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备称汉中王之后没有给诸葛亮升官?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掌握着军事谋划的核心权力。随着刘备集团的不断壮大,诸葛亮又被拜为“军师将军”。虽然名称上听起来像是从军事幕僚转向了军事指挥,但实质上,他的地位和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将军。他的职责已经涵盖了内政、外交、军事等方方面面,是刘备集团的实际掌舵人之一。

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汉中称王这个节点上给诸葛亮一个“更高”的官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诸葛亮当时的职位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甚至可以说是“超然”的地位。在古代官僚体系中,官职的晋升往往伴随着权力的划分和职责的重新分配。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权力和职责已经是一种“不设上限”的状态,他负责的是整个蜀汉政权的运转和发展,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升官”所能概括的。

我们不妨从刘备的心态来理解。刘备自起兵以来,最倚重的便是诸葛亮。他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就是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建立一番事业。在诸葛亮加入后,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经济局面都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而刘备称汉中王,本身就是为了对抗曹魏,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实现“匡扶汉室”的宏图。在这个关键时刻,他最需要的不是给诸葛亮一个名义上的“升官”,而是让他能够更加自由、更加全面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处理好蜀汉政权的各项事务。

当时,蜀汉集团刚刚经历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汉中之战,收复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这是刘备集团实力跃升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时候,刘备需要整合内部,稳定后方,并为下一步的北伐做准备。诸葛亮作为丞相(虽然尚未正式被封为丞相,但其职责已经非常接近),他的任务是处理好内政,组织好后勤,并为刘备的军事行动提供全面的支持。如果此时给诸葛亮一个“升官”,可能会涉及到官职的细化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反而可能增加不必要的掣肘。

更何况,刘备集团的官职设置,也未必完全按照后世的官僚体系来理解。在那个时期,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和授权。刘备赋予诸葛亮的信任和权力,已经超越了官职本身所能赋予的。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与其说是“官”,不如说是一种“倚重”和“托付”。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刘备称王之后,诸葛亮的角色并没有改变,他依然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是那个将整个蜀汉政权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丞相(即便名号在后)。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体现在他临终前的托孤,以及在诸葛亮主持朝政期间,从未有过任何猜忌。这种信任,远比任何一个官职都来得重要。

总而言之,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之所以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因为不重视,而是因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和职责已经达到了一种“超官”的状态。他所获得的信任和授权,已经超越了官职的范畴,使得任何名义上的“升官”都显得多余,甚至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刘备更希望诸葛亮能够不受约束地发挥其才干,为蜀汉的未来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要升官干嘛?

诸葛亮是军师将军,就能要挟刘备了,再升官了,诸葛亮岂不是要篡位了?

诸葛亮是署左将军和大司马府事,《三国志诸葛亮传》写的太简洁,诸葛亮署大司马府还要拿《董和传》来补充,诸葛亮署双府事,这官职就足够说明诸葛亮的权限了。

再看郭冲一通瞎吹逼,法正就变成诸葛亮的小弟,只能在后面劝劝诸葛亮!

  • (注)郭冲: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

谁看法正不爽,不要给诸葛亮打小报告,好吧!

  • (注)三国志法正传: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关羽不爽马超,写信给诸葛亮,诸葛亮一通劝慰。

关羽咋不写信给其他人呢?

  • (注)三国志关羽传: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你说这个彭羕,待在监狱也不太平,怎么也给诸葛亮写信,尚书令是法正,法正死了,尚书令是刘巴,走后门找错人了!

还有,给法正、刘巴,留一点面子,好吧!

  • (注)三国志彭羕传:羕於狱中与诸葛亮书曰:仆昔有事於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人栏两开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三国时期蜀汉战略布局上的一个重要谜团。刘备集团在平定益州、进位汉中王后,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实力,为何却未能及时派遣足够的大将去援助荆州,导致关羽最终失荆州?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而是多重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分析:一、 蜀汉.............
  • 回答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自封为汉中王,并开始大肆封赏功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五虎上将”的封号。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同时册封,按理说都是刘备麾下最顶尖的将领,应当是荣誉与信任的象征。然而,在小说情节中,唯有关羽对黄忠的封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不满,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既.............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刘备自封“汉中王”而非“成都王”,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渊源以及战略意图,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以及刘备所处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王”的封号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虽然汉献帝依然存在,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架空了汉室.............
  • 回答
    刘备称汉中王时期,法正的尚书令一职,其权力之大、职能之重要,足以称得上是刘备政权中仅次于刘备本人的核心人物。理解这个职位,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法正的个人能力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白“尚书令”在汉代及三国时期的政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令,顾名思义,就是尚书.............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 回答
    刘备集团两次大规模的对外军事行动——汉中之战和夷陵之战,在兵力投入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现实以及对敌我双方力量评估的结果。简单地说,汉中之战的出兵规模更大,是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正处于上升期,目标是夺取战略要地并巩固自身实力,而夷陵之战则是政治和军事局势急转直下后的仓促反击,兵.............
  • 回答
    刘备在入川之战后,之所以如此重用魏延,甚至在镇守汉中这一关键军事要地时,选择魏延而非张飞,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刘备的用人策略以及魏延自身的特质来分析。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刘备入川的整个过程。刘备集团从赤壁之战后,势力逐渐壮大,一直觊觎益州这块富饶之地。在诸.............
  • 回答
    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艰难取胜,这无疑是他戎马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胜利,为他奠定了争夺天下的重要基石。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他却在此时,而非等到掌握了更广阔的疆域,甚至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尚在人世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自立为汉中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急功近利,而是深藏着多方面的考量,既是对自身地位的巩固.............
  • 回答
    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担任汉中太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临时的任命。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魏延的个人能力、当时刘备集团的战略需求、以及刘备对人才的考量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魏延的个人能力与功绩:汉中之战的核心骨干首先,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魏延在汉中之战中的杰出表现和卓越贡献.............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都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起兵,都曾占据过战略要地汉中,但最终走向却截然不同:刘邦最终开创了辉煌的汉朝,而刘备则在蜀汉政权中憾然离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单占据汉中就能一概而论,而是涉及到个人能力、政治格局、军事策略、人才运用等诸多方面。一、 时代背景与起兵时的“天时” 刘邦的时.............
  • 回答
    刘备之所以能凭借“汉室宗亲”的名号在乱世中屡屡获得款待,甚至成为他东山再起的关键助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招牌效应”,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把那些表面的光鲜和深层的逻辑都掰开了讲。首先,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时代。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一个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刘备.............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在分析“吃人不屠城的刘备是汉末三国道德水平最好的统治者”这一观点之前,我们需要澄清一些事实和概念。首先,关于“吃人”的说法:在关于刘备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表明他曾参与或鼓励“吃人”的行为。历史上,“食人”或“人相食”的记载往往与战乱、饥荒、绝境下的特殊情况有关,通常是极端事件的描述,而.............
  • 回答
    刘裕之于汉室宗亲的身份,确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正是这个身份,让许多人对他建立的王朝——宋朝,为何不沿用“汉”而改用“宋”感到好奇。这其中的缘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首先,咱们得明白刘裕这个人。他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也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他是寒门出身,靠着自己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一步.............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自己能力平平,甚至生活拮据,却对那些白手起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尤其是像刘备这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抱有一种嘲笑或看不起的态度。这种心态,细究起来,其实挺复杂的,往往掺杂着多种心理因素在作祟。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是一种自我防御和认知失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