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天下: 刘备起初只是一个织席贩履的寻常百姓,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然而,他胸怀大志,屡败屡战,却始终没有放弃匡扶汉室的理想。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追随一位没有明确地盘、战败次数多于胜利次数的领导者,风险是巨大的。然而,关羽、张飞、赵云、糜竺、孙乾、简雍等早期跟随刘备的臣子,却始终不离不弃,这本身就说明了刘备身上有着非凡的魅力和凝聚力。
对早期追随者的极度珍视: 刘备深知这些人是他最宝贵的财富。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例如投靠曹操失败、寄居刘表、以及赤壁之战前,他仍然能够稳住人心,并且对这些早期功臣给予极高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虽然诸葛亮当时隐居隆中,但刘备却三次亲自前往拜访,诚意十足,这种礼贤下士的态度,对于当时的士人来说是极为罕见的,也让诸葛亮深受感动。
将早期功臣视为兄弟和家人: 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桃园结义”虽然带有演义成分,但反映了刘备对核心团队成员的亲近和重视。他不仅是他们的君主,更像是他们的兄长和朋友。这种将臣子视为“兄弟”的情感连接,在古代君臣关系中是非常特殊的,也极大地增强了臣子的忠诚度。

二、知人善任与充分授权的信任之恩:

不拘一格降人才: 刘备求贤若渴,不拘泥于出身、名望,只要有才能,他都愿意重用。除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这样早期的核心成员,他还在不同时期吸纳了庞统、黄忠、赵云、魏延、马超、法正等来自不同阵营的优秀人才。
给予高度信任和权力: 刘备一旦认定了某位臣子,就会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诸葛亮: 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迅速掌握了蜀汉政权的军政大权,成为实际上的“丞相”,负责内政外交,甚至军事指挥,刘备给予了他极大的自主权。
关羽: 在刘备离开荆州去攻打益州时,他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托付给关羽镇守,这充分说明了他对关羽的绝对信任。
赵云: 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以及后来参与几乎所有重要战役,都体现了刘备对他的信赖和重用。
法正: 法正虽然出身刘璋的幕僚,但刘备也对其言听计从,尤其是在谋划益州和汉中时,法正的计策起到了关键作用。
尊重臣子的意见: 即使在刘备自己有想法的时候,他也愿意倾听臣子的意见。例如,在是否东征孙吴的问题上,虽然刘备最终坚持了自己的决定,但在之前他也曾与众臣进行过讨论,并且对一些反对的声音有所顾虑。

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厚待:

丰厚的封赏与待遇: 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刘备对功臣的封赏也毫不吝啬。例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被封为侯爵,享受高官厚禄。诸葛亮更是位高权重,其待遇和地位是当时蜀汉群臣之首。
关心臣子的生活: 史书记载,刘备不仅关心臣子的政事,也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例如,在刘备临终前,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君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虽然有争议,但至少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已经超越了君臣关系,甚至涉及到国家未来的命运。这种“托孤”的信任,是对诸葛亮最大的殊遇。
建立良好的政治生态: 刘备通过自己的言行,塑造了一种相对和谐、尊重的政治氛围,鼓励臣子们坦诚进谏,而不是为了迎合君主而阿谀奉承。这使得蜀汉政权在人才的使用上更加高效,也使得臣子们愿意为刘备的事业拼尽全力。

四、诸葛亮作为刘备倚重者的视角:

诸葛亮是刘备“殊遇”的典型代表,也是最能体会这种恩遇的臣子之一。

从无名小卒到托孤重臣: 诸葛亮本人就是一个从隐士到蜀汉丞相的例子。他深知刘备在自己身上倾注的信任和期待,这种信任是建立在他对诸葛亮才能的高度认可和对国家未来的深谋远虑之上。刘备将自己毕生的事业,甚至国家的未来都托付给诸葛亮,这是何等的殊遇?
“受刘备厚恩,当以身报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及刘备的恩德,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倾颓之势,而天下有三分之名,盖天之未绝蜀也。”以及“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他之所以对刘备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并愿意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感受到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付之重。
对刘备精神的继承: 诸葛亮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也是在强调刘备执政理念的传承。他希望后主刘禅能够学习刘备的优点,继续善待和信任臣子,以维持蜀汉的稳定和发展。他提及“殊遇之恩”,也是在提醒刘禅,这些臣子都是先帝的股肱之臣,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

总结来说,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是因为刘备在创业过程中,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臣子们丰厚的待遇,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尊重、信任和发挥才能的空间。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充分授权,并且与臣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使得蜀汉政权能够凝聚一批忠诚、有才干的臣子,共同开创伟业。而诸葛亮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刘备“殊遇”的极致体现,他深刻理解这份恩情的分量,并将其视为自己为蜀汉事业奋斗的动力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辞职两种原因:钱没给够,或者受委屈了。

如果你的领导,钱加倍给,把你当亲兄弟呢?

兄弟枉死,江山不要也要替你报仇。

关羽死,刘备提兵十万上荆州。

所谓知遇之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曹操有一句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所以他修七十二座疑冢,生怕死后被人报复;

刘备也有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可以很坦然地说:我这辈子,没太对不起过谁。

所以他愿意放徐庶走。

所以他愿意让诸葛亮自作决定。

所以祢衡骂曹操、喷刘表,却愿意对刘备保持敬意。

做刘备的手下,远比做其他人的手下有安全感。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五层。三国乱世,大部分军阀只能满足生理;孔融能满足尊重;曹操孙权能实现生理、归属感和自我实现;能做到全部五层的,只有刘备。

在蜀汉,没有摸金校尉,没有借你人头一用,没有吾好梦中杀人,哪怕最困难的时候,刘备也保持着基本的道德底线。

你吃糠时,刘备陪你一起吃糠;刘备吃肉,一定给你也留一口。现在我们开玩笑说“蜀汉全是基”,那么问题来了,一个组织要有多团结,才能迸发出基情?

在曹魏,杨修死于继位之争。

在孙吴,陆逊陷于继位之争。

在蜀汉,多少人知道刘禅有两个弟弟?

明明先帝早死,明明主少国疑,明明权倾朝野,诸葛亮却愿意等刘禅成长起来。

蜀汉所有人都在等刘禅成长起来,就像当年刘备等自己成长起来。

但凡大厦将倾的政权,臣子都比主君更先放弃,毕竟臣子可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

唯独蜀汉,哪怕刘禅放弃,旧臣们也要再挣扎一次。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们的挣扎,与其说是对刘禅的忠心,不如说是对刘备时代的蜀汉,不愿割舍的深情。

user avatar

.

因为他们这帮人在老刘手里都破格了。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说大伙儿不管啥工作,都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计较个人得失,这都是因为先帝对大家的恩遇,大伙儿都想报答给陛下。

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有各自的天花板。你出身寒门,背后没有大家族支持,没有世交同门捧场,个人能力再突出,大概率也只是个被框在「限定」范围内的命。

有些不认命的,早早看到了天花板的存在,拼尽全力去冲击局限,最后就是头破血流的下场。

曹丕四友的吴质,出身寒门,和世家大族子弟关系极差,在曹睿跟前给陈群穿过小鞋。哪怕曹丕在世的时候,有心给好友屁股底下插火箭,最高也就是个振威将军,督河北诸军事。

————————插入一段————————

有些很搞笑的人,非要说吴质的恶谥是因为他德不配位,咎由自取,我估计当时贬低吴质给他恶谥的那些人也是这么一副嘴脸。

吴质作风轻狂,但这在魏晋时期根本不算什么事儿,郭嘉、嵇康有几个稳重的。吴质当初作为一个小县令,得到曹丕赏识。之后被破格提拔为北中郎将,又持节都督河北。

根据曹丕和吴质往来的书信得知,建安二十二年吴质已经在邺城督河北了,那么给他破格升官的人必然是曹操。

所以贬低吴质无能,岂不就是在说曹操眼瞎。

又一条,吴质死后得恶谥,子吴应不服,上告二十年无人理会。等到寿春二叛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为了笼络寒门子弟人心给吴质翻了案。

一个思考题,如果吴质真的是个德不配位的草包,司马昭给吴质翻案能否服众?能否起到笼络寒门子弟人心的作用?寒门子弟会称赞还是骂娘?

曹魏这个政权,你要说曹操和曹丕时期为了和世家大族争夺主导权,启用了大量寒门子弟,那确实是有的。你要说司马家为了培植势力,重用了大批草根,那也是有的。

但这个政权本质依然是大族子弟勋贵二代把控朝堂,在同样的起步阶段,能够得到比别人更多的政治资源。

这也没啥好指责的,因为万恶的旧社会就是这个德行,只是相比较之下,刘备那边更加的公平。但给这样一个政权涂脂抹粉,号称它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什么机会与平台,是寒门的福报云云,那就未免有些滑稽且无耻了,这是对寒门子弟的侮辱。

————————插入结束————————

同时期曹丕四友里其他三个人在干嘛呢?朱铄,中领军;司马懿,御史中丞;陈群,尚书令,曹丕的铁杆里唯一不在中央的就是吴质。

当然吴质在河北的任务,可以理解为保证经济中心稳定,这个任务需要可靠信得过,能力足够,还不会和地方豪强沆瀣一气,关键时刻能得罪人。身家清白的吴质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话说回来,曹丕任命的其他都督,曹仁、曹真、曹休、夏侯尚、夏侯楙、臧霸,除了臧霸是听调不听宣的地头蛇,其他都是诸夏侯曹的宗亲。为何河北就非得是吴质?一来是因为信得过,二来恐怕就是因为中央实在没地方安置了。

朱铄是谯郡人,曹家老乡。司马懿是河内人,他爹司马防是曹操最早的支持者之一。陈群是颍川士人代表之一,陈和荀都是汉末颍川的领袖家族。不是家族力量强大,就是有政治后台。只有吴质是兖州济阴寒门出身,也就只有他不在中央。

这就是吴质这个阶层的人能达到的上限了,到了建兴八年,曹睿时期,你猜怎么着?终于被调回到中央,给他做了个侍中。

魏略:「太和四年,入为侍中。」

侍中是干啥的呢?在两汉一般都是加官,好处就是可以出入宫禁见到皇帝,算是个高级顾问。这个加官,司马懿和陈群都有。另一位和曹家关系亲密的才子何晏同志,一出场就有侍中。

换句话说你做到一定级别了,进入核心了,十有八九都会捞到一个侍中。刘晔、辛毗、王粲、杜袭、和洽、桓阶、赵俨、卢毓、温恢、董昭、何晏、傅巽、王肃、郑袤、高堂隆……

光荣是真光荣,要说有多了不起吧,也不见得。因为光是出入宫禁能见到皇帝没有毛用,你还得有权力。吴质回到中央担任侍中后,督河北的人换成了刘靖,吴质同学除了有个出入宫禁见曹睿,给陈群穿小鞋的权力之外,任嘛不是了。

一年之内吴质就堵心死了,死了之后还被世家大族子弟们糟践,谥号给了个「丑侯」,儿子吴应上书叫屈,叫了二十年才给翻案改谥「威侯」。

曹丕的好朋友,曾经都督河北,能出入宫禁见皇帝的寒门子吴质,死后儿子给老爹翻案,翻了二十年才平反。那么请问这二十年间压制吴应,不给吴质翻案的是谁呢?

吴质翻案的时间最早不早于延熙十七年,最晚不晚于延熙十九年。这三年正是曹魏政坛变动的时间,发生了司马师废黜曹芳、曹髦继位、毌丘俭寿春二叛,还有司马师嗝屁,司马昭上位等事件。

也就是在政治局势敏感时期,司马家为了笼络人心,获取寒门士人支持,某些世家大族逐渐失势,才会有的举措。就是个政治套路,并不说明真实的社会认同。

魏略:「质子应仍上书论枉,至正元中乃改谥威侯。」

曹魏正元年号只有三年,所以准确时间可能是在延熙十八年,也就是毌丘俭寿春二叛,司马师嗝屁的时候。那么搞这个操作的可能就是司马昭。

吴质对曹丕有什么帮助呢?在曹丕和曹植争夺世子储位时,吴质就是曹丕身边出谋划策的襄助。很有名的那个事件,曹操征张鲁时二子送别,曹植吟诗,曹丕落泪,这里曹丕的神反应就是在吴质的提醒下才发挥出来的演技。

如果夺位时的曹丕是个好演员,那吴质就是他的导演。当然这出狗血大戏的编剧是曹操,不过没有导演做演员指导,曹丕也发挥不了那么好。可以说吴质就是曹丕的小翅膀,成功送他上天。

但是呢,在曹魏的话,哪怕和皇帝关系铁,在曹丕上位过程中起到过巨大帮助,也没什么卵用。你是寒门出身,你就低人一等,你就没资格进政治中枢搅风搅雨。

相较于此,另外一边,同样是有才无德人缘不好,法正一样是刘备的小翅膀,成功把他送上天,法正的待遇就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法正少爷一上来就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三国志里陈寿的原话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当时的职位应该是尚书令、护军将军,且是刘备时期唯一死后得到谥号的。

《法正传》: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不光本人生前显位,死后哀荣,连儿子都安排的明明白白。法邈同学不光有个爵位吃喝不愁,此后仕途更是一路青云。为父喊冤二十年?不可能的。吴质的儿子吴应苦熬到晋朝,才混了个尚书。从吴质死到晋朝建立,足足三十六年,吴应至少六十岁,也快活到头了。(吴质死时五十三)

法正少爷在刘璋时期又是个什么德行?

《法正传》:「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後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法少爷在刘璋麾下至少苦熬了十来年,才终于等到刘备,之后一飞冲天。老刘入蜀时已经建安十六年了,那时候才勾搭上法正。到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才九年的时光,胜过之前十几年的蹉跎不知多少,这当然是难得的殊遇,法正如何会不感恩?法邈如何会不感恩?

就算说回诸葛亮自己,他是什么出身呢?琅琊诸葛氏,东汉末一个小世家,他爹诸葛珪最高只当到郡丞。如果和汉末其他世家大族合照,C位肯定是颍川荀、陈的,旁边站满了八俊、八顾、八及、八厨及其亲友们。诸葛珪只配站在画面边缘,拍出来的照片里还有一半身子在框外。

当然,有资格入画已经很了不起了。然而他爹早逝,那年诸葛亮才八岁。虽然爹没了,也还不那么惨,还有叔父,还有亲族。然后他们老家徐州被屠了,死了一地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谁干的?你猜。

本来就不算凤凰,还摔地上了。侨居荆州的诸葛亮,真实身份是个难民。前二十七年一直宅在家里无人问津,为了讨生活,出卖色相娶了当地豪强黄家的女儿。

荆州大族有蔡、蒯、黄、庞、马、寇、习,黄承彦、黄祖、黄忠,这仨人很大可能沾亲。假如黄忠见到诸葛亮,叫一声孙女婿……这画面有点美。

理论上来说,当时诸葛亮的社会地位,大概其就是你们在土豆派文学里偶尔会看到的那种地主家的上门女婿……然后这小伙子还天天吹牛说自己世面见得多了,早生几百年,可以和管仲、乐毅谈笑风生。身边还有个不知道哪儿流窜来的游侠气息很重的二混子捧臭脚,说就是这样的喵~~~(徐庶)

这换到什么年代,都妥妥不是什么正经人。所以尽管同学里有不少大族子弟,但他还是在家一直宅着,没人搭理。突然有一天,有个中年创业失败但是很有社会影响力的大耳朵老游侠跑上门来,专门请他出山,一次不够还来了三趟……是个人都得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假设一下,你整天在家里宅着,在网上纵横捭阖高谈阔论,但没人待见,事业不顺。在同学会时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显摆自己的成就,不甘心的嘟囔一句,我早晚比他阔多了,他算是什么东西。散席后回到家里继续宅着,偶尔打个嘴炮才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

这时候已经破产保护的某位大佬,丁磊马云马化腾,黄峥严昊许家印,随便哪一个都行,巴巴的跑到你家来请你出山,帮助自己东山再起,听你给他指点迷津,教他怎么拳打微信支付宝,脚踩恒大拼多多。然后你真的帮他又赚了一桶金,他马上就给你个高管职位,不光管事儿还管钱……是你,你爽不爽?这算不算殊遇?

《诸葛亮传》:「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赤壁之后老刘打了翻身仗,收了荆南四郡,一口气给了村夫三个郡管。这得信任到啥程度?

同样的出身,你看他哥哥,诸葛瑾混的怎么样?

《诸葛瑾传》:「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

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兴平元年,孙策死在建安五年。诸葛瑾外出打工,混了六年,才终于在孙权姐夫弘咨的推荐下混成了孙权的宾客。相当于应届高材生四处投简历投了六年,终于得到了面试机会,随后依靠个人能力成了大老板的助理之一。

和那个在家宅着吹牛就有聘书送上门的村夫相比,是不是辛苦了很多。

你可能觉得以诸葛亮的出身,这本来也不算事儿?那就看看他的对标,经常被人相提并论的司马懿。河内司马家将种出身,世家大合照的话,地位和诸葛家差不了多少,一样要靠边站。

司马懿同志出道时二十九岁,但他早在建安六年,就被郡守征辟过。按照时间来算的话,当时征辟他的人应该是兖州人魏种。奈何司马懿看不上魏种的咖位,没当回事。

等到建安十三年,荀彧同志亲自征辟他,直接进了相府做文学掾,然后就是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按照两汉的官场套路,这就是当做未来领导班子核心成员培养的。人在家中宅,内定天上来,若问为什么,他爹司马防。

所谓的五子良将们,人生拼搏的最高成就又达到了什么程度?众所周知,曹魏军权以诸夏侯曹宗亲为重,异姓将领翻身要等到诸夏侯曹的宗亲们实在挤不出人才了。然而郭淮还是要一步一步苦熬,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转,人家陈泰出门就是持节。

不只是诸葛亮和法正得到了老刘的殊遇,你看看刘备团伙的其他人,若是在其他阵营,有几个能混出头来的?

关羽,边地武人,杀人逃犯。张飞,涿郡恶少年,演义里成了屠户。简雍,疑似无业游民。孙乾,他爹可能是个算命的骗子,没准跟郑玄一起搞过谶纬。

糜竺、糜芳,这俩如果在其他阵营,最好的结局是李典,把家产投献,然后混个三百户的杂号将军。正国级待遇?亲属投敌免死?子孙掌管禁军秩比二千石?不存在的。其他可能?朱灵、李通选一个,不是全家死光,就是自己扑街。

赵云,郡内豪强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两头下注,想要骑墙观望,就推出这么个实诚孩子,带着一伙儿人送给公孙瓒做政治投机,还要被公孙瓒调侃。委婉的说,就是弃子。

董和,在刘璋麾下不合群,当时蜀地风气奢侈,他偏偏清高节俭,于是被人排挤。等到老刘入蜀,直接和诸葛亮一起署事,终于有了同道之人,迎来了风气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环境。

蒋琬,酗酒渎职,险些被处理。诸葛亮求情后,刘备给了第二次机会,成了诸葛亮继任者。

张嶷,县城功曹,在山贼攻打县政府时表现出色,得到破格提拔,进入省政府秘书处。

杨仪,关羽的功曹,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左将军府兵曹掾,直接在老刘身边负责部队武装。

魏延,老刘部曲,大概率是泥腿子出身。王平,降将,板楯蛮,文盲。

刘循,刘璋儿子,坚守雒城期间庞统阵亡,投降后给了个奉车中郎将的职位。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干啥的,但是参考奉车都尉,可能是老刘为了提高待遇,所以把都尉改成了中郎将。奉车都尉的职责是掌御乘舆车,秩比二千石。

孟达、彭羕,就连这俩政治犯,之前都是不得志人士,双双被刘备破格提拔。

马超马岱?听说过一个叫吕布的人吗?

更不要提黄权的儿子黄崇了,老爹投降了死敌都不影响政治生命,还能当官到尚书郎。

所以耷贼团伙儿的众人有没有得到老刘的恩遇呢?不言而喻。

没有什么是比帮助一个人打破他的壁垒,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才能更难得的了。这种事情哪怕到现代,都是值得感恩一辈子的事情。试问诸位现实生活中,又看到过几次这种提携之恩。

很多人兢兢业业一辈子,渴望事业有成,渴望功成名就,然而一头撞上天花板后,往往努力到死都无法突破那道看不见的屏障。

这时候有人伸出手来,把你拉了上去,给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实现你的追求,甚至在你翻了错误后竟然还会原谅你,给你第二次机会。

就算这不是童话,也是生命的奇迹了。

现实生活里又有谁敢去奢望自己遇到这样的好运?要么认命低头躺平,等着命运从自己身上碾过。要么就是妄想逆天改命,不死不休,跟人生这条逆旅拼到吐血。

历史上的诸葛亮躺平在家混吃等死眼看就要三十了,却竟然等到了这样的奇遇,宅了二十七年的村夫用另一个二十七年去回报这份信任,成为了名垂宇宙的武侯。

这就是国士待之,国士报之。

奈何大多数人虽有国士之力,不能自举其身。

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非国士也。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不过存于苟且,不如奋力而亡,至少于心无愧。

因为那个于诸葛亮有殊遇之恩的刘备,他就不信天命。

.

user avatar

看了 @沃金 的回答,有所感触。换句话说,没有曹操,曹魏这些人还是会出现在历史书上,可能在别的阵营别的官职。但没有刘备,蜀汉这些人就随风飘散了。让你跨越阶层,让你青史留名,还多半蹭个好名声,甚至在后世还有一大帮粉丝,这是殊遇之恩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其实是有瑕疵的。

如鲁迅所评,刘备长厚似伪,诸葛亮多智近妖。

这并不是质疑这两个人,而是质疑演义中为了拔高而刻意加戏,使两个人物作为凡人显得不太真实。

真实的诸葛亮也并不是一出茅庐就是伟大的军事家,他也经历过失败,也有自己的成长。

而这背后,是刘备将自己的威望,承担风险获得的收益,悉数相赠的成果。

就好像毛泽东将自己的队伍一次次培养起来,又交给那些年轻将领一样。

真实的刘备,是个胸怀大志之人,我们应该相信,他生而为人的善良和远大抱负,使他能够放弃凡人的利害心,为自己的理想而战,并愿意将获得的一切分给部下。

这种伟大,我们是可以相信的,至少近现代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身上,我们是看得到这种影子的。

刘备的手下,绝大多数出身寒门,或者是世家大族的边缘人物,甚至很多政治上走污点之人。

能力上看,大部分也谈不上出色。

但是你看看,以蜀国这样弱小的实力,九伐中原,乃至终被灭国,整个班子核心依然极其坚定。

这个过程中,刘禅继位,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班子的坚定依然如初。

甚至就连害死关羽,投降曹魏的孟达,竟然想明白了还要重新投蜀。这是何等的人格魅力。

所以说,演义害人,低级红,高级黑,没说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叫到床前,托付了后主刘禅。这段话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君臣之间的一段对话,更是对一个政权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一位忠臣无私托付的最高肯定。要理解这段话的深意,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刘备此举是为蜀汉的未来稳定和延续做最后.............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那份深切的忠诚,绝非一时的冲动或简单的利益交换所能概括。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的认同,一种对理想共同体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知遇之恩的深刻回报。首先,刘备的“仁德”是打动诸葛亮最核心的因素。在那个乱世之中,诸葛亮饱览群书,深谙治国之道,也看到了当时政治的腐败与黑暗。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政治.............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未能劝阻刘备伐吴,以及他为何会提到“如果法正在就好了”,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情感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法正会劝阻”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理解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是刘备的结义二弟,情同手足,是其创业初期最核心的班底之一,也是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关羽的死,对于刘备来说,不仅仅是失.............
  • 回答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确实说了“君可自取”。这句话并非字面意思的“你自己拿去”,而是包含着深厚的政治考量和对诸葛亮个人品德的信任。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处境以及他对诸葛亮的深刻认识之中。一、历史背景与刘备的处境 蜀汉内忧外患: 刘备一生戎马倥偬,虽然建立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时空错位!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西汉的开国皇帝刘秀,这位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以仁德和务实著称的明君,在地狱里遇见了他那被后世尊为“汉昭烈帝”的同宗后裔刘备,以及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诸葛亮,还有那位继承遗志、坚韧不拔的姜维,他们之间会碰撞出怎样的对话?又会激起怎样的情感火.............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诸葛亮虽然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但关于他为何没有在刘备决定“八百里连营”时“死谏”,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历史事实与演义的区别: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其中很多情节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加工的。在正史《三国志》中,并没有.............
  • 回答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虽然坐拥诸葛亮这位“卧龙”和庞统这位“凤雏”两大军师,最终却未能统一天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概括的。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多个层面掰扯掰扯,毕竟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智囊叠加就能扭转的。一、 基础薄弱,起步太晚刘备这人,你不得不服他的韧劲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刘备用人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历史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刘备对诸葛亮推崇备至,甚至“三顾茅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他“后来不言听计从”,则需要更 nuanced 的解读,因为这并非简单的是与非,而是权衡、取舍和最终决断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明白刘备的“礼遇”绝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尊敬,而是他深.............
  • 回答
    刘备伐吴的那场著名的战役,也就是夷陵之战,诸葛亮确实没有亲自跟随。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原因,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他的责任可不是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要总揽全局,稳定后方。夷陵之战是刘备亲征,那意味着蜀汉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了,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如果京都.............
  • 回答
    刘备这个人,一辈子都在扮演着一个“仁义”的形象,这不仅仅是他的政治包装,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性格的核心。所以,当有人问“为什么刘备不杀了诸葛亮以绝后患”的时候,首先要摆脱掉的是那种“帝王术”的思维模式,认为刘备会像某些冷酷的统治者一样,为了权力而铲除一切潜在的威胁。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远不是一般的君臣,.............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说起刘备和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们君臣情深,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但历史并非总是这么“偶像剧”般美好,尤其是当关羽、张飞这两位刘备最亲近、最倚重的兄弟相继离世,刘备的内心必定是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复杂的煎熬。在这种背景下,为什么刘备没有对诸葛亮动杀心,甚至没有表现出对诸葛亮的猜忌?.............
  • 回答
    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诸葛亮直到刘备去世,即公元223年才被封为武乡侯。关于刘备称帝时诸葛亮为何没有被封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封侯制度的考量与时机选择: 封侯并非随口而出的恩赐,而是有其制度和政治意义的。 在中国古代,封侯通常意味着授予特定的食邑(领地)和爵.............
  • 回答
    刘备为何没有杀诸葛亮?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里面藏着很多学问,也很有意思。咱们不看那些冷冰冰的史书,就聊聊这其中的门道,讲得明白点,也尽量别让你们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这个人,他最看重什么?是仁义,是名声,是天下大业。这三样东西,对他来说,是骨子里的东西,是立足的根本。第一,仁义.............
  • 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疑惑,甚至是大书特书的问题。毕竟,诸葛亮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是蜀汉的丞相,是“国之栋梁”。在他精心谋划下,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诸葛亮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才能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如此关键的战役中,刘备却选择将他留在了后方呢?这其中,原因并非.............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表面上看,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似乎都比刘备展现出了更耀眼的光芒。诸葛亮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智谋无双;关羽武艺超群,忠义无双,义薄云天;张飞勇猛过人,万人敌,一声怒吼可退百万师。相比之下,刘备的“强”似乎更多体现在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一种对未来的执着,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