没必要用一个多余且装哔风糊一脸的“loyal的”

(有其他答主指出是有Loyal patriot这么个用法,不过我觉得你用个“loyal的”就很一言难尽)

最后一句的“black fetish”,我觉得是全篇唯一一个用的比较地道且合适的词,很好的展现了女主慕黑的特质。


说了这么多,你有没发觉我其实也是在装哔

是的,我真的在装哔,我英语一点也不好,高考刚及格

就这样


破600赞啦,知乎小透明受宠若惊

再来说点别的吧。

十二年前去的非英语国家(不装了,就是加勒比珍珠古巴 ),说的西班牙语。

和当时同学交流,包括在国外和在国内的时候,除了地名、人名、用中文不足以表达或者强调当时情境和情绪的,都不会刻意地夹杂外语,那怕知道对方听得懂。甚至于说地名和人名有中文的,都说中文,比如我们校区叫Santiago figeroa,我们都说是SF校区(用英文念法),另外一个校区在Matanzas,我们都说是马当校区

举个例子,比如说好久不见

“Hace mucho tiempo!”

约等于long time no see

会在刚见面的时候说一下,后面基本上和正常人一样说中文

聊着聊着,会聊起来往事,说西语名字会顺口一点或者印象更深,就会说西语名字

“Blas,你还记得我们班那个Juan吗?”

“谁?”

“Juan啊,卷毛,黄**啊”

“哦,他啊,记起来了,之前还和他去了马当玩了一圈呢”

大概是这样的,不会出现题中这种奇怪的用法。

回国之后,接触了不少的归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都是用中文交流。

最后强烈推荐疫情结束之后有条件的朋友去古巴旅游,海贼蓝,风景贼好,还很安逸!

放点老照片吧,渣渣像素








我是小木匠布莱斯

一个不务正业的水力工程师

user avatar

为装而装,连中文都是。除了black fetish,不好直接说,难道翻译成慕尼黑吗,哈哈哈

user avatar

除了black fetish勉强可以说不好直接说出口用英文之外,其他的都是装逼

整体一看也是装逼啊。全中文也是装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