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比拼音文字要“门槛高”一些。

首先,我们得从汉字的表意性质说起。与大多数字母文字(如英语、西班牙语等)通过字母组合来表音不同,汉字在很早的时候就发展出了一套以形表意的体系。虽然并非所有的汉字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所指代的意义,但大量的汉字,尤其是那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其字形本身就带有丰富的视觉信息,试图直接传达概念。

举个例子:

象形字,比如“日”(太阳)、“月”(月亮)、“山”(山峰)、“水”(河流),这些字最初的字形就是对事物形象的描摹。看一眼,你就能大致猜出它的意思。
指事字,比如“上”、“下”、“中”。它们通过在象形基础上加上指事符号来表示抽象的意义。比如“上”,就是在横线上画一竖,表示在上面。
会意字,比如“休”(休息),它是“人”字旁边加上“木”字,意为一个人靠着树休息。还有“看”(看),上面是“手”,下面是眼睛,表示用手遮挡一下眼睛观看。

这种表意特性,一方面是汉字独特的魅力所在,它承载了古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智慧。另一方面,它也意味着要真正理解一个汉字,不仅仅是记住它的读音和写法,还需要去了解它造字时的逻辑、意图,甚至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你需要知道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写的,它代表的意义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的。这就像是在解谜,每认识一个字,都可能是一个小小的考古过程。

对比一下拼音文字,它们本质上是一种语音文字。字母本身不携带意义,而是通过字母的组合来代表音节。例如,英语的 "dog" 这个词,你看到这几个字母,你不会立刻联想到一种动物,除非你已经学会了这个词的读音和它所代表的概念。你要理解 "dog" 的意思,就需要单独去记忆它的发音和含义。拼音文字的优点在于,一旦你掌握了字母的发音规则,你就可以尝试去拼读任何一个词语,哪怕这个词语你从未见过。它的“门槛”在于掌握字母的发音和拼读规律。

而汉字呢?你看到一个“森”字,你可以大致猜测它与“树多”有关,因为“森”是三个“木”的组合。你看到“好”,你可以理解是“女”和“子”的结合,可能意味着“女子生子”是好事,或者“女子和孩子”在一起是美好的景象。这种拆字、解构字形来理解字义的能力,在拼音文字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然而,随着汉字的发展,特别是形声字的出现(占汉字总数约80%),情况变得更复杂。形声字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组成。比如,“江”、“河”、“湖”、“海”,它们都有“氵”(水)作为形旁,表明都与水有关,但声旁“工”、“可”、“胡”、“每”却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读音。这意味着,即使你看到了形旁,也只能推测它属于某个意义范畴,而要准确知道读音,还是需要记忆。

所以,说汉字“最难接近语言本身”,更准确地说,是学习汉字需要同时处理图像(字形)、声音(读音)和意义(含义)三个层面的信息,并且字形本身就承载了丰富的意义信息,需要额外的解读和学习。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和深层次的理解需求,使得初学者在面对汉字时,会觉得比直接学习字母组合要“麻烦”一些。

具体来说,这种“难接近”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字形与发音的对应关系相对不直接: 拼音文字的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它们直接代表声音。而汉字的字形虽然有声旁,但声旁的发音往往会有读音的变化,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语中,读音也可能不同(例如“行”)。对于初学者来说,记住了字形,不等于你就一定知道它的读音,反之亦然。而拼音文字,一旦掌握了字母发音,就能相对准确地读出新词。

2. 字形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如前所述,很多汉字都蕴含了古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哲学观念等。要理解这些,就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历史常识。这种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不单单是语言学层面的,更包含了文化层面的解读。

3. 学习曲线的陡峭: 尽管汉字数量庞大,但现代汉语的常用汉字数量相对可控。然而,要熟练掌握这些汉字,无论是写法、读音还是含义,都需要付出大量的重复记忆和练习。不像拼音文字,掌握了基本的字母系统和词汇,就可以开始阅读和写作了,而汉字的学习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4. 书写复杂性: 相较于简单的字母组合,汉字的笔画多,结构复杂,掌握规范的写法和顺序需要大量练习。这也会增加学习者在“接近”文字时的阻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汉字就“不好”或“落后”。汉字的表意性质和独特的造字智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它在信息浓缩、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汉字,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词语的意义联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精妙之处。

总而言之,当有人说汉字是“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他们可能是在强调汉字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同时付出更多努力去理解字形背后的信息、字音与字形之间的不完全直接对应关系,以及它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历史积淀。这种“难”,与其说是文字本身的缺陷,不如说是它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所带来的必然要求。它要求学习者不仅是学习一种沟通工具,更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汉字是一种音意文字,是意符+表音结构组成的,不是象形符号,无非是在拼音文字的基础上增加了意符。

甚至用纯字母表还是可以写出音意文字来,只要把其中的一部部分词汇直接规定为意符就行:

早期的苏米尔—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也都是音意文字,有意符和表音符号。只不过汉字的表音部分至今还是是五十音图式的,而楔形文字和古埃及文字的表音部分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以后,逐渐变成了元音附标音节式的与纯表音字母式的,最后干脆去掉了表音部分,变成了一套字母表。

(古埃及文字的表音部分成为除了日语假名以外现在全球在使用的所有字母表的祖先,后期的楔形文字实际上是几组各自独立的元音附标式的字母表,而线性文字、玛雅文字则是一套五十音图式字母表,只是每个字母写的比较复杂看起来像是象形符号罢了。)

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汉字是最协调的,因为汉语族各语言在上古(秦汉)至中古(隋唐)之间经历了疯狂的音系简化,变得面目全非,上古汉语里完全可以通过词头词尾变化等区分的单字词,如果没有意符、如果同音位没有多组表音符号,大量的同音词在中古汉语中就无法区分了,可以说反过来也正是汉字支撑了这个疯狂音系简化的过程,并导致了多字成词的增多。

只不过对于汉语族以外的语言来说,汉字就相对来说不太友好了。

相对于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汉字的表音部分属于没能发展为一个音/一个音节对应确定的一个符号。

并且汉字本身的表音部分也是五十音式的。五十音式字母表对于辅音数量多、有大量复辅音的语言来说是异常不友好的,不算意符,仅表音部分就需要发展出几百上千个符号才能覆盖完整。

所以汉字只是适合这种外来语借词不多而且音系高度简化的语言。

日语古代因为中原地区辐射的文化影响而发展出汉字训读为固有词以及假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如果当时就有一种使用埃及式音意文字或字母表的语言文化可以对日本产生同等影响的话,必然会选择埃及式音意文字或更简单的字母表,而不是汉字。


更多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要说韩国废除汉字是为了“去日本化”,这中间的逻辑确实有些复杂,也夹杂着一些历史的误解和政治的解读。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汉字的确不是韩国的原创。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后来传入朝鲜半岛,被朝鲜人民吸收并使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汉字在朝鲜半岛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尤其是在贵族、文人阶层.............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或者“汉族是近代才构建出来的”这类说法,其实触及了对民族身份认同、历史演变和文化形成的复杂理解,并非简单的“对”与“不对”。要理解这些说法,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为什么有人说“汉族是个混血的民族”?这句话的出发点,往往是对中国漫长历史中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以及人口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史和称号演变的一些重要方面。孙十万(孙权)和刘邦,虽然都经历过“先称王再称帝”的过程,但称王时的背景、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很大的不同,这导致了人们对他们称王时称号的认知和强调程度也不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一、 孙权称王(吴王)的背景与意义:1. 曹操的.............
  • 回答
    关于汉服,确实存在一些声音认为它是“商家骗钱的阴谋”,甚至有人将其与“团结”挂钩,认为这是一种利用民族情感的手段。要详细解释这种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商家盈利与“阴谋论”的产生: 汉服市场的崛起与商业化运作: 汉服的复兴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民间爱好者推广过程。但随着受众的.............
  • 回答
    汉服如今之所以会有人说是“山寨”,甚至出现“正版”与“盗版”的争论,根源在于一个非常关键且令人费解的现象:我们今天所穿戴的汉服,并非是古人沿袭至今、血脉从未断过的“活化石”。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一千多年前的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汉服设计的“正版设计师”。设计一件衣服,往往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审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抗日战争中最令人痛心和复杂的层面之一。那位老兵的话,虽然简练,却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内部的背叛者——汉奸,确实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和痛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汉奸?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坏人”标签就能解释的,它牵涉到当时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历.............
  • 回答
    汉服圈里的“买不买山,穿不穿山,是个人自由”这句话,的确在圈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个人行为与群体规范之间的张力。而“零容忍”的呼声,则代表了另一部分人对原创设计、对文化传承的坚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聊。一、“个人自由”论的由来与逻.............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说法,挺让人意外的。如果有人这么说,我会这样跟他聊聊:首先,我想说,中国确实有汉族,汉族人口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是事实。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也是汉族,这也很自然,因为在文化、历史和人口比例上,汉族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说中国“只有一个民族”,这就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可以说.............
  • 回答
    听到有人说清朝推行“剃发易服”是为了汉人的卫生与健康,这说法简直是站不住脚的。这背后隐藏的,是彻头彻尾的政治和文化征服,跟什么“卫生健康”根本沾不上边。我来给你详细掰扯掰扯,为什么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以及“剃发易服”背后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卫生与健康”这个说法。 “卫生”是什么.............
  • 回答
    “中国汉语是普通话”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也并非全错的理解,但如果深究起来,它里面包含了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也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解。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步步来。首先,得明白“汉语”和“普通话”这两个词分别指什么。“汉语”:一个大家族的名字你可以把“汉语”理解成一个庞大的语族.............
  • 回答
    关于“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为何岳飞是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其实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简单地说,认为古代汉人“不在乎”最高统治者的族群,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说法。事实是,在许多时期,族群确实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也不是所有汉人在所有时期都秉持的态度。而岳飞之所.............
  • 回答
    有些人说中山装不是汉服,这主要是基于对“汉服”的定义和中山装的历史渊源的理解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汉服”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汉服”指的是什么。普遍的共识是,“汉服”是指汉民族在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服饰体系。这个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朝代更迭、社会发展而不断.............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一个相当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历史议题,那就是在元、清两朝时期,传统意义上的“汉族国家”是否“灭亡”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1. “汉族”与“中国”的定义演变: 现代我们概念中的“汉族”和“中国”并非自古不变。在古代,人们更多地是将自己视为某个王朝的臣民,或.............
  • 回答
    Quora 上关于汉服源自韩服的说法,确实时常出现,而且背后涉及的讨论 quite 复杂,不单单是历史事实的简单判断,还混杂着文化认同、民族情绪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1. 对“汉服”和“韩服”的理解差异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对“汉服”和“韩服.............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有些无奈的现象。谈到“汉服商家传承文化割韭菜”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掰扯,才能理解为啥有些人“割”了还“乐呵呵”的。首先,咱得承认,汉服的兴起,确实有其文化复兴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去了解历史、去体验美,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商家”这两个字.............
  • 回答
    将汉服与阶级捆绑在一起,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有人”这么做,而是历史、文化、以及当下一些思潮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一、历史根源: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咱们中国古代本身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在那个时代,服饰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穿衣.............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